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ppt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12594348 上传时间:2025-11-08 格式:PPTX 页数:27 大小:1.85M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返回导航,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必修 人教版,历史,必修 人教版,新课标导学,第1页,第五单元,中国近当代社会生活变迁,第十五课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第2页,1,学习目标诠解,2,课前自主学习,3,课堂合作探究,4,随堂达标训练,5,课 时 作 业,第3页,学习目标诠解,第4页,学习目标,学法指导,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2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影响,【重点难点】,1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改变,2难点: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影响,【学法导引】,1用列表方式归纳近当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情况,2结合现实生活中事例了解交通、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第5页,课前自主学习,第6页,一、铁路与公路,思索,近代中国铁路事业不能长足发展原因有哪些?,答案,提醒:从根本上说是由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决定,主要是受西方列强压制。中国近代民族化铁路缺乏资金、技术,重工业不发达。守旧、传统思想观念妨碍。长久社会动荡,使得民不聊生,铁路建设缺乏稳定社会环境。,时期,铁路,公路,新中国成立前,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私自修筑了_铁路,很快就被拆除,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_到胥各庄铁路,_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迟缓,发展情况,_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原因,_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_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淞沪,唐山,辛亥革命,民国,政治,油料,第7页,点拨,近代与当代中国铁路建设一个最大不一样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控制,方便于对中国经济侵略。当代中国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域经济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时期,铁路,公路,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_、_等铁路,到“_”期末,中国铁路运行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_位,在不停改进机车和对铁路进行技术改造基础上,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升了运行效率,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公路网,在黄河、_等江河上架设了许多公路大桥,包含_在内许多偏远闭塞山区也通了汽车,宝成,兰新,九五,四,长江,青藏高原,第8页,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新中国成立前,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置_,控制中国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早期,洋务派创办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垄断局面。,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企业,推进了中国水上交通业_进程。,点拨,中国近代水运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1872年轮船招商局建立,标志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轮船企业,轮船招商局,近代化,第9页,(2)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_运输业,取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因为铁路、公路和_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受到一定影响。,2,航空,(1)新中国成立前,1909年,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点拨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负面影响,(1)交通工具增多,不可防止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情况。,(2)因为近代中国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便利了外国经济、政治侵略。,轮船,民航事业,冯如,第10页,1920年,_至_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2)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早期,民航发展有限。,_以后,乘飞机出行人越来越多,航线和航班不停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阐释近代交通工具更新表现出特点,(1)传统代步工具轿子、马车逐步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取代。,(2)由机械动力牵引火车、汽车、电车日趋主要。,(3)交通工具更新在城市中比较显著。,北京,天津,改革开放,第11页,三、通讯工具变迁,1,新中国成立前,思索,19世纪末,对中国刚兴起通讯事业有些人赋诗曰:,“,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诗中所赞是什么通讯工具?通讯工具发展有何作用?,答案,提醒:电话。促进信息交流与传递,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概况,电报,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_电报企业把电报线架设到_,1877年,_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今后,逐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电讯网络。不过,当初有线电报主要用于_,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_设置无线电报局,以后,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主要用于_通报,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设置电话企业,丹麦,上海,福建,军事,崇明,官商,上海,第12页,2.新中国成立后,(1)发展概况,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到年末,中国拥有_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也进入了人们日常生活。,(2)影响,使_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思想观念和_。,点拨近代通讯事业发展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远远落后于同时代西方国家。,(2)发展迟缓,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排挤。,(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域发达。,固定电话,信息,生活方式,第13页,课堂合作探究,第14页,1,原因,(1)先进中国人为救国救民,主动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2)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控制,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不可防止地在中国发展近代交通事业,在客观上推进了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3)科学技术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发展和改变。,主题一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原因及影响,第15页,(4)各个时期政府采取统治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通发展。,(5)近代工商业发展,需要近代交通运输作为保障。,2,影响,(1)主动影响:推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传输,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加紧了生活节奏,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世界联络。总之,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消极影响:近代前期交通运输业发展,有利于西方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侵略;交通工具增多,不可防止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问题。,第16页,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中国版图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又与各国共之,划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十八省合为一气,一兵抵十数兵之用,未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清史稿交通志,材料一中刘铭传从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等角度出发,主张_。,修筑铁路,第17页,材料二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快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企业,筑路二:曰苏嘉,曰沪嘉。冀以挽回利权,专心亦良苦矣。然此二者已属支路,究不若宁沪铁路之握其总机关也。吾省之人,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勿谓苏省已办铁路,而遂能够抵制也。,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兴废,材料二中苏省绅商为挽回_,维护国家主权而集资修路。,利权,第18页,第19页,对点巩固1,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影响有(,),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交流客观上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便利了列强深入掠夺中国经济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AB,CD,解析,近代列强不停在中国掠夺修建铁路权利,其目标是加强对中国控制,所以近代铁路修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不正确,故选A项。,A,第20页,1,兴起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国外新技术传入。,(2)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3)军事政治需要。,(4)工业革命对中国影响。,主题二中国近代通讯事业兴起原因和主动影响,第21页,2,主动影响,(1)加紧信息传递,有利于航运、防汛等。,(2)推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3)加强了国防建设,改进了军情及时性与军队机动性。,(4)加强了与世界联络,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5)深刻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第22页,材料一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方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能够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能够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迫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骛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材料一反应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于国防方面考虑,要求架设电报。张之洞认为电报能够快速地传递_,有利于快速调动_。,信息,军队,第23页,材料二195月4日北京学生运动能马上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功效密不可分。电报,其主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最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以后全国同时社会和思想运动技术基础,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材料二反应出近代电信技术有以下特点:速度_,效率高;距离_,范围广。,快,远,第24页,第25页,对点巩固2,廷寄是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一个谕旨。其相关告诫臣下、指示策略、考评正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预防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相关官员,封面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19世纪末“廷寄开始逐步被废除,其主要原因是(,),A电话在中国普遍使用B清朝统治被推翻,C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D电报广泛使用,解析,19世纪70年代,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架设电报线,从此清政府也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电讯网络建立并发展起来,最终造成19世纪末,“,廷寄,”,逐步被废除。,D,第26页,第27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