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 案 首 页
第 次课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授课方式
理论课( P )
实验(训)课( )
章、节名称
中医护理技术
计划学时
4
教学目的及规定
1. 掌握留罐法、温和灸。
2. 了解拔罐、艾灸、刮痧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示教。
教学重点及措施
教学重点:
留罐法、温和灸。
教学难点
及措施
教学难点:闪火法留罐。
解决措施:通过讲解闪火法留罐的过程,视频学习,现场示教,让学生学习掌握。
教 具
多媒体(仪器)、幻灯片、示教器具。
注:“信息技术运用”指板书、幻灯片、视频、音频、网络、书籍等。可按统一格式加续页。
教 案 续 页
讲授与指导内容
教学设计
(课堂互动、信息技术运用及课时分派)
拔 罐
一、 概述
1、定义:以罐为工具,导致罐内负压,使之吸附体表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2、起源与发展
罐具:牛角罐、竹子、木罐、陶罐、铜罐、玻璃罐、抽气罐、磁疗罐等。
排气法:火力排气法、水煮排气法、注射器排气法、电动排气法等。
拔罐法: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刺血拔罐法、针罐法、水罐法等。
二、作用机理
1、良性物理刺激作用
2、温热作用
中医认为,拔罐可祛除邪气、调整经络气血,使气血阴阳平衡。
本疗法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散淤、消肿止痛、拔毒排脓、扶正固本等作用。
三、治疗特点
1、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易学易用,疗效显著,使用安全。
2、罐法多样,取用灵活
3、异病同治,重在调整
4、缓解疼痛,功效迅捷
四、拔罐方法
火罐法
1、准备
明确诊断、选准部位
准备用品:罐具、火柴、酒精、棉球、镊子等。
术前解释
摆好体位
2、操作方法
闪火法
投火法
架火法
闪罐法
走罐法
刺罐法
3、留罐和起罐
留罐时间:大罐5~10分钟;小罐10~15分钟。
拔罐次数:慢性病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
疗程,中间休息3~5日。急性病每日2~3次。
起罐:用一只手拿住罐子,另一只手按罐口边的
皮肤,两手协作,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空气
进入不宜太快否则负压骤减容易使患者产生疼
痛),罐即落下,切不用力起拔,以免损伤皮
肤。
4、火罐疗法适应症
风湿痹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各种神经麻痹及扭挫伤。
感冒、痰饮、咳喘。
胃脘痛、腹痛、腰背痛、脚气病。
痈疽疮疡初起未溃、虫蛇咬伤。
5、火罐疗法禁忌症
因全身抽搐、痉挛。
肌肉瘦削或露骨不平及毛发多之处。
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咯血,以及白血病等。
中度或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者。
全身高度浮肿者(水肿病)。
孕妇腰腹部。
皮肤高度过敏者;各种皮肤病及溃疡;施术部位皮肤破损溃烂者;外伤骨折者;或有静脉曲张、癌肿、恶病质、皮肤丧失弹性者。
6、 操作注意事项
拔罐时室内须保持温暖, 避免风寒侵袭。
操作时避免烧灼罐口,仅防烫伤皮肤。
在应用刺血拔罐时,刺血工具要严密消毒,出血量要适当。眼区及面颊部不宜采用。体质虚弱、贫血、肿瘤患者、出血性疾患,孕妇、月经期不宜采用此法治疗。
在应用走罐时,罐口应光滑,不宜吸拔过紧,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
留罐时间不宜太久以免皮肤起泡,如起水泡,先刺破水泡,然后涂95%酒精或龙胆紫。
患者如有晕罐现象,应立即起罐,及时做妥善解决。
艾灸
概 述
灸法是以艾绒为重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成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艾叶:气味芳香、容易燃烧、活力温和,最佳灸料。
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常用于治疗脏腑虚寒证及实寒证如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二)扶阳固脱
凡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常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证和中气局限性、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
(三) 消瘀散结
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 之疾,如乳痈(急性乳腺炎)初起、瘰疬(颈淋巴结核)、瘿瘤等疾病。
(四)防病保健
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可调理亚健康状态。
常用灸法
艾柱的制作
将纯净的艾绒 ,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 ,艾炷高1厘米左右,直径0.8厘米左右,燃烧完1柱为一壮。
(一)隔 物 灸
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称间接灸。
1、隔姜灸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4厘米,厚约0.3~0.4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痹痛等。
2、隔盐灸
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复、肢温、证候改善。
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并作、中风脱证、四肢发凉等。
3、 隔蒜灸
鲜大蒜切成厚约0.3~0.5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将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用于治疗淋巴结核、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未溃疮疖、乳痈)及虫、蛇、蝎、蜂蜇咬伤等病证。
4、隔附子饼灸
附子片、饼(3cm ×0.8cm )中间穿孔,将艾炷放在应灸腧穴上点燃施灸,灸完规定壮数。
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二)悬 灸
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施灸10~15分钟。
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雀啄灸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同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一般施灸10~15分钟。
3、回旋灸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熏烤施灸。
以上诸法(悬灸)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灸治急性病。
(三)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有大血管的部位、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四)注意事项
1、应防止艾火烧伤皮肤或衣物。
2、用过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筒内,以防复燃。
刮痧
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成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长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长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这个“痧”字也就是“痧症”。这种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摸、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居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刮痧的作用
(一)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边的血液循环。增长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克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络
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重要机理有:
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二是在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
三是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四)信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足三里穴,输入调整信息,可对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调整肠运动等作用。
(五)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长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六)行气活血
气血(通过经络系统)的传输对人体起着濡养、温煦等作用。刮痧作用于肌表,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则瘀血化散,凝滞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气血通达无碍,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此外刮痧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此等血凝块(出痧)不久即能溃散,而起自体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能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有消炎的作用。
刮痧要有五度
角度:刮板与刮拭方向保持45度—90度进行刮痧
长度:刮痧部位刮拭时应尽量拉长,如背部每条6—15厘米
力度:力量适中均匀
速度:适中
限度:一般刮拭20次左右,以痧痕为度,停止刮拭。如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不可强求。
介绍拔罐、艾灸、刮痧(5min)
讲述拔罐(10min)
拔罐方法(10min)
拔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注意事项(10min)
演示拔罐(5min)
讲述(10min)
课间休息(5min)、
常用灸法(20min)
讲述(5min)
演示(5min)
讲述(20min)
教 案 末 页
教学小结
通过介绍中医护理常用技能,着重拔罐、艾灸、刮痧,分别介绍它们的起源,概念,方法,原理,作用,注意事项等,并对拔罐、艾灸进行教学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年 月 日
作业
课后习题:
1.拔罐具有哪些作用?
2.艾灸具有哪些作用?
3.刮痧应做到哪五度?
教学效果分析
1. 本课程在一开始,通过介绍中医护理常用技能,着重拔罐、艾灸、刮痧,分别介绍它们的起源,概念,方法,原理,作用,注意事项等,并对拔罐、艾灸进行教学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同学们听讲都很认真,对中医护理技能表现出极大的爱好。
年 月 日
存在的局限性
与改善措施
(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局限性)
在中医护理技能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加深印象,增强学习效果。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