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42,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经验教训。,1.掌握“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2.掌握“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分析“斯大林模式”历史作用及弊端。,2/42,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了解主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会做题才是硬道理,3/42,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把握教材知识体系,4/42,1.,背景,(1)1924,年,列宁逝世,,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2)1925,年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落后农业国。,(3),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仍处于,包围中。,2.,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方针。,一、斯大林工业化之路,斯大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5/42,3.,建设,(1)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2)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4.,成就,(1)1937,年,实现了国家,,并形成了比较齐全工业体系。,(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比重占优势地位。,(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五年计划,工业化,欧洲,误区警示,6/42,误区警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国内外背景下制订,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路径,西方国家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发展道路。,7/42,1.,方针:,为了引导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方针。,2.,实施:,从,年下六个月起,全国各地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1932,年,苏联宣告,“,完成全盘集体化,”,。,3.,影响:,农业集体化实现为处理,急需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其实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发展。,二、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逐步集体化,1929,工业化,思维点拨,8/42,思维点拨,正确认识苏俄,(,联,),农业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在农业方面办法要注意区分。余粮搜集制是适应了当初战争需要而采取非常办法,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实施固定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但它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短期办法;农业集体化实施,基本适应该初生产力发展水平,但办法过激,挫伤了农民生产主动性,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9/42,1.,形成标志,年苏联新宪法制订,宣告苏联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确实立。,2.,特征,(1),经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是一个高度集中国家,模式。,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优先发展,。,三、斯大林模式,1936,指令性计划,市场调整,重工业,10/42,(2),政治方面: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记。,(3),思想文化方面: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伎俩管理。,3.,对斯大林模式评价,(1),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处理刻不容缓难题,一度推进了苏联社会生产力发展;但从久远看,这种模式存在着显著弊端,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行政干预,11/42,(2),政治方面:斯大林模式确保了党对新生政权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但这种模式使社会主义,遭到严重破坏。,(3),思想文化方面:这种模式造成个人崇敬之风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压制。,民主和法制,归纳总结,12/42,归纳总结,斯大林模式了解,“,三注意,”,第一,必须把斯大林模式和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全部内容区分开来。,第二,应把对斯大林模式评价和对斯大林本人评价区分开来。,第三,不能笼统地用斯大林模式概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全部方式和道路,应详细问题详细分析。,13/42,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了解主要史料史论,14/42,主题斯大林模式,1.,苏联工业化道路,史料一,斯大林在叙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假如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史料二,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理论和实践,15/42,史料解读,史料一说明外部环境决定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道路。,史料二说明苏联经过税收、价格剪刀差等方式剥夺农民,满足工业化条件。,16/42,问题思索,(1),斯大林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原因是什么?,提醒,当初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和加强国防建设。,提醒,(2),依据史料二,谈谈你对苏联工业化政策影响认识。,提醒,史料表明苏联牺牲农业来实现工业化政策。这种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加紧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主动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百分比严重失调。,17/42,2.,成就,史料,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主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排名,年份,项目,19,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拖拉机,不详,4,2,1,2,1,电力,15,10,7,4,3,2,石油,2,3,2,1,2,1,钢,5,5,5,4,3,2,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生产规模比较。,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18/42,史料解读,史料中数据表明苏联工业已经是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9/42,问题思索,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提醒,实现国家工业化,形成比较完整工业体系;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中占主要地位。,提醒,20/42,3.,斯大林模式特征,史料,30,年代苏联经济体制,“,实施,工商企业国有化,和,集体农庄准国有化,,把其它,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经济成份统统毁灭掉,。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伎俩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当代史编,史料解读,史料从全部制形式和经济管理模式两方面说明斯大林模式特点。,21/42,问题思索,据史料概括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特点。,提醒,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以行政伎俩管理经济。,提醒,22/42,史论总结,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原因,根本原因:苏联是小农生产占优势国家,经济文化落后。,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国际环境以及战争危机感。,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错误认识以及理论上失误。,直接原因:实施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历史原因:长久封建专制遗留下了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残余。,23/42,(2),特征,在生产资料全部制形式上实施完全公有;,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施高度集中;,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施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按劳分配详细形式上实施工资加奖金;,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施苏维埃体制。,24/42,(3),教训,生产关系调整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升劳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看成各项工作首要任务和中心步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基础作用,制订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利益。发展轻工业,实现国民经济按百分比协调发展。,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伎俩,二者必须结合使用。,必须预防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敬,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25/42,深化提升,对斯大林模式评价,1.,功劳,(1),斯大林模式是一个社会主义实践形式初步尝试,它与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有着不可分割联络,它形成,既是一个历史选择,也是社会制度及体制一个质进步。,(2),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3),苏联经济实力快速增加为以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4),斯大林模式为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实现当代化提供了主要启示,它开辟了一个不一样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中一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26/42,2.,弊端,(1),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造成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高度专权。,(2),经济上国民经济百分比严重失调;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生产长久停滞不前。,(3),思想文化上专制和个人崇敬盛行,窒息了学术思想,造成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造成思想长久教条化和僵化。,27/42,反馈训练,随堂巩固,会做题才是硬道理,28/42,1.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域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企业负责。这反应出苏联在工业化早期,A.,缺乏基本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一些做法,1,2,3,4,答案,解析,5,6,29/42,1,2,3,4,5,6,解析,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国有企业,符合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企业负责,”,,所以选,D,。,苏联在工业化早期含有一定技术基础,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指令制约,,A,、,B,说法不符合史实。,C,说法夸大了材料中内容。,30/42,2.,“,在西方经济确实是一团糟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独特试验。,”,材料中,“,独特试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罗斯福新政,1,2,3,4,5,6,解析,答案,解析,“,西方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指是西方,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间为,1918,年至,1921,年,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时间为,1921,年至,1928,年,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开始时间为,1925,年,故,C,项正确;,D,项与苏联无关,可直接排除。,31/42,答案,解析,3.,苏联史教授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方式来到达自己目标,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以下属于,“,社会自我牺牲,”,发展苏联策略是,A.,新经济政策,B.,管理权下放标准,C.,物质利益标准,D.,农业集体化政策,1,2,3,4,5,6,32/42,1,2,3,4,5,6,解析,新经济政策尊重苏联全体人民利益,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管理权下放在斯大林时期没有出现,故,B,项错误;,物质利益标准出现在列宁时期,故,C,项错误;,苏联经过农业集体化政策让苏联农民牺牲利益以促进工业化实施,故,D,项正确。,33/42,4.,有学者说:,“,苏联制度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到达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定赫鲁晓夫改革必要性,答案,解析,1,2,3,4,5,6,解析,题干所说是苏联制度,并不是苏俄,所以排除,A,、,B,两项;,再者材料评价是苏联工业化之路,并非改革,所以此题正确答案是,C,项。,34/42,5.,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建设成就,”,。陪同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能够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诧异:,“,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给面包了,我能够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造成当初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主要原因是,A.,长久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食品短缺,C.,片面发展重工业消极影响,D.,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答案,解析,1,2,3,4,5,6,35/42,解析,材料反应了苏联,“,一五,”,计划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弊端。它使人们产生了很多幻想,如每个苏联家庭都能够拥有一架私人飞机,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当然这也从另首先反应出,因为大量生产资料被用于重工业生产,轻工业品、农业产品较为短缺,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连,“,面包,”,都得抢购或是排队购置。,A,、,B,、,D,三项没有反应材料内容,故排除。,1,2,3,4,5,6,36/42,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比较,1,2,3,4,5,6,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实施余粮搜集制,实施固定粮食税,工业,全方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允许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平均主义实物配给制,实施按劳分配,37/42,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施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部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分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加强党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苏联共产主义,1,2,3,4,5,6,38/42,(1),依据材料一表格提供信息,请你指出新经济政策最主要,“,新,”,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背景。,答案,答案,“,新,”,表现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1,2,3,4,5,6,解析,前一问要抓住,“,允许,资本家经营,”“,自由贸易,”,等信息,对比概括即可;后一问要联络所学知识归纳;,解析,39/42,答案,1,2,3,4,5,6,(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特点,并对其历史影响作出简明评价。,答案,特点:实施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评价: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不过,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久落后;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主动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主动性;是苏联解体主要原因。,解析,解析,前一问应注意在经济方面对材料进行分层归纳,如,“,只能,”“,只能允许,”“,以,区分于,”,等;后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0/42,答案,1,2,3,4,5,6,(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历史上这三次经济政策调整所取得启示。,答案,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政策调整必须结合国情。,解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联络三次政策调整原因和影响进行概括;认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政策与国情关系。,41/42,本课结束,42/4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