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230105 上传时间:2024-04-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6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术交流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武士喜,刘志伟,张静静,孙亮,杨荣春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肥胖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抑郁障碍儿童青少年患者例,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数据;评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测量体质量及生化指标。结果: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肥胖率为。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比较,发病年龄、首次住院年龄、总病程、住院次数及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行为、使用抗抑郁药物种类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肥胖与总病程、住院次数、空腹血糖、及呈正相关;与年龄、首次住院年龄、使用几种抗抑郁药物及抗抑郁

2、药物剂量呈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及行为(,)是抑郁障碍患儿伴肥胖的危险因素,而较高剂量的抗抑郁药(,)是肥胖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肥胖率较高,且与空腹血糖、行为及抗抑郁药服用剂量密切相关。关键词: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肥胖;患病率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基金项目:年安徽省医疗卫生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作者单位: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通信作者:武士喜,: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肥胖风险显著高于健康群体,其肥胖患病率约为 ,且肥胖与患儿更严重的抑

3、郁症状密切相关。抑郁与肥胖的关系似乎是双向的,抑郁障碍青少年肥胖的发生风险明显升高,而肥胖亦会诱发更重的抑郁症状,且肥胖的青少年容易遭受体质量歧视,导致出现自伤行为的出现。中国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为,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因此,本研究拟探索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肥胖患病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对象和方法 对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纳入标准:诊断符合 国际疾病分类第版()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年龄岁并岁。排除标准:存在符合诊断的其他严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合并精神发育迟滞或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合并严重躯体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4、等)。入组患者及其监护人知晓研究目的、流程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第卷第期及相关利弊后同意参与项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科伦审号)。方法 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集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结合临床电子病例及调查问卷,记录其一般资料、既往发病年龄、首次住院年龄、住院次数、总病程、是否伴有躯体疾病、目前服药类别及治疗剂量等。将每个对象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剂量均换算为氟西汀当量,换算公式为:氟西汀 西酞普兰 艾司西酞普兰 帕罗西汀 舍曲林 文拉法辛 米氮平 氟伏沙明 。身高、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精确测量研究对象身高、体质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

5、业标准发布并实施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表,根据不同年龄儿童水平,将总体患者分为肥胖组与非肥胖组。生化指标检测入组患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糖脂代谢指标。根据指南中行为的定义,采用设计的五个问题评估患者是否伴有行为,分别为:过去一年内有 或更多,且一个月内有过对躯体表面的可能诱发出血、瘀伤或疼痛的(如切割伤、击打等)故意自我伤害,但无自杀观念;出现自我伤害行为的原因是从负性的感觉或认知状态缓解、解决人际困扰或诱发正性感觉状态;自伤行为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自伤行为或其结果引起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妨碍人际、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该行为不能

6、由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来解释。自杀青少年自杀意念、企图或自杀行为采用道简易题目进行测量,分别为:“你曾经是否认真考虑过自杀或杀死自己?”;“你是否有过为了自杀而制定详细计划?”;“在人生中是否真的去尝试杀死自己?”。对每个问题进行“是”或“否”的回答。统计学方法采用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样本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如不符合则以中位数(,)表示,采用 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比较。采用相关分析肥胖与多种变量的相关性。把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探索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伴肥胖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

7、资料组间比较共纳入例患者,其中男性例,女性例,总体平均年龄(,)岁,发病年龄(,)岁,总病程(,)个月,住院次数(,)次。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比较,年龄、发病年龄、首次住院年龄、总病程、住院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例数,(,)变量肥胖组()非肥胖组()值值年龄(岁)(,)(,)性别男()()女()()独生子女是()()否()()学龄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发病年龄(岁)(,)首次住院年龄(岁)(,)(,)总病程(月)(,)(,)住院次数(次)(,)(,)注:采用独立样本检验法;采用 检验法;采用 检验法 两组患者临床变量组间比较患者的肥胖发生率为(

8、)。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比较,、空腹血糖、及、非自杀性自伤、使用抗抑郁药物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抑郁障碍患儿肥胖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回归分析将肥胖(非肥胖,肥胖)作为因变量,将年龄、性别(赋值:男,女)、独生子女(赋值:否,是)、发病年龄、首次住院年龄、总病程、住院次数、空腹血糖、(赋值:无,有)、服几种抑郁药(赋值:无,一种,两种)及抗抑郁药总剂量纳入为自变量,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及行为(,)是抑郁障碍患儿伴肥胖的危险因素,而较高剂量的抗抑郁药(,)是肥胖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见表。,表肥胖组与非肥胖组临床变量组间比较珋 (,)变量肥胖组()非肥胖组()值值 血液学指标空腹血

9、糖()(,)()(,)()(,)()(,)(,)()(,)(,)自杀意念是()()否()()非自杀性自伤是()()否()()使用抗抑郁药物未使用()()一种()()两种()抗抑郁药物剂量()(,)(,)注:采用独立样本检验法;采用 检验法;采用 检验法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肥胖的二分类分析变量值 下限 上限年龄(岁)性别(参照:男)独生子女(参照:否)发病年龄(岁)首次住院年龄(岁)总病程(月)住院次数(次)空腹血糖()()()()()服几种抑郁药一种两种抗抑郁药总剂量常数项 讨论本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伴肥胖的患病率为。既往研究指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肥胖患病率显著高于健康群体,

10、此外,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严重肥胖的几率可升高 倍。众多证据支持,青少年抑郁障碍与肥胖之间的关系似乎是双向的,抑郁障碍青少年肥胖风险增加;同时,肥胖青少年抑郁风险增加。另有研究显示,肥胖是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不良结局,而非起初的诱因,主要通过抑郁障碍炎症反应肥胖通路导致患儿体质量的变化或体质量指数的增高。目前文献显示青少年抑郁障碍人群肥胖发生率较高,其抑郁症状与超重或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且青春期早期抑郁可预示青少年个体青春期晚期肥胖的发生。本研究指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行为的发生率为(),且行为是抑郁障碍患儿伴肥胖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患病率在 之间。一项大样本分析亦发现,儿童

11、青少年终生和个月患病率分别为 和。徐子尧等研究发现,中国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行为发生率为;王奇等与郑秀秀等报道的数据分别为、,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结论较为一致。历史文献指出,青少年抑郁障碍共病肥胖的患者,其自杀念头的风险明显增加。研究亦指出,与不伴肥胖的青少年人群比较,肥胖的青少年行为发生风险更高。此外,若青少年遭遇过体质量歧视,则其自伤的风险显著升高。然而,一项纳入例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的研究发现,是否伴行为与体质量指数水平并无相关性。目前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肥胖与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较高剂量的抗抑郁药物是肥胖发生的保护性因素。一项纳入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与羟色

12、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可能会短期内改善患者体质量指标,长期效应仍不明确。然而,亦有研究指出,服用选择性类药物的青少年体质量指数显著增高,且抗抑郁药广泛使用可能导致体质量增加的长期风险明显升高。尽管抑郁障碍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并与临床药物使用存在一定联系,但目前评估抗抑郁药物所致抑郁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第卷第期障碍儿童肥胖方面的临床试验仍较少。抗抑郁药物引起体质量变化涉及了中枢和外周机制,包括组胺能、胆碱能、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外周效应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本研究纳入对象为青少年,大部分患者服用药物为氟西汀,可能短期改善患者的体质量指标。本研究有以下几点局限性

13、。第一,本研究调查问卷多为主观性问题,缺少客观量表评估每例对象的临床症状。第二,因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无法判断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肥胖、行为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后续的研究可引入多种临床评估量表,跟踪患者疾病转归与精神症状的变化,以明确患者的抑郁症状、体质量变化及行为之间的明确相关关系。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高患病率已成为社会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而在精神障碍患儿中尤其严重。本研究指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抑郁障碍患儿伴肥胖的危险因素,而较高剂量的抗抑郁药是肥胖发生的保护性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行为的发生;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时,应密切检测患者体质量变化,并尽量选择体质量影响较小的药物。参考文献

14、:,:,:,?,():,():,():徐子尧,黄亚玲,朱光强,等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的分析四川精神卫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王奇,祁娜,王一同,等校园欺凌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精神医学杂志,():郑秀秀,闫风武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上海预防医学,():,:,():,():王丹,李,王威,等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收稿日期:修回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