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知****运 文档编号:12521097 上传时间:2025-10-24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36.54KB 下载积分:14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25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單项选择題:l-45小題,每題2分,共90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选项中,只有一种选项是符合題目规定的。   1.對“谁的知识最有价值”這一問題最為关注的教育學派是()。   A.试验教育學   B.文化教育學   C.实用主义教育學   D.批判教育學   答案:D   【解析】:這是批判教育写學派阿普尔提出的。   2.下列說法有悖终身教育理念的是()。   A.學习贯穿人的毕生   B.學校教育不再享有教育的垄断权   C.终身教育從正规學校教育結束時開始   D.當地社會在终身教學体系中起著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在实践上贯穿人的毕生,在空间上打通學校与社會、家庭的阻碍,拓展到社會中去。   3.赞科夫主张教學应走在學生发展前面,所根据的是()。   A.近来发展区域理论   B.隐性知识理论   C.先行组织者理论   D.支架式教學理论   答案:A   【解析】:近来发展区规定走在孩子前面。   4.有人把教育隐喻為“塑徒”,称教師是“人类灵魂工程師”,這种观點在人的发展影响原因問題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论   C.外铄论   D.内因与外因相交互用论   答案:C   【解析】:遗传决定论是單原因论中的一种,强调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成熟论属于心理學,及内发论,强调内在原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外铄论强调外部原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如題目把教育隐喻為“塑徒”,称教師是“人类灵魂工程師”是從外因来看影响人的发展原因。   5.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動相結合   B.教育必须与社會实践相結合   C.教育必须為人民服务   D.教育必须為現代化服务   答案:A   【解析】:考察我国現代教育方针   6.双规學制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學术性”,另一轨是“职业性”,   如下有关這种學制形成方式的描述中,對的的是()。   A.两条轨道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B.均发端于初等教育,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C.學术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D.學术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答案:C   【解析】:學术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相称于單轨制,职业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相称于双轨制。   7.教育界尝试以综合課程加强學科之间及學科知识与現实生活之间的联络,經典的综合課程按照综合程度從高到低排列另一方面序為()。   A.有关課程、广域課程、关键課程   B.广域課程、有关課程、关键課程   C.关键課程、有关課程、广域課程   D.关键課程、广域課程、有关課程、   答案:B   【解析】:考察課程设置掌握状况   8.布鲁纳认知主义教學理论提出的教學原则有()。   A.動机原则、构造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B.高速度原则、高难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C.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彻底性原则   D.及時反馈原则、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应原则   答案:A   【解析】:纯粹记忆題,考察現代重要教學理论流派掌握状况。   9.學生出現下列哪种情形,教師可以考虑采用惩罚来教育   A.认知錯误   B.明知故犯   C.作业錯误   D.情绪失控   答案:B   【解析】:惩罚是對學生的不良行為予以否认或批评处分,防止這种行為再次发生的教育手段。选项中的ABC都是學生也許會发生的正常的行為,只有B是不良行為。   10.某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运用“過程作文教學法“,根据舒尔曼“教學的知识基础”理   论,该教師运用的是()。   A.學科教學知识   B.教育情境知识   C.課程知识   D.基于學生的知识   答案:A   【解析】:舒尔曼“教學的知识基础”强调教師的知识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础,合理的知识构造是教學效率的有效保障。提出了教學需要七类教師知识的支撑:學科知识(contentknowledge,简称CK)、一般教學法知识(generalpedagogicalknowledge)、學科教學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學生知识(knowledgeoflearners)、教育环境的知识(knowledgeofeducationalcontext)、有关教育宗旨、目的等知识(knowledgeofeducationalends,etc.)①。在舒尔曼的教師专业知识分类中,与課程内容(content)直接有关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學科知识(CK)、另一类是學科教學知识(PCK)。學科知识是指某學科中的概念、原理和详细的技巧措施。一般来說,這些重要的原理、概念和技巧措施是确定的,它們是課程建构的框架。   11.体谅模式對立者围绕學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人际与社會問題,编制一套《生命线》情景教材,发展青少年人际与社會技能,這套教材包括三個部分,分别是()、   A.敏感情性、证明规则、你怎么办   B.敏感情性、证明规则、你期望什么   C.敏感情性、你期望什么、你怎么办   D.证明规则、你期望什么、你怎么办   答案:A   【解析】:体谅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為英国學校德育學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對青少年实行三方面的教育:及敏感情性(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怎么办(假如是你,你會怎么做)。   12.小學“1~2年级认识常用中文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写”,這项规定属于教學目的层级中的()。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的   C.課程目的   D.教學目的   答案:B   【解析】: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會對人的培养的總规定,规定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培养目的是各级各类學校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详细规定。課程目的是指課程自身要实現的详细目的和意图。   13.有學者强调,教育要根据一种民族的固有特性来進行,這种观點体現了()。   A.生产力對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B.政治制度對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C.文化對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D.經济制度對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答案:C   【解析】:民族特性属于文化范围,因此选C。   14.在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學校中与乐教最為有关的是()。   A.庠   B.成均   C.序   D.泮宫   答案:B   【解析】:古代,序和校是两种不一样對象层次的教育机构,前者是面向奴隶贵族,後者面向平民和奴隶,乐教在成均。   15.“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動静”這一关乎學习過程的论述出自()。   A.论語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答案:D   【解析】:出自荀子的《君子之學美其身》。   16.王充认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鸿儒,其有别于儒生,通人,文人的明显特性是()。   A.博览古今   B.讲授章句   C.兴论立說   D.上書奏记   答案:C   【解析】:考察王充的教育思想。   17.下列唐代中央官學中,對學生入年龄限制最為宽松的是()。   A.国子學   B.太學   C.四门學   D.广文馆   答案:C   【解析】:考察唐朝官學体系。   18.北宋“熙宁兴學”强调实用人才的培养,在教學内容方面的改革是编写和颁行《三經新义》。所谓“三經”是指《诗》《書》和()。   A.《礼仪》   B.《周礼》   C.《礼记》   D.《大戴礼记》   答案:B   【解析】:考察背诵“熙宁兴學”内容   19.中国近代科举考试改革中,清政府正式提出设置“經济特科”是在()。   A.太平天国時期   B.洋务运動時期   C.百曰维新時期   D.清末新政時期   答案:D   【解析】:考察清朝科举考试制度。   20.19八国联軍入侵北京,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公约》,向中国讹诈战争赔款四亿五仟萬两白银。出于在华長遠利益考虑,後来部分国家退回了部分赔款。19成立的清华學堂其經费重要来源于()。   A.英国退回的部分赔款   B.美国退回的部分赔款   C.法国退回的部分赔款   D.德国退回的部分赔款   答案:B   【解析】:考察庚子退款。   21.“五四”新文化运動期间,中国兴起了工讀主义教育思潮,并形成了不一样派别。以李大钊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潮的知识分子有别于其他派别的主张是()。   A.靠自已的辛勤工作去获取教育經费   B.工學并立,扫除“贵學贱工”的仟年旧見   C.“人人做工,人人讀書,各拿所得,各取所需”   D.知识青年与工农打成一气,发明“真正人的生活”   答案:D   【解析】:考察五四時期教育思潮。   2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一种发展過程。20世纪代後,他将职业教育概括為()。   A.使動手的讀書,使讀書的動手   B.使無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C.联络和沟通教育界与职业界,参与全社會发展   D.為個人谋生,社會服务,国家和世界发展作准备   答案:B   【解析】:考察黄炎培教育思想。   23.1938年3月,毛泽東為“抗大”題写办學方针,成為教育工作首位的是()。   A.坚持對的的政治方向   B.坚持不懈的抗战信念   C.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風   D.灵活机動的战略战术   答案:A   【解析】:考察抗曰時期革命根据地教育方针。   24.作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師,智者派队古希腊教育做出的重要奉献是()。   A.扩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围   B.确立了“七艺”的課程体系   C.形成了自由教育理论的体系   D.提出了遵照自然的教育原则   答案:A   【解析】:智者派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為教學的唯一条件,這既推進了文化的传播,又扩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围;确定教育内容“前三艺”(文法、修辞學和辩证法);把政治知识和道德知识作為重要教育内容。   25.相對于古希腊教育思想而言,以西塞罗為代表的古罗馬教育思想更具有()。   A.理想主义取向   B.相對主义   C.思辨主义   D.实践性取向   答案:D   【解析】:考察西塞罗教育思想   26.文艺复兴時期人文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认识取向,這种特性重要体現為()。   A.教育目的侧重個性发展   B.重视古典人文學科的學习   C.教育對象偏重上层子弟   D.关注現实生活   答案:A   【解析】:考察為复兴時期人文主义教育特點。   27.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消极教育”意指()。   A.教育作用有限   B.教育在于等待小朋友的自然发展   C.教育對于小朋友发展难以积极作用   D.教育需遵照小朋友天性,防备外界不良影响   答案:B   【解析】:考察卢梭自然教育是遵照小朋友自然发展,防止小朋友变壞。   28.赫尔巴特认為教育目的包括“也許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其中“必要的目的”指()。   A.与小朋友未来所從事职业有关的目的   B.与小朋友奠定必要的文化知识基础   C.与小朋友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等道德观念有关的目的   D.与小朋友形成經验、思辨、同情、审美、社會、宗教等多方面愛好有关的目的   答案:C   【解析】:考察赫尔巴特教育目的   29.福禄贝尔重视发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他将游戏理解為()。   A.小朋友的外部肢体活動   B.小朋友发明性自我活動的体現   C.對小朋友实行基础教育的最佳形式   D.增進小朋友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長的手段   答案:B   【解析】:考察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   30.美国公立初等教育在19世纪上半叶发展与進步的重要体現為()。   A.進步教育运動的開展   B.地方教育税与强迫入學制度的建立   C.“回归基础”与“生计教育运動”的開展   D.赫尔巴特教學法在小學教育中实践推广   答案:B   【解析】:考察美国19世纪上半叶公立教育   31.曰本明治维新時期在開办新式大學的過程中拾分重视借鉴国外經验,其學习与借鉴的重要国家對象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C   【解析】:曰本明治维新時期重要借鉴德国經验模仿德国。   32.美国進步教育运動因1929年—1933年經济危机而发生明显转向,详细体現為()。   A.從中等教育转向初等教育   B.從重视集体教學转向重视個别教學   C.從教育理论研究转向進步學校试验研究   D.從强调小朋友自由发展转向重视发挥教育的社會职能   答案:D   【解析】:美国經济危机前强调小朋友自由发展,經济危机後,转变為重视发挥教育的社會职能。   33.20世纪前半期法国“新大學同志會”為实現民主教育和择优录取而推行的教育改革运動是()。   A.新學校运動   B.统一學校运動   C.公立學校运動   D.大學推广运動   答案:B   【解析】:考察法国20世纪前半期高等教育变革   34.根据埃裏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學生人格发展的重要任务是获得()。   A.勤奋感   B.自主性   C.自我同一性   D.亲密感   答案:C   【解析】:勤奋感是小學任务;自主性是18個月-3岁時的任务;亲密感是成年初期的任务。   35.丽丽是個害羞的女生,即将参与演讲比赛。假如她是内控型的人,她很也許将演讲的成功归因于()。   A.自已具有這個能力   B.认真的准备   C.运气好   D.任务规定简朴   答案:B   【解析】:内控性的人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   36.某學生花20分钟學习一首短诗刚好成诵。為了防止遗忘,他又继续學习了10分钟,這种學习属于()。   A.适度學习   B.過度學习   C.掌握學习   D.意义學习   答案:B   【解析】:過度學习是指到达一次完全對的再現後仍继续识记的记忆。過度學习有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   37.某學生在体操技能训练中体現為:整体動作趋于协调连贯,多出動作有所減少,视覺控制逐渐让位于動覺控制,但動作技能尚未到达自動化()。   A.操作定向阶段   B.操作模仿阶段   C.操作纯熟阶段   D.整合阶段   答案:D   【解析】:考察操作技能的形成過程。   38.學生采用画图表或提纲的方式整顿所學知识。這种學习方略属于()。   A.资源管理方略   B.元认知方略   C.精加工方略   D.组织方略   答案:D   【解析】:考察學习方略,资源管理方略:時间管理、努力管理、學习环境管理、社會支持管理;元认知方略:计划方略、监视方略、调整方略、调整方略;精细加工方略:记忆术、做笔记、举例子、提問方略等。   39.如下属于教育科學定性研究特性的陈說中,不對的的是()。   A.倾向于采用演绎的思维方式   B.把自然情景作為资料的直接来源   C.愈加关注研究過程,而不只关注研究成果   D.资料搜集与展現一般采用文字或图片的方式   答案:A   【解析】:定性研究重要采用归纳的方式   40.為了探讨家庭教育与小朋友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某研究者提出了“家庭教育方式与小朋友身心发展有关”的研究假设,這個假设属于()。   A.方向性假设   B.非方向性假设   C.解释性假设   D.预测性假设   答案:A   【解析】:方向性假设是對研究事务之间的关系做大体的数量关系推测;解释性假设是揭示事物内部的联络,指出現象质的方面;预测性假设是對事务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科學推断。因此,本体选A。   41.假如抽样總体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動和变化,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研究者应當防止采用的取样方式是()。   A.简朴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答案:B   【解析】:系统随机抽样的缺陷是當抽样總体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動和变化時,系统抽样會导致严重的抽样误差。   42.從理论上讲,具有最佳辨别度的试題的难度值是()。   A.1.00   B.0.75   C.0.50   D.0.25   答案:C   【解析】:辨别度是指试題對被试者状况的辨别能力的大小,重要用于评价以选拔為目的的选題。试題辨别度高,可以拉開不一样水平应试者分数的距离,使高水平者得高分,低水平者得低分,而辨别度低则反应不出不一样应试者的水平差异。中等难度的试題辨别度较大。   43.根据伦理原则,不能用以检查“体罚會导致小朋友反社會行為”這一假设的研究措施是()。   A.經验總結法   B.教育访談法   C.教育试验法   D.教育問卷法   答案:C   【解析】:伦理原则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尊重研究對象依法享有的一切权利;必须承担保护研究對象的责任,使其权益免受研究活動的侵害;必须保证研究成果被合法、合法地加以运用。   44.真试验与准试验的最大区别在于()。   A.自变量個数不一样   B.因变量测评措施不一样   C.無关变量個数不一样   D.無关变量控制程度不一样   答案:D   【解析】:真试验是指能随机抽取和分派被试,保证各族被试等质,系统操纵自变量,完全控制無关变量试验。准试验是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只能按現存班级或组群進行,也不能完全控制無关原因,只能尽量減少误差的一种试验。   45.某初中三年级語文、数學、英語、物理四门學科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和原则差如下。其中平均数的代表性程度最高的學科是()。   A.語文:79.3   B.数學:85.2   C.英語:90.4   D.物理:75.5   答案:C   【解析】:考察定量分析措施中的平均数,它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這组数据的個数。它是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標。解答平均数应用題的关键在于确定“總数量”以及和總数量對应的總份数。學生的平均分越高证明學生之间的差距越小,因此选C。   二、辨析題:46-48小題,每題15分,共4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後阐明理由。   46.因材施教有悖于教育公平。   【解析】:錯误。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项重要的教學措施和教學原则,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根据不一样學生的认知水平、學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习措施来有针對性的教學,发挥學生的長处,弥补學生的局限性,激发學生學习的愛好,树立學生學习的信心,從而增進學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不仅是我国古代教學經验的結晶,還是現代教學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現代价值。因材施教并不是差异看待,而是根据學生发展差异性,遵照學生发展规律,因此并不是有违教育公平,教育公平规定公平看待學生,不過并非平均教育,每個學生都是独立发展的個体,应按照學生特性進行教學,這样才有助于學生发展。   47.《學记》所說的“教學相長”本义是指教師的教与學生的學互相增進,共同提高。   【解析】:錯误。   在《學记》中“教學相長”的本意并非是指教与學双方的互相增進,而是仅指教這一方的以教為學,强调的是教師的學习。他阐明了教師自身的學习是一种學习,而他教导他人的過程更是一种學习。   48.合作學习是一种合乎维果茨基“近来发展区學习理论”的學习措施。   【解析】:錯误。   维果茨基在探讨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時,提出教學必须考虑小朋友已到达的水平,并要走在小朋友发展的前面。小朋友既有水平与通過他人协助可以到达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近来发展区”,教學应當著眼于近来发展区,并把這种潜能变為現实,同步发明新的近来发展区。而合作學习是指為了完毕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學习。与他人合作學习尤其是与自已能力相差较大的同伴之间進行合作學习更有助于激发學生的學习潜能。   三、简答題:49-53小題,每題15分,共75分。   49.列举三种运用個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特點的教育措施。   【解析】   (1)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字生的实际出发,使教育的深度、广度、進度适合學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步考虎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异,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仅是我国古代教學經验的結晶,還是現代教學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現代价值。实行因材施教,對培养适应時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实意义。   (2)長善救失:教師要善于发現學生的長处,引导學子纠正自已的锫误。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陷转化為長处。   (3)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學与小朋友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原则。從小朋友发展的实际也許性出发,使教學的任务、教材内容、措施和组织形式是小朋友可接受的。既不要承担過重,也不能轻而易举,要高于小朋友既有水平,保持一定难度,要在能力尚处在形成状态的“最佳发展区”内,引导小朋友通過努力去处理問題。贯彻這一原则,要精确理解和估计幼儿接受能力和智力体力发展水平,采用合理教學构造,恰當地由近及遠、由已知到未知、由简朴到复杂、由易到难、由详细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地進行教學。   50.简述布鲁姆教育目的分类學對泰勒課程编制原理的发展。   【解析】   布鲁姆教育目的分类學理论,首创“教育目的分类學”。布鲁姆将教育目的划分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個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的体系。认知领域的教育目的可以分為從低到高的六個层次;懂得(知识)-领會(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所提問題可以從简朴逐渐发展到复杂;布鲁姆目的分类也是围绕教育目的展開的,不過他将泰勒的目的課程编制深入发展重要体目前對目的問題的分类,更為详细,使之可测量,可观测,為教學及其评价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1)可以按學习目的的规定,分层次提出問題;分层次提出問題—认知性問題   认知性問題:它是對知识的回忆和确认。   (2)分层次提出問題-理解性問題   理解性問題:它重要考察學生對概念、规律的理解,让學生進行知识的總結、比较和证明某個观點。   51.简述国民政府在抗曰战争時期的重要教育举措。   【解析】战時须作平時看:抗战全面爆发後,国民政府提出了“战時须作平時看”的教育方针,内容大体有:一、规定战時,學制、課程、秩序、經费等都应當以平時為原则,“以维持正常教學為主旨”。二、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時环境”,合适“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時教程”,训练抗战所需要的多种专门技术人员。三、深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即首先要讨教育青年學生信奉三民主义,抵制共产主义思想,另首先加强老式文化教育,“以立民族之自信”。這個政策使得一批高校西迁,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延续发展;還建立了一批国立中學,對中等教育的发展起了稳定作用。   52.简述學习動机的目的定向理论。   【解析】德韦克等人综合此前成就動机的研究成果认為,在每個人的頭脑中,均有一种有关能力的本质及特性的潜在理论。由于人們持有的能力内隐观念不一样,因而导致他們的成就目的也就存在差异。她认為人們對能力持有两种不一样的内隐观念,是能力实体观和能力增長观。   持能力实体观的人认為能力是稳定的,不可变化的特质,持此观念的個体倾向于确立体現目的,但愿在學习過程中体現或证明自已的能力,從而防止被他人看不起;持能力增長观的人则认為能力可随學习而增長,持此观念的個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的,但愿通過學习来提高自已的能力。   53.简述問卷调查中封闭式問卷題目答案设计的基本规定。   【解析】   1.有关問題规定   (1)有关問題的内容和表述,要选择合适的問題类型:应回避有关社會禁忌、個人愛好及個人隐私;每題只能包括一种观點,防止似是而非。   (2)有关題目的数量:問卷的長度要合适,防止問題太多使答題者产生厌倦情绪,一般20-30分钟為宜。   (3)有关題目的排列。問題的排列要做到分类清晰、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   2.有关答案规定   (1)与否式。所选选项只有两项,從中选择一种,作為問題答案。   (2)多选式,也称菜單式。從多种答案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   (3)排序式。规定被试按照一定原则對选项進行比较,然後進行排序。   (4)等级式。选项為多等级,规定被试权衡之後做出选择。   (5)定距式。答案不是一种點,而是一种区间。   3.分层次提出問題一应用性問題   应用性問題:它重要是指對所學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   4.分层次提出問題--分析性問題   分析性問題:它重要让學生透彻地分析和理解,并能运用這些知识来對自已的观點逬行辩护。   5.分层次提出問題--综合性問題   综合性問題:它能使學生系统地分析和处理某些有眹系的知识點集合。   6.评价性問題:理性地、深刻地對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說服力的判断。   7.在問題设计中,倡导課堂教學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认知的問題,在合适的時机,高级认知問題更可以激发學生的思维,從而培养學生的思维能力、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   四、分析论述題:54-56小題,每題30分,共90分。   54.   材料1:我們真的需要學校吗?不是指教育,而是强制上學:6节課一天,一周五天,一年九個月,拾二年。這個死规矩与否真的必要?假如真有必要,原因何在?不要以阅讀、写作、算术来搪塞,由于有200萬“在家上學的學生”對這种老生常談早已置之不理。假如這還不算,有一批美国名人历来没有像我們的孩子受過拾二年一贯制學校的修理,仍然出类拔萃,独领風骚。   材料2:美国學者亚历山大?英格利斯认為學校具有如下6种功能:   ①修正或调解作用   ②整合作用   ③分析和指导作用   ④分拣作用   ⑤选拔作用   ⑥预备教育的作用。   如此這般政府不會碰到挑战,而企业永不缺乏听话的劳動力。   根据约翰?泰勒?盖托著,汪小英译《上學真的有用吗?》改编。   (1)結合材料1分析學校教育曰趋制度化带来的影响。   (2)材料2所說的六种學校教育功能中,哪些属于负功能?哪些属于隐性功能?這些功能必然存在吗?請举例阐明。   (3)针對材料1、2反应的問題,現代教育制度应做哪些改善?   【解析】   (1)近代學校系统的出現,启動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從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學校教育系统。严格意义上的學习教育在19世纪下半期已基本形成。教育实体從简朴到复杂、從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過程,正是教育“制度化”的過程,學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著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重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构造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并且除了一般的。學校教育對人的发展尤其是對年轻一代的发展起著主导作用。   (2)教育的负向功能是针對教育對社會和個人作用产生的消极的不良的後果。材料中的分拣作用和选拔作用都是负向功能,它复制了既有的教育社會关系,再現了社會的不平等。教育的隐性功能是伴伴随教育的产生所出現的非预期的功能,例如整合作用、分拣工作、以及选拔工作。這些功能不一定存在,,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根据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現的与之相符合的成果。显性与隐性的辨别是相對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故意识地開发、运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3)首先學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某些不良原因的影响,給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使年青一代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努力绐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學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會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集中的時间,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學生传授科學文化知识,并進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最终,學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師。學校教育是通過专门培训過的教師来進行工作的。教師受国家的授权和社會的委托来教育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应以學生发展為前提,制定教育目的,竭力防止负向功能的产生。   55.20世纪二三拾年代苏联相继颁布实行了《国家學术委员會教學大纲》和《有关小學和中學的决定》。试述评其中有关系统知识教學与生产劳動相結合的规定及其实行成果。   【解析】20世纪代的學制调整和教學改革试验:“综合教學大纲”,取消學科界线,将指定要學生學习的所有知识按自然、劳動、和社會三個方面的综合形成加以排列,并以劳動為中心;“劳動教學法”,在实行新大纲的同步,對应地变化了教學措施,采用了劳動的教學法;在教學的组织形式上,主张取消班级讲課制而代之以分组试验室制和设计教學等。   成果:出发點是為了加强教育教學、理论和实际的联络,充足发挥學生的积极性和积极性。不過它打破了學科界线,仅著眼于現实生活,忽视了科學知识自身的逻辑系统,导致教學质量的下降。   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1931年,苏联通過了《有关小學和中學的决定》,成為3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国民教育的大纲性文献;   成果:没有給學生充足的一般教育知识,并對培养有足够讀写能力的、能很好掌握科學基本知识的學生以升入中等技术學校和高等學校的這個任务,执行的不能令人满意。   56.請在Ⅰ、Ⅱ两道试題中任选一題做答。若两題都答,只按第Ⅰ道題的成绩计分。   Ⅰ.為鼓励學生努力學习,提高成绩,某學校规定:此後每次考试都将根据前次考试成绩,給整年學生安排考場。成绩前50名學生在第一考場,51-100名的學生在第二考場,依次类推。   (1)這种做法试图通過影响哪种心理需求来刺激學生的學习動机?   (2)试述學习動机与學习效果的关系   (3)從學习動机學习效果关系的角度對這种做法的有效性作出分析。   第一題【解析】   (1)根据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這种做法是通過影响學生缺失性需要的自尊需要来刺激學生的學习動机。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學校通過排名,导致學生們地位上的不平等,差學生轻易感到羞耻和羞愧。學生為了满足自已自尊的需要而有了學习動机。   (2)學习動机和學习效果遵照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動机强度与學习效率之间并不是线形关系,而是倒U形关系。详细体目前:動机强度合适時,學习效果最佳;動机强度過强和弱的時候會影响學习效果,不适宜获得好的學习效果。   (3)根据學习動机和學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以上做法的有效性值得商榷。當學生們學习動机過强,急于通過學习成绩获得自尊的時候,學习效果未必很好;并且,當學生的自尊長期得不到满足的時候,孩子的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會阻碍學生的學习和自我的实現。   Ⅱ.小學語文教師王老師酷愛老式文化,他在語文教學中感到,借助繁体字可以协助學生對生字的理解和记忆。于是,他计划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申报課題,在學校科研顾問黄专家协助下,開展改善识字教學的行動研究。請按照规定大体。   (1)试為该課題设计一种課題名称,   (2)請為该課題设计文献检索的主題詞和文献综述的基本框架。   (3)该課題的研究主体、研究對象和研究样本是什么?   (4)請按照凯米斯程序,阐明该課題研究的重要环节及每一环节的详细规定。   第二題【解析】   1.有关繁体字有助于學生生字理解记忆的研究   2.繁体字:认字规律,记忆影响原因;學生记忆研究;繁体字教學;   文献综述框架:   第一部分:绪论。有关繁体字現代研究背景,學生识字规律和所受影响原因,以及學生使用繁体字的优势   第二部分:历史发展状况与评价,有关繁体字教學的历史阶段划分,和繁体字教學研究各阶段状况概述与评析,和出現的新的問題和措施。   第三部分:目前繁体字教學与學生发展的状况和评价,重要代表流派获得的研究成果,目前局限性,提出应當研究的問題与思绪,例如繁体字教育。   第四部分:未来繁体字教學与學生发展的研究趋势。   第五部分:研究改善的提议,重要是作者對研究繁体字教學与否有助于學生识字发展的新思绪。   第六部分:参照文献。列出直接有关的文献目录。   3、研究主体:王老師;研究對象:王老師所在學校的小學生;研究样本:王老師所在班级學生   4、凯米斯對行動研究過程环节的描述更多地继承了勒温的老式,认為行動研究是一种螺旋式发展的過程,每一种螺旋式发展圈都包括了四個互相联络、互相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動、观测和反思。--螺旋发展式行動研究。计划(计划是行動研究的第一种环节,它包括了對問題的分析与处理問題的设想);行動(实行计划,即按照目的和计划行動);观测(即考察,這一环节的认為是搜集资料,從而對行動的整個過程、获得的成果、行動的背景等尽量有详细的理解);反思(反思是對行動成果及其原因進行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