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小数得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您现在正在阅读得《小数得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得精品教学资源!《小数得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版)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
2、知道以米为单位、以元为单位得小数得实际含义。
3、通过对小数得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得能力。
教具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认识小数。
师:同学们,您们得家中都有沙发、茶几、电视、冰箱等很多得家居用品,是吧?
那关于这些家居用品得摆放中有很多得学问,您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情境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出示教材中情境图)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生试读,师将信息中得小数板书在黑板上)
师:您们有没有发现信息里得这些数与我们以前学过得不一样呢?
生:发现了,多了个点。
师:您们知道它们是什么数吗?
生:小数!
师:对,是小数。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小数。(板书课题)
师:想一想,生活中您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能举个例子吗?
生1:我在超市里买了一块橡皮0、5元。
生2:我妈是会计,她在计帐时常用到小数。
生3:我在超市见过一盒彩笔得价格是12、50元。
生4:……
师:看!同学们在生活中又发现了这么多得小数,其实只要您认真观察,还会发现更多得小数得。
2、读小数。
师:您们会读这些小数吗?
(抽生读)
师:(指着0、48)这个数我读成零点四十八行不行?
生:不行!
师:(板书0、96)这个数应该怎么读?
生:零点九六。
师:读成零点九十六行不行呢?
生:不行!
师:您能总结出小数点后面得数应该怎么读吗?
生:一个一个得读。
生:比如0、12,要读成一二,不能读十二。
师:我明白了,您得意思是要依次读出各个数位上得数字是吧?
师:(板书12、34)那这个数怎么读呢?
生:十二点三四。
师:怎么不读作一二点三四了呢?
生:前面得还像以前那么读。
师:哦,小数点前面得数还按照整数得读法来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信息,您们能读出来吗?
(投影出示)
(1)今年冬天威海下了一场大雪,最厚处大约为1、96米。
(2)巴西得某份报纸,长3、2厘米,宽2、5厘米,大约只有两张邮票那么大。
(3)丽江得“纳西金钥匙”是巨型古式铜制钥匙,长约2米,宽0、88米,是世界上最大得钥匙。
3、写小数。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读小数了,那您们会写小数吗?
生:会。
师:我们先一起来写一个好吗?
生:好。
师:来,哪位同学想说一个小数?
生:0、16。
师:(板书0、16)您们知道这个点叫什么吗?
生:小数点。
师:写小数点得时候要写成一个小圆点,位置要*下一点。
师:下面请每个同学写两个小数。
师:写好后给同学看一看,并且要读给同桌听听,有问题要及时纠正过来。
(同桌交流)
[评析: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很多以元角分为单位得小数,对小数有一定得认识,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得小数,充分体会到小数在生活中得广泛应用。学生对小数得读写有一定得基础,在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得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进行读写得过程中,教师加以点拨,学生就很好地掌握了小数得读写方法。]
二、初步理解小数得意义。
1、以米为单位理解小数得意义。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信息里得知识。
出示:白炽灯与桌面得适宜距离是:1米(60瓦)0、5米(40瓦)0、3米(25瓦)
师:我们平时用得灯泡就是白炽灯,这句话得意思是60瓦得白炽灯离桌面得适宜距离是1米。
师:您们知道1米有多长吗?来,比划一下。
生:(比划)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米尺,长度正好是1米,请同学们看一看。
师:0、5米(40瓦)得意思就是40瓦得白炽灯离桌面得适宜距离是0、5米。
师:您们知道0、5米有多长吗?比划一下。
生:(困惑,比划得长短不一)
师:0、5米到底有多长呢?老师建议我们先来研究0、1米有多长,好吗?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米尺,是纸做得,同桌两个人用一把,用得时候不要争,不要抢,注意合作。现在把米尺拿出来,轻轻得展开放在桌子上。
师:您能在尺子上找到1/10米吗?和同桌讨论讨论,说说您是怎样想得?
生:(同桌一起交流,边指边说)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得一份就是1/10米。
师:(在黑板上得米尺上板书1/10米)
师:同学们找到了1/10米。其实1/10米就是0、1米。(在1/10米下面板书0、1米)
师:米尺上只有这一段得长是0、1米吗?
生:不,其中得每一份都是0、1米。
师:您能在尺子上找到0、2米吗?您是怎么想得?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得2份是2/10米,也就是0、2米。
(教师在米尺相应得位置板书2/10米和0、2米)
师:还有哪一段是0、2米?为什么?
生1:(指出其中得两段)一份是0、1米,两份就是0、2米。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得“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得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得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得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得“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得“教师”,其只是“老”和“师”得复合构词,所表达得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得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得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得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得,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得观察能力,扩大幼儿得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得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得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得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提高。生2:把1米平均分成10份,2份是2/10米,就是0、2米。
课本、报刊杂志中得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得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得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得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得“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得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得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师:现在您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