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慢性萎缩性胃炎诊疗进展,内 容 梗 概,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概述,诊断研究进展,中西医治疗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概述,定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明显升,高,门诊常见。,缺乏全国的流行病学数据,但部分地区流行病学显示发病率4%-10%。,诊断要点,症状:无特征性,如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等,部分,反,酸、,或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部分患者常常,伴有贫血、厌食、消瘦等。,体征:上腹部轻压痛,大多数无明显体征。,辅助检查:,CAG中医认识,病因病机:主要与情志失和、饮食不调、外邪犯胃(包括Hp感染)、药物所伤以及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等多种因素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CAG临床以胃脘疼痛、饱胀、痞闷、暖气,纳呆等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痞满”“胃痞”“虚痞“胃痛“嘈杂”等范畴。其中以胃脘胀满痞闷为主症者,属于“痞满“胃痞”或“虚痞”范踌;以胃脘疼痛为主症者,属“胃痛”范畴;以“胃中空虚不适,似痛非痛,似饥非饥,似胀非胀,莫可名状”为主要表现者,属嘈杂”范畴。,证候分类标准,1、,肝胃气滞证,主症: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次症: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暖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2、,肝胃郁热证主症;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脉,弦。,3、,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主症:胃脘胀满或隐痛;胃部喜按或喜暖。次症:食少纳呆;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后脘闷,舌质淡,脉细弱。,4、,脾胃湿热证,主症:胃脘痞胀或疼痛,舌质红,苔黄厚或腻。次症;口苦口臭;恶心或呕吐;胃脘灼热;大便黏滞或稀溏;脉滑数。,5、,胃阴不足证,主症:胃脘痞闷不适或灼痛;舌红少津,苔少。次症;饥不欲食或嘈杂;1:I干;大便干燥;形瘦食少;脉细。,6、,胃络瘀血证,主症: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次症;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脉弦涩。,诊断方法及进展,胃镜及病理,消化道造影,胃液分析,幽门螺杆菌检测(黏膜特殊染色、C14-UBT、培养、HP抗体等),胃蛋白酶I/蛋白酶II比值,胃泌素-17,胃 镜 及 病 理,是萎缩性胃炎的诊断金标准。,消化道造影,对CAG不常用。但患者对胃镜有心理障碍时可协助诊断,同时对胃下垂有确诊价值。,胃液分析,临床基本不用。,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方法:HP,黏膜特殊染色、C14-UBT、C1,3,-UBT培养、HP抗体等,。,胃蛋白酶及胃泌素检测,近年来发展较快,胃蛋白酶I/蛋白酶II比值,胃泌素-17。,背景: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作为萎缩性胃炎和早期胃癌的筛查手段已在日本、芬兰等国家实施。在我国,PG指标在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研究还处于初期,尤其是包括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在内的胃癌前病变方面的研究。,胃蛋白酶来源及意义,PG I主要由胃底腺主细胞分泌,PG主要由胃黏膜腺体分,泌。大部分PG进入胃,腔,活化为胃蛋白酶后发挥生理作用,约1的PG经由黏膜屏障进入循环系统。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可由血清PG水平来反映和评估:PG I与胃酸分泌相关,能够反映出胃壁细胞量,进而间接反映出黏膜萎缩程度,而PG因为来源于多种腺体,所以其血清水平相对稳定。研究表明,血清PGIPG II与胃体黏膜结构及功能呈高度相关,是一个良好的血清学指标。,一般认为PGI小于91ng/ml,,PGIPG II,比值小于9筛查CAG灵敏度,特异度高。,胃泌素17,胃泌素-17,(,G17,),是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主要调节胃酸分泌和胃黏膜的生长及功能。当胃窦发生萎缩时 G17 水平会下降,食物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以刺激胃泌素的释放,。一般认为,G17,小于6pmol/ml有诊断CAG灵敏度、特异度更高。,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常常有中上腹痛、反酸等,易出血、幽门梗阻,部分胃溃疡可能癌变。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可明确。,胆道疾病:常常有右上腹疼痛、黄疸、发热等,进食油腻易诱发,B超、CT可鉴别。,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有消瘦、中上腹痛、出血、呕吐等症状,胃镜、肿瘤标志物对诊断有帮助。,西 药及中成药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痢特灵、左氧氟沙星,等),保护胃黏膜(麦滋林、硫糖铝、膜固思达等),伴反流者(胃复安、吗叮啉、莫沙比利),胃酸过多者(洛赛克,等,),叶酸,维生素E、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胃复春、摩罗丹,中 医 药 治 疗,肝胃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和胃,解郁清热。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宽中醒脾。主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减。,脾胃虚弱证(含脾胃虚寒证)治法:健脾益气,运中和胃。主方: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生津,益胃和中。主方: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胃络瘀阻证治法:活血通络,理气化瘀。主方:丹参饮(时方歌括)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个 人 经 验,病机:脾胃气虚,久病入络,气虚血瘀,治宜健脾益气,活血通络,常用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用生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木香5g,砂仁5g,红曲3-6g,半夏9g,丹参15g,赤芍10g,莪术10g,白花蛇舌草15g,蒲公英15g,刘寄奴10g,炒米仁15g,乌梅3g。伴不典型增生可加半枝莲15g,山慈姑10g。疗程:轻度萎缩3个月,中重度至少4-6月,重度至少6个月以上。,复查期限,胃镜复查时间:,轻度萎缩:一年复查一次;,中-重度萎缩: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重度或异型增生:建议最少半年复查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