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区域稳定性分析
一、目的
1.通过金川矿区地质和区域地质条件的分析,复习教材中区域稳定性评价的有关内容;
2.了解区域稳定性评价所需要收集的有关资料和研究内容;
3.了解区域稳定性评价的方法和活断层区工程建设的原则。
二、区域地壳结构和矿区地质构造
1、大地构造单元与地亮结构
金川矿区位于河西走廊北缘之龙首山东段,是祁连断褶带与巴彦淖尔断褶带和阿拉善断块的接壤地带;矿区所处地段属祁连山断褶带的河西走廊断拗北缘的龙首山断隆,其北侧为潮水拗陷,见图1-1。
图1—1龙首山及其邻区深断裂分布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据张文佑)
Ⅰ—北祁连断褶;Ⅱ—河西走廊断拗;Ⅲ—龙首山断隆;Ⅳ—潮水拗陷;
①白家咀岩石圈断裂;②河西堡岩石圈断裂;③走廊南山北坡岩石圈断裂
(1)河西走廊断拗
河西走廊断拗南邻北祁连断褶带.北接龙首山断隆。基底为前震旦纪结晶岩系,南缘是加里东褶皱基底;上覆为上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第三系和第四系广泛发育。
下古生界属地槽型建造,涉及复理石、硅质岩、碎屑岩建造;岩浆活动明显,基性、超基性岩发育;经加里东运动褶皱回返,呈N60。W向紧闭褶皱。上古生界盖层是一套地台型的浅海沉积建造。中生界褶皱开阔,并具由西向东散开的弧形构造格架,白垩系在酒泉盆地尤为发育。
(2)龙首山断隆
龙首山断隆的南侧是以河西堡—金塔断裂与走廊断拗为邻;北侧以白家咀一合黎山断裂与潮水拗陷接壤。基底为前震旦系结晶岩系。震旦系浅变质岩系(海相灰岩、碎屑岩建造)不整合于基底之上。缺失下古生界,加里东期花岗岩直接出露。上古生界、中生界地层不全,以残留形式零星出露。
(3)潮水断拗
自西至东为庙沟断凹、昌宁堡断陷、民勤吉兰太拗陷。昌宁堡断陷直接与矿区为邻,其边界是白家咀—合黎山断裂。
综合上述资料不难看出,从中生代以来,这个地区呈两堑夹一垒的格局。两堑即南侧的走廊断拗、北侧的昌宁堡断陷;一垒即龙首山断隆。
据有关重力资料推算的地亮厚度:北祁连山区一般大于55km;河西走廊为50—55km;而龙首山区以北递减为48km左右。地壳厚度的这种变化似乎与下古生界褶皱基底厚度相吻合。因此,上部地壳结构是该区沉积地层和构造形变的总体反映。
2、龙首山东段地质构造概述
(1)地层概述
龙首山东段的地层特性可以归纳为:①前震旦系褶皱基底为混合岩、片麻岩、大理岩和云母石英片岩等深变质岩系;②震旦系整合于基底岩层之上,为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千枚岩和灰岩等浅变质岩系;③缺失下古生界;上古生界泥盆、石炭、二叠系重要是砾岩,砂页岩系;④缺失三叠系;侏罗系超覆不整合于震旦系之上,其分布局限于草大坂以北,是一套碎屑岩系;⑤白垩系下统为杂色泥岩夹泥灰岩、砂砾岩;⑥上第三系中新境是一套含砾粗砂岩,夹细砂岩、泥岩,超覆不整合于上述各层;⑦龙首山以北,大面积覆盖有上更新统无胶结的砾岩和黄土状亚砂土;⑧重要出露的火成岩有加里东石英闪长岩、花岗岩和海西期超基性岩,以大型基岩产出。
(2) 褶皱
从图1-2可以清楚看出:①前震旦系龙首山群深变质岩系为陡倾紧闭褶皱,其轴向为N40°—60°W;②震旦系浅变质岩系的褶皱在全区占主导地位,构成区域性的、轴向为N30°—45°W的、向SE倾斜的复式向斜,岩层陡倾、直立甚而倒转;③上古生界泥盆、 石炭、二叠系的分布,局限于龙首山东端,其褶皱比较开阔缓倾(在大断裂带附近为陡倾),轴向N35°—40°W,并向SE倾伏;④中生界侏罗系仅在图幅西北角草大扳一带分布,受断裂切割破坏严重,岩层总体走向为N50°W,倾角为30°—60°;白垩系褶皱舒缓开阔,总体走向呈NWW,倾角以15°—30°为多见;⑤中新统在区内分布另星,它在龙首山麓的褶皱轴向一般为N60°W;宁远堡以东地段,轴向多为东西。它们的岩层倾角一般是10°—30°。
(3)断裂
区内断裂发育具有下列显著特点:①走向断裂密集发育。它们不仅延伸长远,并且成带、成束并行,呈舒缓波状;②在横剖面上构成不同倾向的叠瓦式构造。具明显的分段性,反映在地质历史中龙首山两麓受力最大,变形最严重(即自家咀—西山庙、露泉—东大山两个地段);③所有这些区域性巨、大、中型断裂的多期、继承性活动特点十分突出。这重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断裂破碎带松散宽敞;其二是这些断裂表现出不同限度的压性兼旋扭性的运动特性;其三是断裂带及其影响地段分布有多期多种的岩浆岩等;①区域巨、大型断裂控制了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及其岩层的形变特性。此外,本区构造形变剧烈的另一特性是层间错动十分发育。
三、区域地壳近代活动与地震
1、区域新构造特性
(1)、区域断陷盆地发育及其特性
①龙首山南的走廊地带自新生代以来形成30-50km宽的沉降带。就第四纪而言,酒泉盆地厚约1000-1192m;张掖—民乐盆地为500-2023m;永昌及武威盆地约300-1000m。诸盆地形态基本呈菱形。它们的发育受NW、NWW向断裂所制约。断陷盆地的南缘比北缘的沉降幅度大,民乐盆地大马营附近第四系厚达2023m及河西堡NW向狭窄的地堑型断陷槽的存在等事实,都表白走廊断坳中的深断裂活动对上覆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
②龙首山北侧,自西向东展布有金塔、潮水和民勤吉兰太盆地。这些盆地的第四系表现为南厚北薄,西薄东厚(昌宁堡断裂陷盆地第四系最大厚度达1500m)。这一现象不仅表白更新世以来区域地壳动方式为掀斜块断,同时反映近东西向的断袭活动影响昌宁堡盆地的第四纪沉积规律。
③新生代盆地在平面上呈北西向斜列展布于龙首山两侧,见图1-2。这一规律表白,走廊南山北坡断裂、河西堡—金塔断裂、白家咀一合黎山断裂,自新生代以来有右旋扭动特性。中新统地层褶皱的轴向以北西西。近东西为主的现象,同样说明了这一活动特性。
④各盆地沉降幅度的差异和中新统、下更新统地层在断裂带附近陡倾、以及古老地层逆覆于它们之上的种种现象,都表白近代区域地壳活动形式是以掀斜块断差异活动为主。
(2)龙首山东段块断差异活动特性
①新生代抬升速率和运动特性
龙首山及其邻区新生代以来上升幅度和速率归纳于表1-1。综合有关资料分析认为,北祁连山区的变形方式是穹状拱曲,伴之块段运动。它与走廊存在明显的块断差异运动。北大山基本为上升断块;而龙首山自中更新世以来处在间歇性的隆升过程,表现为西部隆较升东部强烈,北部隆升较南部相对强烈的差异性掀斜块断隆起。从中更新统出露或钻孔揭露的高程对比结果看出,龙首山北缘自家咀—合黎山断裂自中更新世以来,下盘的铅直落差(龙首山相对抬升)140-200m,而南缘河西堡—金塔断裂活动所反映的相应数据为120m左右。
图1-2区域新生代盆地展布略图
1-隆起山地; 2-短线、凹陷盆地;3-深断裂;4-控制盆地发育的其他区域性断裂
②活动断裂
龙首山及其邻区,前第四系基底断裂发育是区域构造的显著特点。第四纪以来,它们的继承性活动也较为普遍,存在不少晚更世断层。
表1-1 龙首山及其邻区新生代以来上升幅度和速率
地区抬升强度
北祁连山
河西走廊
龙首山
阿联善北大山
总上升强度(m)
1000-2100
500
1400
680
平均上升速率(mm/a)
0.025
0.012
0.035
0.020
2、区域地震活动性及现代应力场分析
前以述及,区域新构造活动特点是掀斜块断活动伴有右旋扭动。下面将从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地形变特性和应力量测资料,进一步研究区域地壳现代活动方式及力场状态,它是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的重要环节。
(1)地震
研究区有记载的大于5级地震及其震中分布状况见图14-5。区域地震活动特性,可以归纳为:
① 地震震中呈北西方向带状分布,明显地反映出与区域深断现代活动有关。震中位置多数处在深断裂与北北西向断裂的交汇部分,如山丹、古浪地震;有的则处在数条深断裂聚拢部位,如昌马堡地震。
② 从图1-3可以看出,区域地震括动自162023至192023比较安静;192023以来表现得比较强烈。具体有:1927年5月23日古浪发生8级和6级两次地震;1932年12月25日昌马堡发生7 级地震;1954年2月11日山丹发生7 级和6级地震;同年7月31民勤县东发生7级地震等。这些地震的剧烈限度等值线分布反映出与区域地质结构有明显的一致性。
近年发生的最大地震是1978年8月11日民乐县东的5.1级地震及同年11月17日山丹的4.6级地震。
③ 对地震所导致的地表裂缝和鼓包等现象的调查和形成的力学作用分析,得出的最大主压力方向为北北东。地震裂缝和鼓包的总体走向呈北70°西,延伸15km。根据裂缝和鼓包的性质及其组合关系,拟定导致它们产生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20°—30°E。此外,邻近金川矿区的山丹地震区,经地表变形调查表白:①裂缝分布受地形影响,不少裂缝与已有裂缝吻合;②白疙瘩裂缝呈雁列展布表白,下伏北西向断裂具有右旋压扭性活动特性;③综合地震所引起的地表变形特性表白,其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30°E。
图1-3区域晚更新世以来主干活动断裂与强震震中分布图
1-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断裂;2-隐伏活动断裂;3->8.0级地震;4-7.0-7.9级地震;5-6.0-6.9级地震;6-5.0-5.9地震
④地震工作都研究表白,由古浪、昌马、山丹、民勤四次强震的震源机制解释所获得相应震源深度的地壳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均为北东—南西向。
(2)地形变监测资料
据1971年至1978年三角网监测资料分析,本区位移矢量反映出该区地壳有整体位移和右旋扭动的迹象,即沿祁连山北缘断裂,北东侧(走廊地区)相对祁连山向南东方向做水平扭动。表白区域现代地壳活动方式是水平压缩兼右旋扭动,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西南向。
(3)金川矿山地下坑道变形和原岩应力量测对区域应力场的解释
资料分析结果表白,同样质量的围岩,因坑道轴向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稳定状态;同一支护方式对不同方位坑道的适应性有差异。调查的108例坑道坍方,有90例发生在N30°W-EW向的沿脉坑道中;31例的变形资料有29便来自北西向沿脉坑道;沿脉坑道变形表现为侧墙内鼓,纵向开裂,拱顶被挤成桃形、歪桃形,混凝土剥落及钢筋变曲等。这一系列资料都说明,矿区处在倾斜度不一的北东-南西挤压应力条件下,对坑道围岩稳定性起着制约作用。
为保证矿山深采工程的稳定性,许多单位曾先后在金川矿区开展了地应力量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数据。综合分析这些实际资料得出,矿区主应力最优越的方向为N20°—30°E,浅部为100kg/cm2左右;向深部有线形增长趋势,其递增率大约100m为50kg/cm2。
(4)归纳
①经区域地壳构造运动分析认为,本区表现为掀斜块断间歇性活动,并伴有右旋扭动的运动方式。龙首山西段地壳活动比东段强烈,而东段又表现为北侧比南侧隆升幅度大。
②根据地震震源机制图解、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大地形变测量和矿区地应力量测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区域地壳现代活动方式为水平挤压和整体右旋扭动,垂直运动不明显,也许是继承新生代间歇性的特点,现今处在垂向运动的、平稳阶段。
图1-4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简析图
1-新生代盆地及其边界;2-晚更新世以来主干活动断裂;3-隐伏活动断裂;4-震源机制解释所获得主压应力方向;5-地形变监测资料分析的主压应力方向;6-金川矿地应力量测资料综合分析的主应力方向;8-北大山弧型隆起带向西运动的主压应力
③综合新构造运动、历史地震、地形变和地应力量测资料表白,区域地壳现代应力场的主压力方向为北北东-南南西,随构造部位不同而有所偏转,见图1-4。研究表白,这种应力场状态与现代青藏高原地块的运动方式有关。北大山弧型起带自北向南的运动,同样受北西向祁连山的阻挡而产生向东南旋扭。这无疑与区域应力场状态相吻合。
④矿区及其邻区地应力量测结果表白,研究区地壳不是处在应力松弛状态;换句话说,它仍处在应变能积累阶段。
四、区域稳定性分析规定
1、报据前述内容,归纳出金川矿区域稳定性的重要控制因素和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2、对金川矿区域稳定性状况作出评价;
3、提出金川矿区此后建设的意见。
振动液化评价
一、目的
1.了解震动液化的因素
2.学会运用经验法评价振动液化
二、工程与地质概况
某水库拟建最大坝高24m,平均坝坡1:3,坝体由粉质粘土(非液化土)堆筑碾压而成,为均质土坝(图2-1)
该坝II—II剖面位于宽缓的一级阶地上,地表近水平,上部为全新世初期冲积物,岩性以粉土为主,厚18m左右;下部为卵石层,厚5m左右,水库蓄水前,该剖面附近地下水埋深10m。水库蓄水后,预计坝后地下水将溢出地表,形成30m左右的沼泽地(II—II剖面之A—B段),自B点向下游地下水水力坡度J=0.01。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
经标准贯入实验,测得粉土标贯锤击数变化如表2-1所示。
表2-1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平均值(N63.5)
深度(m)
N63.5
岩性
粉粒含量%
2.00~3.45
4
粉土
3
3.00~3.45
4
粉土
3
4.80~5.25
5
粉土
3
6.60~7.05
7
粉土
3
8.06~9.05
8
粉土
3
9.60~10.05
9
粉土
3
10.60~11.05
11
粉土
6
11.60~12.05
13
粉土
6
12.60~13.05
14
粉土
6
13.06~14.05
15
粉土
6
14.60~15.05
20
粉土
8
15.60~16.05
25
粉土
8
三、规定
1.应用2—1式计算成果,评价II—II剖面也许产生液化的范围和深度;
2.根据2—1式分析影响本坝基液化的因素;
3.提出防止液化的解决措施;
4.将以上成果写成简要文字说明。
四、附录与说明
1.运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89)所推荐的方法评价振动液化时,在地面以下15m深度范围内发生液化的条件是: N63.5<Ncr
Ncr=N0[0.9+0.1(d3—dw)](3/ρc)0.5
式中:N63.5——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
N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ρc——粘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3时,均应采用3计;
N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应按表2-2采用。
表2-2 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N0
地震烈度
7
8
9
N0
近震
6
10
16
远震
8
12
?
2.饱和的砂土或粉土,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以判别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
(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可判别为不液化土;
(2)粉质粘土(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百分率,7度、8度、9度分别不小于10、13、16时,可判别为不液化土;
(3)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du>d0+db-2 dW>d0+db-3 du+ dW >1.5d0+2db-4.5 式中:
dW——地下水埋深(m),宜按建筑使用其内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其内年最高水位采用;
du——上覆非液化土厚度(m),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层口扣除;
db——基础埋置深度(m),不超过2m时应采用2m计;
d0——液化特性深度(m),可按表2-3采用。
表2-3液化特性深度d0(m)
烈度
饱和土类型
7
8
9
粉土
6
7
8
砂土
7
8
9
振动液化评价
一、目的
1.了解震动液化的因素
2.学会运用经验法评价振动液化
二、工程与地质概况
某水库拟建最大坝高24m,平均坝坡1:3,坝体由粉质粘土(非液化土)堆筑碾压而成,为均质土坝(图2-1)
该坝II—II剖面位于宽缓的一级阶地上,地表近水平,上部为全新世初期冲积物,岩性以粉土为主,厚18m左右;下部为卵石层,厚5m左右,水库蓄水前,该剖面附近地下水埋深10m。水库蓄水后,预计坝后地下水将溢出地表,形成30m左右的沼泽地(II—II剖面之A—B段),自B点向下游地下水水力坡度J=0.01。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
经标准贯入实验,测得粉土标贯锤击数变化如表2-1所示。
表2-1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平均值(N63.5)
深度(m)
N63.5
岩性
粉粒含量%
2.00~3.45
4
粉土
3
3.00~3.45
4
粉土
3
4.80~5.25
5
粉土
3
6.60~7.05
7
粉土
3
8.06~9.05
8
粉土
3
9.60~10.05
9
粉土
3
10.60~11.05
11
粉土
6
11.60~12.05
13
粉土
6
12.60~13.05
14
粉土
6
13.06~14.05
15
粉土
6
14.60~15.05
20
粉土
8
15.60~16.05
25
粉土
8
三、规定
1.应用2—1式计算成果,评价II—II剖面也许产生液化的范围和深度;
2.根据2—1式分析影响本坝基液化的因素;
3.提出防止液化的解决措施;
4.将以上成果写成简要文字说明。
四、附录与说明
1.运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89)所推荐的方法评价振动液化时,在地面以下15m深度范围内发生液化的条件是: N63.5<Ncr
Ncr=N0[0.9+0.1(d3—dw)](3/ρc)0.5
式中:N63.5——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
N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ρc——粘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3时,均应采用3计;
N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应按表2-2采用。
表2-2 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N0
地震烈度
7
8
9
N0
近震
6
10
16
远震
8
12
?
2.饱和的砂土或粉土,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以判别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
(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可判别为不液化土;
(2)粉质粘土(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百分率,7度、8度、9度分别不小于10、13、16时,可判别为不液化土;
(3)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du>d0+db-2 dW>d0+db-3 du+ dW >1.5d0+2db-4.5 式中:
dW——地下水埋深(m),宜按建筑使用其内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其内年最高水位采用;
du——上覆非液化土厚度(m),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层口扣除;
db——基础埋置深度(m),不超过2m时应采用2m计;
d0——液化特性深度(m),可按表2-3采用。
表2-3液化特性深度d0(m)
烈度
饱和土类型
7
8
9
粉土
6
7
8
砂土
7
8
9
岩村滑坡稳定性评价
一、目的
学会滑坡机理分析、稳定性定价和定量计算的基本方法,了解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选择的基本途径,掌握滑坡防治工程要点。
二、滑坡概况
l、自始地理
岩村滑坡位于四川盆地某城市市中区,地处长江和佳江的交汇地带,呈半岛状,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在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80年代,市中区斜坡土地得到了大量的运用,交通线路不断改善,高层建筑逐渐增多。但与此同时滑坡灾害事件也日趋严重,岩村滑坡就是灾害之一。
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数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mm以上,并常有暴雨出现。长江和佳江是市中区两大地表水系,水位年平均变化幅度达20m以上,平均低水位158m,高水位181m,1981年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水位达193m,正在筹建中的三峡工程,按175m蓄水方案修建大坝,该地区最高拱水位将达205m左右。
2、地质概况
滑坡区基岩地质构造属川东隔档式褶皱中的一复向斜内部,岩层产状平缓,倾角10°以下,倾向在SW200°~270°范围变化。无明显的断裂构造,优势节理产状:75°<82°;346°<81°,263°<85°。
基岩地层为侏罗系(J25)泥岩砂岩互层,为内陆河潮沉积,呈紫红色。相对坚硬的砂岩组成了滑坡区的上部平台状地形,泥岩及崩积物则组成斜坡主体。崩积物(Q4col)重要由砂岩块石及泥岩风化粘土组成,厚度分布特点是斜坡上部薄,中前部相对较厚。人工堆石为近期在砂岩体中开挖地下洞室而堆弃于斜坡后部的基岩大块石。
滑坡区属河流侵蚀、剥蚀的低山丘陵地貌,斜坡顷部为平台,河谷岸坡的坡度由上至下逐渐变缓,在纵剖面上呈内凹的地形。
下伏基岩相对不透水,为弱含水层。据洞室调查,基岩洞室绝大多数为干洞,偶见裂隙有渗水现象。斜坡地带入渗的地表水则汇集于基岩顷面,形成崩积层中的上层滞水。
该地区新构造运动不强烈,属受活断裂包围的稳定地块,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3、滑坡特性
滑坡主滑方向为NW方向,后缘有一系列NE-SW方向的拉张裂缝,居民建筑物受到严重影响。据调查,人工洞室开挖于1970-1980年之间,地面裂缝最早发现在1981年。1981年四川盆地普降暴雨,江河水位达百年一遇特大水位。目前,滑坡的活动已严重威胁经由滑坡区的主干公路的正常通车。滑坡现处在蠕滑阶段,且在每年的雨季,位移明显增大。
表4-1 钻孔地质描述
钻孔号
孔口标高(m)
孔深(m)
地质描述及水位观测
K1-1
248.1
15.0
0-7.9m为长石石英砂岩块石.属人工堆石.7.9-8.1m为剧风化带,可塑状土,见有滑动擦痕.8.1-l5.0m为弱风化泥岩,层面产状215°<8°.雨季旱季钻孔均无水.
K1-2
237.0
11.3
0-4.2m为长石石英砂岩块石,属人工堆石.4.2—5.]m为崩积物,基岩碎块占50%,粘土占50%,底面有滑动擦痕。5.1-5.3m为剧强风化带.3.3-11.3m为弱风化泥岩与砂岩互层.层面产状240°<3°.钻孔水位雨季埋深4.9m.旱季无水。
K1-3
222.2
18.4
0-4.9m为崩积物.基岩碎块石占40%,粘土占60%.底面有滑动擦痕.1.9--9.3m为剧强风化带; 9.3--18.4为弱微风化泥岩夹砂岩,层面产状230°<6°;雨季水位埋深8.1m,旱季水位埋深8.6m。
K1-4
214.4
17.0
0-12m为崩积物,基岩碎块占60%,粘土占40%。底面有擦痕.12.0-12.4m为剧强风化带.12.4-17.0m为弱风化泥岩.层面产状228°<5°.钻孔水位埋深雨季为10.6m,旱季为11.5m
K1-5
203.6
20.5
0-8.5m为崩积物.基岩碎块石占60%,粘土占40%。底面有滑动擦痕.8.5--9.3m为剧强风化带,9.3--18.4为弱微风化泥岩夹砂岩,层面产状240°< 5°。雨季水位埋深4.8m,旱季水位埋深7.9m。
K1-6
180.0
10.6
0-1.8m为洪积粘土。1.8--6.3m为崩积物。未发现滑动面。6.3--10.6m为风化砂岩夹泥岩,层面产状245°< 6°.雨季水位埋深零米,旱季水位埋深5.8米。
K2-1
246.3
16.2
0-7.1m为砂岩碎块石.属人工堆石.7.1-10.1m为崩积物。基岩碎块占50%,粘土占50%,底面见滑动擦痕。10.1-16.2m为风化泥岩,层面产状220°<7°。雨季和旱季钻孔内均无地下水.
K2-2
208.0
18.3
0-9.4m为崩积物,基岩块石占60%,粘土占40%。底面见滑动擦痕。 9.4-10.6m为剧强风化带, 10.6-18.3m为弱微风化泥岩与砂岩互层,层面产状238°<4°.钻孔雨季水位埋深7.8m。旱季埋深9.0m。
K2-3
200.8
16.3
0-12.9m为崩积物,基岩块石占65%,粘土占35%,底面有滑动擦痕。12.9-16.1m为风化泥岩,层面产状240°<6°。钻孔雨季水位埋探10.1m,旱季水位埋深11.5m.
表4-2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岩性
天然含水量(%)
天然密度(g/cm3)
颗粒密度(g/cm3)
孔隙度(%)
φ(°)
C (MPa)
粘土
19.7
2.06
2.76
37.4
23
0.024
泥岩
4.8
2.53
2.75
11.9
47
10.3
砂岩
4.1
2.51
2.69
10.4
45
18.4
表4-3 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实验值
编? 号
峰 值 强 度
残 余 强 度
φf(°)
Cf(KPa)
φr(°)
Cr(KPa)
1
16.7
42.8
?
?
2
9.8
23.5
?
?
3
9.5
35.7
?
?
4
30
6.9
?
?
5
16.6
25.5
?
?
6
18
10.8
13
4.9
7
19
35.3
17
12.5
8
19
39.1
14
20.1
9
16.8
29.4
?
?
10
17.1
46.7
?
?
11
22
29.4
?
?
12
18
15.7
12
7.9
13
14
16.7
11
2.8
14
23
14.7
10
4.6
15
17
21.6
10
8.1
16
19
13.7
15
7.3
17
14
13.5
11.5
3.4
18
15
6.8
13.3
4.1
4-1 岩村滑坡平面图
三、规定
1、分析岩村滑坡的形成机理;
2、根据资料,作主滑地质剖,进行滑坡稳定性预测(三峡水库蓄水对该滑坡的影响);
3、提出滑坡防治方案。
坝基土体渗透变形分析
一、目的
通过某土坝坝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学会预测坝基渗透稳定性的环节和方法,进—步掌握实际水力梯度、临界水力梯度和允许水力梯度的概念。
二、已知条件
1、水工设计
在某河段第四系松软地基上修筑—均质土坝,最大坝高37m,坝顶高程135m,坝顶宽5m,设计洪水位132m,坝下游相应河水位为102m,规定安全系数KC=2。
2、重要工程地质条件
坝基为全新世及晚更新世河流冲积物,岩性有粘性土、砂土及砾土,厚度10~22m,下伏基岩为志留系页岩,据坝轴线方向上第四系地层岩性及地质结构不同,可分为三个地段(见剖面图)。
剖面图I在河槽部位,河槽宽约100m,地面高程98m,坝底宽220m,岩性为砾土①,厚20m。剖面Ⅱ在漫滩部位,漫滩宽150m,地面高程100m,该段坝基具二元结构特点,坝底宽210m,上部为细砂土②,厚2m。剖面Ⅲ在一级阶地部位,阶地宽50m,地面高程105m,坝后无表水,上部为粉质亚粒土③,厚5m,下部为中砂土④,厚5m。
剖面中各层土的粒度成分如图5-4所示,各层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列于表5-1。
表5-1 坝基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参数
层号
孔隙度n(%)
密度(g/cm3)
摩擦角φ(度)
粘聚力C(MPa)
侧压力系数 ξ
渗透系数K(cm/s)
0
1
34
2.75
36
0.20
0.058
0
2
38
2.65
33
0.30
0.006
0.01
3
40
2.44
25
0.35
1×10-5
0
4
36
2.50
32
0.30
0.009
三、规定
分析坝基也许发生渗透变形的地段,渗透变形的形式,计算临界水梯度及实际水力梯度,对坝基渗透稳定性进行评价,指出各段是否需要进行解决,指出解决范围及措施类型,并写出简要文字说明。
水库渗漏工程地质分析
一、目的
1.训练绘制工程地质图的基本方法;
2.分析影响水库渗漏的因素,掌握其分析评价方法;
3.培养以查清水库渗漏为目的的布置勘察工作能力。
二、工程简介及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尧河水库坝址设计坝高45m,坝顶高程205m,正常库水位200m,总库容为5.7亿m3。水库的重要目的是灌溉。规定动工兴建之前查清水库渗漏的也许地段及控制渗漏的条件。
该水库位于我国南方某省尧河中游山区,区内年降雨量1500~1600mm,年蒸发量600~700mm。
坝址区及水库右岸的大片燕山期花岗岩出露,水库左岸为二叠系上统燧石灰岩,三叠系下统中细砂岩,中统页岩和灰岩,上统灰岩。构造较简朴,构造线为NEE向,有两组断裂,均已胶结,导水性差。I级阶地表层为亚粘土,厚2~3m;下部为砂及砂砾石层,厚7~8m。水库左岸溶蚀现象比较发育,其形态有洼地、落水洞、溶洞和暗河等,是影响水库渗漏的重要因素。
经工程地质勘察已获得如下资料:
①尧河水库地形地质图(图6-1);
②I—I工程地质剖面图(图6-2);
③综合地层柱状图(图6-3);
④井泉调查表(表6-1);
⑤渗透系数成果表(表6-2)。
三、规定
1.分析库坝区水文地质条件。
2.绘制水库渗漏工程地质平面图一张,剖面图若干张。并根据渗漏限度及影响因素分区。
3.编制水库渗漏(各区)工程地质评价说明书。
4.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此后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范围及内容,勘探网布置原则,并表达在工程地质图及说明书中。
表6-1 井泉流量变化调查表
编号
出露地层
最大流量(l/s)
最小流量(l/s)
稳定性系数
说明
1
T3
15.5
0.9
0.00
2
T3
1.5
0
0.00
仅雨季有水
4
T3
12.0
0.6
0.05
5
T23
0.3
0.003
0.01
6
T23
0.2
0.002
0.01
7
T22
0.7
0.28
0.40
8
T22
0.5
0.15
0.30
9
T1
1.5
0.03
0.02
10
T1
1.0
0.02
0.02
11
P22
10.0
0.4
0.04
12
P22
12.0
0.48
0.04
13
P22
15.0
0.6
0.04
14
P21
2.0
0.04
0.02
15
P22
16.0
0.64
0.04
暗河出口
16
P22
50.0
5.0
0.10
17
γ
0.1
0.006
0.06
18
γ
0.2
0.012
0.003
表6-2 渗透系数成果表
钻孔
试段高程(m)
渗透系数(m/day)
1
200~190
190~160
160~155
25
15
8
2
200~180
180~160
160~150
<150
2.0
1.5
0.5
0.15
3
200~180
180~140
<140
0.5
1.5
1.0
0.08
表6-3尧河水库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地层单位
地层代号
地层厚度
岩性描述
物理地质现象
水文地质特性
界
系
统
层
新生界
Q4al
10~8
现代河床沉积物为砂、砂卵石;一级阶地上部为粉质粘土,下部为砂卵石
一级阶地粉质粘土渗透系数K值为0.01m/d,砂卵石K值为50m/d
中生界
三叠系
上统
T3
>1050
灰色及灰黑色薄层板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
分水岭地区漏斗溶水洞发育,河谷区有溶洞发育
除了分水岭地区少量裂隙喀斯特水外(动态变化很大),河谷中有大型溶洞泉,常年有水,在尧河左岸的溶洞泉高于200m以上
中统
T23
700~770
灰黄色及黄绿色页岩,夹少量砂质页岩
有少量泉出露,流量很小,但较稳定,透水性很小,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T22
270~250
灰色薄层灰岩
发育有少量落水洞、溶洞及漏斗
有少量溶洞泉,动态不大稳定,泉在正常库水位与河水位之间。
T21
370~400
黄绿色页岩
有少量流量很小的泉出露,透水性很小,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下统
T1
770~800
灰黄色钙质细砂岩及中砂岩
有较稳定的泉出露、其高程在库水位与河水位之间。
古生界
二叠系
上统
P22
1300~1500
厚层块状燧石结核灰岩,裂隙发育
喀斯特极为发育,除了漏斗、溶洞、落水洞外,尚有地下暗河
该层在尧河河谷中没有泉水出流,在金河河谷有溶洞泉及地下暗河。暗河出口高程150m,在地形分水岭外侧之落水洞中发现地下水位为153m。该层在背斜北翼溶洞泉高程在正常库水位与河水位之间、有少量较稳定的泉水出溢于金河河谷,其高程150m。
P21
>250
灰色中厚层中粒砂岩,顶部有少量砂质页岩,分布于背斜核部,裂隙发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