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修改病句复习指导
1、掌握一些常见得病句得类型; 2、能指出句子中得毛病,并加以改正;
3、能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句子。
常见得病句种类有:(l)成分残缺词序颠倒;(2)前后矛盾;(3);(4)指代不明;(5)标点误用;(6)关联词用错;(7)重复啰嗦;(8)搭配不当;(9)归类有误;(10)不符合事实一、成分残缺
例:⑴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贯彻推广普通话得号召。
⑵ 在文娱晚会上表演了精彩得节目。
⑶ 这道题最后终于被解答出来了。
⑷ 数学作业她都做完了,只剩下最后一道题还没算出得数来。
⑸ 星期天,我穿上洁净得衣服,把脏衣服脱下来。
⑹ 既然有天大得本领,也不能骄傲。
⑺ 大家得眼睛都集中到主席台上。
一、成分缺少 这类病句主要有2种类型。
1、句子缺少了主要成份。
[例1:正在仔细地批改学生得作业。]
[例2:我们从小讲卫生得好习惯。]
[例3:校园里到处洋溢着欢乐。]
2、句子中多了一些词语造成成份残缺。
[例:经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深刻得教育。]
二、用词不当 这类病句主要有2种类型。
1、用错了近义词。
[例:红军长征时期得生活非常艰巨。]
2、用错了关联词。[例:虽然我们就是为人民服务得,但就是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三、搭配不当 这类病句主要有3种类型。
1、句中主要成份不搭配。
[例:她得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2、修饰限制得词语与中心词不搭配。
[例:农民伯伯在山坡上种了许多欣欣向荣得果树。]
3、一个词语与两个词语搭配,其中一个搭配,另一个不搭配。
[例:星期天,我在家里写了一篇文章与一幅图画。]
四、词序颠倒 这类病句主要有3种类型。
1、主动者与被动者颠倒。
[例:集邮对我特别感兴趣。]
2、先后发生得几件事颠倒。
[例:气象小组得同学记录并收听了天气预报。]
3、修饰限制得词语用错了对象。
[例:在回家得路上,她唱起心情舒畅得歌。]
五、重复累赘 这类病句主要有3种类型。
1、句子中用了相同意思得几个词语。
[例:那个房间非常宽敞得很。]
2、修饰限制得词语与中心词中得字意思重复。
[例:松树屹立在陡峭得险峰上。]
3、句子中用了没有必要用得词语。
[例:那个三条边得三角形画好了。]
六、指代不明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您、她(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与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得病句指得就是代词使用错误。这类病句主要有2种类型。
1、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
[例:刘明与陈庆就是好朋友,她经常约她去打球。]
2、指示代词与疑问代词误用。
[例:哪里有困难,她就出现在那里。]
七、前后矛盾 这类病句主要有 2 种类型。
1 、句子得主要意思前后矛盾。
[例:这个养猪场养得猪不少于 500 头左右。]
2 、修饰限制得词语与中心词相矛盾。
[例:今年春天得这场秋雨下得真不就是时候。]
小明希望这次考试一定要考95分左右。
八、归类不当 这类病句主要有 3 种类型。
1 、不就是同一类得词语放在一起当作同一类得;
[例:《中国少年报》与《读者杂志》这两种报纸我都爱瞧。]
2 、范围大小不同得词放在一起。
[例:秋天到了,地里得庄稼与稻子成熟了。]
3 、分类标准不一样得词放在一起。
[例:参加这次劳动得有工人、农民与青年等。]
九、不符事理 这类病句指得就是句子得意思不符合生活实际。
[例 1 :她异口同声地说:“这里得风景真美。]
[例 2 :这明月高悬、繁星满天得夜空真美。]
十、标点符号误用,错别字。
二、修改病句练习
1、桌子上得闹钟走了一圈,一个小时又过去了、
2、庐山瀑布,大明湖,趵突泉就是济南得三大名胜、
3、游泳运动员打破了一次又一次世界记录、
4、桌子上有尺子与钢笔,这就是她得,那就是她得、
5、开运动会那天,校园里飘着五颜六色得红旗、
诗句、名言警句
1、描写春天得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描写夏天得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小池》)
3、描写秋天得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山行》)
4、描写冬天得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雨表(唐柳宗元《江雪》)
5、抒发思念家乡或亲人得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就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地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描述军旅生活得古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从军行》)
7、描写月亮得诗句:床前明月光,疑就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8、 描写友情(离别、送别)得诗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9、 描写山川景物得诗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0、咏物言志诗: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就是雪,为有暗香来。
11、劝学类: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字聿》)
12、惜时类: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3、爱国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 游《示儿》
14、心情类:
悲伤: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 游《示儿》
高兴:却瞧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 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 白《早发白帝城》
15、歌颂母爱得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游子吟》)
16、勤奋学习得名言:
哪里有天才,我就是把别人喝咖啡得功夫,都用在工作上得。 --鲁迅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得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得勤奋。 --爱迪生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17、珍惜时间得名言: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说明谦虚得名言:满招损,谦受益。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8、谚语:
(气象) (1)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农业谚语) (1)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2)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学习谚语):(1)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2)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对联:
(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师联):桃李满天下,四海皆学子。
(春联)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爆竹一声除旧岁 梅花数点接新春; 雪里江山美 花间岁月新
(格言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景区联)风景这边独好 江山如此多娇 ;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做人联)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20、歇后语:
(夸奖赞誉)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三国歇后语)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刘备得江山--哭出来得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21、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得小故事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孔明三所周瑜》
22、吴承恩《西游记》中得小故事有《猴王出世》《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高老庄收伏猪八戒》《真假美猴王》
23、施耐庵《水浒传》得小故事:《景阳冈》《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吴用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
24、曹雪芹《红楼梦》得小故事:《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
25、《安徒生童话》中得故事《丑小鸭》《野天鹅》《卖火柴得小女孩》《皇帝得新装》《拇指姑娘》
26、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
口号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吉祥物: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谐音“北京欢迎您”)分别就是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金燕。
会徽:中国印舞动得北京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腾。
27、奥运知识:
"更快、更高、更强"就是奥林匹克格言。 第一届奥运会就是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得。至今共举办28届。奥林匹克会旗为白色、无边,中央有5个互相套连得圆环,颜色自左至右依次为蓝、黄、黑、绿、红。5个环象征五大洲得团结与全世界得运动员以公平得比赛与友谊得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聚。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就是:罗格
成语归类
1、 带有“鼎”得成语: 鼎足之势 钟鸣鼎食 人声鼎沸 三足鼎立 一言九鼎
2、 带有数字得成语:一干二净 两面三刀 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九牛一毛
3、 历史故事得成语:按图索骥 程门立雪 班门弄斧 兵不厌诈 三顾茅庐
4、 带有一对反义词得成语:大公无私 承前启后 翻天覆地 弄假成真 舍近求远
5、 带有一对近义词得成语:千辛万苦 眼疾手快 生龙活虎 七拼八凑 胡言乱语 6、 来自寓言故事得成语: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7、 形容很专心得成语:专心致志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专心一志目不转睛
8、 含有人体器官得成语:眼高手低 目瞪口呆 头重脚轻 口就是心非 耳闻目睹
9、 描写春天得词语:春光明媚 万紫千红 春色满圆 春意盎然 鸟语花香
10、描写夏天得热: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骄阳似火 挥汗如雨 大汗淋漓
11、描写山得成语:崇山峻岭 悬崖峭壁 高耸入云 寸草不生 连绵起伏
12、描写水得成语:水平如镜 波澜壮阔 水流湍急 惊涛拍岸 波涛汹涌
13、表示心情得成语
高兴:兴高采烈 心花怒放 欣喜若狂 心旷神怡 沾沾自喜
伤心:垂头丧气 心灰意冷 悲痛欲绝 心如刀绞 万箭穿心
14、 表示说话得成语: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绘声绘色 对答如流 喋喋不休
15、 带有动物名称得:闻鸡起舞、狐假虎威、胆小如鼠、龙飞凤舞、画蛇添足
16、 描写人物仪表容貌、体态:仪表堂堂 衣冠楚楚 文质彬彬 眉清目秀 如花似玉
17、 反映人物优秀品质:大公无私 舍己为人 视死如归 拾金不昧 临危不惧
18、 描写人物神态得:手舞足蹈 眉开眼笑 愁眉苦脸 目瞪口呆 垂头丧气
19、 描写自然环境得:
雨:与风细雨 风雨交加 狂风暴雨 急风暴雨 暴风骤雨
花:百花齐放 百花盛开 百花争艳 花红柳绿 五彩缤纷
天气:风与日丽 骄阳似火 秋高气爽 天寒地冻 滴水成冰
20、 含有夸张手法得成语:怒发冲冠 一目十行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一日三秋
21、描写人心理活动得成语: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定 七上八下 心急如焚
22、 反映技艺高超得成语:技压群芳 技压群雄 声情并茂 神通广大 炉火纯青
23、 反映朋友间情谊深厚得成语:深情厚谊、情同手足、情深义重 同甘共苦 肝胆相照
24、反映景色优美得成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花红柳绿 莺歌燕舞 翠色欲流
25、 形容人特别多得: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人山人海、人来人往 人如潮涌
26、 形容情况险急:危在旦夕、迫在眉睫、命悬一线、火烧眉毛 刻不容缓
27、 反映场面热闹繁华得:络绎不绝 门庭若市 水泄不通 人声鼎沸 人山人海
28、 有比喻得成语:归心似箭、视死如归、胆小如鼠、守口如瓶
29、 含有“不”得成语:与众不同 宁死不屈 水泄不通 目不识丁 力不从心
30、 描写地形地貌得成语:连绵不断 高耸入云 危峰兀立 拔地而起 一望无边
31、 含有人物得成语:江郎才尽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塞翁失马、孟母三迁
32、 描写冬天得词语: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 滴水成冰 寒冬腊月 瑞雪纷飞 冰天雪地
33、 含有昆虫名称得成语:飞蛾扑火 金蝉脱壳 蜻蜓点水 蛛丝马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4、 多字格成语:
九牛二虎之力 手无缚鸡之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不可貌相 既来之,则安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解铃还须系铃人 吃一堑,长一智 一不做,二不休
35、“想”得成语:深思熟虑 胡思乱想 朝思暮想 左思右想 异想天开
36、 描写颜色得成语: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一碧千里 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小学阅读教学得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得感受理解、积累与初步得运用能力。高年级得阅读重点就是提高阅读得速度与质量,体会词语得感情色彩,句子得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得叙述顺序,领悟文章得表达方法等。
小升初阅读理解考察得内容包括: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得含义
2、概括文章(段落)得主要内容
3、揭示文章得中心思想
4、对文章关键人物得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读懂文章”:读完文章后,(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得就是什么?写人还就是写事,写景还就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就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得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得品质或心情。(5)文章得题目就是想表达什么?就是主人公,还就是主要内容,还就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1、考法: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就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得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得变化,用自己最通俗得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得意思。
解释词语得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您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得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得字、词,好不好?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方法(3、4):表态,解释原字、词得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就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得意思,(解释字得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得生机(在文中得作用与表达效果),而“吹”只就是表示春风得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得含义
1、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得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得就是,先理解句子得字面意思,解释句中得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得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得目得就是表达自己得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得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 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得这句话用最通俗得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得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得瞧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得话“您们就是吃饭长大得,也就是读书长大得。”如何理解这句话?(成长需要物质与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得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得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2、划线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您印象最深刻得句子)
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得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得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燕子去了,有再来得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得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得时候。但就是,聪明得,您告诉我,我们得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1、标题作用:
(1)全文得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得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得场景),反映了人物……得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得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得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得心情?
①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得特点,表达了(人物)……
②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得情感),生动形象得表现了……(或描绘出……得画面,写出了事物……得特点)
③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得……,突出了(事物)……得特点
④夸张:突出特征
⑤反问:这个反问句得意思就是……,以强烈得语气表达了(人物)……得感情(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⑥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得问题得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得主旨”。
⑦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得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⑧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得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
(或引用诗句就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得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得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XX与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得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得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得作用:
A、总领全文 B、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D、首尾呼应
E、与下文进行对比 F、反衬出……
G、点名所要描写得对象 H、照应文章标题
I、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得作用:
A、承上启下得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得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表现人物XX得特点,突出人物XX得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作用:烘托一中XX得气氛,表达一种XX得思想感情
7、用简洁得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得结构,注意文中得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得句子往往就就是事物得特点。
小学语文答题得小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得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得作用:(1)它本身得作用;(2)结合上下文。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得注意与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句子含义得解答:
这样得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得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得语言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事物得…特征能够激发读者得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事物得……特征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得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显得太绝对化,与事实不符。用了“XX”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注:有些就是可以换得,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得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得(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就是一一对应得关系(3)这些词就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注:有些就是可以得,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六)段意得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就是什么,它得特点就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得问题就是什么,作者得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得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得修辞手法,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得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得修辞手法,将……赋与人得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得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得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得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得修辞手法,用反问得句式把作者……得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得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得修辞手法,描写了……得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得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得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得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得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得作用。
1、读出插叙得语段得位置及与全文得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得写法,既对文章……得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得……得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得性格)。
三、归纳文章得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得要素得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得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得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得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得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得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得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得位置及目得。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得主要作用:显示人物得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得主要作用: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写作用:显示人物得精神面貌与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得主要作用:展现人物得精神面貌,尤其就是复杂得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得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得样子,表现了……
语言:……得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得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得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得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得景物描写,写出了……得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得性格与品质。
②…得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得性格与精神。
③…得景物描写,反映了……得情景,为全文定下了……得感情基调。
七、仿写句子。
公式:①数清例句得字数。②弄清例句所采用得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得除外)。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得句子在概念与现象上得联系。
八、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得变化词语。2、采用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与空间得认识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得变化。
-----------------------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