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用文档标准文案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活动一、心理活动1.1.心理学心理学 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2.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1(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个性心理2(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
2、生发展规律的科学。3.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1 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1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2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3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4二心理的实质二心理的实质 1.1.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1)神经系统的结构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神经活
3、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巴甫洛夫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实用文档标准文案 (2)
4、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1.产生历史背景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2.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
5、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
6、生。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关系。(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
7、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第二章认识过程第二章认识过程一注意一注意 1.1.注意概述注意概述 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实用文档标准文案 2.2.注意的分类注意的分类 (1)无疑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 (2)有意注意:由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维持条件:(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
8、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3.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影响因素:(1)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3)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3。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条件:(1)在
9、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4。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2 2感觉与知觉感觉与知觉1.1.感觉感觉 :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种类感受器反映属性视觉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黑、白、彩色听觉耳蜗的毛细胞声音味觉舌、咽上的味蕾的味细胞甜、酸、苦、咸等味道嗅觉鼻腔黏膜的嗅细胞气味实用文档标准文案肤觉皮肤和黏膜上的冷点、温点、痛点、触点冷、温、痛、压、触运动觉肌肉、筋腱、韧带、关节中的神经末梢身体运动状态、
10、位置变化平衡觉内耳、前庭和半规管的毛细胞身体位置变化机体觉内脏器官壁上的神经末梢身体疲劳、饥、渴和内脏器官活动不正常(2)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受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受的刺激范围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3)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一种能够感觉建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热2.2.知觉知觉概念: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种类:(1)空间直觉-空间特征 eg 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
11、移动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3)对象的活动性(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主观因素(1)知觉有无无目的性(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与情绪状态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 统一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观察: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型、敏锐性 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
12、好观察的重要性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实用文档标准文案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3.3.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3记忆记忆 1.1.记忆概述记忆概述 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
13、现 品质:(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首先明确识记的目的性,其次集中注意 (2)持久性-保持特征,首先善于把实际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3)准确性-正确和精确特征,首先认真的识记,其次相似的材料经常比较 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去分开 (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特征 2.2.记忆过程记忆过程 识记识记-保持保持-再认或回忆再认或回忆 (1 1)识记 概念 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具有选择性 分类 (1)据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影响因素(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 (3)活动任
14、务属性(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 (2 2)保持与遗忘 保持的概念: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遗忘:(1)概念: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2)规律:(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 “先快后慢”的特点。影响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12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的与重要性;识记的方法;34实用文档标准文案 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进程。56 防止遗忘方法-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
15、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 3)回忆或再认 回忆 概念: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 再认 概念: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3 3记忆系统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 概念:当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特点: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 编码:图像记忆-主要形式 声像记忆12 存储:时间约为1秒 短时记忆 概念: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 的过度 特点:时间短;容量有限,2-9个;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听觉编码-主要 视觉编码12 存
16、储-复述(有效方法)机械复述;精细复述 长时记忆 概念: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意义编码-主要 意义编码分类:表象编码;语义编码 存储:原则上是分类处理 4.4.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实用文档标准文案4表象与想象表象与想象1 1、表象、表象 概念:事务部在面前,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7、分类:按感觉通道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按创造程度分: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2 2、想象、想象 含义:人脑対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种类:按有无目的性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按内容是否新颖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按想象与现实分:幻想、理想和空想。有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
18、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3.再造想象再造想象 含义:依据词语或符号的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条件: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像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4.创造想象创造想象 含义: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 培养方法:(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表象储备(2)、
19、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于打开想象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经验及发展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培养学生想象力(5)引导学生积极的幻想5言语与思维言语与思维 1.1.言语言语 概念:语言: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 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言语: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过程。种类:对话言语、独自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实用文档标准文案 感知:口头言语感知;书面言语感知 理解:(1)概念-借助与听觉和视觉的言语材料,在头脑中构建一一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2)过程-1.词汇理解或识别-2.句子理解-3.
20、语文或话语的理解2.2.思维:思维: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反映。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类型:(1)据发展水平分: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据逻辑性分: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3)据指向性分: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4)据创造程度分: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过程: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科学概念的掌握:(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2)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言语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3.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概念 是发
21、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4.4.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 思维的品质:(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灵活性与敏捷性 培养:(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第三章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情绪情感与意志一、情绪与情感一、情绪与情感 1.情绪与情感概述情绪与情感概述 概念: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实用文档标准文案 组成:主观体验、外部表现
22、、生理唤醒 外部表现:面部表情(主要标志),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情绪的分类:(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情感分类:(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 的主观情感 (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 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人认识事物和探究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情绪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2.2.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小
23、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绪进一步发展 3.3.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易感性、冲动型、两极性明显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3)对异性的情感 4.4.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压力压力 概念: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景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中身心紧张状态 引起的心理反应: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 过度压力影响智力 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 概念: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包括:(1)压抑(2)否认(3)置换(4)
24、文饰(5)投射(6)代偿(7)升华 5.5.情绪调节情绪调节 良好情绪的标准(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6.6.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情绪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情绪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教会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实用文档标准文案 二、意志二、意志 1 1、概述、概述 概念:人自觉的明确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 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特征:
25、(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是人的行动能够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与认知情感过程的关系(1)意志与认知关系,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对认 知过程具有反作用 (2)意志与情感过程,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成阻力 2 2、意志行动的过程:、意志行动的过程: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准备阶段:(1)动机斗争(以愿望形式表现)分类:双趋冲突-从自己同事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 双避冲突-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取其一的心理状态 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
26、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2)确定目的:与动机的取舍相伴而行,目标越明确,动机越自觉,动力越大 (3)选择方法和制定计划 3.3.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 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据学生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锻炼措施 (4)既爱情哪个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实用文档标准文案第第4 4章章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一、需要、动机、兴趣一、需要、动机、兴趣1 1、需要、需要 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
27、外 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种类:(1)据起源分: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2)据对象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七个层次:(最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缺失需要 求知需要-审美需要-最高)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长需要2、动机动机 概念: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种类:据需要种类:生理性动机(内驱力)、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1)较原始的内驱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 (2)人类特有的成就和社会交往动机:社会承认,尊重,赞许,群体,友谊,归属感 长生条件:内在条件是需
28、要;外在条件是诱惑 功能:激活动能;只想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3 3、兴趣兴趣 概念:人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倾向,伴有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 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分类: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爱引起的 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引起的 个体兴趣: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 情景兴趣: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持续时间较短,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 品质:兴趣的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 培养:据学生年龄提高学习的兴趣;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习兴趣2 2、能力能力1 1、能力、能力 能力: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
29、性心理特征 才能: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实用文档标准文案 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区别:(1)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队医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 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是人在从事 (2)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加而不断丰富 (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不得 分类:(1).-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包括音乐能力、绘画能
30、力、数学能力等。它是顺利完成某一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再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创造能力则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价值或社 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储存、加工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去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2 2、智力、智力 概念:是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 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以思维力为核心 (1)斯皮尔曼的二因
31、素论,智力包括一般因素,特殊因素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智力由原始的心理能力组成 (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智力因素共有150种 (4)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智利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七种智力 (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3.能力测试能力测试 -(法国)比纳和西蒙,1905 IQ=智龄/实龄*100 智力测验的标准(1)信度: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 (2)效度:只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实用文档标准文案 (3)标准化: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 影响智力因素(1)遗传与营养(2)产前环境和早期
32、经验(3)学校教育(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4 4、能力培养、能力培养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三、人格三、人格1 1、人格、人格 概念: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 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 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2 2、人格结构、人格结构:(1)性格 概念:人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核心意义);意志特征;
33、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良好性格培养:(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气质 概念: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联系: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3)自我调控系统 概念:人格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
34、控制 (4)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遵循快 乐原则,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 自我:处于中层,起调节作用,遵循实现原则实用文档标准文案 超我:最高层,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 原则有三: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3 3、人格理论人格理论 (1)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人格认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以特质概念为基础,用因素分析的方法 四层模型: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制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塔
35、佩斯的大五人格论(人格海洋)-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和神经质-OCEAN(2)类型理论 气质类型学说1 胆汁类,采用直截了当方式,但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 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豪情、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多血质,采用多种教育方式,要定时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 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机会,培养足智多谋的优点 粘液质,采取耐心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作出反应的时间,培养起生气蓬勃的精神 抑郁质,采取委婉暗示的方法,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在公共场合指责,培养其亲切 友好、善于交往富于自信精神,和敏感、机智、高自尊的优点 内-外向人格-
36、(瑞士)荣格提出2 霍兰德的人格理论-6种: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3 斯普兰格的人格伦-价值成分: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利型,社会4型4、人格测验人格测验-对人格进行测量,测量一个人在一定环境下,经常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实用文档标准文案 (1)自陈式人格测验:MMPI(哈茨韦和麦金莱),EPPS(爱德华),16PF(卡特尔)(2)投射式人格测验:RIBT(罗夏克),TAT(莫瑞和摩尔根),SCT5 5、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决定可能,环境决定现实性)(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7、(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3)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第五章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社会心理与行为一、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一、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1 1、社会态度、社会态度 概念:人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成分:(1)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题,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2)情感成分-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和反映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1们 与该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影响 态度具有特定
38、的意动效应2 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2、社会知觉社会知觉 含义: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过程: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进行的 社会认知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 影响因素:(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建凯利)包括 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2、印象形成印象形成 概念:指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个体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的旧经验为基础进行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形成有关他人或事物概念的过
39、程。效应:(1)社会刻板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的每 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实用文档标准文案 (2)晕轮(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3)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4)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5)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是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态度、性 格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二、人际关系二、人际关系 概
40、念: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的需要有三类-(美)舒茨: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中小学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4 4、群体心理群体心理 1 1、概念、概念:是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2 2、社会助长:、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抑制社会抑制/干扰干扰: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效率下降的现象 社会惰化: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 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3 3、利他
41、行为、利他行为 概念:指不期盼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目的的行为 特征:(1)自愿性;(2)利他性;(3)无偿性;(4)损失性 责任分散效应:指伴着旁观人数的增多,理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 或者说他人在场对个体利他行为所产省的抑制作用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中小学出现的侵犯行为如何控制:(1)宣泄法 (2)惩罚法 (3)移情法 (4)认知干预 (5)榜样作用和大众媒体的宣传四、社会影响四、社会影响1 1、从众、从众 概念: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实用文档标准文案 影响因素:个体的特点;群体因素;刺激物因素2 2、服从、服从 概念: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影响因素:命令发出者;命令的执行者;情境因素 个体产生服从原因:合法权利;责任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