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范文三篇.docx

上传人:紫*** 文档编号:12166015 上传时间:2025-09-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34KB 下载积分:5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范文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范文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范文三篇 第一篇:医养结合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医养结合随着中国进入快速老龄化,医养结合需求增大,多地出台了扶植政策,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服务纳入医保,另一种则是直接对此类机构进行补贴支持。 今年三月,上海出台扶持政策,全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且正常投入使用的,最高可获50万元一次性补贴。此外,北京之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办法》,明确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申请纳入医保定点范围。2016年推出的长期护理险对于养老医疗的市场也代表着长期的利好,有助于护理服务市场的增长。 中国的老龄化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快速老龄化,2015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亿,而2050年则可能有三分之一为老龄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第二是空巢老龄化,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空巢老人已经到达50%。这对老年人护理、精神关怀都带来巨大压力。 第三,失能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快速增加,2013年我国已经有超过3700万失能老人和超过1亿慢性病老人。202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的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900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亿。 面对这些趋势,中国的养老服务急迫需要一轮快速机构化出现。过去一代的老年人护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那时因为我们还有人口红利,可现在这正在快速消失。独生子女结构导致下来的老龄化不可能依赖家庭成员,必须依靠专业机构。这个市场蛋糕会快速膨胀。 未来的养老服务可能成为基础医疗的重要部分,具备医疗服务能力。核心问题是: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大但支付能力有限,养老医疗服务的核心支付方式是什么?机构又通过什么途径来赚钱?支付方问题仍然依赖医保对养老医疗保障的提高。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老年人医疗都是很难商业化的,大部分要靠政府支持。而对于中国这样本来自费就很高的国家,老年人本身支付能力有限,加上4-2-1家庭结构导致每个子女分摊到4个老人身上的经济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养老和医疗结合的服务未来离不开政府支持。无疑这个缺口也很大,必须要靠更大的投入才能实现。 民营资本在医养结合服务上机会很大,但到底怎么赚钱?首先收入的主体不应该是药品,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有很多模糊点,也最容易形成滥用。对内设医疗机构在药品分开上的控制措施是保证服务安全和质量的关键,也是医保费用不会失控的前提。而且,这类医疗机构的规模不会太大,也很难具备老年人慢性病和护理的用药需求,因此把药品拨给第三方是关键。 机构盈利的关键在服务费用。这里分为两块,一是医疗服务费用,二是护理费用。这一方面取决于医保对服务费用到底有多大支持。养老服务要机构化,服务费用的提高在所难免,再加上中国未来劳动人口萎缩,会形成一轮医疗服务人才荒,养老上更是如此。供小于求将导致服务费用上涨,如果可以控制好药品的合理运用,在老年人用药这一块上抽掉滥用药和药品价格虚高导致的额外成本,完全有可能把这部分不合理开支弥补到服务费和护理费上,增加医保为养老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 另一块则是可以部分商业化的服务。随着长期护理险的推出,对于承接护理服务的机构来说,商业化的机会是存在的。由于中国的长期护理险主要以政府主导,采取医保资金划拨、财政补贴和个人缴纳三部分组成资金池,这有助于在长期建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保障体系。 养老和医疗结合以及机构化养老已经是中国的必然趋势。对于投资养老的民营机构,这股机构化浪潮带来的机会很多,包括服务机构的设立,信息化数据互通,人才培训等几个方面。但养老医疗是一个需要政策引导的行业。开放医保,进行政府补贴只是开头,养老医疗很容易被滥用,也很容易滋生猫腻和骗保,因此严格的成本监管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必须。只有在产品上进行严格管理,才能让真正的核心价值——服务,获得更多的医保支持,同时让服务者获得合理的回报。这样才能促进市场良性循环,把盘子做大。 从医疗服务的产业流程上来看,民营资本在养老医疗上的机会分为服务、信息和产品三个方面。 中国的养老机构本就稀缺,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更是少之又少,把养老当床位卖是非常粗犷的发展模式,未来的机会更多是养老医疗机构,更注重其医疗属性。 正因为现在的民营养老机构把自己定位为床位和住点,关心的是是否可以得到土地、水电煤等方面的优惠,而各地落实力度不同,要推进民营化养老机构的发展就很难。 而养老医疗则不同,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量大而且持续,如果政府可以支持医保支付,服务费可能成为养老医疗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里的前提是医保对服务费用的定价能够合理地反应服务者的劳动价值。 未来我们将持续面临劳动力不足,供少于求将逼迫市场调整服务价格,尤其在养老服务上,目前的劳动力成本被严重低估,服务者没有动力。未来机构化的同时,人力成本也会快速上涨,如果医保的覆盖比例不能反应这种价格变动,养老医疗就很难做起来。 相比定位地产项目的投资者,在医疗服务产业布局的民营资本进入养老医疗可能会更有利,他们可以将基础医疗资源嫁接在养老服务上,甚至建立一个平台,让养老机构选择需要哪种服务包,比如专业康复、定期坐诊、慢性病管理、远程医疗等。大的养老机构可能会选择内设医疗机构,但有很多不具备这样能力的机构,则可能会通过某个平台获取医疗服务。而有雄厚资金的地产投资方也可能为了提升养老项目的医疗价值,选择医疗平台嫁接服务。 养老医疗服务的关键是要标准化、服务一致。比如老年人需求很大的康复,需要专业的康复师和器材。大部分养老机构缺乏这些。未来的机构养老需要配备统一培训的康复师,并且通过器材租赁满足基层需求。要单个养老机构去培训康复师或者去雇佣康复师可能很贵,但集中的提供打包服务的机构就可以以量取胜,同时保证康复服务标准的统一。 当养老和医疗接起来之后,信息的机会也随之而生。目前的养老机构信息管理基本是空白,非常不利于嫁接医疗服务。老年人的就诊记录、疾病管理需求、用药等可以组成一个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的互通才有可能。这还将直接有助于远程医疗在养老机构的展开。如果说内设和平台化的医疗服务定位基础医疗和疾病管理,那么对于术后、大病、突发情况则需要远程医疗配合,而完整的健康档案是有效进行远程服务的前提。 这类信息体系同样是云技术的机会,向后可以衍生到老年人的用药管理、医疗器械和日常生活需求。这些属于产品范畴,也会是养老医疗机构的机会。但这里的用药管理并不是卖药,卖药更应该由第三方进行,而不是由医疗服务者进行,这避免了药品和服务挂钩引起的费用浪费和药品不足。这里的用药管理更多是一种服务,包括定期药效评估,送药上门,会员跟踪等。由于老年用药很多是长期的,提供药品管理将有助于提高用户忠诚度,并获取病人信息,对服务也是有利的。 老年人在器械和日常生活上的需求也很大。由于很多康复项目、老年人护理器械等很多需要自费,不属于医保报销范畴。有些项目价格还偏贵,用起来需要专业人士辅助,比如中风后的专业康复,现在只有少数病人得到这种服务,一方面是理念和缺乏理解引起的,另一方面则是服务不到位,服务机构很少。这些项目未来需求很大,可以通过租赁加专业服务包的形式提供给老年人,有助于做大整个养老产业的蛋糕,跑量也有助于价格调整。 一个大踏步进入老龄化的社会需要的养老医疗服务的迫切的,民营资本的机会在于从卖床位卖地产,转向卖医疗服务,且必须是有标准、专业化的服务,这才能体现养老医疗的核心价值。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支付方式——医保和护理险对养老服务的定价可以反映市场劳动力的成本,缺乏这一点做前提,养老服务将难以改变缺乏人才的困境,难以迈开步伐。 第二篇:医养结合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卫生院充分发挥医疗优势,注重彰显中医特色,充分挖潜养老资源,主动拆除条块管理之“墙”,积极探索医养结合之“窗”,精心打造中医药“医养结合”新模式。 一、合理规划,精心打造,以优良的环境适应“医养结合”。合理规划设置。拆除卫生院与养老院的之间的陈旧建筑,新铺水泥道路,增加绿化面积,新建公寓式病房、功能锻炼室、健康教育室、娱乐活动室,形成门诊、住院、公共卫生、养老、康复五大功能区。打造中医阵地。为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作用,医院狠抓中医科、中药房规范化建设工作,在门诊楼设置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中医馆,内设中医内科、针灸、推拿、理疗、康复、养生保健室,形成相对集中的中医药诊疗服务区。完善配套设施。设置大型洗衣机房、备用发电机房等配套设施,升级改造养老公寓消防设施、呼叫系统。新增中药营养食堂,提供24小时热水,积极营造温馨、舒适、健康的养老环境。 二、完善服务,科学管理,以优质的医疗支撑“医养结合”。档案化管理。针对服务对象多为失能、残疾、患病老人的实际情况,参照医疗管理制度,组织力量对入住老人逐一进行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动态掌握每位老人的健康状况,及时安排医护人员进行医疗干预。二是专业化治疗。医院安排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转岗到养老康复中心,同时安排中医科、内科等科室医生轮流巡诊,让入住老人享受医生、护士提供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三是人性化服务。本着科学膳食的原则,结合老人的愿望,合理设置菜谱,做到营养均衡,荤素搭配。对特殊需求人群,根据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形成药膳配方,交由食堂加工,开展药膳食疗。 三、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以特色的中医服务“医养结合”。一是组织专家坐诊、提升服务能力。特聘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定期坐诊,开展治未病服务示范指导。引进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为包括入住老人在内的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适用的中医药优质服务。二是帮助康复治疗,缓解患者病痛。根据老人健康需求,制定合理可行的康复治疗方案,引导和帮助老人借助康复治疗设施,进行康复锻炼和治疗。对患有肩周炎、关节炎、腰间椎盘突出等常见病、多见病的老人,采用针灸、推拿、按摩等传统手法,并结合现代艾灸方法进行治疗,缓解病痛,拔除病根。三是引导中医养生,提高生活质量。对患有各类慢性病的老人,逐步减少西药用量,增加中药治疗,或发放中药饮片,或由药房熬制膏方,满足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要求。组织行动方便的老人进行中医热水泡脚,改善老人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最终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经过2年多的发展,医院常年收住空巢、失能老人80余人,提供生活照顾、中医康复等服务,积累了一定的“医养结合”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下一步,医院将新建一幢设置380张床位的六层老年公寓,逐步将中医药康复医疗、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理念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全面提升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为实现“有所住、有所医、有所养”的目标要求贡献力量。 第三篇:医养结合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青白江区民政局领导: 从成都市养老事业发展的形势看,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老龄公共服务和社会化养老服务带来较大压力,特别是机构养老床位距国家要求的标准还有差距,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养老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做好养老设施用地布局规划,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养老事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辖区人口分布,积极探索医疗与养老结合模式,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7年底,通过民政局、祥福敬老院井院长与我院等多方努力,把医养结合的实现纳入2018年区目标任务,在区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在民政局全力推动下,于2018年10月,医养结合正式运营。 二、医养结合得到了广大的媒体的关注和支持,得到了上级区上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始终牵绊着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心身健康。 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每周定期到辖区敬老院进行义诊义检,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指导、门诊治疗、人文关怀,疾病筛查,慢病随访等上门服务,同时避免了部分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的老人因就医而来回奔波。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老人由医护人员帮助办理相关入出院手续,采取专车接送,专人陪同等方式送老人到医院进行检查,减轻了家属及敬老院工作人员陪伴照顾的负担。 2.老人经检查后需住院的可在祥福敬老院病区进行住院救治,无需转至医院病区治疗,对需要转上级医院救治进行诊治的老人,先由医院通过“医联体”模式邀请三级医疗机构的专家来院会诊及诊治,大大地方便了老人的救治,同时提升了其享受的诊疗服务水平。 3.定期组织医务人员为敬老院老人进行体检和健康指导,包括测血压、测血糖、做保健操、健康饮食指导等,为老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同时有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进行健康教育、良好生活方式指导等。 4、通过医保数据分析:在没有医养结合的疾病救治,费用由人均费用1560.00元,通过医养结合方式,费用下降至人均费用1369.00元。比同期下降了14%,住院天数由以往的8天下降至人均住院6天。大大减少了医保基金费用的支出。 5、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特困人群心中的地位和形象,通过医养结合,老年人无不称赞党和政府好。社会主义的好,习主席的好。 6、医养结合的实施和运行,让特殊人群提高了生活质量,丰富的业余生活。真正享受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佳境。 四、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 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需要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因此,打造“医养结合”新模式将面临以下困难和问题。 1、运营成本加大,住院次均费用有限。与普通住院病人相比,“医养结合”所服务的老人主要是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残疾老年人、患病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等,对医疗技术、服务质量要求更高,专业性更强,人力成本增大,且老人住院产生的次均费用会更高。因此,若继续使用普通病人的住院次均费用进行医保限制将增加“医养结合”工作的推进难度,建议作相应调整。 2、多部门管理,政策扶持落实困难。普通养老机构归民政部门审批和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老龄办组织实施,医疗机构归卫健部门认定和管理,医保报销由社保部门管理。由于制度原因、行业差异、行政划分和财务分割等因素,民政、卫生、老龄和社保等部门都要介入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虽各有职能分工,但仍存在职责交叉情况,政策扶持需要各部门很好地配合才能完成,落实起来难度较大。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责任主体。 3、资源管理分散,无形中增加成本。“医养结合”是在原有的单纯生活养老基础上增加了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包括医疗、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和护理、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服务内容,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在敬老院设立病区时专业技术人员配置要充足,设施设备配备要齐全。在老年病人资源分散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医疗护理单元成本加大、资源浪费,最终导致运营维持出现困难,一定程度上增加老年人的就医负担。建议整合资源,统一建设和管理。 4、医养结合,和谐构建,做实民生大计其路漫长。 中国梦,是让全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医养结合现目前针对的特殊群体,望特殊群体的医养结合纳入民生工程,全社会参与,关爱老人。构建和谐社会,铸就中国伟大梦想早日实现。 五、财务收支情况 医养结合病区从2018年10月12日起至今共收治敬老院病人184人住院,业务收入共39.4万元。其中非药品(治疗)收入28.09万元。卫生院投入26万元,人力成本支出共25.01万元。付敬老院护工费用31193元。 本文为网络搜集整理,仅做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