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如何备好问题设计.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614384 上传时间:2025-1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04KB 下载积分: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备好问题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备好问题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备好“问题设计”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一定要有效设计。 然而,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达成预期的目的。有些肤浅、平庸的问题,再加上单调的问法,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克制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并且与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探究教学目的背道而驰。 一、“问题设计”常见的问题 1、提问“度”的掌握:题设计少了,不利于发展学生积极思考能力;问题设计多了,学生来不及理解和反思;问题设计浅显,不利于激发学生爱好,问题设计过难,学生积极性又会受到打击...... 2、提问“面面俱到”。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学生主线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倦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并且收获甚少。 3、提问“泛泛而谈”。 要么问题过于简朴,没有思考价值,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或是以学生完全不假思考,不费力气的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做法只图课堂表面热闹,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要么问题过难,对学生只启不发。如一开篇老师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结识,怎么能回答得上来呢?这样,不仅使教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4、提问“步步为营”。 单一的“预设”限制了种种的“生成”。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教案”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毕教学任务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使之成为桎梏学生发明思维的网络。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学生的想像力和发明力就此止步与抹杀,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 二、“问题设计”应当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设计情景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当一个人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能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进一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 2.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地设计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接受系统处在亢奋状态,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有效地接受、加工和贮存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设计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明性 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思考,直接从书本上找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对细枝末节的东西感爱好,而较少把注意的重点放到知识的概括和结构化上,进而养成一种不愿积极动脑、不爱进一步思考、不会从整体的联系中考虑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因此设计设计探究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如何备好“问题设计” 1.问题设计应目的明确,体现针对性原则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在进一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问题设计的目的。好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备课时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本课的目的。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有明确目的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使学生很轻松地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重难点。 2.问题设计应有梯度,体现全面性原则 好的问题设计能体现教学和训练过程,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展现,一次次的提问和解答,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过程。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兼顾各类学生,做到难易结合,形式多样,有梯度、分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即创设使各个层次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的抱负境界,既能给学生清楚的知识层次感,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又能形成一个全体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课堂氛围。 3.问题设计应新奇别致,体现趣味性原则 爱好是最佳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爱好,只有有趣的东西才干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爱好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好奇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乏味。假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奇奇特,那么学生就会爱好盎然,积极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并且要导。”精心设计的问题要侧重思考型、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当富有启发性,应当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当急于走向结果。启发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知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5.课堂提问具有适度性,涉及适度、适时、适量。 一要适度,就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适度,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克制心理。那如何的提问才算是适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可以得着的位置。”这个比方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有不动脑筋就能容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   二要适时,教师要注意努力抓住学生处在“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在“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也许恰本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局限性”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三要适量,就是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立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有效思维。 6、备问题时要充足估计学生的答案。老师要充足准备好各个问题,但也要考虑到学生也许出现的答案,毕竟每个学生想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很有也许会给出深刻的体会,新奇的想法,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到课堂的“意外”。意外出现,就要靠老师自身的教学机智和魅力了,要灵活抓住这一瞬间,进行教学。 总之,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交流的最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课只有充足重视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并不断优化,才干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率才干真正地提高。教师只要把握要点,努力在教学中摸索,最终一定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