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孔新苗,博士,.3.,1、什么是视觉文化?,2、视觉文化给美术教育带来了什么?,第1页,什么是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生活经验和信息被高度图像化。,最贵,最时尚,最酷,最厚,第2页,视觉文化它不一样于传统文化、近代工业文明,并与20世纪当代主义形成“上下文”关系。,口传文化,神话与宗教 艺术服务于信仰,。,第3页,“他心就会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应面前一切,就会变成好像是第二自然。”,达芬奇,镜子:,相同性,表面/本质,第4页,读写文化,知识与情感 艺术独立,信仰 精英 相同,表征,第5页,梁楷(12世纪末13世纪初),郑思肖(12411318),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以形写神,笔墨写意,第6页,十四世纪中期,乔托(一二六七-一三三七),倪瓒(一三,零一,-,一三七四),第7页,霍贝玛(1638-1709),董其昌(15551636),第8页,Lorenzo Bernini(1598-1680),陈洪绶,(1588-1652),十七世纪,第9页,16-17世纪,贝尼尼,八大山人,(1626-1705),第10页,视觉文化,复制与消费 审美大众化,第11页,第12页,第13页,技巧 格调 独创 孤独,唯一 韵味 凝视 距离,技术 复制 通俗 时尚,文本 直观 震撼 短暂,第14页,视觉文化给美术教育带来了什么?,1、学科本位(DBAE)模式受到挑战;,2、影像生活影响远远超出经典作品;,3、审美从“个人情感”,“社会意义”;,4、对教师知识结构提出新要求。,第15页,视觉文化含有流行文化一切特征,(高宣扬.1999),(popuiar visual culture),含糊:审美标准不确定,随时改变;,生活:日常生活艺术化;,弔诡性:总是变幻莫测,甚至自相矛盾;,解构:总是经过颠覆传统来显示新意;,象征:表示符号化、文本间性;,嘉年华模式:节日狂欢、消费逻辑;,身体美学:身体欲望成为审美主要内容。,第16页,周国平:,书籍和电视区分,其一,书籍中存在着一个用文字记载传统,阅读使人得以进入这个传统;电视以现时为中心,追求信息当下性,看电视使人只活在当下。,其二,文字是抽象符号,它要求阅读必须同时也是思索,不然就不能了解文字意义;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甚至忌讳思索,因为思索会妨碍观看。,结论:书籍使人成为文明人,电视使人成为横蛮人。,第17页,精巧艺术,工艺/设计,视觉文化,演出、庆典艺术 大众、电子媒体,文化产物,普通产物,美 Walker、Chaplin,(1993),视觉文化研究领域,第18页,关于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VCAE,1、从静观到“,体验+评价,”,2、从文本到“,文本+超文本,”,3、从美感教育到“,创意教育,”,第19页,作 品,美理想,艺术家 观 众,观 众,流行趣味,艺术家 作 品,第20页,1、从静观到“,体验+评价,”,B.Wilson:学科本位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封闭自足,一直无法面对视觉文化事实。,提议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勉励学生进行对传统艺术内容和感兴趣视觉文化文本作,跨文本分析,。,(1997),郭祯祥,:教师应对影像持一个慎重态度。,(),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承接视觉文化理论对视觉影像批判,质疑传统教学模式,希望籍由批判教育框架下所产生艺术教学,能训练学生属于“自己”想法,而非不停复制“他人”意见。,(),第21页,第22页,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第23页,古典理想/当代个性,第24页,中西融合,第25页,形与意,第26页,色与墨,第27页,雅与俗,第28页,写与画,第29页,文人与社会,第30页,笔墨与光影,第31页,社会人伦与美身体,第32页,Taylor:学生能够从批判角度,阐释怎样透过利用和改变影像去挑战原作品。,(),田忠锋作品,第33页,2、从文本到“,文本+超文本,”,第34页,第35页,第36页,第37页,第38页,第39页,经典作品,现在生活,理想描述,个人描述,文本经验,超文本经验,作业创意,作 业,历史,未来,中国,世界,共同,S.M.Drake:Developing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using story model1992.,第40页,3、从美感教育到“,创意教育,”,Keifer-Boyd:视觉文化教育焦点并非在于训练少部分学生成为专业艺术家,而是训练学生以背景分析、互文性,(跨文本),和价值批判角度去审阅视觉文化。,(),Freedman:作品意义不单纯是个人感情,而是一个“社会议题个人化”体验。,(),Duncum:教室里视觉文化,1、家庭照片 2、消费物品 3、观光纪念品,审美是社会产物,“去了解,而非去颂扬。”,第41页,第42页,1、从静观到“,体验+评价,”,勉励表示,2、从文本到“,文本+超文本,”,丰富经验,3、从美感教育到“,创意教育,”,学科整合,研究性学习,1、拓展课程边界,重视问题讨论;,2、利用网络资源,重视动手参加;,3、搁置权威定论,寻找创意契机。,第43页,孔新苗博客空间,第44页,工作中交流“看”经验;,生活中体验“美”多样。,用一生享受做艺术教师幸运。,第45页,钱初熹:,1、视觉文化赋予高中美术课程新任务,学生要掌握“美术语言”,取得参加全球化文化交流“视觉读写能力”。,2、研究性学习需要美术参加。美术作为可视化语言,能够结合任何学科、任何课题研究性学习,成为跨学科学习关键之一,充分发挥,其视觉传达和展示功效。,3、美术是一个独特学习方式。美术有形象化感知方式,是一个 含有方法论意义学习方式。,(),第46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