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考试马克思原理考点汇总(小抄).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23353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考试马克思原理考点汇总(小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考试马克思原理考点汇总(小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考试马克思原理考点汇总(小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考试马克思原理考点汇总(小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绪论1,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背景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3, 其中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但是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

2、和历史性,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4,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一章5,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6,哲学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7,根据对第一问题不同方面的回答,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8,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

3、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9,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1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12,意识从其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

4、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1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4,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论述)答: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15,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16,

5、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7,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18,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9,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

6、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20,(论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 答: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及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及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即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

7、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在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2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简答)答: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2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制到新制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3,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

8、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24,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1)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5,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1)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

9、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1,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当然这不是说每一个人的认识都必须靠直接经验。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间接经验的作用不容忽视。那种贬低书本知识、轻视教育工作、拒绝向前人和他人学习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但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4,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5,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

10、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论述)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7,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极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2) 其次从实践的

11、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3) 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9,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0,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第三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论述)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3)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4)不同阶级的人类意识具有不同的特点5)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12、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三者合称生产资料。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论述)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

13、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断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6,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8,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9,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10,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1,科学技术的社

15、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12,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双重作用等的判断正确及理由。答: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的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的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

16、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13,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第四章1,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2,具体

17、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

18、的,二者不可兼得。4,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5,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即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6,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在:一、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

19、例。二、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7,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8,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由于所处的时代所决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考察的是物质生产部门,认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并创造价值,而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在当今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因此,应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推动第三产业更快的发展。9,剩余价值是雇佣工

20、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10,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11,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在生产出来的。在生产

21、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12,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13,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14,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

22、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五章1,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产生垄断的原因有以下:第一,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23、,也会产生垄断。第三, 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2,(简答或辨析)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而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巨额取高额垄断力人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

24、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3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4,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的

25、: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

26、化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第六章1,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2,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3,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如下:第一, 解

27、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效率第二,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搭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4,阐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一,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第七章1、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第一,再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2、共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