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6考研政治马原易错专项模拟题附答案解析与考点梳理
一、单选题(共20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A. 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B. 坚持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
C. 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D.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2:下列哪个观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
A. 意识决定物质
B. 物质决定意识
C. 意识和物质是同一的
D. 物质和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指的是什么?
A. 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B. 人类认识世界的理论活动
C. 人类改造思想的活动
D.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D.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
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模仿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A. 不断倒退
B. 不断循环
C. 不断前进
D. 不断停滞
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A. 历史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
B. 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C. 历史是人的意志的历史
D. 历史是自然发展的历史
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核心是什么?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D. 人类自身发展的矛盾
9: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A. 坚持物质决定意识
B. 坚持阶级斗争
C.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什么?
A. 社会主义
B. 共产主义
C. 资本主义
D. 民主
1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什么是“辩证法”?
A. 一种科学方法论
B. 一种哲学方法论
C. 一种逻辑方法论
D. 一种认识方法论
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什么过程?
A. 线性的
B. 循环的
C. 质量互变
D. 量变到质变的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A. 历史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
B. 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C. 历史是人的意志的历史
D. 历史是自然发展的历史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D.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1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什么是“实践”?
A. 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B. 人类认识世界的理论活动
C. 人类改造思想的活动
D.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1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A. 不断倒退
B. 不断循环
C. 不断前进
D. 不断停滞
1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A. 历史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
B. 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C. 历史是人的意志的历史
D. 历史是自然发展的历史
1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核心是什么?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D. 人类自身发展的矛盾
1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什么是“认识”?
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
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模仿
2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什么?
A. 社会主义
B. 共产主义
C. 资本主义
D. 民主
答案:
1. A
2. B
3. A
4. A
5. A
6. C
7. A
8. A
9. B
10. B
11. B
12. C
13. A
14. A
15. A
16. C
17. A
18. A
19. A
20. B
解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所以选A。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所以选B。
3.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的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所以选A。
4.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所以选A。
5.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所以选A。
6.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前进,所以选C。
7.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所以选A。
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核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以选A。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不包括阶级斗争,所以选B。
10.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以选B。
11. “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所以选B。
12.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质量互变的过程,所以选C。
13.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历史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所以选A。
14.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所以选A。
15. “实践”指的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所以选A。
16.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前进,所以选C。
17.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所以选A。
18.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核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以选A。
19.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所以选A。
20.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以选B。
二、多选题(共10题)
21: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A. 物质决定意识
B.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E.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答案:ABDE
解析:
A. 正确。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B. 正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C. 错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 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E. 正确。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2: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A. 价值
B. 使用价值
C. 价格
D. 剩余价值
E. 平均利润率
答案:ABD
解析:
A. 正确。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
B. 正确。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另一个基本属性,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C. 错误。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不是基本范畴。
D. 正确。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指雇佣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工资的价值。
E. 错误。平均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范畴,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23: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基本规律?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否定之否定规律
C. 对立统一规律
D. 矛盾的特殊性
E. 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ABC
解析:
A. 正确。质量互变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指事物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变。
B. 正确。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指事物发展的过程是通过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实现的。
C. 正确。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规律,指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 错误。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基本规律。
E. 错误。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基本规律。
24: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A.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D. 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
E. 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答案:ACDE
解析:
A. 正确。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B. 错误。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是基本观点。
C. 正确。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D. 正确。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E. 正确。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5: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A. 历史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
B.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 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E. 社会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答案:ABCD
解析:
A. 正确。历史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B. 正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C. 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D. 正确。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E. 错误。社会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观点,但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6: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
A.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B. 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C. 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E. 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答案:ADE
解析:
A. 正确。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阶级斗争的一个基本观点。
B. 错误。阶级斗争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它存在于所有阶级社会中。
C. 错误。阶级斗争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社会也应该存在阶级斗争,但形式和性质不同。
D. 正确。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阶级斗争的一个基本观点。
E. 正确。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阶级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
27: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观点?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是同步的
D.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
E. 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
答案:ABDE
解析:
A. 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个基本观点。
B. 正确。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观点。
C. 错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上层建筑的发展可能滞后或超前于经济基础。
D. 正确。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经济基础的一个基本观点。
E. 正确。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上层建筑的一个基本观点。
28: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观点?
A.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D.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基础
E.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同步的
答案:ACD
解析:
A. 正确。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
B. 错误。生产关系不是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而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 正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D. 正确。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生产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
E. 错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
29: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和实践的观点?
A.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
C.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 认识是主观的,实践是客观的
E.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答案:ABCE
解析:
A. 正确。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一个基本观点。
B. 正确。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和实践的一个基本观点。
C. 正确。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一个基本观点。
D. 错误。认识是主观的,实践是客观的,这个选项忽略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性。
E. 正确。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一个基本观点。
30: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A. 历史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
B.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 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E. 社会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答案:ABCD
解析:
A. 正确。历史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B. 正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C. 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D. 正确。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E. 错误。社会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观点,但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判断题(共5题)
3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因此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3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检验其是否正确。
3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先于物质而存在的。
正确( ) 错误( )
答案:错误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先于物质而存在的。
3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确实包括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这些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3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但可能存在倒退现象。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总体上是前进的,但这一过程是曲折的,可能存在暂时的倒退现象。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历史进程出现起伏。
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
【给定材料】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1.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蓝天保卫战,重点治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空气污染。
2. 深化水污染防治,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3.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4. 严格环境执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
5. 强化生态保护,实施生态红线制度,保护生物多样性。
【问题】
1.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
2. 针对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答案要点及解析:
1. 针对问题一的答题要点和解析:
- 成效1: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 成效2: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水环境质量有所提升。
- 成效3:土壤污染防治得到重视,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 成效4:环境执法力度加大,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 成效5: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生态红线制度有效实施。
2. 针对问题二的答题要点和解析:
- 对策建议1:继续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提高污染防治水平。
- 对策建议2: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 对策建议3: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 对策建议4: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保素质。
- 对策建议5: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参考解析】
一、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
1. 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空气质量得到改善。蓝天保卫战实施以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得到提高。
2. 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水环境质量有所提升。通过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实效,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3. 土壤污染防治得到重视,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4. 环境执法力度加大,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通过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5. 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生态红线制度有效实施。生态保护意识得到普及,生态红线制度有效实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二、针对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继续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提高污染防治水平,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 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维护环境法律权威。
3. 推进环境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4.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保素质,培养公民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
5.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