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反思型教学的实施与思考——以图形解决问题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231394 上传时间:2024-04-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思型教学的实施与思考——以图形解决问题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反思型教学的实施与思考——以图形解决问题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反思型教学的实施与思考——以图形解决问题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112023年第6 期谈学论教反思型教学的实施与思考一以“图形解决问题”为例何君青(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摘要:针对一节市级公开课,基于反思型教学理念,通过课堂中学生深度思考、反思剖析,教师深度引领、有效点拔,使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图形在数学内容中的作用和价值,并以此提出关于反思型教学流程与素材的诸多思考。关键词:反思型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理念文章编号:10 0 2-2 17 1(2 0 2 3)6-0 0 11-0 3反思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回顾、思考的过程,它能使已发生的事件更明了,并从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反思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事物的内在

2、联系,形成新的判断,获得新的启迪,产生新的知识11。我国在古代就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学记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国外也一直把反思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杜威认为,反思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联系,价值在于使自己置身所观察的材料之外,是对个体思维活动的再加工过程。2020年初,笔者在马复教授的指导下提出“反思型教学”的构想,并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近期笔者又开设了一节以反思型教学理念为指引的市级展示课,收获颇丰,现撰文与读者交流。1反思型教学的内涵笔者所提倡的反思型教学,并不是教师的教学反思,而是一种课堂

3、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反思性的思维活动进行教与学的过程。在反思型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反思,不断对各种知识信息进行加工转换,使其获得的知识更清晰、更完善,同时教学生“学会思考”。反思型教学能促进教与学的同频共振,既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从而总体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反思型教学指向学生反思型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反思型教学中,借助一系列反思途径,使学生以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为反思对象,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来调整、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促进自我学习合理性的一种积极、主动、有效的方式。2反思型教学的实施2.1教学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为“图形解决问题”,旨在用图形

4、研究公式、不等式、方程等。为了能更好地贯彻反思型教学,笔者从三方面对这节课进行定位:(1)回顾初中阶段图形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应用,整体比较、观察,反思这些图形的作用和价值,明晰学习图形的意义,建立起“数”与“形”之间的联系;(2)在系列问题的分析、解决及从无到有的构图过程中,回顾反思解决的方案,为后续灵活应用建构策略,并建立起研究相关问题的一般思路;(3)在研究过程中反思图形的不足,深层次理解其优劣,深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使其感受到研究数学问题需要有辩证统一的眼光。基于此,笔者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用图形研究公式、方程和不等式的探索、反思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问

5、题的经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 0 2 0 年度立项课题“初中数学反思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0/02/67,主持人:何君青,康叶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谈学论教2023年第6 期1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体会数量关系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3)通过对几何图形面积、长度关系的观察、分析、比较、研究和反思,形成几何直观,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2.2教学活动活动1用图形研究公式活动1用图形研究公式问题1:经历两年多的数学学习,同学们一定发现在很多问题中常有图形的身影,你能举几个例子吗?追问1:我们借助图形解

6、释过很多公式的正确性,你是否记得当时我们是如何一步步研究的?又是如何想到用图形去解释的?追问2:还有其他例子吗?追问3:在这些例子中,你发现图形的优势了吗?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追问4:用图形还可以研究什么?教学说明:问题1是对之前数学学习的回顾,其实初中三年的学习,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用图形解决问题的深刻印象,如七年级的用图形解释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八年级用“赵爽弦图”“总统证法”解释勾股定理。追问1一追问3 是一组反思型问题,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使学生在回忆、交流、比较中逐步体会“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人微”。图形能十分直观地

7、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借助图形解释这些问题,都是用同一个图形面积的不同方式(整体看和部分看)去解释公式的”,使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深刻,为“图形能描述一些数量关系”“图形可能还有其他的应用”做铺垫。经过反思,学生便能提出“图形还可能用来研究一些特殊的等式(方程)”“除了研究等量关系,还可能用来研究不等关系”等设想。这一系列的反思,让学生的眼界从数进阶到式,从等式进阶到不等式,提供创造新结论的可能性。活动2 用图形研究不等式问题2:在八年级学习“二次根式”时,我们知道了V2十V3V5,还记得是怎么解决的吗?追问1:想一想,Va+/6Va+6(a0,b 0)是否成立呢?刚刚同学们说图形还可能用来研究

8、不等式,那么能用图形分析这个问题吗?追问2:你的困难在哪里?这与问题1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追问3:观察式子的两边,你想到了什么?反思型问题,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体会几何图形研究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空间,也让其感悟遇到数学学习困难时,可将问题拆解来分析、联想可能关联的知识等,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追问4:这个问题能推广吗?还可能研究什么问题?追问5:回顾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得到更广泛的结论的?教学说明:/2+/3/5 这一结论当时是从算的角度得到的。追问1引发学生对旧知的再次思考,反思方法的多样性。追问2 学生会说出构图的难度在于“建构什么样的图形

9、才能解决问题”,这和问题1不同,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平方即图形的面积”这一结论。追问3 做破题之用,提示学生看式子的两边,当他们看到“左边两式相加不等于右边”时,自然联想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RtA BC中,ZA=90,AB=Na,AC=6,从而得到结论Va+/6Va+6(a 0,b 0)。追问4 比较开放,较好地拓展了这一图形解释的问题:Va十6 十/a+b2+ca0,60,c0)。追问5 也是B图1活动3用图形研究方程问题3:同学们说借助图形还能研究方程,那么请大家构造图形求+6=55(0)的解。追问1:看到这个式子,你想到了什么图形?为什么会这样想?追问2:大家想到

10、了面积,那么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容易求?追问3:大家说正方形的面积容易求,那么现在构造的图形是正方形吗?如果不是,该怎么办?追问4:有没有发现这个题目有个括号,里面写着 0,你是否感受到图形有时解决问题的“无力”?追问5:回顾这个题目的研究过程,你是否又有了新的想法和用图形解决更多方程的设想?追问6:解决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办法吗?教学说明: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掌握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方法卡一一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对图形解法却不了解。问题3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于是追问1一追问3起到台阶的作用。追问1中,学生根据问题1的经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132023

11、年第6 期谈学论教验能说出“用面积解决这一问题”的想法。追问2 是关键的提示,当看到?十6 时,学生很容易想到长方形的面积,虽然这样也能构图解决,但一语点破“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容易求”,让其体会构造正方形的意义。追问3 让学生根据“平方差公式”的研究经验,将图形分割、拼接,构造如图2 所示的三幅图,将两边长分别为,十6 的矩形转化成一个边长为十3 的正方形,从而用“最好求的图形”解决问题。追问4 是反思型问题,让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发现其中的不足,即“图形只能解决正根”,于是学生对图形的作用及优劣理解更深刻。追问5 是反思型问题的拓展,将获得的经验举一反三,广泛运用,学生会提出“用立体图形的

12、体积解决一元三次方程的正根”的设想,真正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追问6 也是反思型问题,方法多样化是解题过程中重要的反思环节。这一系列的反思型问题,从原有的经验到合理运用,从反思、比较到得到最优策略,让学生的思维更合理、推理更严谨、运算更简捷,并能从中归纳、概括、总结出新的经验和规律。X3x+6X33X3X55X33x33x3”x(x+6)=55x(x+3+3)=55(x+3)=55+32图2活动4回顾反思问题4:通过今天的学习和研究,你对图形有了哪些新认识?追问:想一想,还可能借助图形研究什么呢?教学说明: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反思,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体会

13、图形的作用与优劣,以及研究数形结合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学会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并再一次深化认知,让其提出图形研究的领域,扩宽研究的范围,真正达到一节课“从一个问题开始,到多个领域研究,再回到起点重新出发”的境界。3对反思型教学的思考3.1反思型教学的流程本节课的问题都很精妙,追问不断,环环相扣,直指本质,每个环节都注意对过程、新旧知识关联的反思,把知识、方法、策略作为对象再思考,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其中的联系和规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活动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实现理解的深刻和认知的飞跃。反思型教学一般有三步:一是解决问题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二是反

14、思环节,学生对前面的过程再思考,反思研究的过程、知识间的关联、方法多样性等,从而再次得到结论;三是升华环节,学生根据反思形成新认识,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从而提炼规律,为后续相关问题提供策略基础,并形成反思习惯,促进后续反思型教学更好地开展。3.2反思型教学的素材本节课中,笔者多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回顾解决问题的某个具体环节,把这个过程当作对象再思考。事实上,课堂教学中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并非教学的目的,而通过对具体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达到认知的再提升才是目的。课堂中对关键环节的反思,有助于学生获得新认识及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体会到智慧生长的喜悦。本节课反思的对象主要是研究的过程和知识间的关联。对

15、研究过程的反思,一般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常在一个数学活动完成后进行,培养其学会思考的能力,激发学习潜能,如本节课中提出“在这些例子中,你发现图形的好处了吗?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回顾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得到更为广泛的结论的?”等帮助学生回顾。对知识间关联的反思,目的在于追求对知识间的结构化理解,把新知识与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对原问题有新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如本节课中提出“这个问题能推广吗?还可能研究什么问题?”“回顾这个题目的研究过程,你是否又有了新的想法和用图形解决更多方程的设想?”“用图形还可以研究什么?”等引导学生反思。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当前的学习活动及时进行反思,还要让反思成为其学习的一种常态,并把课堂上开展反思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促使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反思的目的一定是追求知识的内在发展价值,赋予学生“成长的意义”,这一做法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完善,参考文献:1何君青.“初中数学反思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 0 2 1(4):7 5-7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