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01
人生适意即为之,醉死愁生君自择。
宋|陆游《饮酒》
释义:
人生在世,应顺从自己心意去做事,是要在醉生梦死中忘却烦恼,还是在忧愁困苦中度过,全由你自己来抉择 。
02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释义:
山上一层又一层盛开着娇艳的桃花与李花,云雾缭绕之处,袅袅炊烟升起,那便是山民的家。
03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释义:
草丛间萤火虫闪烁微光,看似明亮却并非真正的火光;荷叶上露水圆润晶莹,实则绝非货真价实的珍珠。
04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五代|李煜《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释义:
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在万顷水面上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何等潇洒自在。
05
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
唐|李群玉《自遣》
释义:
短暂人生不过是寄寓在一场又一场的梦境之中,世间种种事情,听来就如同那风中的风声般虚幻不实,难以捉摸。
06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释义:
在熙攘纷扰的尘世里,偶然瞥见那高悬夜空的月亮,心境刹那间便沉浸于闲适安然,更何况置身于这清秋时节如梦似幻的桃源仙境之中。
07
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
宋|苏轼《盐官绝句四首》
释义:
明世间万物渺小、虚幻,提醒人们莫为琐事过度执着。把自身看作空里浮花、梦里之身,强调人生如梦,转瞬即逝,不应过分沉溺功名利禄。
08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唐|白居易《白云泉》
释义:
天平山上的白云泉边,白云悠悠飘荡,出于自然无心,泉水潺潺流淌,自在闲适。启示人们在纷扰尘世中,应摆脱世俗束缚,不被功利左右。
09
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
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释义:
人心本具的光明、智慧与纯净本质恒常不变。告诫人们无需于外奔波探寻,应回归内心,莫为外物所扰,方能寻得生命真谛与安宁。
10
山上朝来云出岫,随风一去未曾回。
宋|辛弃疾《浣溪沙·赋清虚》
释义:
清晨山上云雾从山峰间缓缓涌出,而后悠悠随风飘去,再也没有回来。启示人们珍惜当下,把握转瞬即逝的时光,莫因错过而徒留遗憾。
11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
释义:
我前来向您请教佛法真谛,您没有过多言语教导,只让我看云在天空飘荡、水在瓶中静止,借自然现象启示应顺应本性,安于当下,不过分执着,方能领悟真谛。
12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清|赵翼《论诗》
释义:
人到老年才明白,世间很多事并非仅靠努力就能达成,其中人力因素约占三分,而天命、机缘等外在因素约占七分。
13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复无涯。
唐|居遁《偈颂并序》
释义:
以木为食、以草为衣,生活清苦质朴,内心却如明月般皎洁纯净,不为世俗欲念羁绊,精神世界辽阔自在,追求一种纯粹、无拘无束的生命境界。
14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宋|黄公度《道间即事》
释义:
内心和悦舒畅,没有任何烦心事,即便身着粗布衣服、吃着糙米饭,也仿佛是在人间自在行走的仙人。描绘出一种超脱物欲、内心安宁的生活状态。
15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宋|周邦彦《蝶恋花》
释义:
在仿若仙境的蓬莱路上欢笑相逢,觉得人间的清风明月、繁华景致,此刻都如同尘土般微不足道 。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陶醉于美好邂逅或超凡境界的心境。
16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宋|姜夔《平甫见招不欲往》
释义:
人生中很难遇到立秋之前的雨,愿它能让我在宽敞的空堂里自在入眠。借秋前雨之难得,抒发对宁静、自在生活的向往,享受这份惬意时光。
17
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是梦间。
宋|王安石《怀钟山》
释义:
不必等到经历如梦般的世事变幻,才意识到人间就像一场梦 。意在劝人早点洞察人生虚幻,莫深陷世俗追求,应超脱看待世事。
18
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宋|朱敦儒 《西江月》
释义:
不必为世事过度计较、劳心费神,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原本都受命运支配。提醒人们不过分执着,以豁达超脱的生活态度,平和心态面对人生。
19
不著人间一点尘,满堂尽是学仙人。
宋|白玉蟾《华阳堂二咏》
释义:
此地纯净,毫无尘世的污浊沾染 ,屋内在座的全都是一心向道、追求修仙的人,传递出对超脱世俗、追求道家修行境界的向往。
20
更把浮荣喻生灭,世间无事不虚空。
唐|顾况《赠僧二首》
释义:
世上没有一件事不是虚幻不实的,都如同过眼云烟。劝诫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世俗名利,一切看似实在的事物,本质都非永恒不变。
21
何必更将空色遣,眼前人事是浮生。
唐|朱庆馀《题开元寺》
释义:
不必再用空与色的佛理来排遣心绪,眼前的人事变幻本就如梦幻泡影般短暂虚幻。日常所见人事已尽显浮生若梦的本质,劝人看淡世事。
22
多少人来看明月,谁知倒被月明看。
宋|释德聪《自题月轩》
释义:
在自认主导、观察外界时,自身也可能成为被审视对象,启示我们保持谦逊,意识到人类并非绝对中心,注重自我反思,以清醒态度认知自身的位置。
23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唐|高适《人日寄社二拾遗》
释义:
长期隐居在东山度过了三十年,哪里会料到自己的学识与本领,竟在世俗中渐渐老去荒废。抒发年华虚度、理想落空的悲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