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6年备考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考模拟试题(全优)
单选题(共150题)
1、某教师上作文课时,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学生面前,然后拿出一支烟,慢腾腾地抽起来。学生都看傻了,沉默不语。三分钟后,教师熄灭烟头说:“请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当教师犯错时’。”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A.形象的语言
B.新奇的游戏
C.模拟的行为
D.真实的事物
【答案】 C
2、讲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学过的关于描写秋天的诗歌,下列不能表现秋悲凉清冷的特点的一项是( )
A.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B.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C.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D.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答案】 C
3、教学某版初中语文课文《雷电颂》时,教师指出其出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的第二场。课后,教师为学生推荐了郭沫若的其他代表作品作为拓展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炉中煤》
B.《地球,我的母亲》
C.《天上的街市》
D.《红烛》
【答案】 D
4、学习鲁迅《故乡》时,在讲解“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借代”这种修辞方式,教师列举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语句来说明。下列语句中,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答案】 C
5、在古代文学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文化常识知识。下列选项中,学生的总结错误的是(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指明月
B.“庆祝弄璋之喜”意思是庆祝生了个男孩儿
C.“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是长度单位,一仞约为一个成年人的身高
D.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指的是黄河
【答案】 D
6、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与优良道德品质尤其重要,下列文章适合向学生推荐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的是( )。
A.《秋天的怀念》
B.《变色龙》
C.《敬业与乐业》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答案】 D
7、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①掌握“负”“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怀”“归”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译;②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漩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写法;③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准确
B.教师对本文特有的写作手法给予足够重视
C.教师把握好节奏。教学目标可一课时完成
D.教师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答案】 C
8、教学《狼》一文时,教师指出《狼》出自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聊斋志异》,教师又向学生推荐了其中的几篇作品,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范进中举》
B.《促织》
C.《山市》
D.《义犬》
【答案】 A
9、教学《师说》时,教师给学生随文介绍了古代论说文的文体知识,对于教师的这一做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介绍文体知识,可以让学生整体认知古代论说类议论文的特点
B.随文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写作特点
C.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学科的文体知识
D.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
【答案】 C
10、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
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
【答案】 D
11、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的理解与使用仍存在问题,便借用一些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并判断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下列学生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夸张)
B.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偶、双关)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拟人、比喻)
D.没事的时候,她喜欢读读张爱玲。(借代)
【答案】 A
12、阅读有关多媒体运用的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B.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逼真的情境,增大课堂容量
C.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使五官官能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D.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 D
13、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B.教师需要有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才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
C.教学方法的选取需契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
D.不设唯一答案,学生难以形成明确、理性的认知
【答案】 D
14、学习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后,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手法及其效果,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用象征手法,极言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力度)
B.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反复和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因为现实民族精神中缺少觉醒与振奋而悲愤的思想感情,也在对比中警醒人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C.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用比喻手法,借煤的形成比喻这样的事实,形象地指明了学生希望用请愿的方式实现推动反动社会变革所付出的代价之大和成效之小,对惨案的教训进行了总结)
D.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用讳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不忍接受却又不能不说的事实带给作者的深切悲痛之情)
【答案】 A
15、在教学王昌龄的《出塞》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时,教师指出此处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此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案】 A
16、某教材设置了“民俗风情”专题,下列作品中适合被选人的是( )
A.《背影》
B.《孽海花》
C.《雨巷》
D.《秦腔》
【答案】 D
17、教师在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指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属于借物抒情的一项的是( )
A.老舍《济南的冬天》
B.朱自清《荷塘月色》
C.杨朔《荔枝蜜》
D.邓荣坤《秋雨》
【答案】 C
18、在“文言七十二变”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整理教材中包含“之”的语句,并解释它在句中的词性和意义。下列对“之”的词性和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代词,这
B.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助词,的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动词,去,往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助词,的
【答案】 D
19、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将教学重点之一设置为“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对于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度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治性
B.合理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C.这一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政治背景不熟悉的特点
D.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演讲的深远意义
【答案】 A
20、某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谈及朱自清的散文有“抒情型”与“叙事型”的区分,以下不属于其“抒情型”散文的是( )。
A.《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B.《绿》
C.《背影》
D.《歌声》
【答案】 C
21、在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其他小说。以下老师的推荐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
A.《永别了,武器》
B.《老人与海》
C.《百年孤独》
D.《乞力马扎罗的雪》
【答案】 C
22、以下是某次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设计的自由辩论会环节。阅读活动步骤,回答问题。
A.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讨论、辩论、演讲等是常见的口语交际训练方式
B.不同类型的口语交际教学,其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异,但是差异性不大
C.合理的口语交际教学评价能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实践,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D.教师应从辩论会的组织准备、辩论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给予学生具体指导
【答案】 B
23、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海燕》一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A
24、教学必修(1)诗词单元时,教师结合《沁园春·长沙》及其他诗歌中的诗句设计了一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怀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学生们该如何选择?( )
A.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答案】 D
2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
B.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
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
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答案】 C
26、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教师对其中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建议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其中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B.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精读
C.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D.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答案】 B
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强化德育目标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答案】 A
28、教师教学柳永的《望海潮》一词时,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并领略杭州的美景。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诗词当中的杭州”专题活动。下列学生找到的诗句中,不适合作为描写杭州的示例诗句的是( )。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B.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C.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
D.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
【答案】 D
29、(2019年真题)某女,70岁,夏日中暑,症见头晕身热、四肢倦怠、咽干口渴、自汗心烦。宜选用的成药是( )
A.六合定中丸
B.清暑益气丸
C.紫金锭
D.十滴水
E.六一散
【答案】 B
30、阅读《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师生在课堂上交流过多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不利于教学
B.教师的有意引导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C.教师对修辞表达效果的详细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D.通感是不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不需要完全掌握,了解即可
【答案】 B
31、语文小测验后,老师发现学生对于已讲过的课文理解的程度不一样,导致分数有的高,有的低。对上述案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案例表现了学生的差异性
B.学生对同一现象理解的差异,定会造成学生成果的差异
C.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不必改变教学策略
D.教师不需要考虑如何建构教学来让学生掌握预期的教学内容
【答案】 A
32、某专题设有“广告语的是是非非”“电视公益广告的语言特征”“广告语言的性质和规范要求”“危险的广告语言”几大板块,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语言文字应用
B.新闻与传记
C.诗歌与散文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A
33、阅读《听听那冷雨》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导人抓住问题。切中文意
B.选择式提问,展开讨论,最后统一
C.问题层次分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D.讲授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答案】 D
34、文学阅读课上,老师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识记能力,向学生出示了这么一段话: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最后要求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段描写是作家——在作品中——对人物进行的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以下哪位学生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
A.学生甲:海明威,《老人与海》,渔夫
B.学生乙: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
C.学生丙:雨果,《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
D.学生丁:司汤达,《红与黑》,于连
【答案】 C
35、完成《峨眉山月歌》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惜别”的古诗词名句。下列回忆材料不适合的是( )。
A.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答案】 D
36、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
B.父异焉
C.稍稍宾客其父
D.并自为其名
【答案】 C
37、某教师在教学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前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计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
B.引导学生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C.指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D.引导学生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
【答案】 B
3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下列不属于学业质量水平一质量描述的是( )。
A.能主动将自己的积累用于语言理解和表达
B.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C.能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
D.能用多种形式整理、记录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所得
【答案】 D
39、阅读某教师关于选修课程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
B.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往往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C.语文选修课教学能否成功,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
D.成功的选修课教学往往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答案】 C
40、阅读《故乡》教学设计,完成下面的问题。
A.三个目标呈递进状态.每一层均以前一层为基础.同时显示了学生在学习把握与理解的过程也是递进式的.符合学习的规律
B.恰当设计三维目标.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第二课时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D.本篇设计虽然对学生培养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缺乏对文本本身的欣赏与揣摩
【答案】 B
41、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答案】 D
42、在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其他小说。以下老师的推荐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
A.《永别了,武器》
B.《老人与海》
C.《百年孤独》
D.《乞力马扎罗的雪》
【答案】 C
4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细节,记录生活趣事,养成每日一记的习惯,要求学生搜集写作素材,阅读优秀的日记体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中,不符合教师要求的是( )。
A.《狂人日记》
B.《莎菲女士的日记》
C.《鲁滨孙漂流记》
D.《傅雷家书》
【答案】 D
44、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学生对文中作者拜访了几位朋友的模糊是没有认真预习和朗读课文的不正常现象
B.由问题切入教学,能迅速引发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索文本的兴趣
C.由题目导入,抓住文本中心事件.有利于学生准确解读文本内容
D.“为什么题目叫‘山中访友’?”是本文阅读中最具有价值、最核心的问题。教师开篇点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答案】 D
45、在校本课程“阅读与感悟”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几篇以对比手法揭露“人性美丑”的外国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中,适合的是( )。
A.《茶花女》
B.《苔丝》
C.《巴黎圣母院》
D.《红与黑》
【答案】 C
46、阅读以下《滕王阁序》的备课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B.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C.设计难点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
D.诗文阅读重点在于整体感悟、体会艺术效果
【答案】 B
47、教学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时,教师指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美好感受和对美好春光欣赏和赞美的思想感情,并举例相同或类似情感的诗歌进行阅读推荐,下列举例不合适的是( )。
A.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B.贺知章《咏柳》
C.杜甫《春望》
D.叶绍翁《游园不值》
【答案】 C
4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案】 A
49、教师要求学生挑选一篇文章,与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组合,完成散文周刊中“歌颂母亲”主题的组稿任务,下列合适的是( )。
A.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B.朱自清《背影》
C.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D.泰戈尔《金色花》
【答案】 D
50、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学常识,计划组织一场“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做好参赛的准备工作,进行古代文学常识的知识梳理。下列学生梳理的知识中不正确的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
B.《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收录在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录的《乐府诗集》中
C.魏学洢的《核舟记》、林嗣环的《口技》均选自宋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D.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
【答案】 C
51、下列有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习任务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B.“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贯串整个高中阶段,既有课内活动,也应有课外任务。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均安排1个学分,选修阶段不安排学分
C.“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D.“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为2学分,18课时。建议设置3—4个专题,每个专题9—12课时
【答案】 D
52、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水浒传》这部经典著作,并请学生说出作品中著名的故事情节。下列学生总结的情节不属于《水浒传》的是( )。
A.智取生辰纲
B.三打祝家庄
C.火烧博望坡
D.大闹飞云浦
【答案】 C
53、古代文学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记忆文言文作品。下列作品中,出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唐雎不辱使命》
B.《曹刿论战》
C.《邹忌讽齐王纳谏》
D.《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 B
54、某教师讲授判断句时,列举了以下例句。其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答案】 A
55、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B.教师需要有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才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
C.教学方法的选取需契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
D.不设唯一答案,学生难以形成明确、理性的认知
【答案】 D
56、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
B.语文教学应注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C.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D.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口头语言高效、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答案】 D
57、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新时代的孔雀东南飞》,想象焦、刘二人穿越回21世纪的故事。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切换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体会两人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
B.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情况,把握焦、刘二人爱情悲剧的性格特点
C.鼓励学生去学习创新作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
D.跨学科学习历史背景知识,作业内容与新课程大语文观要求相符
【答案】 D
58、某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的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B.反复朗读优美的段落,提高鉴赏能力
C.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
D.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答案】 D
59、阅读《蜀道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品析李白的诗歌主要是关注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能够体现教学难点和重点,使教学活动符合教学实际
C.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应围绕一个主题延展到结构、语言、意境、主旨及风格等
D.鉴赏诗歌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为主,分析作者情感可辅助学生进行艺术鉴赏活动
【答案】 D
60、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基于《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文体特点,应让学生自排话剧进行表演,比使用电影直接展示给学生效果更要突出
B.基于剧本人物众多、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人物耗时耗力的情况,通过观看电影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象区分、理解各色人物特点
C.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可能较难体会,使用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
D.结合《茶馆》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体味《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
【答案】 A
61、为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组织学生策划并举办了一场“文学知识竞赛”。在“快速抢答”环节中,主持人出示了以下内容,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并判断正误。下列文学常识内容说法有误的是( )。
A.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达.芬奇传》《米开朗基罗传》
B.契诃夫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都是大仲马的作品
D.《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正剧
【答案】 A
62、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63、某教师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包括“新闻手法”
A.诗歌与散文
B.新闻与传记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答案】 B
64、教师在讲到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时,举了一句与其意义相近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下面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 A
65、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学生问落下的应该是树叶才对,应该把“木”改成“叶”。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这个问题问得好、其他同学也有这么认为的吗
B.有批判意识,敢质疑教材,很好,请为他鼓掌。
C.有点道理、看看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错误
D.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值得表扬,能根据作者当时的心境说一下“落木”和“落叶”的区别吗
【答案】 D
66、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下列说法错误的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假设连词。如果)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答案】 A
67、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
【答案】 D
68、阅读《安塞腰鼓》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者通过气势磅礴的录像展示后生们的阳刚之美.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并调动学生的昂扬情绪.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B.用填形容词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精神的设计虽然很巧妙.但是不能放在初读环节.而应该放在总结环节
C.激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自信.也对学生起到了提醒与示范的作用
D.《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师从这一实际出发.使朗读教学贯穿教学始终
【答案】 B
69、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鉴赏诗词作品,并列举了运用拟人修辞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D.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答案】 C
70、学习了《窦娥冤》一课后,学生对关汉卿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并渴望对关汉卿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于是教师为学生推荐了关汉卿的一些其他剧作,以便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汉宫秋》
B.《单刀会》
C.《救风尘》
D.《拜月亭》
【答案】 A
71、为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鼓励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少同学选择了形容词作动词这一语法知识,并总结了一些例句。下列句子符合要求的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B.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C.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D.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答案】 A
72、李密在《陈情表》中开头就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有学生说李密写错了,这个地方的“孩”字应改成“臣”字,应该与前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保持一致。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看书比较认真,但思考不够深入,再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用“孩”字
B.这个问题很好,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呀
C.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能说说“孩”与“臣”哪个字更能感动晋武帝吗
D.有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多多学习。
【答案】 C
73、某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在指导学生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时运用了以下教学方式。下列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是( )。
A.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B.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默读方式,由面到点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C.组织学生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审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
D.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
【答案】 B
74、教师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发现学生对民族风情有浓厚的兴趣,准备给学生推荐关于各地不同风情的文章。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沈从文《云南的歌会》
B.琦君《春酒》
C.萧乾《吆喝》
D.魏明伦《变脸》
【答案】 D
7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思考·领悟
D.发现·创新
【答案】 A
76、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吆喝》一课时,要求学生做了这样一项准备工作: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对此你的认识是( )。
A.没有必要,学生学习的是课文上的知识,现实生活不等于课本,这项准备是毫无用处的
B.很有必要,能够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本内容,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让学生对“吆喝”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C.没有必要,教师自己准备几份音频、视频资料即可,这样也能达到让学生熟悉“吆喝”的目的,还能节省时间,更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D.很有必要,艺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吆喝”远比课文讲解效果要好得多,这样也可免去教师的课堂讲解
【答案】 B
77、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荆轲刺秦王》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对情节作适当概括。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
C.第三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D.第四题意在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答案】 B
78、通过《再塑生命》,学生认识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托尔斯泰一《安娜·卡列尼娜》
B.川端康成一《伊豆的舞女》
C.夏洛蒂·勃朗特一《简·爱》
D.海伦·凯勒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答案】 B
79、阅读教师在执教《桃花源记》时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以陶渊明的《饮酒》导入新课,新旧知识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B.教师用学生推荐的形式让学生书写和朗读,说明课堂上要完全听从学生的意愿
C.教师随文教授字词的读音,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D.教师对学生的书写、朗读做出恰当的、适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答案】 B
80、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学生问落下的应该是树叶才对,应该把“木”改成“叶”。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这个问题问得好.其他同学也有这么认为的吗?
B.有批判意识,敢质疑教材,很好,请为他鼓掌。
C.有点道理.看看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错误?
D.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值得表扬,能根据作者当时的心境说一下“落木”和“落叶”的区别吗?
【答案】 D
81、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