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6法考政治马原高频考点模拟题附答案解析与重要法条解读.docx

上传人:x****s 文档编号:12626216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61KB 下载积分:15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6法考政治马原高频考点模拟题附答案解析与重要法条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6法考政治马原高频考点模拟题附答案解析与重要法条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6法考政治马原高频考点模拟题附答案解析与重要法条解读 一、单选题(共20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______时期。 A.古典哲学时期 B.形而上学时期 C.德国古典哲学时期 D.黑格尔哲学时期 2:下列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事物发展的实质是质变 C.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基本形式不包括______。 A.生产实践 B.科学实验 C.艺术实践 D.社会实践 4:下列关于认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D.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深化、不断扩大的过程 5:下列关于价值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B.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绝对性 D.价值评价的标准是客观的、多维的 6:下列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不正确的是______。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7:下列关于阶级斗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斗争形式 C.阶级斗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阶级斗争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8:下列关于国家与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B.革命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基本方式 C.革命的性质取决于革命的任务 D.革命的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9:下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B.社会主义社会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10:下列关于国际关系基本形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包括竞争、合作与冲突 B.国际关系的发展是动态的、变化的 C.国际关系的基本规律是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 D.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朝着和平、稳定、发展的方向发展 11:下列关于我国宪法基本准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D.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12:下列关于我国刑法基本准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罪刑法定原则 B.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3:下列关于我国民法基本准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自愿原则 B.公平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保护私权原则 14:下列关于我国行政法基本准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依法行政原则 B.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C.程序正当原则 D.效率原则 15:下列关于我国经济法基本准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依法治经原则 B.公平竞争原则 C.保护消费者权益原则 D.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原则 16:下列关于我国社会法基本准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B.公平正义原则 C.和谐稳定原则 D.可持续发展原则 17:下列关于我国刑法的基本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刑法的法律属性是刑法性 B.刑法的调整对象是犯罪行为 C.刑法的法律效力是普遍的 D.刑法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18:下列关于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分则体系是根据犯罪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划分的 B.分则体系包括总则和各论两部分 C.分则体系是刑法规范的具体化 D.分则体系是刑法的基本内容 19:下列关于我国刑法总则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总则体系包括犯罪论和刑罚论两部分 B.总则体系是刑法规范的基础 C.总则体系具有普遍适用性 D.总则体系是刑法的基本原则 20:下列关于我国刑法的基本概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犯罪是刑法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C.犯罪是违法行为的最高形态 D.犯罪是刑法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二、多选题(共10题) 21: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表述,正确的有: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E.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 B. C. D. E. 答案:ABCD 解析:选项A正确,体现了唯物论的基本观点。选项B正确,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选项C正确,体现了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选项D正确,体现了真理观的基本观点。选项E虽然表述正确,但与题目要求无关。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范畴的有: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B.量变和质变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必然性和偶然性 E.自由和必然 A. B. C. D. E. 答案:ABCD 解析:选项A、B、C和D都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选项E中的自由和必然更多地属于哲学伦理学的范畴。 23:关于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A. B. C. D. E. 答案:ABCD 解析:选项A、B、C和D都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选项E虽然也是正确的,但通常被视为认识的反作用,而不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24:下列关于法律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结果 B.法律关系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C.法律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D.法律关系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 E.法律关系具有稳定性 A. B. C. D. E. 答案:ABCDE 解析:所有选项都是关于法律关系的正确说法,反映了法律关系的特征。 2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有: A.言论自由 B.出版自由 C.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D.宗教信仰自由 E.个人隐私权 A. B. C. D. E. 答案:ABCD 解析:选项A、B、C和D都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选项E中的个人隐私权虽然也是一项重要的权利,但在宪法中没有直接提及。 2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特征的有: A.严重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处罚性 D.行为人的主观故意 E.行为人的过失 A. B. C. D. E. 答案:ABCDE 解析:所有选项都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特征。 2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民法基本原则的有: A.平等原则 B.自愿原则 C.公平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E.公序良俗原则 A. B. C. D. E. 答案:ABCDE 解析:所有选项都是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28: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有: A.依法行政原则 B.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C.程序正当原则 D.高效便民原则 E.诚实守信原则 A. B. C. D. E. 答案:ABCDE 解析:所有选项都是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29: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有: A.依法治经原则 B.公平竞争原则 C.保护消费者权益原则 D.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原则 E.可持续发展原则 A. B. C. D. E. 答案:ABCDE 解析:所有选项都是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3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社会法基本原则的有: A.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B.公平正义原则 C.和谐稳定原则 D.可持续发展原则 E.共同富裕原则 A. B. C. D. E. 答案:ABCDE 解析:所有选项都是我国社会法的基本原则。 三、判断题(共5题) 3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正确( ) 错误( ) 答案:错误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这一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 32: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为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3:法律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但它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以法律规范为调整依据,具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与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不同。 34:在刑法中,犯罪行为必须是行为人的故意行为。 正确( ) 错误( ) 答案:错误 解析:在刑法中,犯罪行为可以是故意行为,也可以是过失行为。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35: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我国宪法确实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 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 【给定材料】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为缓解这一问题,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设公共交通系统、推广绿色出行、限制私家车数量等。以下是对这些措施的效果和影响的调查报告。 一、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方面: 1. 公共交通线路数量和覆盖范围明显增加。 2. 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有所提高。 3. 公共交通客流量持续增长。 二、绿色出行推广方面: 1. 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的使用率有所提高。 2. 市民对绿色出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所提升。 3. 绿色出行对减少城市交通拥堵的贡献尚不显著。 三、限制私家车数量方面: 1. 新增私家车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2. 市区私家车出行率有所下降。 3. 部分市民对限制私家车数量的措施表示不满。 【问题】 1. 分析市政府采取的城市交通拥堵缓解措施的效果。 2. 评价市民对限制私家车数量措施的态度,并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要点及解析: 1. 【答案与解析】 - 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方面:措施效果显著,公共交通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 - 绿色出行推广方面:市民认知度和接受度提升,但实际效果尚需观察。 - 限制私家车数量方面:措施有效控制了新增私家车数量,但可能引发市民不满。 2. 【答案与解析】 - 评价市民对限制私家车数量措施的态度:市民态度复杂,一方面支持减少拥堵,另一方面对限制措施存在不满。 - 改进建议: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完善限行政策,平衡各方利益;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参考解析】 市政府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面采取的措施,总体上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得到了加强,绿色出行理念得到了推广,私家车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市民对限制私家车数量的措施存在一定的不满,这表明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加细致和人性化。 为提高市民对限制措施的接受度,建议市政府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大公共交通投入,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公共交通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2. 完善限行政策,充分考虑市民的实际需求,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让市民认识到减少私家车出行的必要性。 4.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使政策制定更加民主和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