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医学生理学-血液.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505865 上传时间:2025-10-21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6.52MB 下载积分:1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生理学-血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医学生理学-血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节 概述,一、血液与内环境稳态,(一)血液的形成,(二)血液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运输功能,缓冲功能,维持体温,防御和保护,生理性止血,二、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浆,血细胞,(一)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和组织液,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60-80g/L,白蛋白(,albumin,),:,40-50g/L,球蛋白(,globulin,),:,20-30g/L,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蛋白的主要功能:,1.,运输功能:激素;脂溶性物质,2.,营养功能:,3.,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持血管内的水分,4.,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5.,缓冲功能,6.,免疫功能,(二)血液的理化特性,1,.,比重(,specific gravity),血液:,1.0501.060,,,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目。,血浆:,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红细胞:,1.0901.092,主要取定于血红蛋白含量。,2,.,血液的粘度(,viscosity),血液:4-5;血浆:1.6-2.4。,粘滞性大小和红细胞数目/血浆蛋白含量有关。,疾病时,微循环血流减慢,红细胞叠连聚集粘滞,性增大,血流阻力加大。,3,.,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300mOsm/Kg.H,2,O,组成,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所占比重,占绝大多数(770,kPa),占很少(3.3,kPa),形成物质,主要由,Na,+,、,Cl,形成,主要由,白蛋白,形成,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细胞正常体积,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正常血浆容量,4、血浆,pH,值,正常值:7.357.45,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成,一、血细胞生成部位的迁移,二、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内皮细胞、,外膜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细胞外基质,造血调节因子,神经和血管,三、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一)造血过程,(二)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点,1.,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2.,多向分化能力,3.,增殖潜能大,4.,表面标志,第三节 红细胞的生理,(,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RBC,),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和功能(一)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负离子易通过;低温长期 储存可使钠泵活动停止。,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男:,015mm/h;,女:,020mm/h,肺结核,风湿热,血沉快,1,2,3,4,5,6,7,8,9,10,NaCl,浓度(%),0.9,0.65,0.6,0.55,0.5,0.45,0.4,0.35,0.3,0.25,4.,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裂,正常,部分溶血,完全溶血,(二)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内因子,三、红细胞的生成及调节,(一)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二)红细胞生成的过程,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三)红细胞的生成调节,Fe,运至红骨髓作,重新合成H,b,原料或至肝内贮存,胆红素经肝,至胆汁再至,肠随粪尿排出,将Hb分解成胆红素,氨基酸,及F,e,RBC,破坏,衰老RBC被巨噬细胞所吞噬,RBC无分裂能力,平均寿命120天,。,四、红细胞的寿命与破坏,第四节 白细胞的生理,(,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l,WBC,),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形态:无色、有核、球形,数量:正常成人(4.0-10.0)10,9,/,L,新生儿较高 1510,9,/,L,分类,嗜酸性粒细胞,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WBC,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细胞渗出,趋化性,吞噬,(一)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化脓性细菌;衰老细胞,2.,嗜酸性粒细胞: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3.,嗜碱性粒细胞:过敏反应,(二)单核细胞,(三)淋巴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体液免疫),第五节 血小板的生理,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功能,数量:(100-300)10,9,/,L,当数量 5010,9,/,L,时,毛细血管脆性增高,易形成出血点。,第六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止血(,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1-3min,过程:,1.,血管挛缩,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3.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血液凝固,),一、血管内皮细胞的止血功能,(一)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1.,构成血管内皮下结构的物质:基膜、胶原、弹性蛋白、层粘连蛋白等,2.,抗凝物质:前列环素(,PGI,2,)、内皮舒张因子(,NO,)、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3.,促凝物质:组织因子、,vWF,、,4.,调节血管舒缩的物质:内皮素,(二)血管内皮细胞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1.,未受损时发挥屏障作用,2.,受损后释放缩血管物质(,TXA,2,、,5,羟色胺),3.,受损后释放凝血物质和抗凝物质,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与生理止血全过程。,(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胶原纤维,vWF,血小板膜糖蛋白,2.,聚集,第一聚集时相(可逆聚集相),第二聚集时相(不可逆聚集相),ADP,;,血栓烷,A,2,胶原;凝血酶,3.,释放,(二)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形成松软止血栓;促进凝血,1.,为凝血因子提供磷脂表面;,2.,血小板质膜结合有许多凝血因子;,3.,释放颗粒的内容物可促进纤维蛋白的形成。,三、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与抗凝系统,(一)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清,serum,与血浆,plasma,的区别,1.,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除,FIVCa,2+,和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除,F III,(组织因子,,TF,)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F,、,F,、,F,、,F,在肝脏 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血中具有酶特性的凝血因子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需经过其他酶的水解,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才具活性。,2.,凝血过程:,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Ca,2+,第二步 凝血酶原 凝血酶,Ca,2+,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二)抗凝系统(,anticoagulative system,),细胞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主要是抗凝血酶,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2.,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灭活辅因子(、),抑制因子,、的激活;促进纤溶。肝脏生成,依赖维生素,K。,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4.,肝素,(,heparin),四、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1.,纤溶酶原的激活,2.,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3.,纤溶抑制物,(二)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PAI,1,),2,抗纤溶酶,第七节血型与输血,Blood Group and Transfusion,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定义:,血型(,blood group),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红细胞凝集,凝集原,凝集素,二、血型抗原和血型抗体,(一)血型抗原,(二)血型抗体,天然抗体,IgM,免疫抗体,IgG,(一),ABO,血型系统,三、红细胞血型,Red Blood Cells Group,血型,亚型,红细胞上的抗原,血清中的抗体,A,型,A1,型,A+A1,抗,B,A2,型,A,抗,B+,抗,A1,B,型,B,抗,A,AB,型,A1B,型,A+A1+B,无,A2B,型,A+B,抗,A1,O,型,无(,A+B,),抗,A+,抗,B,2.ABO,血型的遗传和分布,3.ABO,血型的检测,(二),Rh,血型系统,红细胞上具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Rh,抗原,(含抗原)称为,Rh,阳性。,分型:国人多数为,Rh,阳性血型;少数人为,Rh,阴性血型。,抗体:,IgG,可通过胎盘。,反复输血,新生儿溶血,临床意义,四、血量(,blood volume,)和输血原则,(一)血量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二)输血的原则与交叉配血,首先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原则,(三)输血的类型,供血者来源:异体输血,自体输血,输血的成分:全血输血,成分输血,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