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枫杨外国语校2025年初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数学试题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方式摆放,∠1与∠2不一定互补的是( )
A. B. C. D.
2.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母线长为6,则此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是( )
A.180° B.150° C.120° D.90°
3.某校40名学生参加科普知识竞赛(竞赛分数都是整数),竞赛成绩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成绩的中位数落在( )
A.50.5~60.5 分 B.60.5~70.5 分 C.70.5~80.5 分 D.80.5~90.5 分
4.2018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达29.8亿人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29.8亿,正确的是( )
A.29.8×109 B.2.98×109 C.2.98×1010 D.0.298×1010
5.去年二月份,某房地产商将房价提高40%,在中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指示下达后,立即降价30%.设降价后房价为x,则去年二月份之前房价为( )
A.(1+40%)×30%x B.(1+40%)(1﹣30%)x
C. D.
6.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E在BA的延长线上,点F在BC的延长线上,连接EF,分别交AD,CD于点G,H,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B. C. D.
7.如图,为了测量河对岸l1上两棵古树A、B之间的距离,某数学兴趣小组在河这边沿着与AB平行的直线l2上取C、D两点,测得∠ACB=15°,∠ACD=45°,若l1、l2之间的距离为50m,则A、B之间的距离为( )
A.50m B.25m C.(50﹣)m D.(50﹣25)m
8.把一个多边形纸片沿一条直线截下一个三角形后,变成一个18边形,则原多边形纸片的边数不可能是( )
A.16 B.17 C.18 D.19
9.如图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10.方程的根是( )
A.x=2 B.x=0 C.x1=0,x2=-2 D. x1=0,x2=2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某种彩票中奖的概率是,买1000张该种彩票一定会中奖
B.了解一批电视机的使用寿命适合用抽样调查
C.若甲组数据的标准差S甲=0.31,乙组数据的标准差S乙=0.25,则乙组数据比甲组数据稳定
D.在一个装有白球和绿球的袋中摸球,摸出黑球是不可能事件
12.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若∠B=130°,则∠AOC的大小是( )
A.130° B.120° C.110° D.10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3.如图,等腰△ABC中,AB=AC,∠BAC=50°,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则∠DBC的度数是____________.
14.某学校组织学生到首钢西十冬奥广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小组的同学们在距奥组委办公楼(原首钢老厂区的筒仓)20m的点B处,用高为0.8m的测角仪测得筒仓顶点C的仰角为63°,则筒仓CD的高约为______m.(精确到0.1m,sin63°≈0.89,cos63°≈0.45,tan63°≈1.96)
15.计算:.
16.如图,在△ACB中,∠ACB=90°,点D为AB的中点,将△ACB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CB经过点D时得到△A1CB1.若AC=6,BC=8,则DB1的长为________.
17.如图,已知双曲线经过直角三角形OAB斜边OA的中点D,且与
直角边AB相交于点C.若点A的坐标为(,4),则△AOC的面积为 .
18.如果一个正多边形的中心角等于,那么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78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6分)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某村计划在荒坡上种1000棵树.由于青年志愿者的支援,每天比原计划多种25%,结果提前5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种多少棵树?
20.(6分)某高中学校为高一新生设计的学生板凳的正面视图如图所示,其中BA=CD,BC=20cm,BC、EF平行于地面AD且到地面AD的距离分别为40cm、8cm.为使板凳两腿底端A、D之间的距离为50cm,那么横梁EF应为多长?(材质及其厚度等暂忽略不计).
21.(6分)如图,在⊙O中,AB为直径,OC⊥AB,弦CD与OB交于点F,在AB的延长线上有点E,且EF=ED.
(1)求证:DE是⊙O的切线;
(2)若tanA=,探究线段AB和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在(2)的条件下,若OF=1,求圆O的半径.
22.(8分)直线y1=kx+b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别交于点A(m,4)和点B(n,2),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C和点D.
(1)求直线AB的解析式;
(2)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kx+b﹣≤0的解集;
(3)若点P是x轴上一动点,当△COD与△ADP相似时,求点P的坐标.
23.(8分)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A落在平面上的F点处,DF交BC于点E.
(1)求证:△DCE≌△BFE;
(2)若AB=4,tan∠ADB=,求折叠后重叠部分的面积.
24.(10分)如图,点A(m,m+1),B(m+1,2m-3)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
(1)求m,k的值;
(2)如果M为x轴上一点,N为y轴上一点, 以点A,B,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试求直线MN的函数表达式.
25.(10分)太原双塔寺又名永祚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双塔(舍利塔、文峰塔)耸立,被人们称为“文笔双塔”,是太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某校社会实践小组为了测量舍利塔的高度,在地面上的C处垂直于地面竖立了高度为2米的标杆CD,这时地面上的点E,标杆的顶端点D,舍利塔的塔尖点B正好在同一直线上,测得EC=4米,将标杆CD向后平移到点C处,这时地面上的点F,标杆的顶端点H,舍利塔的塔尖点B正好在同一直线上(点F,点G,点E,点C与塔底处的点A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测得FG=6米,GC=53米.
请你根据以上数据,计算舍利塔的高度AB.
26.(12分)A,B两地相距20km.甲、乙两人都由A地去B地,甲骑自行车,平均速度为10km/h;乙乘汽车,平均速度为40km/h,且比甲晚1.5h出发.设甲的骑行时间为x(h)(0≤x≤2)
(1)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时间x(h)
与A地的距离
0.5
1.8
_____
甲与A地的距离(km)
5
20
乙与A地的距离(km)
0
12
(2)设甲,乙两人与A地的距离为y1(km)和y2(km),写出y1,y2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3)设甲,乙两人之间的距离为y,当y=12时,求x的值.
27.(12分)小明随机调查了若干市民租用共享单车的骑车时间t(单位:分),将获得的数据分成四组,绘制了如下统计图(A:0<t≤10,B:10<t≤20,C:20<t≤30,D:t>30),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这项被调查的总人数是多少人?试求表示A组的扇形统计图的圆心角的度数,补全条形统计图;如果小明想从D组的甲、乙、丙、丁四人中随机选择两人了解平时租用共享单车情况,请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求出恰好选中甲的概率.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解析】
A选项:
∠1+∠2=360°-90°×2=180°;
B选项:
∵∠2+∠3=90°,∠3+∠4=90°,
∴∠2=∠4,
∵∠1+∠4=180°,
∴∠1+∠2=180°;
C选项:
∵∠ABC=∠DEC=90°,∴AB∥DE,∴∠2=∠EFC,
∵∠1+∠EFC=180°,∴∠1+∠2=180°;
D选项:∠1和∠2不一定互补.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关键在于通过角度之间的转化得出∠1和∠2的互补关系.
2、B
【解析】
解:,解得n=150°.故选B.
考点:弧长的计算.
3、C
【解析】
分析:由频数分布直方图知这组数据共有40个,则其中位数为第20、21个数据的平均数,而第20、21个数据均落在70.5~80.5分这一分组内,据此可得.
详解:由频数分布直方图知,这组数据共有3+6+8+8+9+6=40个,则其中位数为第20、21个数据的平均数,而第20、21个数据均落在70.5~80.5分这一分组内,所以中位数落在70.5~80.5分.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频数(率)分布直方图和中位数,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4、B
【解析】
根据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且为这个数的整数位数减1,由此即可解答.
【详解】
29.8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29.8亿=2980000000=2.98×1.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
5、D
【解析】
根据题意可以用相应的代数式表示出去年二月份之前房价,本题得以解决.
【详解】
由题意可得,
去年二月份之前房价为:x÷(1﹣30%)÷(1+40%)=,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列代数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列出相应的代数式.
6、C
【解析】
试题解析:∵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故选C.
7、C
【解析】
如图,过点A作AM⊥DC于点M,过点B作BN⊥DC于点N.则AM=BN.通过解直角△ACM和△BCN分别求得CM、CN的长度,则易得AB =MN=CM﹣CN,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如图,过点A作AM⊥DC于点M,过点B作BN⊥DC于点N.
则AB=MN,AM=BN.
在直角△ACM中,∵∠ACM=45°,AM=50m,∴CM=AM=50m.
在直角△BCN中,∵∠BCN=∠ACB+∠ACD=60°,BN=50m,∴CN=(m),∴MN=CM﹣CN=50﹣(m).
则AB=MN=(50﹣)m.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8、A
【解析】
一个n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形状可能是n边形或(n+1)边形或(n-1)边形.故当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是一个18边形,则这张纸片原来的形状可能是18边形或17边形或19边形,不可能是16边形.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减去一个角的方法可能有三种:经过两个相邻点,则少了一条边;经过一个顶点和一边,边数不变;经过两条邻边,边数增加一条.
9、A
【解析】
A. 是轴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
B. 是中心对称图,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C. 不是中心对称图,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D. 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A.
10、C
【解析】
试题解析:x(x+1)=0,
⇒x=0或x+1=0,
解得x1=0,x1=-1.
故选C.
11、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抽样调查适用的条件、方差的定义及意义和可能性的大小找到正确答案即可.
试题解析:A、某种彩票中奖的概率是,只是一种可能性,买1000张该种彩票不一定会中奖,故错误;
B、调查电视机的使用寿命要毁坏电视机,有破坏性,适合用抽样调查,故正确;
C、标准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标准差越小,数据越稳定,故正确;
D、袋中没有黑球,摸出黑球是不可能事件,故正确.
故选A.
考点:1.概率公式;2.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3.标准差;4.随机事件.
12、D
【解析】
分析:先根据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得到 然后根据圆周角定理求
详解:∵
∴
∴
故选D.
点睛:考查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圆周角定理,掌握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3、15°
【解析】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BC的度数,根据中垂线的性质得出∠ABD的度数,最后求出∠DBC的度数.
详解:∵AB=AC,∠BAC=50°, ∴∠ABC=∠ACB=(180°-50°)=65°,
∵MN为AB的中垂线, ∴∠ABD=∠BAC=50°, ∴∠DBC=65°-50°=1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中垂线的性质定理,属于中等难度的题型.理解中垂线的性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4
14、40.0
【解析】
首先过点A作AE∥BD,交CD于点E,易证得四边形ABDE是矩形,即可得AE=BD=20m,DE=AB=0.8m,然后Rt△ACE中,由三角函数的定义,而求得CE的长,继而求得筒仓CD的高.
【详解】
过点A作AE∥BD,交CD于点E,
∵AB⊥BD,CD⊥BD,
∴∠BAE=∠ABD=∠BDE=90°,
∴四边形ABDE是矩形,
∴AE=BD=20m,DE=AB=0.8m,
在Rt△ACE中,∠CAE=63°,
∴CE=AE•tan63°=20×1.96≈39.2(m),
∴CD=CE+DE=39.2+0.8=40.0(m).
答:筒仓CD的高约40.0m,
故答案为:40.0
此题考查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的定义,注意能借助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15、
【解析】
此题涉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零指数幂、二次根式化简,绝对值的性质.在计算时,需要针对每个考点分别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实数的运算法则求得计算结果.
【详解】
原式
.
此题考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实数的运算,零指数幂,绝对值,解题关键在于掌握运算法则.
16、2
【解析】
根据勾股定理可以得出AB的长度,从而得知CD的长度,再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BC=B1C,从而可以得出答案.
【详解】
∵在△ACB中,∠ACB=90°,AC=6,BC=8,
∴,
∵点D为AB的中点,
∴,
∵将△ACB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CB经过点D时得到△A1CB1.
∴CB1=BC=8,
∴DB1=CB1-CD=8﹣5=2,
故答案为:2.
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的性质和旋转的性质,能够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是解题的关键.
17、2
【解析】
解:∵OA的中点是D,点A的坐标为(﹣6,4),
∴D(﹣1,2),
∵双曲线y=经过点D,
∴k=﹣1×2=﹣6,
∴△BOC的面积=|k|=1.
又∵△AOB的面积=×6×4=12,
∴△AOC的面积=△AOB的面积﹣△BOC的面积=12﹣1=2.
18、12.
【解析】
根据正n边形的中心角的度数为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解:根据正n边形的中心角的度数为,则n=360÷30=12,故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为12,
故答案为:12.
本题考查的是正多边形内角和中心角的知识,掌握中心角的计算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78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原计划每天种树40棵.
【解析】
设原计划每天种树x棵,实际每天植树(1+25%)x棵,根据实际完成的天数比计划少5天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
【详解】
设原计划每天种树x棵,实际每天植树(1+25%)x棵,由题意,得
−=5,
解得:x=40,
经检验,x=40是原方程的解.
答:原计划每天种树40棵.
20、44cm
【解析】
解:如图,
设BM与AD相交于点H,CN与AD相交于点G,
由题意得,MH=8cm,BH=40cm,则BM=32cm,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D=50cm,BC=20cm,
∴.
∵EF∥CD,∴△BEM∽△BAH.
∴,即,解得:EM=1.
∴EF=EM+NF+BC=2EM+BC=44(cm).
答:横梁EF应为44cm.
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可得AH=DG,EM=NF,先求出AH、GD的长度,再由△BEM∽△BAH,可得出EM,继而得出EF的长度.
21、(1)答案见解析;(2)AB=1BE;(1)1.
【解析】
试题分析:(1)先判断出∠OCF+∠CFO=90°,再判断出∠OCF=∠ODF,即可得出结论;
(2)先判断出∠BDE=∠A,进而得出△EBD∽△EDA,得出AE=2DE,DE=2BE,即可得出结论;
(1)设BE=x,则DE=EF=2x,AB=1x,半径OD=x,进而得出OE=1+2x,最后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试题解析:(1)证明:连结OD,如图.∵EF=ED,∴∠EFD=∠EDF.∵∠EFD=∠CFO,∴∠CFO=∠EDF.∵OC⊥OF,∴∠OCF+∠CFO=90°.∵OC=OD,∴∠OCF=∠ODF,∴∠ODC+∠EDF=90°,即∠ODE=90°,∴OD⊥DE.∵点D在⊙O上,∴DE是⊙O的切线;
(2)线段AB、BE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B=1BE.证明如下:
∵AB为⊙O直径,∴∠ADB=90°,∴∠ADO=∠BDE.∵OA=OD,∴∠ADO=∠A,∴∠BDE=∠A,而∠BED=∠DEA,∴△EBD∽△EDA,∴.∵Rt△ABD中,tanA==,∴=,
∴AE=2DE,DE=2BE,∴AE=4BE,∴AB=1BE;
(1)设BE=x,则DE=EF=2x,AB=1x,半径OD=x.∵OF=1,∴OE=1+2x.
在Rt△ODE中,由勾股定理可得:(x)2+(2x)2=(1+2x)2,∴x=﹣(舍)或x=2,∴圆O的半径为1.
点睛:本题是圆的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判断出△EBD∽△EDA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 (1) y=﹣x+6;(2) 0<x<2或x>4;(3) 点P的坐标为(2,0)或(﹣3,0).
【解析】
(1)将点坐标代入双曲线中即可求出,最后将点坐标代入直线解析式中即可得出结论;
(2)根据点坐标和图象即可得出结论;
(3)先求出点坐标,进而求出,设出点P坐标,最后分两种情况利用相似三角形得出比例式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点和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
,
解得,
即
把两点代入中得 ,
解得:,
所以直线的解析式为:;
(2)由图象可得,当时,的解集为或.
(3)由(1)得直线的解析式为,
当时,y=6,
,
,
当时,,
∴点坐标为
.
设P点坐标为,由题可以,点在点左侧,则
由可得
①当时,,
,解得,
故点P坐标为
②当时,,
,解得,
即点P的坐标为
因此,点P的坐标为或时,与相似.
此题是反比例函数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待定系数法,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用方程的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问题是解本题的关键.
23、(1)见解析;(2)1
【解析】
(1)由矩形的性质可知∠A=∠C=90°,由翻折的性质可知∠A=∠F=90°,从而得到∠F=∠C,依据AAS证明△DCE≌△BFE即可;
(2)由△DCE≌△BFE可知:EB=DE,依据AB=4,tan∠ADB=,即可得到DC,BC的长,然后再Rt△EDC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可求得BE的长,从而可求得重叠部分的面积.
【详解】
解:(1)∵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90°,AB=CD,
由折叠可得,∠F=∠A,BF=AB,
∴BF=DC,∠F=∠C=90°,
又∵∠BEF=∠DEC,
∴△DCE≌△BFE;
(2)∵AB=4,tan∠ADB=,
∴AD=8=BC,CD=4,
∵△DCE≌△BFE,
∴BE=DE,
设BE=DE=x,则CE=8﹣x,
在Rt△CDE中,CE2+CD2=DE2,
∴(8﹣x)2+42=x2,
解得x=5,
∴BE=5,
∴S△BDE=BE×CD=×5×4=1.
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综合运用,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24、(1)m=3,k=12;(2)或
【解析】
【分析】(1)把A(m,m+1),B(m+3,m-1)代入反比例函数y=,得k=m(m+1)=(m+3)(m-1),再求解;(2)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3)过点A作AM⊥x轴于点M,过点B作BN⊥y轴于点N,两线交于点P.根据平行四边形判定和勾股定理可求出M,N的坐标.
【详解】
解:(1)∵点A(m,m+1),B(m+3,m-1)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上,
∴k=xy,
∴k=m(m+1)=(m+3)(m-1),
∴m2+m=m2+2m-3,解得m=3,
∴k=3×(3+1)=12.
(2)∵m=3,
∴A(3,4),B(6,2).
设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为y=k′x+b(k′≠0),
则
解得
∴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为y=-x+6.
(3)M(3,0),N(0,2)或M(-3,0),N(0,-2).
解答过程如下:过点A作AM⊥x轴于点M,过点B作BN⊥y轴于点N,两线交于点P.
∵由(1)知:A(3,4),B(6,2),
∴AP=PM=2,BP=PN=3,
∴四边形ANMB是平行四边形,此时M(3,0),N(0,2).当M′(-3,0),N′(0,-2)时,根据勾股定理能求出AM′=BN′,AB=M′N′,即四边形AM′N′B是平行四边形.故M(3,0),N(0,2)或M(-3,0),N(0,-2).
【点睛】本题考核知识点:反比例函数综合. 解题关键点:熟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25、55米
【解析】
由题意可知△EDC∽△EBA,△FHC∽△FBA,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又DC=HG,可得,代入数据即可求得AC=106米,再由即可求得AB=55米.
【详解】
∵△EDC∽△EBA,△FHC∽△FBA,
,
,
,
即,
∴AC=106米,
又 ,
∴,
∴AB=55米.
答:舍利塔的高度AB为55米.
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6、(1)18,2,20(2)(3)当y=12时,x的值是1.2或1.6
【解析】
(Ⅰ)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间的关系通过计算即可求得相应答案;
(Ⅱ)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结合甲、乙的速度以及时间范围即可求得答案;
(Ⅲ)根据题意,得,然后分别将y=12代入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
(Ⅰ)由题意知:甲、乙二人平均速度分别是平均速度为10km/h和40km/h,且比甲晚1.5h出发,
当时间x=1.8 时,甲离开A的距离是10×1.8=18(km),
当甲离开A的距离20km时,甲的行驶时间是20÷10=2(时),
此时乙行驶的时间是2﹣1.5=0. 5(时),
所以乙离开A的距离是40×0.5=20(km),
故填写下表:
(Ⅱ)由题意知:
y1=10x(0≤x≤1.5),
y2=;
(Ⅲ)根据题意,得,
当0≤x≤1.5时,由10x=12,得x=1.2,
当1.5<x≤2时,由﹣30x+60=12,得x=1.6,
因此,当y=12时,x的值是1.2或1.6.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理清题意,弄清各数量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7、(1)50;(2)108°;(3).
【解析】
分析:(1)根据B组的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出这次被调查的总人数,从而补全统计图;用360乘以A组所占的百分比,求出A组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再用总人数减去A、B、D组的人数,求出C组的人数;(2)画出树状图,由概率公式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解析:解:(1)调查的总人数是:19÷38%=50(人).C组的人数有50-15-19-4=12(人),补全条形图如图所示.
(2)画树状图如下.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恰好选中甲的结果有6种,∴P(恰好选中甲)=.
点睛:本题考查了列表法与树状图、条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画树状图法,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