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自杜甫的《春望》,描绘了山河依旧但国家已破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沉痛之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通过描写山路回转、友人已不见,只剩雪地上的马蹄印,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展现了孤山寺附近西湖早春的美丽景色。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描绘了一幅乡村夏夜的清新画面,山前的点点细雨增添了几分宁静与清幽。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的《江雪》中,通过描写千山万径中飞鸟绝迹、人踪全无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在《游山西村》里,描绘了山水环绕、看似无路可走,却又突然出现柳暗花明的村庄的奇妙景象,蕴含着困境中蕴含希望的哲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空山” 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在《过故人庄》里,描写了村庄周围绿树环绕、青山斜立的田园风光,展现出乡村的宁静与美丽。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 成为了诗人思念之情的寄托,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望岳》中,表达了诗人想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的豪情壮志,体现了诗人的壮志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里,生动地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不同的山色之美。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的《送友人》中,通过描写青山白水环绕的景象,为送别营造了一种开阔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的《石灰吟》中,“深山” 是石灰的出处,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坚守清白的高尚情操。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的《望天门山》中,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水奔涌、孤帆远来的壮观景象。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的《饮酒 (其五)》中,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中的气象和归巢的飞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在《渡荆门送别》里,描绘了船行途中两岸的山峦逐渐消失,江水奔腾流入广阔荒原的壮阔景象。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中,展现了江南水乡绿树红花、莺啼燕舞、水村山郭、酒旗飘扬的美丽春色。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中,描绘了西北边疆的壮阔景象,孤城与万仞高山相互映衬,更显荒凉与孤寂。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里,以动景衬托出春山的幽静,明月升起,惊起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在山涧中鸣叫。
风露入怀诗笔健,关山满目笛声哀:刘克庄在《秋热忆旧游二首其一》中,通过 “关山” 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感慨等。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中,“关山五十州” 指代被藩镇割据的地区,诗人以豪迈的语气表达了自己渴望从军报国、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为多亡国恨,不忍故山啼:吴融的《岐下闻杜鹃》中,“故山” 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人们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因为人们身处其中,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的《鹿柴》中,通过描写空山中偶尔传来的人语声,以动景衬托出空山的幽静。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在《独坐敬亭山》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情感,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对自然的热爱。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诗人将海边的尖山比作剑铓,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尖锐和给人带来的刺痛感,抒发了内心的愁苦。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孟郊的《游终南山》中,通过夸张的手法,极言终南山的高大雄伟,仿佛将天地都堵塞了,日月像是从石头上生长出来一样。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中,描绘了雨后初晴,青山之上云雾缭绕,仿佛画出了东南方向的四五座山峰的美丽画面。
西北天谁补?此山作柱擎:胡秉正的《咏贺兰山》中,将贺兰山比作支撑天空的柱子,突出了贺兰山的雄伟和重要性。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方干的《题君山》中,以奇特的想象,将君山说成是昆仑山顶的石头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增添了君山的神秘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