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一、定义,化学防治法(chemical control)就是利用各种化学物质及其加工产品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防治方法,。,用于害虫防治的药剂叫做杀虫剂(insecticide,pesticide)。,二、优点,1.收效快,防治效果显著。,2.使用方便,受地区及季节性的限制较小。,3.可以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4.杀虫范围广,几乎所有害虫都可利用杀虫剂来防治。,5.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品种和剂型多。便于运输和储藏。,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三、缺点(3R),Resistance,:长期广泛使用,易造成一些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Resurgence,:易杀死害虫的天敌,出现一些主要害虫再猖撅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Residue,:长期广泛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污染大气、水域、土壤,对人畜健康造成威胁,甚至中毒死亡。,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1964),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以其作品寂静的春天引发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灯。,四、杀虫剂的类别,1、按照化学成分及来源划分,植物杀虫剂:烟草、除虫菊、苦楝,无机杀虫剂:石硫合剂、砷酸钙,有机合成杀虫剂:有机磷类:敌敌畏、辛硫磷,有机氯类:氯丹,氨基甲酸酯类:西维因,拟除虫菊酯类:氯氰菊酯、杀灭菊酯,沙蚕毒素类:杀虫双,苯甲酰脲类:定虫隆,烟碱类:吡虫啉,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四、杀虫剂的类别,2、按照作用方式划分,胃毒剂(stomach poison):对咀嚼式口器害虫,触杀剂(contact insecticide):对各类口器害虫,熏蒸剂(fumigation agent):对各类口器害虫,内吸剂(systemic insecticide):对刺吸类口器害虫,拒食剂(antifeedant):拒食胺,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灭幼脲、保幼激素2号,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七、杀虫剂的正确使用,原则:经济、安全、有效,1、对症用药,2、适时用药,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3、避免产生药害,药害:急性药害(叶片上出现斑点、变色、烧伤状、落叶等),慢性药害(生长发育不良,结果少等),原因:药剂:分层变质、失效、误用、浓度大,作物:抗药性 马铃薯豆类和十字花科瓜类,幼苗和果树(开花期),环境:高温、干旱、大雾,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4、严防人畜中毒,(1)农药毒性:以LD50表示,值越小,毒性越大,使实验动物口服一次死亡50%的药量(原药)。以mg/kg体重表示。,(2)注意事项:不要迎风施药,不要在高温时施药,施药后用肥皂洗手和衣物,不要用农药防治卫生害虫,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5、防止害虫抗性,抗药性resistance:能抵抗对同种昆虫的大部分个体具有杀伤能力的药剂剂量的特性。,(1)交替用药,(2)合理混用农药,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6、选择用药,保护天敌,(1),选择对害虫毒性大,而对天敌毒性较小,非持久性、迅速降解的杀虫剂;,(2)改进施药方法,减少用药面积和次数,确定适宜施药时间;,(3)使用推荐剂量的下限,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八、杀虫剂的残留,1、残留residue:杀虫剂施用后残留在作物、土壤和水体中的有害物质。,2、农药允许残留量(ADI):不致于引起对人的毒害的残留量。不同农药的允许残留量也不同。ADI以成人每天最大允许取食量表示。,3、安全间隔期:作物上最后一次允许施药的日期距作物收获时的间隔时间,在收获时,作物上农药残留量不超过规定标准(ADI)。,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一、概念(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IPM概念是在总结单一防治措施局限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年代之后,DDT及其他有机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出现了完全依赖化学防治的现象。,长期单纯大量施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引起了多种不良后果:,3R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考虑防治策略问题。,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1956年:巴特利特(Bartlett)提出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协调防治;,1966年:盖尔(Geier)和贝尔尼(Beirne)先后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概念。,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control,简称IPC)专家组会议,提出IPC是一种管理系统,尽可能相互协调应用所有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种群数量保持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主要观点:,(1)用经济阈值来决定是否防治;,(2)不要求彻底消灭;,(3)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作用。,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美国奈普林(Nipling):主张对某些,关键害虫,采取全种群消灭和持续抑制的防治方法,称为,全种群治理,(total population management,简称TPM)。,红脂大小蠹,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CEQ)(1972):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经济学原则,选择最优化的技术组配方案,把有害生物种群数量较长时期地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Ridgway和Lloyd(1983年):,大面积种群治理,(area-wide population management,简称APM),也称区域种群治理。,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IPM、TPM、APM的共同点:,均主张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防治。,主要区别是:,IPM主张采用多种方法控制害虫种群在经济为害水平之下;,TPM主张对某些关键性害虫采用全部种群消灭和持续抑制的防治方法;,APM主张害虫种群一旦超过经济阀值,则应彻底消灭。,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80,年代以后又引入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着眼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结合现代信息及数据处理技术(,3S技术),,形成害虫治理的联机系统,使害虫治理更为科学、有效。,90年代以来,害虫抗药性、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等问题日益突出和严峻,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认为害虫综合治理应更加强调,自然控制力量在防治害虫中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了害虫生态调控(ecological regulation)策略,以尽量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制作用。,以上观点不同概念不同,但实质相同。不管如何定义,都结合了,生态学、经济学、环境保护学,的观点。,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害虫综合治理包括了以下,含义,:,1.,不,要求彻底消灭害虫,允许害虫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继续存在。,2.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3.强调防治措施间的相互协调和综合。优先考虑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措施,尽量少用化学防治。,4.以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考虑害虫与作物、天敌、环境间关系,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内外的副作用减至最小。,5.强调害虫综合防治体系的动态性。,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以预防为主,充分利用自然界抑制害虫的各种因素,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产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条件,并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地使用,各种必要的防治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把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达到农作物高产优质的目的,同时把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由防治措施增加的产值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害虫密度。,经济阈值(防治指标)(Economic threshold),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害虫密度达到经济损害允许水平。,如二化螟的防治指标是0.12,株,枯鞘株/丛(杂交稻),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经济阈值=,防治费用/(防治效果作物产量产品单价产量损失害虫存活率)临界因子,1、解释名词,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安全间隔期、,LD50、农药允许残留量、害虫综合治理,2、确定植物检疫对象的原则是什么?,3、农业防治法的优缺点及主要措施。,4、细菌、真菌和病毒杀虫剂的代表类型及其杀虫对象。,5、进行害虫生物防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物理防治都有哪些措施?,7、杀虫剂的类别及作用方式。,8、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施药?,9、植物药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药害产生?,思 考 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