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一、生物多样性:,1、概念:,2、分类:,3、价值:,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内因:,2、外因:5 个,三、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1、原因:,2、措施:5个,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一、科学家研究病毒的历史事实:,1、烟草的怪病:,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过程,2、可怕的瘟疫:,3、SARS偷袭:,(1)SARS的结构:(2)SARS防治:,4、法定管理的病毒性传染病:,5、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二、病毒:,1、结构:,一般、类病毒、朊病毒,2、遗传物质:,3、分类:,4、增殖过程:,5、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1、科学的研究方法:,2、研究过程:6个,1、调节机制:,2、维持机制:,(1)方式:,(2)类型:,正反馈:负反馈:,3、举例:,四、体温及其调节,1、体温,:,(1)概念:,(2)、常用测量部位:,2、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产热:,来源:主要器官:,(2)散热:,主要器官:散热方式:,a、直接散热:3种,b、蒸发散热:2种,3、体温的生理变化范围:,(1)昼夜变动:,(2)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4、体温的调节:,(1)结构:,温度感觉器:,调节中枢:,(2)过程:,5、,体温恒定的意义:,五、酸碱度的调节:,1、血浆中的PH:,2、PH的调节:,(1)调节的物质:,(2)调节过程:,酸过多:碱过多:,3、PH恒定的意义:,六、水盐平衡及调节:,1、水平衡 的调节:,(1)水的平衡:,3个来源,主要来源;4个去向,主要去向,(2)水平衡的调节过程:,调节的激素:,名称、来源、释放位置、作用,调节过程:,2、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无机盐的平衡:,Na,+,的来源去路、,排出特点,:,一来三去,k,+,的来源去路、,排出特点,:,一来二去,(2)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调节的激素:,名称、来源、作用,调节过程:,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1)水平衡的意义:,(2)无机盐平衡的意义:,七、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平衡:,(1)血糖:概念、正常范围,(2)血糖的平衡:,(,1)三个来源:(2)三个去路:,2、血糖平衡的调节:,(1)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a、来源 b、作用,胰高血糖素:,a、来源 b、作用,肾上腺素:,a、来源 b、作用,补:,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的关系:,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的关系:,(2)调节过程:,3、血糖平衡的意义:,(1)含量过低:导致的病例,(2)含量过高:导致的病症,4、糖尿病:,(1)病因:(2)症状:,(3)防治:,(4)检测:,八、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1、免疫:,(1)概念:,识别、排除,维持,(2)意义:,2、免疫系统的组成:,3个部分,(1)免疫器官:,5个,(2)免疫细胞:,3类,淋巴细胞的两类及各自的来源,(3)免疫分子:,3种,3、免疫的类型:,2类,(1)非特异性免疫:,概念:特点:,组成:,两道防线及各个防线的组成,(2)特异性免疫:,概念:,针对 、由参与,特点:,组成:,参与、第三道防线,分类:,两类,九、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1)免疫细胞:,主要是还有,(2)免疫过程:,首次侵入:,a、感应阶段 b、反应阶段 c、效应阶段,再次侵入:,2、细胞免疫:,(1),免疫细胞,:主要是还有,(2),免疫过程,:,首次侵入:,a、感应阶段 b、反应阶段 c、效应阶段,再次侵入:,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1)区别:主要免疫细胞、作用物质、作用对象、作用过程,(2)联系:,既可又可,4、抗原、抗体和细胞因子的比较:,(1)抗原:,概念、举例、特点,(2)抗体:,概念、分布和作用,(3)细胞因子,:概念、举例,十、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分类,1、免疫缺陷病:,(1)概念:,(2)类型:,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简称:b、病因:(,HIV的结构,),C、致病过程,(HIV侵染T淋巴细胞的过程):,d、传播途径:3个,e、预防:三个方向,五个措施,先天性免疫缺陷病:,a、病因:b、举例:2个,2、超敏反应:,(1)概念:,再次 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2)类型:,自身免疫病:,a、概念:,b、发病机理:c、实例:,3个,外源性过敏:,a、过敏原:b、特点:,3个,c、发病机理,d、防治措施:,3、应用:,2个,克服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的问题:,预防接种:,概念,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神经系统:,1、分类:,2种,2、基本组成单位神经元,(1)结构:,2大部分,5小部分,(2)分布:,胞体和神经纤维的分布功能,(3)种类:,3种,(4)功能:,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的概念:,在参与下,对作出,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1)组成:,5部分,(2)特点:,(3)分类:,2种,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静息状态:,静息电位、原因,2、兴奋状态:,动作电位、原因,3、传导过程:,从到(膜内、膜外),4、传导特点,:,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传递结构:,名称、组成,2、传递过程:,传递途径、信号形式,3、传递特点:,五、人脑的高级功能,1、脑的组成:,3部分,2、脑的功能:,3、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划分:,4、大脑皮层上的语言中枢及受损特征,:,4个语言中枢的名称、简称、受损特征,5、思维和语言的物质基础:,语言基础、思维基础,6、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疾病及预防:,第二部分、人体的激素调节,一、体液调节:,化学物质、通过起作用,二、激素调节:,1、激素:,概念,(来源、功能、化学本质),2、人体主要激素种类和生理作用:,8个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激素功能、损伤症状,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调节过程,4,、激素间的关系:,2个关系并举例,5,、,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甲状腺激素为例):,过多、幼年过少、成年过少,三、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1、区别:,作用途径、速度、范围、时间,2、联系:,结构上、相互影响,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二、昆虫激素,1、概念:,来源、分布、作用,2、类型:,2种,(1)、内激素:,来源、分布、作用、种类,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分泌部位、作用,脑激素:,(2)、外激素:,概念:,来源 、分布,传播媒介:,作用对象:,作用:,3个,举例:,4个,三、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4个,四、动物激素的负面影响:,1、实例:,2个,2、措施:,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植物的向性运动,1、概念:,受而引起的,2、意义:,二、植物激素:,1、概念:,产生、运输、作用,2、种类:,5种,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实验:,实验材料,(,1)过程:4组实验,(2)、达尔文推测:,不仅而且,并在,使,2、1928年,荷兰温特的燕麦实验:,(1)实验过程:,简述,(2)实验结论:,3、1934年荷兰的郭葛等人的实验:,4、实验小结:,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刺激的结果,对向光性的解释(横向运输),生长素的运输(纵向运输):,名称、方向,四、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作用:,1、生长素的产生:最活跃的部位,2、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两种类型,纵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的条件、部位,3、生长素的作用:,(1)作用特点:,特点;不同植物、不同器官,(2)顶端优势:,概念:原因:应用:,五、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生长素类似物的种类、4个应用,六、其他植物激素:,1,、种类和作用:,4种及主要作用,2,、植物激素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种群的概念:,一、种群特征:,3个,数,量特征包括:,5个,1、种群密度:,(1)概念:,(2)影响因素:,(3)常用的调查方法:,样方法:,a、概念:,b、方法步骤:,C、应用:,标志重捕法:,a、概念:b、前提:,c、标记技术:,2、,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3、,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4、年龄结构:,(1)概念:(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3)类型:,3种类型的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5、性别比例:,(1)概念:,(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3)类型:,3种及常见举例,(三)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1,、方法:,2,、理想情况:,(,1,)条件:,(,2,)建立数学模型:,表达式,(,3,)、曲线:,名称及特点,3,、实际情况:,(,1,)曲线及特点:,(2)应用:,4、“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较:,产生条件、特点、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率,三、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四、种内关系:,1、种内互助:,概念,2、种内斗争:,概念,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一、生物群落:,1、概念:,2、实例:,3、群落多样性的基础:,4、群落的动态特征:,二、物种丰富度:,1、概念:,2、衡量指标:,计算公式及字母代表含义,三、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1、,土壤动物种类:,2、统计实施步骤:,四、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种类,1、互利共生:,(1)概念:,(2)例如:,(3)、变化曲线:,2、竞争:,(1)概念:,补:竞争的注意事项,(2)竞争曲线:,3、捕食:,(1)概念:注意事项,(2)捕食的变化曲线:,4、寄生:,(1)概念:(2)举例:,(3)寄生变化曲线:,五、群落结构:,1、概念:,(1)水平结构:实例,(2)垂直结构:实例,2、群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生态位:,(1)概念:,(2)_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3)群落结构的形成是_的结果,,_是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基础,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一、群落演替:1、概念:,2、主要标志:,3、类型:,(1)原生演替:,概念:实例:,过程:,5个阶段,(2)次生演替:,概念:实例:,补: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起点、时间、速度、影响因素,二、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3 个,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一、生物对环境非常重要:,1、生态因子:,概念、种类,(1)光:,影响、实例,(2)温度:,影响、实例,(3)水:,影响、实例,补:谢尔福德耐受性曲线:,能耐受范 围(生态幅)、最适范围(最适区)、生理受抑制区、不能忍受区,2、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4个,二、生 态 系 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补:,与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关系,(二)生态系统的成分:2大类,1、非生物成分:(1)种类:(2)作用,2、生产者:,(1)种类:(2)作用:(3)地位,3、消费者:(1)种类:,补:消费者按取食对象分类:,(2)作用:,4、分解者:(1)种类:(2)作用:,(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概念,补:营养级的概念及分类标准,2、食物网:,概念,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组成:(2)功能:,(四)生态系统的类型,:,1、两大类,8小类,:,了解各个生态系统特点,2、最大的生态系统:,名称、范围,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一、能量流动:,(一)概念:,1、能量的输入:,(1)能量流动的源头:,(2)能量的输入:,(3)输入的总值:,2、能量的传递:,(1)途径:,(2)能量的来源与去路:,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3、能量的散失:,(二)、能量流动的特点:2 个,、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原因、传递效率,3、能量金字塔:,含义、塔底和塔顶的生物是,补:,与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区别,(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2 个,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概念:(二)、特点:,(三)、类型:,1、水循环:,概念、过程,2、碳循环:,(1)、碳,循环的图解:,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循环的形式:,、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渠道:,、碳进入大气的途径:,3个,(2)、温室效应:,概念:原因:危害 缓解措施:,3、氮循环:会画图,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回无机环境的方式,4、硫循环:会画图,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回无机环境的方式,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1,、区别:,形式、特点、范围,2,、联系:,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2,)化学信息:,(,4,)行为信息:,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3、稳定性的两个方面:,(1)抵抗力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4、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表现:,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6、研究生态系统稳态的意义:,第五章、人与环境,第一节、人类影响环境,一、人口增长,1、人口概念,2、我国人口的历史、现状和目标,3、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问题,(1)概念:,(2)实质:,2、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及解决措施:,(1)人口问题的表现:,5点,(2)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4点,三、环境污染,1、概念:,2、类型及危害:,5种类、危害,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5种类、危害和预防措施,第二节、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生物多样性:,1、含义:,2、内涵及,价值,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4点,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4点,二、可持续发展,1、概 念:2、核 心,3、基本任务:,3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