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方城石猴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阐释及其思考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234821 上传时间:2024-04-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78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城石猴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阐释及其思考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方城石猴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阐释及其思考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方城石猴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阐释及其思考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方城石猴是河南南阳方城县的一种民间雕刻工艺品,以当地特有的滑石为原料雕刻出简约概括的猴子造型。石猴的体量较小,多为长方形,高五至十厘米,颜色以红、黑、黄为主,因“石猴”与“时候”谐音,有着追求好时候的言语暗示意义,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而受到人们的欢迎。2 0 0 8 年,方城石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民俗文化内涵、艺术审美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一、古代石猴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漫长发展中,各种猴文化传说在民间中广为流传。从一些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猿猴是祖先的认同感和劳动使人发展的唯物史观。1.趋吉避凶、谋求好时候人们将内心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外部可视的客观物象中,希望

2、获得力量、祈求神灵庇佑。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中,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总结探索出农作物生长发展的规律,风调雨顺则劳有所获,遇上干旱则一年的辛苦往往会付诸东流。因此,对于农民来说,好的时节气候与自身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民间的二十四节气其实就是在看时候,在好时候耕作便能有好的收成。民间在修屋动土前也要请风水先生看上一看,从而推算出动土、上樑等的好时候。人们将万物的好坏都归结为“时候”,认为发展顺利是遇上了好时候,将发生灾害归结为背时。因此,方城石猴是民风民俗影响下的产物,迎合了当地人们追求好时候的心理诉求。2.谋求子嗣与生命孕育生命意识是中国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人类发展知识的传播需要一代一代

3、去传承,有了人就有了劳动力,人丁兴旺就意味着家族的繁荣。过去自然环境恶劣,人类的生存率低,自然灾害、疾病事故等都能轻易致人死亡,因此生命孕育被视为人生头等大事。方城当地也有着“上庙求娃娃”的习俗,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会去庙会祈求生子,之后将石猴用红绳拴在腰间带回家,意味着将孩子“拴”回家了,人们相信猴能保佑孩子的平安,猴子聪明伶俐的形象符合人们对孩子成长的祈盼。方城石猴中较典型的造型是母子猴,具体形象为大猴或背或怀抱着小猴子,大猴神情坚定地守护着小猴,代表母子亲情的紧密联系和生命的延续,表达了人们淳朴的生命观。3.封官晋爵的象征意义中国的吉祥文化内涵丰富,方城石猴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将吉祥意识附着

4、在物体上的表现,这个物体不局限于动物、植物等有生命的物体,也包括木、石、笔、墨等无生命的物体。石猴的吉祥象征也有着单体和复合体两种形式 1,既有石猴一种单体动物形象表示“好时候”等吉祥内容,又有石猴和其他动物组合的复合体形式。如:将石猴雕刻成猴子骑在马背上,有“马上封侯”之意;小猴叠在大猴背上,喻示“辈辈封侯”。石头被古人认为具有神秘灵力,具有沟通天人的力量,因而成为一些地区人们崇拜的对象。各种因素使石头与猴子造型的结合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方城石猴的出现是建立在原始神话思维的基础之上,遵循的是象征类比推理模式,寄托着人类非理性的依赖心理,是典型的将象征思维赋予具体物的代表 2。方城石猴是人们

5、情感的载体,人们相信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礼记?王制 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把爵位分为方城石猴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阐释及其思考研究胡鑫孙伟摘要:方城石猴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原民俗文化中是趋吉避凶、吉祥纳福之物。该文通过调查与分析,运用文献研究法等探讨了方城石猴民间美术的地域创造条件,可能主要源于民众现实谋生手段、当地独特的物质资源与原始技艺基础铺垫等三个方面;分析方城石猴的现实价值与谋求好时候、生命孕育等吉祥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阐释及其创新演变,加深人们对方城石猴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性保护方案

6、。关键词:方城石猴 民间美术 文化内涵4 2非物质文化遗产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五等,其中侯为五等爵位之第二等,现实中因“猴”与“侯”谐音,故猴子便成了封官晋爵的象征 3。二、现代社会中石猴的内涵1.非遗语境下的文化重构进入2 1 世纪以来,国家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民间美术类的文化遗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人们的重视,一大批民间美术受到保护。在相关部门与文艺爱好者的努力下,2 0 0 6 年,方城石猴作为民间美术项目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受到保护,这影响了石猴生产制作与民俗事物的各个环节,使石猴发生了一系列的

7、变化。在时间上,石猴作为民俗的附属产物,其本质是祈福消灾、祭祀仪式的工具与精神载体,一年中只在特定的庙会节日制作与售卖。如今,在非遗语境下,方城石猴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被肯定,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地手工艺者纷纷投入学习与制作,以家庭作坊为单位的小范围生产兴起,石猴作为文化产品进入规模化的日常制作与销售,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石猴与传统岁时节令之间的关系。在空间上,石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村落发展。相关部门建立起以非遗为主题的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非遗特色文化村落,如建设石猴制作体验馆、成立石猴文化研究协会、规划商业街区和石猴村落旅游体验路线等。当地将保护与开发并行,以乡村振兴带动

8、当地经济的增长。现代社会中非遗话语的介入,使石猴能够在时代的变迁中保留自身艺术特色,同时得到发展与传播。在人与物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级化了方城石猴产品,影响了一些传承人对作品文化价值的认知。部分传承人思考最更多的是如何能更好地学习石猴的文化内涵与促进石猴的传承发展,但也有一些传承人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对于石猴的艺术与精神文化内涵则关注得相对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猴产品与传承人在非遗话语的介入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文化重构。2.商品属性与地区品牌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石猴的商品属性是推动其传承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从源头上说,民间手工艺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9、理论,一切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都以物质、生理需求为基础。对于部分村民而言,学习石猴雕刻的主要动力便是石猴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雕刻石猴的手艺人来说,制作石猴是他们的生计,如果卖得畅销,很多人会追随学习石猴的雕刻,如果卖得不好,部分人则会随时转行。有需求就会有生产,石猴正是在物质商品交换中得以留存、发展的。方城石猴作为一种物质与精神价值合二为一的产品,颇具当地风俗特色,逐渐成为一张旅游名片。相关部门注重宣传其民族文化内蕴,从文化精神附加值上体现方城石猴的品牌价值,注重其精神载体宣传,使石猴展现文化属性和审美意蕴,成为传统文化的象征,使人们建立起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3.艺术文化内涵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

10、曾在 艺术的故事 中提到:“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4 艺术并非玄虚高深、难以接近的,它是人类精神的外化形式,是思想情感的集中表现。方城石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真实的社会生存体现与民俗追求的物质媒介,体现了大众的艺术审美追求。石猴的用色丰富,纯度较高,主体色彩为黄、白、红、绿、黑,黄白色为底色,黑色点缀眼睛和勾勒面部线条,红绿色在四肢处画条纹点缀,用色理念与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不谋而合。周礼?考工记 记载:“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5 早期人们将视觉色彩与对这个世界的感受联系起来,并将之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丰富的民俗观念

11、。对于石猴的造型雕刻,民间艺人随心而动,从不起稿,刻刀随着心中意象而上下舞动,根据原始石材形态,几步之后便能雕刻出一个活灵活现的石猴。雕刻技巧与张璪提倡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主张创作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不同的艺人雕出的石猴有细微差异,但都着重突出石猴的面部特征,四肢刻画较为简约。石猴的美学特征体现出中国人常用的留白艺术创作手法与追求意象的审美偏好。三、方城石猴的创造条件1.生存与现实谋生手段在过去,制作方城石猴的砚山铺一带到处是光秃秃的岗坡、丘陵,土地较为贫瘠,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加上自然灾害和战乱,导致当地百姓的生活较为艰难 6。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精

12、神抚慰的需求日趋强烈。因此,方城石猴被作为吉祥物,售卖给那些图个好彩头的人们,从而增加手工艺者的经济收入,这是当地百姓的一种谋生手段。部分人也会带着刻好的石猴出门乞讨,不管到哪里,送上一只石猴或多或少能换来一些食物、钱财,收到的主家会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福分,也是讨个好彩头。石猴是人们在残酷现实环境下,想方设法谋求衣食温饱、赚取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的一种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石猴在民间的流通与发展。2.特定地域背景下的物质资源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隅,因春秋时楚国在此修筑了中国最早的长城“楚方城”而得名。南阳民俗文化记载,方城是南阳盆地的天然屏障和重要门户,自古就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

13、化交接的战略要地 7。方城县山、岗、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处在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的交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方城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方城县当地盛产一种特殊的石料滑石,这种石料相较于普通石头质地较软,方便刻画切割,又不易碎,触感光滑细腻,没有冰凉之感,颜色粉白,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农闲时,人们发挥想象力将滑石雕刻成形态各异的有趣造型,如猴、鸡、猪、青蛙等,大部分是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家禽家畜。因为“石猴”与“时候”发音相近,因此,石猴符合当地百姓追求好时候的求吉心理,在众多造型中脱颖而出,受到人们的欢迎,从而得到进一4 3步的创新与发展。3.历史

14、变迁下的原始技艺积累北宋末年,一大批民间艺人南迁,一些人流落在砚山铺一带并在此安家定居,这些人中不乏会雕刻技艺的,他们在当地生活后就将自身的技艺教习传播。同时,当地的一些年老手工艺者通过家族制传承、拜师学艺、口传心授等方式为当地的雕刻技艺传播打下了基础,使当地有了一定的原始工艺积累。一些掌握雕刻技艺的手工艺者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将雕刻技艺与当地的滑石材料结合,根据当地民俗文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具备方城地域特色且反映人们审美追求的石猴形象。四、方城石猴在当代社会的创新演变石猴作为习俗的产物,脱离了特定的文化场或传说圈,便会丧失独有的象征性,因此,方城石猴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由于现代社会人们文化

15、观念与兴趣爱好的转变,石猴逐渐失去了原始的受众,部分青年人缺乏对民俗文化的关注,未能将其视为有价值的文化产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方城石猴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发展。因此,如何使石猴更好地创新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是相关人员要思考的问题。1.多方面、多样化推动文化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开展多样化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相关人员要注重活态传承,即在关注产品技艺保护的同时更注重民间工艺品的活态生存空间的保护与营造。民间美术的制作者是流动变化的,受众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石猴的创新性阐释与宣传要紧跟时代,面向未来,阐释其内涵,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使石猴在当下生产体系中

16、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从文化精神附加值上体现自身的品牌价值,重塑人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审美意识 8。相关部门需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媒体网络等平台拍摄、制作宣传视频,普及石猴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形成石猴手工技艺独特的生产、销售和传播体系,扩大手工技艺和手工艺品的社会影响;当地要积极开展非遗宣传活动,与高校合作组织手工艺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学校要积极创新开拓传统文化课程,将石猴等民间工艺美术与课堂教学结合,寓教于乐,培育传统文化发展的土壤。多方面、多样化地推动传统手工艺品突破地域性、生产性局限,有利于形成多元的生产与流通渠道。2.生产性保护与体量改制民间手工技艺正在成为民族文

17、化精神面貌的独特表现形式,是构成民族文化与价值的主要载体之一。在现代化的今天,石猴等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面临着一定的阻碍,急需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符合现代消费观发展的路径。方城石猴属于民间美术范畴,具备生产属性与商品属性,民间手工艺人需要随着现代审美与要求开展相应的调整和借鉴。相关人员应在保留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内涵与非遗技艺核心的同时,生产出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文化产品,引起人们的兴趣,使方城石猴等民间美术非遗项目在流通中发展,实现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在过去,出于方便腰间佩系、儿童把玩的需要,石猴体量普遍被雕刻为三四厘米,以小巧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功能的转变,使其具有一定

18、的应用局限性 9。如今,石猴的社会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祝福寄托、文化鉴赏、纪念意义和人际流通逐渐成为现实主流需求,人们更看重石猴的审美属性、地方文化属性和其所承载的城市记忆,现代社会对于民间美术品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家庭陈设摆件、交际与收藏文化鉴赏,因此相关人员也应在原有基础上将石猴体量适当放大,迎合收藏、陈设等现实社会需求,并在造型设计、规模体量、功能形式上使其多样化发展,突破创作与设计的思维定式,拓宽消费者选择面,促进其流通发展。3.搭建平台,提高公众参与度作为实施非遗等民间美术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公众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命运 1 0。民间雕塑艺术品方城石猴最初的流

19、通平台有限,主要集中在方城县当地的庙会集市等,石猴的流通与销售受到了时间、地域条件的限制。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流行,人们的销售习惯改变,购买渠道拓宽,石猴等民间工艺品应紧跟时代发展,积极拓宽销售平台。当地相关部门可以尝试搭建一些民俗文化平台,举办一些民俗节庆活动、文化节等,吸引民众积极主动参与,使人乐在其中,使石猴融入大众的生活,同时以旅游景点、节庆活动等作为中介平台,利用旅游风景区的线下实体店与各平台的线上商店店增加其被看到、选择的机会,推动石猴等美术产品的销售流通。结语方城石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根据生产劳动、习俗等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是集体的文化记忆,体现了特

20、定区域内大众的族群意识。阐释和思考方城石猴的文化内涵对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使民间美术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切合时代创新发展要求,从而得到保护与发展。参考文献:1 3 沈利华,钱玉莲.中国吉祥文化 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 0 0 5:3 1 0-3 1 1.2(瑞士)卡尔?荣格,等.人类及其象征 M .张举文,荣文库,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8 8.4(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M .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 0 1 5:1 5.5 张曼华.中国画论史 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 0 1 8:2 6.6 倪宝成.大河风河南民间美术文集 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5.7 宋小静.方城石猴与民间信仰 D .开封:河南大学,2 0 0 8:5.8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下册)M .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1 2:4 1 3.9 邬佳颖,吴致远.方城石猴技艺的本土性及其当代创新 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0 9,2 5(1):4 5-4 9.1 0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 0 1 3:1 1 9.(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实习编辑王伊扬编辑杨婷4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