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df

上传人:caop****ing 文档编号:12364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DF 页数:171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1页
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1页
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共 1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联合发布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500112001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20010720 发布 发布 20020101 实施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 第 2 页共 2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建 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GB 5001120

2、01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 行 日 期 :2002 年 1 月 1 日 中 国 建 筑 资 讯 网中 国 建 筑 资 讯 网 2001 北 京 第 3 页共 3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2001156 号 根据我部 关于印发 1997 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 修订计划的通知 (建标1997108 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 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 GB500112001自 2002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其中 1.0.21.0.

3、43.1.13.1.33.3.13.3.23.4.13.5.23.7.13.8.13.9.13.9.2 4.1.64.1.94.2.24.3.24.4.55.1.15.1.35.1.45.1.65.55.4.15.4.26.1.2 6.3.36.3.86.4.37.1.27.1.57.1.87.47.2.77.3.17.3.37.3.57.4.17.4.4 7.5.37.5.48.1.38.3.18.3.68.4.28.5.110.1.310.2.510.3.312.1.212.1.5 12.2.112.2.9 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以及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

4、修订公告(第 1 号)于 2002 年 12 月 31 日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工作建设部标 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1 年 7 月 20 日 第 4 页共 4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前前 言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1997建标第 108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 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进行修订 而成 修订过程中开展了专题研究和部分试验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 震的经验教训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

5、工程实践 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 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和试设计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次修订后共有 13 章 11 个附录 主要修订内容是:调整了建筑的抗震设防分类 提出了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进行抗震设计的要求将原规范的设计近远震改为 设计特征周期分区修改了建筑场地划分液化判别地震影响系数和扭转效应计 算的规定增补了不规则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结构抗震分析楼层地震剪力控制 和抗震变形验算的要求改进了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底部框架房屋的抗震措施 增加了有关发震断裂桩基混凝土筒体结构钢结构房屋配筋砌块房屋非结 构等抗震设计的内容以及房屋隔震消能减震设计的规定还取消了有

6、关单排柱内 框架房屋中型砌块房屋及烟囱水塔等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定 本规范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 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的具体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负责在执行过程中 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北京市北三环东路 30 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管理组(邮编:100013 E-mail:ieecabr) 本规范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加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冶金工业部建筑 研究总院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机械工业部设计

7、研究院 中国轻工国际工程设计院(中 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 计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新疆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 究院云南省设计院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勘 第 5 页共 5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察设计研究院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云南工业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主要起草人:徐正忠 王亚勇(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迪民 王彦深 王骏孙 韦承基 叶燎原 刘惠珊 吕西林 孙平善 李国强 吴明舜 苏经宇 张前国 陈 健 陈富

8、生 沙 安 欧进萍 周炳章 周锡元 周雍年 周福霖 胡庆昌 袁金西 秦 权 高小旺 容柏生 唐家祥 徐 建 徐永基 钱稼茹 龚思礼 董津城 赖 明 傅学怡 蔡益燕 樊小卿 潘凯云 戴国莹 第 6 页共 6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目目 次次 1 总 则 .10 2 术语和符号 . 11 2.1 术 语 .11 2.2 主 要 符 号.11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4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14 3.2 地 震 影 响.14 3.3 场地和地基.15 3.4 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15 3.5 结 构 体 系.17 3.6 结 构 分

9、 析.18 3.7 非结构构件.19 3.8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9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 .19 3.10 建筑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20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21 4.1 场 地 .21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 .23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24 4.4 桩 基 .28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31 5.1 一 般 规 定.31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34 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39 5.4 截面抗震验算 .40 5.5 抗震变形验算 .41 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44 6.1 一 般 规 定.44 第 7 页共 7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10、 50011-2001 6.2 计 算 要 点.48 6.3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52 6.4 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56 6.5 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59 6.6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60 6.7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60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 .62 7.1 一 般 规 定.62 7.2 计 算 要 点.65 7.3 多层粘土砖房抗震构造措施 .69 7.4 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72 7.5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构造措施.74 7.6 多排柱内框架房屋抗震构造措施.76 8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77 8.1 一 般 规 定.77 8.

11、2 计 算 要 点.78 8.3 钢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83 8.4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86 8.5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87 9 单层工业厂房 .90 9.1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90 9.2 单层钢结构厂房 .98 9.3 单层砖柱厂房 .100 10 单层空旷房屋 . 105 10.1 一 般 规 定.105 10.2 计 算 要 点.105 10.3 抗震构造措施 .106 11 土木石结构房屋 . 108 11.1 村镇生土房屋 .108 11.2 木结构房屋 .109 11.3 石结构房屋 .109 第 8 页共 8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

12、编号 GB 50011-2001 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11 12.1 一般规定.111 12.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112 12.3 房屋消能减震设计要点.116 13 非结构构件. 119 13.1 一 般 规 定.119 13.2 基 本 计 算 要 求 .119 13.3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121 13.4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 .123 附录 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125 附录 B 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141 附录 C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 142 C.1 一般要求 .142 C.2 预

13、应力框架结构.142 附录 D 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 144 D.1 一般框架梁柱节点.144 D.2 扁梁框架的梁柱节点.145 D.3 圆柱框架的梁柱节点.146 附录 E 转换层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147 E.1 矩形平面抗震墙结构框支层楼板设计要求.147 E.2 筒体结构转换层抗震设计要求.147 附录 F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要求 . 149 F.1 一般要求.149 F.2 计算要点.150 F.3 抗震构造措施 .151 附录 G 多层钢结构厂房抗震设计要求 . 154 附录 H 单层厂房横向平面排架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 157 H.1 基本自振

14、周期的调整.157 H.2 排架柱地震剪力和弯矩的调整系数.157 H.3 吊车桥架引起的地震作用效应的增大系数 .159 第 9 页共 9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附录 J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纵向抗震验算 . 160 J.1 厂房纵向抗震计算的修正刚度法.160 J.2 柱间支撑地震作用效应及验算.162 J.3 柱间支撑端节点预埋件的截面抗震验算 .162 附录 K 单层砖柱厂房纵向抗震计算的修正刚度法. 164 附录 L 隔震设计简化计算和砌体结构隔震措施 . 166 L.1 隔震设计的简化计算 .166 L.2 砌体结构的隔震措施 .168 本规范

15、用词用语说明 . 171 第 10 页共 10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1 总 总 则则 1.0.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 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 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 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 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 的严重破坏 1.0.2 抗震

16、设防烈度为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3 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78 和 9 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 震消能减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大于 9 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 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7 度8 度9 度 简称为6 度7 度8 度9 度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颁发的文件(图件图件)确定确定 1.0.5 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

17、基本烈度(或 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 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1.0.6 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 标准的规定 第 11 页共 11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2 术语和符号 术语和符号 2.1 术 术 语语 2.1.1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2 抗震设防标准 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 衡量抗震

18、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2.1.3 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 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2.1.4 设计地震动参数 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 2.1.5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design basic acceleration of ground motion 50 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 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2.1.6 设计特征周期 design characteristic period o

19、f ground motion 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 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 2.1.7 场地 site 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 然村或不小于 1.0km2的平面面积 2.1.8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seismic concept design of buildings 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 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2.1.9 抗震措施 seismic fortification measures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20、 2.1.10 抗震构造措施 details of seismic design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 种细部要求 2.2 主 主 要要 符符 号号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第 12 页共 12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FEkFEvk结构总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GEGeq地震时结构(构件)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k 风荷载标准值 SE地震作用效应(弯矩轴向力剪力应力和变形) S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Sk作用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M弯矩 N轴向压力 V剪力 p基础底面压力 侧移 楼层

21、位移角 2.2.2 材料性能和抗力 K结构(构件)的刚度 R结构构件承载力 ffkfE各种材料强度(含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标准值和抗震设计值 楼层位移角限值 2.2.3 几何参数 A构件截面面积 As钢筋截面面积 B结构总宽度 H结构总高度柱高度 L结构(单元)总长度 a距离 ss 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边缘的最小距离 b构件截面宽度 d土层深度或厚度钢筋直径 h计算楼层层高构件截面高度 l构件长度或跨度 t抗震墙厚度楼板厚度 2.2.4 计算系数 第 13 页共 13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a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max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vmax 竖

22、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rGrErw作用分项系数 r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计算系数 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的增大或调整系数 构件长细比比例系数 y 结构(构件)屈服强度系数 配筋率比率 构件受压稳定系数 组合值系数影响系数 2.2.5 其他 T结构自振周期 N贯入锤击数 IlE地震时地基的液化指数 Xji位移振型坐标(j 振型 i 质点的 x 方向相对位移) Yji位移振型坐标(j 振型 i 质点的 y 方向相对位移) n总数如楼层数质点数钢筋根数跨数等 se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ji 转角振型坐标(j 振型 i 质点的转角方向相对位移) 第 14 页共 14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23、 GB 50011-2001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3.1.1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乙类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 类别 丁类四个抗震设防 类别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 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乙类 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 乙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

24、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3.1.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 的规定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甲类建筑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 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其值应按批准的地 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 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应符合本地区抗 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当为 9 度时度时

25、应符合比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 乙类建筑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抗震措施一般情 况下 一般情 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当为当为 9 度时度时应符合比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 关规定 应符合有 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

26、本 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应允许仍按本 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 丙类建筑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 丁类建筑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 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 抗 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不 应降低 度时不 应降低 3.1.4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 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27、 3.2 地 地 震震 影影 响响 3.2.1 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 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或本规范第 1.0.5 条规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来表征 3.2.2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 3.2.2 的规 第 15 页共 15 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资料编号 GB 50011-2001 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 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 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7 度和 8 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表表 3.2.2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9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05g 0.10(0.15)g 0.20(0.30)g 0.40g 注g 为重力加速度 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建筑设计/结构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