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概 述,心脏大血管位于两肺之间,与含气的肺组织有鲜明的密度对比,因而最适于,X,线检查;,根据心脏大血管的轮廓及密度改变,判断各房室的大小;,实时观察心脏和大血管的搏动,以提示有否功能改变。,检 查 技 术,:,透 视:可以多方位观察心脏和大血管的形,态、大小、边缘搏动,特别是幅度,和节律改变等。,摄 片:影像清晰,有图像记录,便于治疗,前后复查对比。,造 影:判断畸形的内腔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复杂先心病及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观察肺循环的异常。,C T:除超速CT(ultra fast UFCT),又称,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omputed,tomography EBCT)或近年问世的多排,旋CT外,普通CT作用有限,,较少应用,于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MRI:可弥补部分传统X线检查的不足,使诊,断更趋完善(,目前应用有限,);,超 声: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核素:诊断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第一节 检查方法,一、透 视,透视是心脏和大血管X线检查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优 点:,1、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心脏大血管的形状、大小及其与结构的关系;,2、可以观察心脏、大血管的,搏动,,弥补平片的不足;,3、还便于选择最适当的角度进行特殊体位摄影。,二、摄 片,常用的位置有,:,(一)后 前 位(正位),(二)右前斜位(第一斜位)(现已少用),(三)左前斜位(第二斜位)(现已少用),(四)侧 位(左侧位),实际工作中,,多采用后前位(正位),及左侧位片,;根据需要再补照其它位置。,(,一)后前位(正位),1,.远达片:靶片距,为2M,可尽量减少,放大率。,2.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摄片。,3.可观察全心外貌及,肺部(血管)情况,。,(,二)右前斜位(第一斜位),病人右前胸贴片,身体向左后旋转,45,60,度,常规吞一口钡,通过观察食道有否受压,来判断左心房有无增大。,(,三)左前斜位(第二斜位),病人左前胸贴片,身体向右后旋转,60,度,可观察各房室及主动脉全貌。,有时只观察右心(耳)房时旋转,35,度即可。,(四)左 侧 位,常取左侧胸部靠近胶片(食道应吞钡)。,深吸气后,屏气摄片。,可观察左房,左室及右室大小。,三、心血管造影,心血管造影是将造影剂(对比剂),快速注入心脏或大血管腔内;,显示其内部解剖结构及功能情况。,按照造影剂引入途径可分为,:,静脉法、直接穿刺法、导管法,,导管法,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造影方法,。,常用造影方法:,右心房造影,右心室造影,肺动脉造影,左心房造影,左心室造影,主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右心房造影,肺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右心室造影,右心室造影,右心室造影,右心室造影(右室双出口),左心室造影,左心室造影,主动脉造影,主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四、,CT,检查,(平扫),(增强),五、MRI,第二节心脏大血管的正常X线表现,一、心脏、大血管的正常投影,心脏是一个不规则的几何体,各心房、心室和大血管互相重叠,无法从单一位置全部显示,要从多个位置进行观察。,(,一)后前位,正常心影一般是2/3位于胸骨中线左侧,1/3位于右侧,心尖指向左下,心底部朝向后上方,形成斜的纵轴。并有左右两个心缘。,相反搏动点:左心室段与肺动脉段的搏动方向相反,两者的交点称,相反搏动点,。,心右缘从上到下为:,升主动脉(儿童为上腔静脉)、右心房、心膈角区为下腔经脉。,心左缘从上到下为:,主动脉弓(结)、肺动脉段、左心室,。,(,无名动脉扩张),(年轻人),(二)右前斜位,吞,钡后照片,心后缘可观察左心房大小;,心前缘自上而下由主动脉、肺动脉、右室和左室下端构成;,心前间隙:为尖端向下的三角形透亮区。,(三)左前斜位,左右分开,室间沟:深吸气时,在左心室段的下端常可见一浅切迹,在透视下确定。,主动脉窗:气管、主支气管、左肺动脉,心前间隙:长方形,心后间隙:心后缘与脊柱不重叠,(四),左侧位,食道吞钡,食道吞钡:根据食管是否受压判断左心房是否增大心后食道前间隙:心后下缘与食管之间在膈面上有一个三角形透亮区,此间隙是否存在来判断左心室是否增大,左、右前斜位的辨认法:,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心前间隙,呈倒三角形,近似长方形,胃泡位置,居 前,居 后,食道压迹,有三个压迹,无 压 迹,主A全貌,不 清 楚,清 楚,照片号码,“右”(Right),“左”(Left),心胸比率测量法:,(测量心脏大小最简便的方法),(1919年由Danzer 首创),心脏最大横径与胸腔最,大横径之比。,正常体形等于或小于,0.5,;矮胖体型者不大于,0.52,。,轻度增大:,0.510.55,中度增大:,0.560.60,重度增大:,0.61,o,o,T,1,T,2,T,二、心脏、大血管的正常搏动,正常情况下,心脏、大 血管的搏动极有规律,当出现病变时,不但形态发生改变,这种规律的搏动也发生改变,是其诊断的依据之一。,观察搏动的方法:透视、,X,线电影或录相等。,三、影响心脏、大血管外形的因素,1、,体 型,2、年 龄,3、呼 吸,4、体 位,(一)体 型,夹角=45度,最常见,见于匀称型体型,夹角45度,多见于瘦长体型,心影小而狭窄,,根据心脏纵径与水平线的夹角,(,心脏倾斜角,),可分为三型,:,斜位心,横位心,垂位心,心型区分法:,心 型,倾斜角,心胸比率,T,2,:T,1,垂位心,45,0,0.5,2 :1,斜位心,45,0,0.5,2 :1,横位心,0.5,2 :1,婴幼儿,脏接近球形,横径大,因胸腺重叠,使心底纵膈影增宽,随年龄增大,膈位置下降,心腔长度增大,心脏逐渐变为斜行;,老年,时,主动脉扩展、迂曲,主动脉弓突出、钙化。,(二)年 龄,(三)呼 吸,深吸气膈下降,心影变长,趋向垂位心。,深呼气膈上升趋向横位心。,呼吸运动还可改变胸腔内的压力和各心腔血,容量引起心脏大小的变化。,吸气 像,呼气 像,(四)体 位,平卧时膈上升心影横径增大;,立位时膈下降心影变窄;,立、卧位心脏面积可相差 25%。,立 位,卧 位,(,五)其 它,妊娠、性别、胸腔畸形、肺部疾患等,均能改变心脏的形态及大小,分析时,应加以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