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Company Logo,中药经典名方的尊古考证与标准煎液、制剂的有关问题探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保献,2018,年,6,月,28,日,中药新药研发的途径,1.,源于临床实践,(中药特点),(以继承为主),名老中医经验方,医院制剂,古代经典名方,2.,基于实 验 室 研 究的中药创新药物,1,类新药:单体,5,类新药品:有效部位,天然产物复方制剂,日本经典名方(汉方药)现状,备案制:开始是张仲景伤寒论,219,个方剂合法备案,现在共,250,个汉方合法生产上市,企业自制标准汤剂自我对照一致,剂量较小(汉代,1,两日本考证,1.3g,),基本不考虑炮制,现在新企业也无法进入,要求和原研一致,经典名方研发的政策背景,1,、,注册管理办法补充规定,(2008,年,),2,、中医药法:,2017,年,7,月,1,日实施,3,、,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稿,),(,2017,年),4,、中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照顾侧审批管理规定(,2018,年,5,月,29,日),2008,年实施的注册管理办法补充规定,注册管理办法补充规定,(2008,年,),1,),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是指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并符合以下条件:,(1),处方中不含毒性药材或配伍禁忌,不含有濒危野生动植物;,(2),与传统工艺一致;,(3),给药途径及日用饮片量与古代医籍所载一致;,(4),功能主治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5),功能主治适应症范围不属于危重症,或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6),处方中药味均有法定标准。,2,)该类中药复方制剂,,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并直接申报生产,3,)该类复方制剂的药品说明书中需注明:功能主治来自古代经典名方,经长期临床实践应用,尚未经过系统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验证。,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按本款第,1,项规定的条件对古代经典名方进行审定,,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具体目录。,2017,年,7,月,1,日实施的中医药法,第三十条 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制定。,古代经典名方,是指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具体目录由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会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2017,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稿,),第二,章 第十二条,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可分为: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同,方类似,药,、进口药,。,具体分类要求及其申报资料要求另行制定,。,第四章,第九十,条,来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应当在处方、生产工艺、给药途径、功能主治等方面与传统应用保持一致。,经典名方目录的遴选原则,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制定的遴选范围与遴选原则,(,征求意见稿,),。,遴选范围,:,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的规定,遴选范围界定为:,1911,年前出版的古代医籍,。,遴选,原则,1,处方,中不,含有大,毒药材,;不,涉及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药材品种目录的一级保护品种。,2,.,处方中药味均按,2015,年版药典的法定标准;处方适合工业化生产,成药性较好;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处方中不含有十八反和十九畏等配伍禁忌。,3,.,原则上处方适用范围不包括,急症、危重症、传染病,,不涉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用药人群;但对确有疗效的、特色突出的方剂,酌情列入,以适应临床需求。,4,.,国内未上市品种,。,经典方目录遴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国家中医科学院遴选:历时,8,年,长度:七个朝代(汉、晋唐宋元明清),数量:,10,万余首经典方筛选,10,万,5,千,500,114,110,最终目的:公布,8-10,批,,1000,首经典方上市,目录筛选承担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经典方目录的公布,目录公布:,2018,年,04,月,13,日,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第一批经典名方目录存在的问题,第一批经典名方目录存在问题,目录只公布处方来源及原文,没有考证结果。,缺乏处方药味基原、,有些药用部位没有明确,饮片炮制方法不明确,没有现代剂量,煎煮方法不明确,服用次数方法不明确,功能主治不规范,经典名方的处方问题,1,、历史沿革造成的基源问题:如汉代阿胶是牛皮做的,南北朝时牛是战略物资,杀牛犯法,就用了驴皮。那么不同朝代的经典名方阿胶怎么投料?,瓜蒌薤白白酒汤中的白酒用什么?,2,、处方应付问题:如古代和现代中医开处方是写何首乌,是指制首乌,若用生首乌,处方中肯定写生首乌。而药典规定何首乌就是生首乌,制首乌才是炮制品,造成经典名方的处方中的药名和现代药典新审处方的差异。,2025/10/19 周日,处方,出处,的古籍版本,信息不明确,第一批经典名方目录存在的问题,甘草泻心汤处方有无“人参”?,处方,出处,组成,制法与用法,剂型,甘草泻心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汤剂,目录公布的甘草泻心汤原文没有“,人参,”这一药味。,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版本,也无“,人参,”药味。,但,宋代林亿整理校注的伤寒论版本,标注,原文应有,人参,可能流传中人参,脱落,。,其,原文记载,为,:,“,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 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现代,方剂学,(第九版)甘草泻心汤将人参药味加上。,第一批经典名方目录存在的问题,基原及药用部位问题,药味名称相同,但古今药用部位不一致,,如:桂枝,处方,出处,组成,当归四逆汤,伤寒论,(,汉,张仲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 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 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 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 气汤。”,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麻黄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宋代,以前(汉唐),,桂枝,系指是桂树的,枝皮,,,实际上与,现今的肉桂相同,。,宋代,以后,桂枝的入药部位逐渐上移,以幼嫩的,枝条,入药;才与现今的桂枝一致。,第一批经典名方目录存在的问题,古今炮制的差异问题,地黄和何首乌的九蒸九晒问题:古代经方明确记载地黄和何首乌用黄酒蒸九次,晒九次,黑亮黑亮的。现在药典规定地黄何首乌一蒸一晒,这也可能是何首乌产生毒性的原因。因此经典名方九蒸九晒问题应该重视。,半夏,问题:半夏古代基本都是汤洗,法半夏和姜半夏是近代的事,而且加了白矾和姜制,药性变了。所以半夏选用炮制品和炮制方法要慎重。,2025/10/19 周日,汉,金匮玉函经,方药炮制,载:“凡半夏不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南北朝,本草经集注,载,:“用半夏皆宜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搓之,皮释随剥法,更复易汤搓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旧方廿许过,今六七过便足,。亦可直煮之,沸易水,如此三过,仍洗毕便讫,随其大小破为细片,乃秤以入汤。”,唐,备急千金药方,载:“云凡半夏,乃秤之,若膏酒丸散,皆煻灰炮之,热汤洗去上滑,一云十洗四破,。,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半夏,,先以沸汤浸,候温,洗去滑,如此七遍方用,。,明,本草纲目,曰:今治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晾干切片,,姜汁拌焙入药,。,清,本草备要,“,浸七日,,逐日换水,沥去涎,切片,,姜汁拌,”,处方,出处,原文,半夏泻心汤,汉,张仲景伤寒论,半夏(洗),半夏厚朴汤,汉,张仲景伤寒论,半夏,瓜蒌薤白半夏汤,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半夏,养胃汤,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半夏(汤洗七遍),第一批经典名方目录存在的问题,半夏炮制,甘草自汉多是蘸水炙,到宋才有蜜炙。炙是蘸水炙?蜜炙?,第一批经典名方目录存在的问题,甘草(炙),“水蘸湿炙”还是“蜜炙”?,处方,出处,组成,芍药甘草汤,汉,张仲景,伤寒论,甘草(,炙),。,当归建中汤,唐,孙思邈,千金翼方,甘草(炙,),竹茹汤,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甘草(炙,),羌活胜湿汤,金,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甘草,(炙,),唐,千金要方,:,凡用甘草,炙之,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先破开,火上微炙,黄赤色,明,本草纲目,: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明,炮制大法,:用清水蘸炙,或切片,用蜜水拌炒,处方,出处,的古籍版本,信息不明确,第一批经典名方目录存在的问题,达原饮,的加水量是,一盅,还是,二,盅?,处方,出处,组成,制法与用法,剂型,达原饮,瘟疫论,(,明,吴又可,),“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右用水一盅,煎八分,午后温服。,汤剂,目录公布的达原饮处方原文加水量为“一盅”。,官,太医院医士赵正池编修的,四,库全书,瘟疫论,记载的达原饮:,“用水二盅”。,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瘟疫论,(,有朱筆圈點,思仁堂藏版,)记载的达原饮,“用水二盅,”,第一批经典名方目录存在的问题,加水量具的容量无法确定,原文有明确的煎煮方法的处方,汉唐两代的煎煮加水量均以标准容量单位“斗、升、合”表示,其容量明确可考。,但宋代至清代,煎煮加水量多以“盏”、“杯”、“盅”、“碗”表示,并非标准容量单位,其具体容量难以考证。,如,清燥救肺,汤、三甲复脉汤。,处方,出处,组成,制法及用法,剂型,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清,喻嘉言)“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桑叶三钱(去枝梗),石膏二钱五分(煅),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炒,研),真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去心),杏仁七分(炮,去皮尖,炒黄),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汤剂,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清,吴瑭)“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生白芍六钱,麦冬五钱(不去心),阿胶三钱,麻仁三钱,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生龟板一两。,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汤剂,煎煮方法问题和服用方法、服用量问题,第一批经典名方目录存在的问题,有,的处方仅明确煎煮的加水量,,却未明确煎几分或者煎至多少等煎煮程度,,这对后期标准煎液的研究带来很大困扰。如乌药汤,处方,出处,组成,制法与用法,剂型,乌药汤,兰室秘藏(金,李东垣)“治妇人血海疼痛。”,当归、甘草、木香各五钱,乌药一两,香附子二两(炒)。,上,咀,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去滓,温服,食前。,煮散,该方制法处仅“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去滓,温服,食前”,却未明确煎煮的程度,。,经,查阅李东垣的其他,处方,如当归六黄汤、圣愈汤、清胃散,,发现,均有“煎至一盏”的,记载,。,第一批经典名方目录存在的问题,煮散剂投料饮片粒径大小,煮散剂,大部分,处方原文对粒径大小的表述较为笼统,,如“咀”、“麻豆大小”、“剉散”、“散”、“粗末”、“细末”、“末”等,,且未查阅到相关的古籍记载,原文制法,处方个数,处方名称,处方剂型,剉散,2,泻白散、清心莲子饮,煮散,剉,3,大秦艽汤、清上蠲痛汤、清肺汤,煮散,剉如麻豆大,1,三化汤,汤剂,散,1,石决明散,煮散,粗散,1,厚朴温中汤,煮散,粗末,2,竹茹汤、当归六黄汤,煮散,末,4,甘露饮、华盖散、地黄饮子、三痹汤,煮散,处方剂量问题,重量单位折算,朝代,原书记载剂量,张伯礼院士,专家,共识折合米制克剂量,傅延龄,考证,剂量,汉,1,两,(西汉),3g,15.6g,1,两(东汉),3g,13.8g,唐,1,两,3g,13.8g,宋,、金、元,1,两,30g,4,1.25,g,1,钱,3g,4,.125,g,明,1,两,30g,37.5,g,1,钱,3g,3.75,g,清,1,两,30g,37.5,g,1,钱,3g,3.75,g,容量单位折算,朝代,原书记载容量,张伯礼院士,专家,共识折合米制毫升量,傅延龄,考证,毫升量,东汉,1,斗,(,1,斗,=10,升),2000ml,2000ml,1,升,200ml,200ml,1,合,(,1,升,=10,合),20ml,20ml,唐,1,升,(大制),600ml,200m,l,1,升,(古制医药秤),200ml,宋,1,升,(大制),700ml,1,升,=700ml,1,升,(古制医药秤),200ml,1,盏,=200ml,明,1,升,1000ml,1000ml,清,1,升,1000ml,1000ml,古代度量衡问题,经方本原剂量问题是一个以经方本原剂量大小为基本内容的问题。有人认为经方本原剂量大小问题用不着研究,临床医生按照具体病例确定剂量即可。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认为经方本原剂量不仅仅是一个还原历史和文献本来面目的事,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找一个最佳的临床方药用量范围,以保证方药的疗效并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2025/10/19 周日,古代度量衡问题,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柯雪帆等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认为,东汉张仲景用药量1两等于15.625克,一铢等于0.65克,1斗等于2000毫升,1升等于200毫升。丘光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一书中对大量的出土权器与量器进行考究后,将东汉一斤量值定为约220克,即1两为13.75克。,2025/10/19 周日,范吉平等学者在经方剂量折算研究述评中认为,通过对东汉时期度量衡器的直接测量、核算而得到的折算关系,是建立在现今考古学成果基础上的,因而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以上两种换算是较为公认的结果,但也有异议。,古代度量衡问题,黄英杰伤寒论用药剂量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中认为柯雪帆等根据光和大司农铜权,考证出东汉时的一两折合为15.625克,此说虽基本可取,但也有不足之处。因光和大司农铜权,实测2996克,但此权并无自铭重,所以未知斤数,据推测若是12斤权,则一两为15.6克,此为柯氏推论之根据来源;但是此权若是13斤权,则一两为14.4克;若是15斤权,则一两为13.375克。诚如丘光明所言“尚难以折算此权的单位量值”。黄英杰通过考据和实测结果认为,对于东汉两的考据为13.7515.6克的结论,不宜直接推断为伤寒论的两值,张仲景沿用了伊尹汤液经之计量标准,一两应约为10.02克。,2025/10/19 周日,古代度量衡问题,丁沛在从桂枝汤推测经方之剂量研究中,通过对桂枝汤药物组成及组方思想的分析,推测在桂枝汤方中可能暗含的药物剂量关系,从而推测经方剂量,并通过药物实测法得出了经方剂量与现代剂量之间的折算值,结果是经方一两应为14克。,日本汉方名医大塚敬节药物的权量认为“汉制一两,合今1.3克,一升合今200毫升”。矢数道明汉方处方临床应用解说认为张仲景方基本上按一两为1.33克折算。,2025/10/19 周日,处方剂量问题,汉代,仲景方的剂量,经考证,有学者认为汉代一两,=,13.8g,,亦有学者认为汉代一两,=,15.6g,,但若直接以此进行换算,则仲景方的剂量很大,如芍药甘草汤原文白芍药和甘草各四两,即白芍和甘草的剂量各为,55.2-62.4g,。现代,方剂学,教材,则约定俗成的将汉代剂量按,1/5,折算,即白芍、甘草各,12g,。,处方,出处,组成,制法及用法,剂型,芍药甘草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汤剂,1964,年出版的中医学院使用教材,伤寒论讲义,(第二版)将东汉“一两”折合今,3g,使用。,1979,年版试用教材,方剂学,也将汉“一两”折合今,3g,使用。,1979,年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选读,亦将汉“一两”折合今,3g,使用。,1985,年和,1986,年李培生主编的,伤寒论讲义,也沿用该折算方法。,1995,年版段富津主编的,方剂学,也将汉“一两”折合今,3g,使用。,2012,年版李翼主编的,方剂学,(第九版)亦沿用此折算方法。,专家共识:一两,=3g,因此,现今一直沿用将汉代,“,一两,”,折合为今,3g,,唐代同汉代。,处方剂量问题,处方,出处,组成,制法及用法,剂型,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金,刘完素,),“喑痱证,主肾虚。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经云喑痱,足不履用,音声不出者。地黄饮子主之,治喑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熟干地黄、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各等分。,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煮散,固阴煎,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阴虚滑泄,带浊淋遗,及经水因虚不固等证。此方专主肝肾。”,人参随宜,,熟地三、五钱,山药二钱(炒),山茱萸一钱半,远志七分(炒),炙甘草一、二钱,五味子十四粒,菟丝子二、三钱(炒香)。,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汤剂,清肺汤,万病回春(明,龚廷贤)“治一切咳嗽,上焦痰盛。”,黄芩(去朽心)一钱半,桔梗(去芦)、茯苓(去皮)、陈皮(去白)、贝母(去心)、桑白皮各一钱,当归、天门冬(去心)、山栀、杏仁(去皮尖)、麦门冬(去心)各七分,五味子七粒,甘草三分。,上锉,,生姜、枣子,煎,食后服。,煮散,清上蠲痛汤,寿世保元(明,龚廷贤)“论一切头痛主方,不论左右偏正新久,皆效。”,当归一钱(酒洗),小川芎一钱,白芷一钱,细辛三分,羌活一钱,独活一钱,防风一钱,菊花五分,蔓荆子五分,苍术一钱(米泔浸),片芩一钱五分(酒炒),麦门冬一钱,甘草三分(生)。,上锉一剂,,生姜,煎服。,煮散,处方,出处,的古籍版本,信息不明确,处方剂量的问题,清心莲子饮处方中“,石莲,肉、,白茯苓、黄芪(蜜炙)、人参,”的剂量是七钱半还是七两半?,处方,出处,组成,制法与用法,剂型,清心莲子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心中蓄积,时常烦躁,因而思虑劳力,忧愁抑郁,是致小便白浊,或有沙膜,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及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血气。”,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芪(蜜炙)、人参各七钱半。,右剉散。每三钱,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冷,空心,食前服。,煮散,南宋许洪整理,的刻板,、,中医方剂大辞典,,,其,原文,:,“,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芪(蜜炙)、人参各,七两半,。,”,宋代,陈师文等撰的元,刻板,,,则,“,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芪(蜜炙)、人参各,七钱半,。,”,处方剂量问题,以,实物个数或者量词比拟药物重量,有部分处方是以实物个数比拟药物的重量,这类药物的剂量换算问题?,处方,药味,个数,桃核承气汤,桃仁,五十枚,吴茱萸汤,大枣,十二枚,小承气汤,枳实,三枚,枳实薤白桂枝汤,栝蒌实,一枚,温脾汤,附子,一枚,(,大者,),清肺汤,五味子,七粒,除湿胃苓汤,灯芯草,五十寸,清燥救肺汤,枇杷叶,一片,竹茹汤,竹茹,一弹大,以个数为单位的药物,张院士的专家共识,Company Logo,药名 原计量剂量 折算剂量(,g,),大枣,1,枚,2.5g,栝蒌实,1,枚 小者,40g,中等大小者,70g,大者,120g,诃子,1,枚,4g,杏仁,1,枚,0.3g,乌头,1,枚,3g,大者,7g,经典名方管理规定,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标准煎液,的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经典名方研发的原则,三不变:,1,、处方一样(剂量、基源、产地、炮制),2,、工艺一样(剂型一样、汤剂:颗粒),3,、功能主治一样(中医药术语,原汁原文),经典方研发的技术要求解读,Part 1.,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Part 2.,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标准煎液,的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Part 3.,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典名方制剂符合以下条件,1,、,不,含配伍禁忌或药品标准中标识有,“,剧毒,”“,大毒,”,“,有毒,”,及现代毒理学证明有毒性的药味;,2,、,处方,中,药味,及所涉及的药材,均,有国家药品标准;,3,、,制备,方法与古代医籍记载基本一致;,4,、,除汤剂可制成颗粒剂外,,,剂型,应当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5,、,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日用饮片量与古代医籍记载相当;,6,、,功能,主治应当采用中医术语表述,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7,、,适用范围,不包括,急症、危重症、,传染病,不涉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用药人群,。,二、申请者的资格,第四条,经典名方制剂的,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为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能够独立承担药品质量安全等责任的,药品生产企业。,并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关要求。,生产,企业应当具有中药饮片炮制、提取、浓缩、干燥、制剂等完整的生产能力,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二、申请者的资格,第,五,条,符合第三条要求的经典名方制剂,申报生产,申请上市,,可仅提供药学及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免报药效学研究及临床试验资料。,申请人应当确保申报资料数据真实、完整、可追溯。,经典名方的研制,分为两个阶段,1,、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研制与申报,经典名方物质基准:是指以古代经典名方制备方法为依据制备而得的中药药用物质的标准,除成型工艺外,其余制备方法应当与古代医籍记载基本一致。,2,、经典名方的制剂研制与申报,按照,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公布的处方、制法研制,“,经典名方物质基准,”,;,根据,“,经典名方物质基准,”,开展经典名方制剂的研究,,,并,证明二者,关键,质量,属性,的,一致性。,四、标准煎液的审评程序,公示期,公示期为六个月,审评,审评中心组织专家开始对,“,经典名方物质基准,”,进行审核,认可与公布,审评中心,对,“,经典名方物质基准,”,标准进行,公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鼓励,参与,申请人参与,“,经典名方物质基准,”,标准的研究、起草并享有成果,在发布的,“,经典名方物质基准,”,标准中标注起草单位的名称,标准煎液(,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药学研究,药材,1,、,生产企业应在立项、研制、上市后的不同阶段开展药材资源评估,以保障中药材来源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应关注对环境生态的影响。,2,、产地土壤、水文、栽培情况调查,采收加工情况。,3,、药材的道地产区和主产区至少,15,批,每个产地,3,批。,4,、制定药材内控质量标准。,5,、重金属、农残与生物毒素的控制。,(二),药学研究,:,标准煎液(,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药学研究,炮制,1,、自古考证,2,、古法和现代炮制方法一致,3,、古代方法和现代方法不一致,3,、古代方法现在无法实现,4,、炮制方法的工艺参数研究,5,、饮片的中试放大,6,、饮片的质量标准,标准煎,液,(,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煎煮方法研究,每煎使用的饮片为,日用,饮片,量。,关键是处方中各药味的投料方法没有明确。,根据经典名方目录中记载的方法,遵古煎煮。,无法遵古,应,结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国中医药发,2009,3,号,),进行研究。,研究,固定饮片前处理方法、饮片的破碎程度、煎煮次数、加水量、煎煮时间,等参数,的参考值,且实验报告和申报资料中应当注明研究,过程,。,标准煎液,(,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制备工艺研究,经典名方制剂,“,标准煎液,”,按处方,将处方药味经炮制得饮片,按原方处方剂量,浸泡煎煮后,以物理方法固液分离、浓缩、干燥成型等工艺制得,。,“,标准煎液,”,以浓缩浸膏或冻干品为基本形态,。,由,不少于,15,批原料饮片,经煎煮、浓缩(干燥)等过程分别制得,15,批,“,标准煎液,”,,以其均值作为基准,。,15,批怎么投料?复方药味多,怎么做到具有代表性?,(二),药学研究,:,(,1,),出膏率,(,2,)浸出物,(,3,)薄层鉴别,(,4,),有效(或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5,),指纹或特征图谱为指标,(,6,),说明药材、饮片与,“,标准煎液,”,的量值传递关系,。,(二),药学研究,:,标准煎液(经典名方的物质基准)的质量标准研究,经典名方标准煎液(,物质基准,)的审评,1,、由专家、申报企业和新申办工作人员三方共同讨论审评。,2,、审评考证部分的正确与否,是否与古代经典一致及尊古研究的合理性。,3,、审评资源(原料)、工艺和基础物质研究制定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可行性。,4,、尊古考证部分基本正确、资源、工艺和基础物质研究基本正确的基础上形成专家共识,并予以颁布。,5,、对上述基本正确的企业按原研对待,注明起草单位。,6,、其他企业申报时按仿制对待,要求与原研一致。,2025/10/19 周日,经典名方饮片投料的混批,问题,处方饮片的投料方式可采用混批,投料,(,即对饮片进行质量均一化处理后投料),。,要求,:所用饮片质量可追溯,混批调配的指标合理(如指纹图谱、浸出物及指标成分含量等),。,应制,定混批(调配)的策略方案。,经典名方由多味饮片投料,每种饮片的投料方案决定标准汤液的基础物质和审评是否通过的关键。,经典名方的制备工艺研究,经典方制剂与,“,经典名方物质基准,”,对比研究,:要求制剂与标准准汤剂一致。,1,、,充分,考虑在药材来源、饮片炮制,、,提取,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影响质量的因素,,开展药材、饮片、中间体、,“,标准煎液,”,及,制剂,提取工艺,的,比对,研究,据此,建立相应,的,提取工艺参数。,2,、每个工序,制定,严格的内控药品标准,根据,关键质量属性,明确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措施、关键质控点及相关质量要求,。企业内控检验标准不得低于药品注册标准,。,3,、浓缩、干燥、粉碎、制粒等工序都要进行研究,制定出相应的工艺参数,以确保制剂质量与标准汤剂的一致性,。,经典名方的质量标准,经典方制剂与,“,经典名方物质基准,”,对比,研究,:要求制剂与标准准汤剂质量的一致性。,1,、,充分,考虑在药材来源、饮片炮制、制剂生产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影响质量的因素,,开展药材、饮片、中间体、,“,标准煎液,”,及制剂的质量概貌,研究,,据此,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确定科学合理的药品标准,。,2,、,制定,严格的内控药品标准,根据,关键质量属性,明确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措施、关键质控点及相关质量要求,。,3,、经典名方的质量标准内容:在标汤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制剂的剂型,增加制剂检查项,。,药材,饮片,标准煎液,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出膏率,测定有效,(或指标)成分的含量,计算转移率,。,转移率,超出,3,倍,RSD,或在均值的,70%,130%,以外,应提供分析数据,并解释缘由,。,采集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比较,多批次,“,标准煎液,”,指纹图谱的相似度;或比较主要成分峰的个数,相对保留时间及峰的比例,。,说明,主要色谱峰归属,。,计算,15,批,“,标准煎液,”,的浸膏得率,,,超出,3,倍,RSD,或在均值的,70%,130%,以外,,应提供分析数据,并解释缘由。,(二),药学研究,:,量值传递,经典名方的制剂申请,经典,名方制剂的上市审批除按本规定,实施,简,化,审批外,,,同于一般新药研究要求,1,、,申报,资料的受理,、,2,、,研制,情况及原始资料的现场核查,、,3,、,生产,现场检查,、,4,、,药品标准,复核、,抽样检验,5,、,经典,名方制剂上市后变更,等,6,、,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规定具有改剂型的,GMP,认证的工厂才能作为上市持有人。,的,审批要求,。,Thank you,!,谢谢聆听!,张保献,13910629136,,欢迎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