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历史演变,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19491978,),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1979,年,年),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年至今),1/14,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19491978,),一、建国后我国国有资产形成,(一)革命依据地公营企业形成国有资产,(二)没收旧政权和官僚资本企业以及征用和接管帝国主义在华财产所形成国有资产,(三)赎买民族资本并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国有资产,(四)国家财政投资形成国有资产,(五)经过国家依法认定环境资源性国有资产,2/14,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框架、改革探索和制度变迁,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框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逐步形成,国有资产全部权、占有权、支配权甚至使用权都集中在整个社会统一管理者,国家手中,,政府高度集权管理,组成了当初国有资产管理最鲜明特征,与国家赶超战略以及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不过,当初国有资产管理不设专门机构,基本上按行政隶属关系分口管理。,(一),19561957,年初步探索,(二),1958,年“大跃进”期间部分改革,(三),19611965,年期间部分体制改革,(四)“文化大革命”期间体制变动,3/14,4/14,三、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主要特征和利弊分析,(一)赶超战略选择,集权型管理以及国有企业偏向性发展。,(二)计划高度集中,政府取代企业。,(三)吃“大锅饭”,企业取代社会。,(四)缺乏统一管理,国有资产营运效益低下。,5/14,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1979,年,年),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渐进式改革,(一)“放权让利”,提升国企生产主动性改革阶段(,1979,年,1984,年),(二)“两权分离”,推行承包制改革阶段(,1984,年,1989,年),(三)国有资产管理专门化,转换国企经营机制改革阶段(,1989,年,1993,年),(四)产权改革,建立当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年,年),6/14,7/14,二、改革开放后,年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主要特征和利弊分析,(一)国有企业个体利益与国有经济总体目标矛盾,(二)政府干预企业与企业依赖政府矛盾,(三)缺乏一个独立国有资产管理专司机构,8/14,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程,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定,,明确对国有资产实施国家统一全部、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体制。这意味着在政企分开之外,首次提出了政资分开概念。,1993,年以后,深圳、上海等地开始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1998,年,8,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以行使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全部国有资产管理职能。,9/14,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过程中,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被撤消并入财政部。在同一次机构改革中,机械、化工、内贸、煤炭等,15,个以主管行业内企业为主要职能专业经济部门被改组为隶属于国家经贸委“局”,并明确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年,2,月,国家经贸委下属九个国家局被撤消。,年,11,月,中共十六大宣告“在坚持国家全部制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主动性。国家要制订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推行出资人职责,享受全部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0/14,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年至今),一、十六大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新举措,(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新方向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二)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出台,11/14,12/14,二、十六大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主要特点,推进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者职能分离,深入实现“政资分开”。,合理安排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权责。,推进了国有资产经营和企业生产经营分离。,将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纳入法制框架。,13/14,三、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需深入改革与完善,老职员社会保障问题,资产地域划分与地域差距问题,谁来监督国资委问题,中央与地方之间怎样划分资产问题,国资委对国企监管界限怎样把握,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详细层次与结构怎样设计?,14/1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