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内科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临床医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是
A. 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
B. 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基底膜增厚
C. 结节性病变、弥漫性病变、渗出性病变
D. 单纯性病变、增殖性病变
E. 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
答案:B
解析: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是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基底膜增厚。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但不是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结节性病变、弥漫性病变、渗出性病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表现形式。单纯性病变、增殖性病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关,但不是典型改变。
2. 糖尿病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
A.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B. 膜性肾病
C. 微小病变肾病
D.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E. 结节性肾小球硬化
答案:E
解析:糖尿病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微小病变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不是糖尿病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的主要表现为
A. 微血管瘤
B. 硬性渗出
C. 软性渗出
D. 新生血管形成
E. 视网膜脱离
答案:D
解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的主要表现为新生血管形成。微血管瘤、硬性渗出、软性渗出属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的表现。视网膜脱离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但不是增殖期的主要表现。
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类型是
A. 感觉神经病变
B. 运动神经病变
C. 自主神经病变
D. 混合性神经病变
E. 神经根病变
答案:A
解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类型是感觉神经病变。运动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混合性神经病变、神经根病变也可出现,但不如感觉神经病变常见。
5. 糖尿病足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包括
A. 神经病变
B. 血管病变
C. 感染
D. 高血糖
E. 肥胖
答案:E
解析:糖尿病足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高血糖等。肥胖不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危险因素。
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治疗措施是
A. 补液、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B. 补液、大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C. 补碱、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D. 补碱、大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E. 补钾、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答案:A
解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治疗措施是补液、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补液是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重要措施,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可降低血糖,抑制酮体生成。大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易导致低血糖和低钾血症。补碱应慎重,一般不用常规补碱。补钾应根据血钾情况进行,一般在开始治疗后即可补钾。
7. 糖尿病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特点不包括
A. 血糖显著升高
B. 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
C. 脱水严重
D. 常有明显的酮症酸中毒
E. 多见于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
答案:D
解析:糖尿病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特点包括血糖显著升高、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脱水严重、多见于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等。常有明显的酮症酸中毒不是其特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有明显的酮症。
8.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是血糖低于
A. 2.8mmol/L
B. 3.9mmol/L
C. 4.0mmol/L
D. 4.5mmol/L
E. 5.0mmol/L
答案:A
解析:糖尿病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是血糖低于 2.8mmol/L。血糖低于 3.9mmol/L 为低血糖。
9. 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的最佳时间是
A. 晨起空腹
B. 餐后 1 小时
C. 餐后 2 小时
D. 睡前
E. 任何时间
答案:B
解析: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的最佳时间是餐后 1 小时。晨起空腹运动易导致低血糖。餐后 2 小时运动效果相对较差。睡前运动可能影响睡眠。运动时间应相对固定,避免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期运动。
10. 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中,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一般为
A. 20% - 30%
B. 30% - 40%
C. 40% - 50%
D. 50% - 60%
E. 60% - 70%
答案:D
解析: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中,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一般为 50% - 60%。蛋白质占 15% - 20%,脂肪占 20% - 30%。
二、多选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
1.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
A. 糖尿病肾病
B.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C.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 糖尿病足
E.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答案:ABCD
解析: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2.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
A. 严格控制血糖
B. 控制血压
C. 限制蛋白质摄入
D. 改善微循环
E. 透析治疗
答案:ABCDE
解析: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严格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限制蛋白质摄入、改善微循环、透析治疗等。严格控制血糖可延缓肾病进展。控制血压可减少蛋白尿。限制蛋白质摄入可减轻肾脏负担。改善微循环可改善肾脏血液供应。透析治疗用于终末期肾病患者。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法有
A. 控制血糖
B. 激光治疗
C. 手术治疗
D. 药物治疗
E. 定期复查
答案:ABCDE
解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法包括控制血糖、激光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等。控制血糖是基础治疗。激光治疗可减少新生血管形成。手术治疗用于视网膜脱离等严重情况。药物治疗可改善微循环等。定期复查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有
A. 肢体麻木
B. 疼痛
C. 感觉异常
D. 肌肉无力
E.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答案:ABCDE
解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包括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肌肉无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肢体麻木可呈对称性。疼痛可为刺痛、灼痛等。感觉异常可表现为蚁走感、瘙痒感等。肌肉无力可导致行走困难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出汗异常、体位性低血压等。
5. 糖尿病足的预防措施包括
A. 控制血糖
B. 改善循环
C. 足部护理
D. 戒烟
E. 定期筛查
答案:ABCDE
解析:糖尿病足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糖、改善循环、足部护理、戒烟、定期筛查等。控制血糖可减少神经和血管病变。改善循环可增加足部血液供应。足部护理包括保持足部清洁、避免受伤等。戒烟可减少血管收缩。定期筛查可早期发现病变。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 简述糖尿病肾病的分期及各期特点。
答案:糖尿病肾病分为五期。I 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无病理改变。II 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多数正常,可间歇性增高。III 期:早期肾病,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高于正常,肾小球滤过率仍可正常。IV 期:临床肾病,尿蛋白逐渐增多,可伴有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下降。V 期:尿毒症期,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出现肾衰竭表现。
解析:糖尿病肾病分期是根据肾脏病变的程度和进展情况划分的。I 期主要表现为肾脏的功能性改变。II 期开始出现基底膜增厚,但尿白蛋白排泄率大多正常。III 期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异常,是早期肾病的表现。IV 期出现临床症状,如水肿、高血压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V 期为终末期,肾功能严重受损。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有哪些作用?
答案: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主要有:封闭视网膜新生血管,减少新生血管渗漏和出血,防止视网膜水肿和脱离;光凝无灌注区,减少视网膜缺血缺氧,降低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产生,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减少黄斑水肿等并发症,保护视功能,提高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
解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是通过激光的热效应作用于视网膜病变部位。封闭新生血管可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导致严重后果。光凝无灌注区可改善视网膜缺血状态。改善微循环能减少黄斑水肿等,对保护视功能有重要意义,可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四、病例分析题(共 15 分)
患者,男,56 岁,患 2 型糖尿病 10 年,未规律治疗。近 1 个月来,出现双下肢水肿,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查体:血压 160/100mmHg,贫血貌,双下肢中度水肿。实验室检查:血糖 18mmol/L,血肌酐 450μmol/L,尿素氮 20mmol/L,尿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 300μg/min。
1. 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 为明确诊断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3. 应如何治疗?
答案:
1. 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糖尿病肾病(IV 期)、慢性肾衰竭。
2. 为明确诊断还需要做肾脏超声检查了解肾脏大小、结构;眼底检查明确是否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一步检查糖化血红蛋白了解血糖长期控制情况等。
3. 治疗措施:严格控制血糖,可选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压,首选 ACEI 或 ARB 类药物,将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纠正贫血,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
解析:患者有糖尿病史且未规律治疗,出现双下肢水肿、肾功能异常、蛋白尿等,考虑糖尿病肾病已进展到较严重阶段即 IV 期,同时伴有慢性肾衰竭。肾脏超声可了解肾脏形态结构,眼底检查有助于判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情况,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血糖长期控制水平。治疗上严格控制血糖是基础,控制血压对延缓肾病进展很重要,限制蛋白质摄入可减轻肾脏负担,纠正贫血可改善患者症状,肾脏替代治疗是终末期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五、论述题(共 10 分)
试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要点。
答案:发病机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严重缺乏或作用显著减弱,导致糖代谢紊乱,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脂肪酸,在肝脏经β氧化生成大量酮体。当酮体生成超过机体利用和排泄能力时,血酮体升高,形成酮血症,尿酮体排出增多,称为酮尿。酮体中的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为酸性物质,大量堆积使血液 pH 下降,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要点:①补液:是治疗的关键环节,先快后慢,先盐后糖,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②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降低血糖,抑制酮体生成。③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根据血钾情况及时补钾,补碱应慎重,一般不用常规补碱,当血 pH<7.1,HCO₃⁻<5mmol/L 时可酌情补碱。④去除诱因:积极寻找和治疗诱发因素,如感染等。⑤病情监测:密切监测血糖、血酮、尿酮、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解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主要是胰岛素缺乏导致糖代谢障碍,脂肪分解异常产生大量酮体,进而引起酸中毒。治疗时补液是首要措施,能改善循环和纠正脱水。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可平稳降糖且避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补钾要根据血钾情况适时进行,补碱需谨慎评估。去除诱因可防止病情反复。病情监测能及时调整治疗,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