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11,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第1页,第2页,答案速填,:,年纪组成,“,S,”,型曲线,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分解者,双向传递,单向流动,第3页,考纲要求,:,1.,种群特征,2.,种群数量改变,3.,群落结构特征,4.,群落演替,5.,生态系统结构,6.,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基本规律及应用,7.,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8.,生态系统稳定性,9.,生态环境保护,第4页,热点一种群数量改变,【,示范题,1】,(,全国卷,改编,T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加,该种群增加率随种群数量改变趋势如图所表示。若要连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适当时开始捕捉,以下四个种群数量中适当是,(,),第5页,A.,甲点对应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种群数量,第6页,常失分点,A项:误认为“甲点对应种群数量K/2”而失分。,B项:误认为“乙点对应种群数量稍大于K/2”而失分。,C项:误认为“增加率即为增加速度”而失分。,D项:误认为“丁点时种群数量降低”而失分。,参考答案,D,第7页,【,考题追问,】,种群增加率与增加速率区分在于,:,前者,是指,_,_;,后者是指,_,。,单位时间内新产生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比率,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增加数量,第8页,【,热点,纵横联,】,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改变,类型一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相互关系,1.,图示,:,第9页,2.,解读,:,(1),性别百分比影响出生率。,实例,:,以养牛场为例。对于一个年纪组成为稳定型养牛场来说,(,以性别百分比,11,时为对照,),公牛百分比大于母牛。,第10页,分析,:,该养牛场出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因为衰老个体百分比与对照组相同,死亡率与对照组一致。因为对照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同。显然该养牛场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要衰退。,第11页,(2),年纪组成预测种群数量改变趋势。,前提,:,在不存在迁入、迁出情况下。,分析,:,种群数量改变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而未来出生率和死亡率判断必须基于种群年纪组成。,第12页,类型二种群数量改变,1.,两种增加曲线模型,:,第13页,2.,解读,:,(1)“J”,型增加曲线特点分析,:,第14页,公式,:N,t,=N,0,t,。,=,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分析,:,增加率等于,(-1),不变。再看增加速率,伴随种群内个体基数,(N,t,),不停增大,每年净增加个体数,N,t,(-1),不停增多。,结论,:,增加率不变,;,增加速率不停增大。,第15页,(2)“S”,型增加曲线特点分析,:,第16页,分析,:,在有限资源和空间中,伴随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增加阻力随之增大,造成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二者之间差值即增加率一直在下降。种群数量增加曲线斜率即为增加速率,在,K/2,之前增加速率是增加,;,在,K/2,之后增加速率是减小。,结论,:,增加率不停下降,;,增加速率先增后减。,第17页,【,对点,聚焦练,】,1.(,江苏高考,),因为农田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能够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作用。以下叙述正确是,(,),第18页,A.,农田存在,增加了松鼠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基因,),多样性,C.,不一样森林斑块中松鼠属于不一样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不一样斑块中松鼠种群密度相同,第19页,【,解析,】,选,B,。松鼠活动场所主要在森林而非农田,农田存在使松鼠活动空间缩小,A,项错误,;,农田使森林分隔成多个斑块,各森林斑块中松鼠之间不能进行自由交配,存在地理隔离,而非生殖隔离,C,项错误,;,林木密度相同不一样斑块中松鼠密度不一定相同,D,项错误,;,人工生态通道能够让不一样斑块中松鼠之间进行自由交配,保护了该种松鼠遗传,(,基因,),多样性,B,项正确。,第20页,2.(,聊城二模,),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兔子和狼到达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改变趋势,以下相关分析错误是,(,),第21页,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数量改变,B.,狼,K,值靠近,B,点对应数值,C.,兔子,K,值靠近,C,点和,D,点对应数值,D.,第,3,年狼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第22页,【,解题指导,】,解答本题需明确,:,(1),区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不看数量看趋势。原因,:,捕食者数量未必比被捕食者少,;,曲线有时表示是相对值不是绝对值。,(2),捕食者曲线改变与被捕食者一致,不过慢半拍。,第23页,【,解析,】,选,B,。捕食者数量伴随被捕食者改变而改变,故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故,A,正确。图像中狼数量在波动,K,值应该在波峰和波谷之间,兔子同理,故,B,错误、,C,正确。第,3,年兔子数量降低,引发了狼数量降低,故,D,正确。,第24页,3.,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改变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加曲线。以下相关叙述错误是,(,),第25页,A.,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增加情况,B.,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对应图,2,中曲线,Y,上,C,点,C.,图,2,中,B,点时种群增加速率最大,D.,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第26页,【,解析,】,选,D,。图,2,中曲线,X,为理想状态下“,J”,型曲线,此曲线对应,值是不变,A,正确。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不增加,图,2,中,C,点也意味着种群维持在,K,值,B,正确。图,2,中,B,点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增加速率最大,C,正确。图,1,中,10,20,年种群数量都在下降,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错误。,第27页,4.(,全国卷,改编,),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查了该湖泊中食物链最高营养级某鱼,(,总计,1 200,个体,),种群年纪组成,结果如表。,第28页,注,:,表中“,1+”,表示鱼年纪大于等于,1,、小于,2,其它以这类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第29页,回答以下问题,:,(1),通常,种群年纪结构大致能够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到达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依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纪组个体数百分比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出生率,_(,填写“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第30页,(2),依据表格信息,当种群个体数为,_,时,该种群增加速度最快,此时种群年纪组成应该为,_,。,(3),假如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种群密度,惯用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惯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动物种群密度。,第31页,【,解析,】,(1),种群年纪组成包含增加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依据表格数据计算各年纪段个体数量,0+,、,1+,、,2+,个体总数为,400,3+,8+,个体总数为,400,9+,及以上个体总数为,400,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纪组个体数百分比为,111,。推知该鱼种群年纪组成为稳定型,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第32页,(2),稳定型种群数量约为环境容纳量,当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二分之一时,增加速度最快,对应种群年纪组成应该为增加型。,(3),标志重捕法惯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动物种群密度。,第33页,答案,:,(1),增加型、衰退型、稳定型,111,等于,(2)600,增加型,(3),活动能力,第34页,5.(,天津高考改编,),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第35页,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发生是,_,演替。与相比,含有显著分层现象,_,原因是造成分层现象主要原因。,(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改变趋势均为,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取得,_,。,第36页,(3),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前,需经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物种数,-,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对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最小样方面积是,_,。,第37页,【,解析,】,(1),因为火烧之后原有土壤条件还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它繁殖体,所以属于次生演替。阳光是植物分层现象决定原因,与相比,中群落对光利用愈加充分,所以含有更显著分层现象。,第38页,(2),从图中可知,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先逐步下降后趋于稳定,而乔木先迟缓增加后趋于稳定,这是因为在竞争过程中,乔木逐步占据优势地位,草本、灌木取得光照逐步降低。,(3),乔木个体较大,单位面积内个体数目较少,图中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物种数到达最大值,故调查乔木应选取最小样方面积是,S,3,。,第39页,答案,:,(1),次生光照,(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步降低,(3)S,3,第40页,热点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效,【,示范题,2】,(,全国卷,T5),在漫长历史时期内,我们祖先经过本身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友好统一思想。依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以下说法错误是,(,),第41页,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本身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友好统一,生产者固定能量便可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表达自然与人友好统一思想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标准,确定自己消耗标准,第42页,常失分点,B项:易忽略“重复利用”而不得分。,C项:不了解“自然与人友好统一”而失分。,D项:不了解“可连续发展观”而失分。,参考答案,B,第43页,【,考题追问,】,为实现自然与人友好统一,人类还有,哪些详细做法,?,_,。,低碳生活,;,拒绝真皮奢侈品,;,设定打鱼期及渔网规格等,第44页,【,热点,纵横联,】,生态系统结构与功效,类型一从食物网角度进行分析,第45页,1.,图解,:,第46页,2.,解读,:,(1),食物网成份。,生产者,:,包含光能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蓝藻、光合细菌,),和化能自养型生物,(,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细菌等,);,生产者是生态系统基石,能够把无机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第47页,消费者,:,包含各种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等。,(2),食物网形成原因,:,一个生物能够各种生物为食,也可被各种生物捕食。,(3),食物网中种群数量改变,:,被捕食者增加引发捕食者增加,被捕食者降低引发捕食者降低。,第48页,类型二从能量流动角度进行分析,1.,图解,:,第49页,2.,解读,:,(1),能量流经一个营养级,(,第二营养级,),过程。,只有被初级消费者消化吸收能量,才是流入第二营养级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同化能量。,第50页,(2),能量流动整体分析。,两个特点,:,单向流动、逐层递减。,生态系统中未利用部分未来可能形成化石燃料。,第51页,(3),能量流动中相关计算。,某营养级得到最多能量,按最短食物链,最高能量传递效率,;,得到最少能量,则按最长食物链,最低能量传递效率。,两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第,n,营养级同化量,/,第,n-1,营养级同化量,此处外界输入,n,营养级能量必须排除。,第52页,【,对点,聚焦练,】,1.(,天津高考改编,),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改变结果。以下叙述正确是,(,),第53页,第54页,A.,该丝瓜地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由图可知甲、乙数量相差不大,可见乙个体应该较小,C.,丝瓜、昆虫甲、昆虫乙三者数量一定是递减,D.,乙数量增加会降低甲种群对丝瓜摄食量,第55页,【,解题指导,】,解答本题需明确,:,(1),硕士态系统物质循环必须在封闭系统中。,(2),生物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存在倒置数量金字塔。,(3),捕食关系对种群数量影响远大于其它关系。,第56页,【,解析,】,选,D,。物质循环范围是生物圈,(,含有封闭性,),丝瓜地是一个开放生态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元素交换,),A,错误。注意两侧纵坐标单位不一样,显然甲远远多于乙,B,错误。从能量上来说,其伴随营养级增高是递减,但生物数量不一定,丝瓜个体数量普通要少于昆虫,C,错误。捕食者乙增加,会造成被捕食者甲降低,所以甲对丝瓜摄食量也降低了,D,正确。,第57页,2.(,福建高考改编,),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以下叙述正确是,(,),第58页,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能量为,1 357 Jm,-2,a,-1,C.,该食物网中第三营养级同化能量为,(840+1 483)Jm,-2,a,-1,D.,该食物网中生物与分解者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第59页,【,解析,】,选,D,。该食物网中最长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太阳鱼消耗能量主要为呼吸消耗,还有一部分用于本身生长发育和繁殖,B,错误,;,第三营养级同化能量为,840+210+1 260 Jm,-2,a,-1,C,错误,;,食物网中生物与分解者共同组成该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生物群落,),D,正确。,第60页,3.,如图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是,(,),第61页,A.,两个生态系统均能够自给自足,B.,两个生态系统均存在着信息传递,C.,两个生态系统均由生产者供给营养,D.,城市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高于农村生态系统,第62页,【,解析,】,选,B,。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普通起到绿化作用,不供给食物,所以不能自给自足,必须依靠外界能量输入,故,A,、,C,错误。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整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故,B,正确。城市生态系统即使高营养级生物量很多,但绝大部分依赖外界输入,其本身能量传递效率不高于农村生态系统,故,D,错误。,第63页,4.(,全国卷,),回答以下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经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经过更加快速奔跑来取得捕食猎物机会,猎物和捕食者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第64页,(2),依据生态学家斯坦利“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方式是,_,。,(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主要过程是,_,_,。,分解者经过,_,来取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第65页,【,解析,】,(1),不一样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停进化和发展即协同进化,(,共同进化,),。,(2),生态学家斯坦利,“,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方式是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物种,防止出现一个或少数几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局面,为其它物种生存提供机会。,第66页,(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主要过程是绿色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经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有机物分解。,第67页,答案,:,(1),协同进化,(,或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物种,为其它物种生存提供机会,(3),绿色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有机物分解,第68页,交汇命题点,:“,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跨专题考查,第69页,第70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