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药理论.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644215 上传时间:2025-11-19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03M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中医药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三、为什么古代将药学称为“,本草,”?,中药按其自然属性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类,其中植物类药材最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四、什么是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一、中药的起源,1.与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药食同源),2.“,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 农 尝 百 草,神 农 本 草 经,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经集注,。,本书又名本草集注,为梁代,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并对魏晋以来的药学成就作了总结。,此期还诞生了第一部炮制学专著,即雷敩所著的炮炙论,它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三、隋唐时期,出现了,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该书又名,唐本草,,成书于,唐代,,由,李勣、苏敬,等编纂。载药,844,种,首创图文对照的编写方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著作,。,开元年间陈藏器著的本草拾遗也有较大的影响,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十剂”理论,是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唐代已开始使用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酵母制剂亦普遍应用,对某些食物药和外来药都有了专门研究。,新修本草,四、宋、金元时期,宋代官方组织修订了一些本草书籍,但最具代表性的是私人编纂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书又名,证类本草,,由宋代名医,唐慎微,所著,载药为,1500,多种,并附方3000余首。它保存了宋以前大量的药学资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流传的综合性本草,,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1.宋代,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也是我国和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用药数目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非常重视地道药材和质量规格。对于制剂,也制定了制剂规范,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见一斑。,对药物的配伍禁忌也作了总结,提出了著名的,“十八反”、“十九畏”,理论。,2.金元时期,此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是突出临床适用,注重药性理论探讨。本草著作多简明扼要。既继承、发展了药性理论,又积极探求药物的奏效原理。中药性能理论在此期初具规模。,元代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为食疗专著,对中药学的发展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尤其该书首次记载用蒸馏法工艺制酒,对提高酒剂的药效具有进步意义。,五、明朝时期,本草品汇精要是明朝唯一一部大型官修本草,但在药学史上影响很小。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当推,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又名纲目,系,李时珍,所著。全书52卷,约200万言,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多首,以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为分类基础,分为16纲60类,是中古时期最完备的分类系统。不仅总结了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而且为后世本草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既是医药方面的工具书,又是科技史上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六、清朝时期,此期本草著作数量众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本草纲目拾遗,。,该书又名纲目拾遗,系,赵学敏,所著。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达,716,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本草古籍,。它补充了纲目的不足,纠正了纲目的错误,并总结了明清以来的药学成就。该书引用的文献达600余种,其中大量医药书籍现已亡佚,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本草纲目拾遗,七、民国时期,1.中医学校建立,中药学讲义问世。,2.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是我国第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3.本草学现代研究开始起步。,八、现代的本草成就,1.影印、重刊、校点评注了数十种重要的本草古籍。,2.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当代药学著作。,3.对中药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并编写了全国性的中药志及一大批药用植物志、药用动物志及地区性的中药志。,4.中药现代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5.中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药学专门人才。,中 华 本 草,集古今药学成就之大成、集中反映现代中药学科发展的当代药学著作是,中华本草。,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包括总论1卷,药物26卷,附篇1卷,索引2卷),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共收载药物,8980,味,插图8534幅,约2200万字。,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一、什么是,道地药材(地道药材),质优效高的特产药材称为道地药材。,如广陈皮、新会皮(橘皮)、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川连(黄连)、川椒(花椒)、川断(续断)、阳春砂(砂仁)等。,道:古代的行政区划。地:地域、地区,二、确定道地药材的因素,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关键因素是临床疗效,。,三、道地药材的变迁,山西上党人参绝灭,现以东北人参为贵。,川芎本经即有收载,宋代才成为道地药 材。,三七原道地药材产地为广西(广三七、田七),现为云南(滇三七)。,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一、中药适时采集的重要性,二、采收时节,1.植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从理论上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行,通常以入药部位的成熟程度为依据。,2.动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以保证药效和容易获得为原则。,3.矿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大多可以随时采收。,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一、中药合理贮藏的意义,中药的贮藏保管条件与药材质量密切相关。如贮藏不当,药物可发生质变,表现为虫蛀、霉腐、泛油或泛糖,色泽、气味、质地或形态变化,融化、潮解、风化等,直接影响到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二、中药贮藏养护的方法,干燥处理贮藏、密封贮藏、吸潮养护、化学药剂养护、气调养护等。,三、剧毒药物应专柜上锁,专人保管,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一、概念,炮制是药物在应用之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二、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三、常用炮制方法,1.修治:纯净、粉碎、切制处理,2.水制:润、漂、,水飞,(加液研磨法),3.火制:,炒、炙、煅,、煨、烘焙,4.水火共制:煮、蒸、潬、,淬,5.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一、什么是中药的作用,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中药的反应。,二、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三、中药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各种中药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偏性,“以偏纠偏”)。,四、中药作用的分类,1.,治疗作用,(,功效,),2.,不良作用,(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常用剂量即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2),毒性反应,:用药后引起机体的损害性反应。,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一、什么是中药的,功效?,即中药的治疗作用.亦称为中药的“功能”。,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知道下对药物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药物对于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述形式。,二、中药功效的确定依据,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而确定。即通过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方法归纳出来。,三、什么是中药的,主治?,即中药所主要治疗的病证。又称为“应用”或“适应证”。,四、中药功效与主治的关系,主治是确定功效的依据;功效提示中药的适应范围。,中药的核心是功效,它是联系中药主治与性味归经的枢纽。,五、功效的分类,1.对因治疗功效,(1)扶正功效,(2)祛邪功效,(3)调理脏腑功能功效,(4)消除病理产物功效,2.对症治疗功效,即缓解或消除症状的功效。,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一、什么是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为“药性”。,二、中药性能的内容,主要包括,四气(性)、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毒性),等。,三、中药性能与性状的区别,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它根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通过逻辑推理归纳出来的。它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对药物作用进行的概括和抽象。,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它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得到的认识。,第一节 四气(四性),二、四气的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三、四气的阴阳属性,寒凉阴 温热阳,一、含义,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还包括了平性)。,四、四气的作用(与功效的关系),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第二节 五 味,一、含义,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实际作用。,3.药物的来源。,三、五味的阴阳属性,辛、甘、淡阳 酸、苦、咸、涩阴,四、五味的作用,1.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2.甘味:能,补,、能,缓,、能,和,、能,润,,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3.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4.涩味:有与酸味相似的,收敛固涩,作用。,5.苦味:能,泄,、能,燥,,燥即,燥湿,作用;泄的作用较广。,泄,通泄,(下):泻下通便,降泄,(气):降泄肺气、降泄胃气。,清泄,(热):清热泻火,6.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7.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五、几点说明,(1)药物的性只一种,药物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2)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宜性味合参。,(3)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功效合参。,第三节 升降浮沉,一、含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定向 方向,)。,升:上升,浮:发散,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升浮阳 沉降阴,降:下降,沉:收敛固藏、泄利二便,向上、向外,向下、向内,三、升降浮沉与功效的关系,升浮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沉降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但是,也有一些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而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四、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和影响因素,1.一般而言,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由其,性味,和,质地,决定。,(1)与,性味,的关系,升浮辛、甘,温热。,沉降酸、苦、咸、涩,寒凉。,(2)与,质地,的关系,升浮质轻(花 叶 皮 枝),沉降质重(种子 果实 矿物 贝壳),2.,炮制,和,配伍,可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1),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2),配伍,性属升浮的药物与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受到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与较多的升浮药配伍时,其沉降之性受到制约。,李时珍将药物升降浮沉的决定因素与影响因素概括为:“,升降在物,亦在人也,。”,五、临床意义,因势利导,祛邪外出。,第四节 归 经,一、含义,归:归属。经:脏腑、经络。,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药物的作用部位。,它反映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二、确定依据,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药名,功 效 归经 确定依据,羌活,泽泻,发散风寒 膀胱 经络理论,利水渗湿 膀胱 脏腑理论,三、临床意义,(1)掌握归经理论,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2)运用归经理论时,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3)利用归经理论,有时还可拓展中药的临床应用,或指导中药的加工炮制,还有助于学习记忆药物的功用。,第五节 有毒无毒,二、毒性、毒药含义的演变,朝 代,毒 性,毒 药,西汉前,药物的偏性 药物的总称,东汉后,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对机体有损害性的药物,现 代,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对机体有害的药物,四、正确认识和使用有毒药,一、毒性的含义,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它是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第六章 中药的配伍,一、什么是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二、配伍的目的,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适合病情的需要。,三、什么是药物七情,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七个方面。,1.,单行,:(“,单方不用辅也,”),是指用单味药治病。,2.,相须,:(“,同类不可离也,”),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3.,相使,:(“我之佐使也”),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5.,相杀,:(“制彼之毒也”),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6.,相恶,:(“夺我之能也”),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4.,相畏,:(“受彼之制也”),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四、临床用药时,应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相须、相使增强疗效,充分利用,相畏、相杀降低毒、副作用,应用毒性,药、烈性药时使用,相恶抵消、削弱原有的功效,避免使用,相反产生、增强毒、副作用,禁止使用,7.,相反,:(“两不相合也”),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古人将此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第七章 用药禁忌,一、配伍禁忌,指药物配伍应用后会产生毒副作用,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安全。古人将此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从现代来看,包括了“药物七情”的,相反、相恶,配伍。,1.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2.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欺。,1.禁用,剧毒药,药性峻猛的药物,堕胎作用较强的药物。,2.慎用,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辛热药物。,三、服药食忌(食忌、忌口),二、妊娠用药禁忌,包括对母体、胎儿、产程、小儿不利的药物。,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一、什么是用药剂量,即,用药量,,亦称为,剂量、用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也有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二、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三、确定剂量的依据,根据所用,药物的性质性能、用药方法,以及,三因,确定。,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一、给药途径,二、应用形式,三、煎煮方法,1.概述,2.中药的特殊煎煮法,(1),先煎,:矿物、贝壳类药,有毒药。,(2),后下,:气味芳香、有效成分易挥发的药物。,(3),包煎,:花粉、细粉、细小的种子,对咽喉有刺激性的药。,(5),烊化(溶化 熔化),:胶类药。,(6),冲服,:入水即化的药、汁液性药。,四、服药方法,1.服药时间,2.服药多少,3.服药冷热,(4),另煎,:贵重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