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优****虫 文档编号:12508396 上传时间:2025-10-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31.19KB 下载积分:5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4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为第5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点校、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你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 2.本卷共11题,共29分。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1~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鉴赏(jiàn) 丰饶(yáo) 鞠躬尽瘁(cuì) B. 娴熟(xián) 飘逸(yì) 气冲斗牛(dòu) C. 斟酌(zhuó) 停滞(zhì) 戛然而止(gá) D. 坍塌(tān) 伫立(zhù) 栩栩如生(xǔ)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年来,借助虚拟的数字空间开展年俗活动越发受到人们的欢迎。数字空间的年俗活动虽以虚拟形式呈现,但其_________的共通情感和文化认同却是真实而深沉的,而且它在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更灵活,更贴近当代审美,因而备受_________。这种当代与传统的双向奔赴,_________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道理。 A. 装载 吹捧 印证 B. 承载 青睐 印证 C. 装载 青睐 印记 D. 承载 吹捧 印记 3.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极端气候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球极端气候仍将频繁出现。③我国气候类型复杂,气候风险交织,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有待增强。④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推进相关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水平。 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诸葛亮□诫子书□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是一种看淡财富和名利的态度,一种不为外界诱惑的品质□“宁静”则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修身养性之道。面对外界的诱惑,唯有固守本心,以淡泊为桨,以宁静为帆,才能不为名利所绊,行稳致远。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二)诗词鉴赏 5. 下面对《望岳》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开篇两句以问答形式,写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B. 第四句写泰山割开了“昏”“晓”两个天地,“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 五、六句描写静景,勾勒出一幅层云生起、飞鸟归林的画面,此景触发了诗人的归隐之情。 D. 最后两句写诗人决心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出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广阔胸怀。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大风车原来是这样发电》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风车原来是这样发电 胡帆陈海伦 ①“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近些年来,山川田野间、荒漠戈壁滩、蔚蓝海面上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组拔地而起。它们在装扮风景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能源。 ②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风能、建设“风车”了。公元前2世纪的波兰,人们就建有碾米的风车磨坊;元明时期,中国建有风力水车,用来灌溉农田。现代风车的雏形,则来源于1890年丹麦提出的风力发电计划,给风磨安装了发电机。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出现,让风力发电机的发展遇冷。直到20世纪下半叶,化石能源告急,生态环境恶化,风力发电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③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轮旋转,把风的动能转变为风轮轴的机械能,发电机在风轮轴的带动下旋转发电。它和纸风车结构相似,由风轮、机舱、塔筒组成。但是,纸风车为了更漂亮可以折出很多个叶片,而风机的风轮一般为3个叶片,因为这样便于平衡,性价比更高。 ④对于风力发电来说,风速达到2.5~3m/s(微风拂面)就可发电。风越大,风轮转得越快,发的电能也越多。但是当风速达到25~30m/s(狂风大作)时风机就会停止工作,进入“防御姿态”。因为这个时候的风可以拔起树木,摧毁房屋,如果风机继续工作就会损坏发电机组。 ⑤随着风力发电的发展,风机的叶轮直径也逐渐增大,近15年间,叶轮直径已经从70m增大到250m。目前我国陆上风电机组叶轮直径处于200m水平,其扫风面积超过32000m2,相当于4.5个标准足球场。 ⑥从远处看,人们可能会觉得风机的叶片转得很慢。但事实上,由于机舱齿轮的加速作用,风机叶片的尖部线速度有时和高铁运行速度不相上下。不同功率、不同类型的风机转一圈产生的电量也不同,有的可发1.4度电,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晚上空调用电量;而有的可产生5.8度电,能供一个普通家庭用一天。 ⑦与传统发电方式相比,风力发电具有很多优势。相比火力发电,风力发电没有粉尘、硫化物、二氧化碳等的排放;相比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没有库区移民问题和蓄水对地质构造的影响,建成周期短。 ⑧近年来,风力发电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能源供应紧张的背景下迅速发展。比如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的用电主要是河北张家口的风力和光伏发电输入的。相信,“十四五”时期风力发电必将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 (选自“学习强国”,有删改) 6.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风力发电机组在装扮风景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能源。 B. 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就是把风轮轴的机械能转变为风的动能。 C. 由于机舱齿轮的加速作用,风机叶片尖部线速度有时和高铁运行速度不相上下。 D. 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没有粉尘、硫化物、二氧化碳等的排放。 7.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人类利用风能、建设“风车”的历程十分艰辛。 B. 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人类利用风能、建设“风车”的历程十分艰辛。 C. 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利用风能、建设“风车”了。 D. 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利用风能、建设“风车”了。 8.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儿歌引出说明内容,生动活泼,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个时候”是指风速达到25~30m/s(狂风大作)时。 C. 第③段和第⑤段中加点词“一般”“目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 本文采用“分——总”结构,以空间顺序重点介绍了大风车的构造和风力发电的优势。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佳木秀而繁阴 秀:茂盛 B. 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旧 C.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 D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翳:遮盖 10. 下面句子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作者抓住多个时间节点,写出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 B. 第③段所写的太守宴上投壶弈棋的乐趣,只有太守这个级别的官员才能享受。 C. 第④段写日暮而归,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托出本文“与民同乐”的主旨。 D. 本文骈散结合,语言简洁流畅,错落有致,生动传神,体现了欧阳修游记散文独特语言风格。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3题,共91分。 二、古诗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2. 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_。(《大道之行也》)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4)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充满哲理意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皭①为福建将乐令,春秋行乡饮酒礼时,至村落间问民疾苦,牧竖②妇女皆环集,导之以善,肫然③如家人。期月,邑人悉向化④,境无盗贼,讼庭稀鞭扑声。皭初至官,与家人约曰:“在官,俸金外皆赃也,不可以丝毫累我。”官廨⑤有桂二株,方花开,李指之曰:“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自是家人不敢簪桂花。尝出郭省敛⑥,从仆摘道旁一橘,顾见之,责曰:“岂可坏法自汝始!”立下马杖之,命偿其直。居三年,上官有索馈者,无以应,遂去官归。 (选自《清稗类钞》) 【注释】①李皭(jiào):清朝顺治年间福建将乐县县令。②牧竖:牧童。③肫(zhūn)然:诚恳真挚的样子。④向化:受到感化而归顺。⑤官廨(xiè):官署。⑥省敛:考察收取租税。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至村落间问民疾苦 至:_________ (2)命偿其直 偿:_________ 1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 15. 请结合原文分析,李皭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小巷有花守流年》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巷有花守流年 陈莉 ①回乡下老家看母亲。驱车行进在弯曲的省道上,而后下坡,翩然落入小村的臂弯里。 ②小巷蜿蜒,似一条安静的小溪,我们在小溪上从流飘荡。转个弯,一片花丛扑入眼帘,有鸡冠花、江西腊、太阳花。轻纱般的烟霭中,这片花仿佛是小巷眉心的一点朱砂痣。 ③儿时的小村,也有这样曲折的小巷,人家的房前屋后也开着五彩的花朵。那时,我家门口的柴垛上,爬满了红的、紫的牵牛花,密密地结成一张网,牢牢地网住人的视线;邻居家门口的紫茉莉,白天紧紧抿着小嘴,直到傍晚才张开,纤小娇弱,却吐着幽幽的香气。还有石竹、波斯菊、大丽花……都是好养活的草花,在乡下恣意地开着,虽粗陋简朴,却有鲜丽的花影相守,有爱花种花的人相伴,这样的小村,就是人间好风景。 ④最难忘的是流水落花图。村南的半山坡上栖着几户人家,门前绕着一条水渠,水渠旁团团开着一棵美丽的粉红月季。我和几个小伙伴跟着母亲,端着脸盆,从远远的家里走来,蹲在水渠沿上洗衣裳。流水清凉,笑语盈盈。忽然,一片粉红的花瓣从上游飘来,顺着水势,轻盈地旋转着,灵巧地滑过我们的指尖。又一片滑过,有人眼疾手快,一下子就把一瓣粉红捉在掌心。更多的花瓣顺流而下,我们便纷纷扔下衣服,去奔跑,去追逐,感觉自己也变成了娇俏的花朵,与微风嬉戏,和乡村相拥。偶一回头,看到母亲年轻的脸上,正开着一朵褐红色的花,那是被太阳光抚触过的颜色,是被泥土亲吻过的颜色,健康、动人…… ⑤我们长大了,我们的父母却老了;我们星散四方,我们的父母却留在了原地。离开的和留下的,每颗心都守在故乡身旁。 ⑥后来的某一天,父亲去了,母亲一夜之间仿佛矮了一截。她说:“我不去你们家,我要守在这里,我离不开土。” ⑦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夕阳西下,母亲站在家门口,向我挥手告别,虽面容沧桑,却眼神坚定。秋风飘起她额前的几根银丝,舞起她身后的一丛花影,我的眼前逐渐模糊起来。随着时光行走,这一幕,已经藏在我记忆深处,剪影一样,越来越清晰。 ⑧今年春天,母亲在家门口移栽了一棵蜀葵花,说是在田里干活时捡到的,不知是哪里的风携了谁家的种子,萌芽在母亲的田埂上。夏天时,蜀葵开了几串通红的花,为整条小巷温柔地点亮一盏灯,照着我回家的路。 ⑨再回家时,那棵蜀葵已经老去,开不出美丽的花了,我略感失望。母亲懂我的心思,莞尔一笑,转身回屋,用纸托着两包黑色的花籽出来:扇贝形的,是蜀葵花籽;地雷样的,是紫茉莉花籽。 ⑩“这个是从咱家摘的,那个是从别家摘的。满街都是花,不愁明年没花看。”母亲说。 ⑪这时我才明白,花开是短暂的,她们像海浪一样,哗啦一声,撞在小村的胸口,然后无声地退去;她们又是恒久的,一代代繁衍生息,不卑于渺小,不惧怕风雨。你来,她们在;你走,她们仍旧在。 ⑫如今,每次回老家看母亲,走在静静的小巷里,看到人家门前的重重花影,总感觉旧时光里的花草之魂纷纷穿越而来,唤起心中久违的亲切和感动。 ⑬我知道,在每一片花影身后的院墙内,定然有人在忙碌着什么,心里在坚守着什么。他们像这些花儿一样,甘为小巷添一分妩媚,增一缕暗香;与小村共饮一杯烟火,共度一段流年。虽无言,却执着……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6. 将下面一段文字还原到文中,最合适的位置在哪两段之间?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烟霭薄薄的,流淌在四周的群山间,流淌在小村的梦里。我也化为薄烟,在小村的梦里流淌,恍惚又回到儿时的故乡。 17.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邻居家门口的紫茉莉,白天紧紧抿着小嘴,直到傍晚才张开,纤小娇弱,却吐着幽幽的香气。 18. 请结合第④段分析,为什么“流水落花图”最令“我”难忘。 19. 文章题目“小巷有花守流年”有哪些丰富意蕴?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五、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5月15日是2024年“全国低碳日”,某班开展了主题为“共建绿色低碳城市”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为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京津冀地区释碳量比对图 【材料二】 为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深化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天津市自2022年就启动了“无废城市”建设,努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如积极推动京津冀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及清洁运输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化地方碳市场建设,推动区域碳普惠项目互通互联。 【材料三】 天津市在“双碳”实施战略上进行科技创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工业、交通、农业、能源等领域,推动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材料四】 天津市发布《2024年天津市节能降碳倡议书》,倡议全体市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主动购买节能环保产品,坚持开展“光盘行动”,自觉参与垃圾分类,优先选择绿色出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20. 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从释碳量数据变化和三省市差异两个角度写出你的结论。 21. 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天津市在共建绿色低碳城市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名著阅读(8分) 22. 在“阅读经典名著,感悟精神内涵”阅读分享活动中,一位同学撰写了发言稿。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帮助他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阅读经典名著,让我们走近作家,走进作品,感悟精神内涵。读著名诗人_________的《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赤子情怀,感受到诗人热爱祖国、讴歌劳动人民的炽烈情感,这种情感引发了我们强烈的共鸣;读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_的《昆虫记》,我们读出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感受到作者严谨求实、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发现神奇的科学世界;读夏洛蒂·勃朗特的《_________》,我们结识了一位人格独立、积极进取的女性,主人公追求幸福生活、敢于斗争的精神,影响着无数人不向命运低头,去追求自身价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被主人公_________钢铁般的意志、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所折服,这种精神引领着我们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 23. 在阅读《水浒传》这部小说时,同学们发现每一位被逼上梁山的英雄,都有着各不相同的传奇故事。杨志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心怀梦想,却命运多舛。请根据作品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作为三代将门之后,杨志一生的理想是什么? (2)尽管杨志多次努力,依然得不到朝廷重用,不得不落草二龙山。请结合相关情节,分析杨志理想不能实现的原因。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尊重,意味着接纳彼此的差异,意味着换位思考、关注他人感受,意味着珍视他人的努力和成果,意味着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尊重能建立信任,收获友谊,提高个人修养。有了尊重,人与人之间会更加包容,社会会更加和谐与进步。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年天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为第5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点校、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你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 2.本卷共11题,共29分。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1~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鉴赏(jiàn) 丰饶(yáo) 鞠躬尽瘁(cuì) B. 娴熟(xián) 飘逸(yì) 气冲斗牛(dòu) C. 斟酌(zhuó) 停滞(zhì) 戛然而止(gá) D. 坍塌(tān) 伫立(zhù) 栩栩如生(xǔ)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丰饶(yáo)——ráo; B气冲斗牛(dòu)——dǒu; C.戛然而止(gá)——jiá; 故选D。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年来,借助虚拟的数字空间开展年俗活动越发受到人们的欢迎。数字空间的年俗活动虽以虚拟形式呈现,但其_________的共通情感和文化认同却是真实而深沉的,而且它在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更灵活,更贴近当代审美,因而备受_________。这种当代与传统的双向奔赴,_________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道理。 A. 装载 吹捧 印证 B. 承载 青睐 印证 C. 装载 青睐 印记 D. 承载 吹捧 印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一空,“承载”指承受支撑物体,“装载”指用运输工具装(人或物资)。此处与“共通情感和文化认同”搭配,用“承载”更合适,强调数字空间年俗活动能够承受这些情感和认同; 第二空,“青睐”指用正眼相看,指喜爱或重视,“吹捧”指吹嘘捧场,多含贬义。此处说数字空间年俗活动备受喜爱,用“青睐”更恰当; 第三空,“印证”多为动词,指证明与事实相符,“印记”是名词,指痕迹。此处说这种双向奔赴证明了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道理,用“印证”更恰当; 故选B。 3.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极端气候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球极端气候仍将频繁出现。③我国气候类型复杂,气候风险交织,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有待增强。④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推进相关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水平。 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D.第④句中“推进”与“水平”搭配不当,应将“推进相关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水平”改为“推进相关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治理水平”。 故选D。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诸葛亮□诫子书□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是一种看淡财富和名利的态度,一种不为外界诱惑的品质□“宁静”则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修身养性之道。面对外界的诱惑,唯有固守本心,以淡泊为桨,以宁静为帆,才能不为名利所绊,行稳致远。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辨析及使用。 第一、二处,“诸葛亮诫子书云”中的“诫子书”是一部作品,应用书名号; 第三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是完整的,而且被独立地使用,故句号应在引号内; 第四处,“‘淡泊’是一种看淡财富和名利的态度,一种不为外界诱惑的品质”和“‘宁静’则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是两个并列的分句,中间用分号隔开。 故选C。 (二)诗词鉴赏 5. 下面对《望岳》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开篇两句以问答形式,写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B. 第四句写泰山割开了“昏”“晓”两个天地,“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 五、六句描写静景,勾勒出一幅层云生起、飞鸟归林的画面,此景触发了诗人的归隐之情。 D. 最后两句写诗人决心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出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广阔胸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五、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写的是动态之景,而非静景。这两句写的是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翩翩归鸟,所以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对泰山景色的热爱,并非触发了诗人的归隐之情;且联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作者由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故选C。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大风车原来是这样发电》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风车原来是这样发电 胡帆陈海伦 ①“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近些年来,山川田野间、荒漠戈壁滩、蔚蓝海面上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组拔地而起。它们在装扮风景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能源。 ②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风能、建设“风车”了。公元前2世纪的波兰,人们就建有碾米的风车磨坊;元明时期,中国建有风力水车,用来灌溉农田。现代风车的雏形,则来源于1890年丹麦提出的风力发电计划,给风磨安装了发电机。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出现,让风力发电机的发展遇冷。直到20世纪下半叶,化石能源告急,生态环境恶化,风力发电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③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轮旋转,把风的动能转变为风轮轴的机械能,发电机在风轮轴的带动下旋转发电。它和纸风车结构相似,由风轮、机舱、塔筒组成。但是,纸风车为了更漂亮可以折出很多个叶片,而风机的风轮一般为3个叶片,因为这样便于平衡,性价比更高。 ④对于风力发电来说,风速达到2.5~3m/s(微风拂面)就可发电。风越大,风轮转得越快,发的电能也越多。但是当风速达到25~30m/s(狂风大作)时风机就会停止工作,进入“防御姿态”。因为这个时候的风可以拔起树木,摧毁房屋,如果风机继续工作就会损坏发电机组。 ⑤随着风力发电的发展,风机的叶轮直径也逐渐增大,近15年间,叶轮直径已经从70m增大到250m。目前我国陆上风电机组叶轮直径处于200m水平,其扫风面积超过32000m2,相当于4.5个标准足球场。 ⑥从远处看,人们可能会觉得风机的叶片转得很慢。但事实上,由于机舱齿轮的加速作用,风机叶片的尖部线速度有时和高铁运行速度不相上下。不同功率、不同类型的风机转一圈产生的电量也不同,有的可发1.4度电,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晚上空调用电量;而有的可产生5.8度电,能供一个普通家庭用一天。 ⑦与传统发电方式相比,风力发电具有很多优势。相比火力发电,风力发电没有粉尘、硫化物、二氧化碳等的排放;相比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没有库区移民问题和蓄水对地质构造的影响,建成周期短。 ⑧近年来,风力发电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能源供应紧张的背景下迅速发展。比如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的用电主要是河北张家口的风力和光伏发电输入的。相信,“十四五”时期风力发电必将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 (选自“学习强国”,有删改) 6.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风力发电机组在装扮风景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能源。 B. 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就是把风轮轴的机械能转变为风的动能。 C. 由于机舱齿轮的加速作用,风机叶片尖部线速度有时和高铁运行速度不相上下。 D. 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没有粉尘、硫化物、二氧化碳等的排放。 7.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人类利用风能、建设“风车”的历程十分艰辛。 B. 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人类利用风能、建设“风车”的历程十分艰辛。 C. 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利用风能、建设“风车”了。 D. 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利用风能、建设“风车”了。 8.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儿歌引出说明内容,生动活泼,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个时候”是指风速达到25~30m/s(狂风大作)时。 C. 第③段和第⑤段中加点词“一般”“目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 本文采用“分——总”结构,以空间顺序重点介绍了大风车的构造和风力发电的优势。 【答案】6. B 7. C 8. D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由第③段“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轮旋转,把风的动能转变为风轮轴的机械能,发电机在风轮轴的带动下旋转发电”可知,原文说的是“把风的动能转变为风轮轴的机械能”,而不是把风轮轴的机械能转变为风的动能,选项颠倒顺序;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 由文中画线句子“公元前2世纪的波兰,人们就建有碾米的风车磨坊;元明时期,中国建有风力水车,用来灌溉农田”可知,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公元前2世纪波兰建有碾米的风车磨坊以及元明时期中国建有风力水车的具体事例,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利用风能、建设“风车”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开头先总述了风力发电机组的作用和发展情况,然后分别从风力发电的历史、工作原理、优势等方面进行分述,最后总结风力发电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发展前景。同时,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而非空间顺序来介绍的,重点阐述了大风车的相关知识和风力发电的特点及发展,而不是按照空间方位的顺序来安排内容; 故选D。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佳木秀而繁阴 秀:茂盛 B. 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旧 C.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 D.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翳:遮盖 10. 下面句子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作者抓住多个时间节点,写出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 B. 第③段所写的太守宴上投壶弈棋的乐趣,只有太守这个级别的官员才能享受。 C. 第④段写日暮而归,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托出本文“与民同乐”的主旨。 D. 本文骈散结合,语言简洁流畅,错落有致,生动传神,体现了欧阳修游记散文独特的语言风格。 【答案】9. B 10. A 11. B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辨析。 B.句意: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陈:陈列,摆开。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辨析。 A.句意: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B.句意: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不是判断句; C.句意: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不是判断句; D.句意: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不是判断句;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由第③段“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知,太守宴上的投壶弈棋的乐趣并非只有太守这个级别的官员才能享受,而是参与宴会的众人都能参与其中,共同欢乐。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①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②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③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④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啊。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3题,共91分。 二、古诗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2. 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_。(《大道之行也》)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4)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充满哲理意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断肠人在天涯 ②. 天下为公 ③.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⑤.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⑥.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