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参考书,生物制药技术,朱宝泉 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技术制药,熊宗贵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齐香君 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药物分离技术喻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技术制药概论姚文兵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海洋生物制药许实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 生物药物概论,第三章,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基础,第四章 基因工程制药,第五章抗体工程制药,第六章 动物细胞制药,第七章 植物细胞制药,第八章 酶工程制药,第九章,海洋生物制药,第十章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工业,第一章 绪 论,本章要点,:,掌握生物药物,、,生物制药技术的概念;,了解生物制药的研究历史和研究范围;,了解生物制药技术的进展。,1、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和药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预防,、,诊断,、,治疗,制品,。,生物药物,生物新药,新生物技术药品(,生物新药),,是近年来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药品。,是指将生物体内的,生理活性物质,的,遗传基因分离,出来,并通过大肠杆菌、酵母菌等宿主进行大量生产的药品(包括疫苗),如胰岛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现代生,物技术,自然更新,组织培养与提取,酿造技术,人工育种,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第二节 生物制药的发展历史,我国应用生物材料作为治疗药物的,最早者为,神农。,神农氏神农尝遍百草,创始了中国医药和医术。,神农架,据传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在此搭架采药、疗民疾矢的地方。,11世纪,沈括所著的,沈存中良方,中人类用生物材料分离产品作为生理功能调节剂,中国人所创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药物1892种,,除植物药外,还有,动物药444种,(其中鱼类63种、兽类123种、鸟类77种、蚧类45种、昆虫百余种)。书中还详述了入药的人体代谢物、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如果中草药也属于生物药物,生物制药的发展历史,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发明了用,牛痘疫苗,治疗天花,从此用生物制品预防传染病得以肯定。,1860,年,巴斯德发现了,细菌,,开创了第一次药学革命,为抗生素的发现奠定了基础。,1886,年,巴斯德发明狂犬病疫苗。一个新的学科科学免疫学诞生了。,1941,年,青霉素,开发成功,标志着抗生素时代的开创,推动了发酵工业的快速发展。,50,年代是抗生素发现的黄金时代,各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被相继发现;同期又发现了黑根霉可进一步转化孕酮成11-羟基孕酮,从而使考的松,(,抗炎、抗过敏作用),大量生产。在抗生素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中开始采用HTS技术,。,On,14th May 1796,Jenner,vaccinated an 8 year old boy,James Phipps,with material from a cowpox lesion on the hand of a milkmaid,Sarah Nelmes.James,who had never had smallpox,developed a small lesion at the site of vaccination which healed in 2 weeks.On 1st July 1796,Jenner challenged the boy by deliberately inoculating him with material from a real case of smallpox,!,He did not become infected!,Vaccination:,牛痘接种,生物制药的发展历史,60,年代,以来,从生物体内分离纯化酶制剂的技术日趋成熟,,酶类药物,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开始研究应用,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植物药物(如重组蛋白):,(,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胚以及植株),。,1983年,,,日本,首先实现了,紫草细胞培养工业化,生产紫草素,(,红色染料,可用于食品、化妆品的着色,抑菌、抗炎、抗肿瘤以及抗生育 ),。,8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微生物除了能生产抗生素外,还能产生酶抑制剂、免疫调节物质和作用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抗组胺、消炎的药物。,生物制药的发展历史,1982年,,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人胰岛素,上市。10年后,已上市的基因工程活性肽、活性蛋白已有19种。,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基因治疗,和,糖链工程,开始进入实用化发展时期。,70年代到90年代,,高效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研发,生物制药理论的另一重大认识就是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生物制药的决定性影响,如高效抗癌药紫杉醇的发现来自偶然。,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现在生物基因组计划和后续的蛋白质组计划得到长足发展,,人类基因库的多样性为寻找疾病基因,从而为以后的新药研制与开发奠定了基础。,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统计资料表明:,研究开发的生物技术,药物品种,63%在北美,25%在欧洲,7%在日本,5%在世界其它地方。生物技术,药品市场,45%在美国,28%在欧洲,37%在世界各地,通过对各国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专利申请分析进一步表明,欧美在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占有很大比重,。,欧美是生物技术制药研究重地,表1,世界生物技术专利分布,(1996年),地区或国家,生物技术专利/%,药物专利/%,人DNA序列专利/%,美国(USA),59,51,40,欧洲(Europe),19,33,24,日本(Japan),17,12,33,其它(Other),5,4,3,总计(Total),100,100,100,我国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行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我国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已不大(?),,中下游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已建立了40多个临床药理试验基地,若干个生物工程中试基地。大中型制药企业已开始投人开发。许多生物技术药品开始实现产业化。,我国生物技术研发情况,我国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我国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卫生部科技司于修成对全国除西藏以外的个省份卫生系统中有条件开展生物技术的单位最近年(截至年)的研究现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不平衡,,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研究人才梯队已经初步形成,,结构比较合理,学科带头人以国内培养占据绝对优势;项目资金投入相差很大,,总体上投入力度不够,,政府资金支持仍居主导地位;,自主开发项目的,专利申请数量很少,,反映出专利意识不强;,各地区,对生命,伦理认知,有明显差异,,半数以上单位未设立医学伦理委员会。,从,研究文献发表,情况看,,我国,干细胞,研究文献,数量,已经接近美国,,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方面研究文献量已经超过美国,但,基因诊断,文献量远远落后于美国。,特点,数量,质量,第三节 生物制药的研究内容,(1),发酵工程制药,(2),基因工程制药,(3),细胞工程制药,(4),酶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是指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生产药物的技术。,此类药物,有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核酸有关物质、有机酸、辅酶、酶抑制剂、激素、免疫调节物质以及其他生理活性物质。,主要研究,微生物菌种筛选,和,改良,、,发酵工艺的研究,、,产品后处理,即分离纯化等问题,。当今重组DNA技术在微生物菌种改良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因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蛋白质,或,多肽类,药物。这些药物常是一些人体内的活性因子,如干扰素、胰岛素、白细胞介素2、EPO(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等。,主要研究,相应基因的鉴定,、,克隆,、,基因载体的构建与导入,、,目的产物的表达,及,分离纯化,等问题。现在正兴起的基因治疗是这一技术的一个新领域。,1989年,我国批准了第一个在我国生产的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lb,标志着我国生产的基因工程药物实现了零的突破。重组人干扰素lb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中国人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基因工程药物,也是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一类新药,。,基因工程制药过程,细胞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是利用,动、植物细胞培养,生产药物的技术。利用动物细胞培养可生产人类生理活性因子、疫苗、单克隆抗体等产品;利用植物细胞培养可大量生产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有效成分,,也可生产人活性因子、疫苗等,重组DNA产品,。现今重组DNA技术已用来构建能高效生产药物的动、植物细胞株系或构建能产生原植物中没有的新结构化合物的植物细胞系。它,主要研究,动、植物细胞高产株系的筛选,、,培养条件的优化,以及,产物的分离纯化,等问题。,酶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是将,酶或活细胞固定化,后用于药品生产的技术。它除了能全程合成药物分子外,还能用于药物的转化,如我国成功地利用微生物两步转化法生产维生素C。它,主要研究,酶的来源,、,酶(或细胞)固定化,、,酶反应器,及,相应操作条件,等。酶工程生产药物具有生产,工艺结构紧凑、目的产物产量高,产物回收容易,可重复生产,等优点。酶工程作为发酵工程的替代者,其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1.酶的固定化方法,酶的固定化方法有下述4种:吸附法,包埋法,共价键结合法,交联法,E,E,E,E,E,E,E,E,E,E,E,E,E,E,E,E,E,E,E,吸附法,共价结合法,交联法,包埋法,第四节,新型生物药物研制的理论和方法,、新药研究和开发的主要过程,确定研究计划,准备化合物,药理筛选,化学试验,临床前期,临床前II期,注册申请上市,售后监测,12年,23年,23年,913年,45年,23亿美元,总投入,、新药研究和开发的主要过程,(1,),确定研究计划,要综合考虑医疗、市场、化学的评估,文献状况,专利的检索,结构的选择,合成的前景等因素。,(2),准备化合物(leading compounds),文献研究,合成或分离,结构鉴定,标准化,专利申请,对研究目标的复核等。,以上两个环节需占用l2年的时间,需准备60008000个化合物供筛选。,(3),药理筛选,。,(4),化学试验,活性成分的分析。,(5),临床前期,(Preclinical I)进一步药理研究包括毒性(2种动物)及活性成分的稳定性。,(6),临床前期,(Preclinical)进一步药理研究包括亚急性毒性(2种动物)、畸胎学研究、药物动力学、动物体内的吸收和排泄、剂型的研究与开发、包装与保存期的研究。,以上几个环节占用23年的时间,化合物分别剩下大约20个、18个和12个。,(7),注册申请上市,经政府药政部门批准后提供治疗应用。这一过程需23年。,(8),售后监测,(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根据情况进行药理试验、毒性试验、特殊试验和药物动力学试验;对副作用的报告进行收集、评价和鉴别;对药品生产进行质量控制,制剂的生产和包装。,可见,一个新药的问世要提供,6000 8000个化学物质经历9 13年的时间,耗资约2-3亿美元。,系统性从纵的方面看主要是若干个环节紧密的衔接和重叠,横的方向主要表现为多种学科相互之间的渗透性和协同性。,“反应停”悲喜剧,1 1953,德国一家公司合成,有镇静作用,于是在1957年作为镇静催眠剂上市.”对孕妇也十分安全,可用于治疗晨吐、恶心等妊娠反应,是孕妇的理想选择.,2,1960年,美国药公司梅里尔公司获得“反应停”的经销权,于向FDA提出上市销售的申请。当时刚到FDA任职的,弗兰西斯凯尔西,负责审批该项申请。她注意到,(1)“反应停”对人有非常好的催眠作用,但是在动物试验中,催眠效果却不明显,,这是否意味着人和动物对这种药物有不同的药理反应呢?,3 澳大利亚产科医生,威廉麦克布里德,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报告“反应停”能导致婴儿畸形。,畸形症状海豹肢症,四肢发育不全,短得就像海豹的鳍足。而这些产妇都曾经服用过“反应停”。实际上,这时候在欧洲和加拿大已经发现了8000多名海豹肢症婴儿,,4 1961年11月起,“反应停”在世界各国陆续被强制撤回,梅里尔公司也撤回了申请,。经过长时间的法律较量,研发“反应停”的德国公司同意赔偿受害者的损失,。,反应停”致畸事件是药物审批制度不完善的产物,由于厂商急功近利,使全世界诞生了大约1.2万名畸形儿。但是这一悲剧也增强了人们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警觉,完善了现代药物的审批制度。,附加材料,“反应停”悲喜剧,Why:,大鼠和人不一样,体内缺少一种把“反应停”转化成有害异构体的酶,不会引起畸胎。“反应停”的副作用则发生于怀孕初期(怀孕前三个月),即婴儿四肢形成的时期,而梅里尔公司所试验的孕妇都是怀孕后期的。,Honor:,麦克布里德成了澳大利亚的英雄,凯尔西则成了美国的英雄。肯尼迪总统于1962年8月2日授予她总统勋章。为表彰她以一人之力避免成千上万的畸形婴儿在美国诞生,FDA声望大振,趁机提升自己的地位。美国国会在1962年通过法案强化药物管理,授予FDA更多的权力,要求新药在获准上市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试验,提供药物副作用和中长期毒性的数据,必须对至少两种怀孕动物进行致畸性试验,美国国会在1962年通过法案强化药物管理,授予FDA更多的权力,要求新药在获准上市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试验,提供药物副作用和中长期毒性的数据,必须对至少两种怀孕动物进行致畸性试验。,5 However,以色列医生偶然发现“反应停”对麻风结节性红斑有很好的疗效。经过34年的慎重研究,6 1998年,FDA批准“反应停”作为,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的药物在美国上市,美国成为第一个将“反应停”重新上市的国家。“反应停”还被发现有可能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现在“反应停”已卷土重来,90被用于治疗癌症病人,在美国的销售额每年约两亿美元。活性更强且没有致畸性的“反应停”衍生物也已被批准上市,科学成就健康第二编 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8000个化合物,1个成熟新药,先导化合物,筛选模型,先导化合物,1),先导化合物,。,是指通过生物测定,从众多的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定的具有某种药物活性的新化合物,一般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并有,衍生化和改变结构的发展潜力,,可以用作起始研究模型,经过结构优化,开发出新药品种。,(2),意义,。,选定正确的先导化合物,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核心环节。如果在前期研究阶段能正确选取定先导化合物,则有可能用相对少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就能使新药开发成功。,先导化合物的寻找,在整个新药的研究和开发中,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是决定以后研究与开发的首要因素,要找到一个好的先导化合物,需要建立好的,筛选模型,和,寻找尽可能多的化合物,来源。先导化合物的筛选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常需要对几个学科同时进行研究。,第五节,生物制药技术新进展,(一),人类基因组研究与未来药学,根据基因概念,人类现有的2035类,18000种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基因有关。可分为三大类,单基因疾病、多基因病、获得性基因病。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可以大大提高人类对基因受损和人类疾病的关系的了解,从以下几方面促进未来药学的发展。,(1),基因诊断,基因图谱的最大最直接用途当属医疗诊断,特别像许多病症和心脏病等源于遗传基因变异的疾病。,(2),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将遗传物质导入载体或受体细胞,通过替代缺陷基因、修正错误基因,对抗异常基因,调节基因产物的表达方式以实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们可以根据引起疾病的基因缺陷,通过定向纠正、替换那些错误基因,达到治病的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成果使人类对疾病与基因缺陷的关系认识上迈进了一大步,为基因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3),基因组药物学,通过研究个体对包括药物在内的外界化学物质(有毒外源物)反应的遗传多样性和差异性,达到科学合理用药的目的。,(4),发现和开发新的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5),提供,大量药物作用,新的靶点,,供新药的筛选、研究用。,基因组学研究进展,2000年6月26日是人类科技史上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参加者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科学家同时向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已基本完成,已绘制出人体97%的基因组,2007年10月12日,我国科学家在深圳宣布,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已经成功绘制完成,这也是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序列图谱。科学家表示,中国有了自己的数据和参考样本,才能解决中国人特有的疾病遗传问题。,2008-01-22中英美科学家宣布启动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由中国、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协作组”,22日在深圳、伦敦和华盛顿同时宣布: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这一宏伟计划将测定选自全世界各地的至少一千个人类个体的全基因组DNA序列,绘制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最有医学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多态性图谱。,附加材料:,(二)抗体工程,1抗体工程的发展,多克隆抗体,:,将某种天然抗原经各种途径免疫动物,成熟的B细胞克隆受到抗原刺激后,便产生抗体并将之分泌到血清和体液中,这种抗体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物;,单克隆抗体,:,1975年Kohler和Milstein首次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均一性的,针对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即第二代抗体或细胞工程抗体,它在后来的疾病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单克隆抗体多是由鼠B细胞与鼠骨髓瘤细胞经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具有鼠源性,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抗抗体反应,(HAMA反应);,基因工程抗体,:,将抗体的基因按不同需要进行改造和重组,然后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中进行表达,便产生了第三代抗体,基因工程抗体,。,(三,)转基因技术,1,转基因动物制药,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就是某种目的基因,导入,到,哺乳动物的受精卵,或,胚胎,里,使导入的基因与受精卵的染色体DNA,整合,在一起,当细胞分裂时,随着染色体的倍增,该目的基因也随之倍增,这样每个细胞里就都带有导入的基因,而且能稳定地遗传到下一代,这样一种新的个体,称之为转基因动物。,已在以下动物的,奶汁,中生产出一些人类蛋白质药物:,牛奶,中有抗凝血酶、纤维蛋白原、人血清白蛋白、胶原蛋白、生育激素、乳缺蛋白、糖基转移酶、蛋白C等;,山羊奶,中有抗凝血酶原、-抗胰蛋白酶(-AT)、生育激素、血清白蛋白、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单克隆抗体;,绵羊奶,中有抗胰蛋白酶、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蛋白质C;,猪奶,中亦有蛋白质C、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三,)转基因技术,2 转基因植物制药,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这是最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目前科学家已较成功地采用了番茄、马铃薯、莴苣、香蕉等转基因植物,生产口服疫苗,,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或至少减免部分纯化过程,,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人们只需食用这种转基因食品就可以获得满意的免疫效果,既,方便,又,便宜,,而且很,安全,。,(,四)海洋药物,海洋生物资源具有广阔的综合利用前景,从海洋生物体内获取有功效的初生代谢产物与次生代谢产物,可发展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保健品、海洋生物化工产品。,国际上已研制出一些具有特殊疗效的海洋药物和海洋功能食品。,我国于,1996,年正式启动国家海洋“863”计划,海洋生物技术作为其中的主题之一。新型,抗艾滋病海洋药物911,已完成了临床前药学、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已获准进入I期临床试验,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抗艾滋病药物。,抗肿瘤新药K-001,也已完成了全部临床前研究。,甲壳质衍生物916,抗动脉粥样硬化新药已申报了临床研究等等。,第六节生物技术制药工业发展动态,全球化,:,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联合企业的发展正日益全球化,在生物技术企业发展中,美国,位居世界榜首,目前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多分布在美国,如Amgen,Genetics institute,Genzyme,Genentech,Chiron,还有Biogen也发展较快,生物技术制药工业发展动态,据统计,年月年月,我国共有,个批准文号的生物制品进行了补充申请,但涉及的,主要品种,都是,重组人干扰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重组人生长激素,等仅有的几种。,申报新药临床研究,的有,个,涉及的,主要品种,只有以下几个:,流行性感冒病毒裂解疫苗,、,注射用重组瑞替普酶,()、,重组人干扰素,。,拿到申请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的有,个批准文号,但包含的主要品种只有,人神经生长因子、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白介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等几种。可见,目前我国,生物制药技术申报,貌似“活跃”,实际上都是在原来的旧产品上徘徊。,我国的统计资料:近年来申请的,生物制品或临床新药,品种较为单一,围绕仅有的几个老品种进行改进或改制,完全创新技术很少。,我国生物技术市场交易也不活跃,单项生物技术新药的技术转让价格相对较高,生物技术制药工业发展动态,由于我国医药生物技术成果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目前我国生物制药公司中技术和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也仅有北京天坛生物、深圳康泰生物、深圳科兴、长春金赛等少数几家企业,,产业规模较小,;而一些传统型的制药企业由于受技术条件等影响而难以迅速进入生物制药领域。,我国产业规模较小,生物技术制药工业发展动态,到2004年初为止,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共有,2200,多种,进入临床试验的,1700,余种,临床二三期或三期300多种,已投放市场的约,140,种,预计年内投放市场的药物200种以上。以上2200多种药物中,,80与免疫学相关,,,50与肿瘤相关,。相比之下,截至目前,我国只有,20,个生物技术药品投入市场,,10,余种生物技术新药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另有40多种基因工程药物处于研发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技术实验室技术差距不大,,但在,产业化方面与世界的差距正在逐渐加大,:当世界有20多种畅销生物药时,我国能生产10种;而现在世界上有140多种时,我国却只能生产20多种。,我国,生物技术实验室技术差距不大,,但在,产业化方面与世界的差距正在逐渐加大,生物技术制药工业发展动态,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发展始终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第一阶段,以国家科委及国家级生物制品研究机构等为主体,研究项目主要为,肝炎疫苗、血液制品,等产品,企业参与极少。,第二阶段,则主要表现为利用国外产品在中国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时机,以,仿制为主,。在此期间企业纷纷上马生物制药项目,重复现象严重。,第三阶段,则基于,人类基因组框架,草图完成,人们对基因时代有良好预期,企、事业单位纷纷投巨资涉足生物制药领域。,挑战,:生物制药业是全球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各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都十分重视。加入WTO之后,我国生物制药业将面临新的局势: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制药公司,纷纷以直接出口药品、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方式,进入我国医药市场,,其资金与技术优势将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形成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将对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产生威胁,如正在研发的项目一旦被国外竞争对手抢先申报专利权,前期投入将化为泡影,因此不可能像过去一样进行仿制开发,否则将面临产权纠纷。,然而,经济全球化,也增加了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机会,会促进政府政策尽快与国际接轨,从而改变产业结构,提高研发能力。目前,利用好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是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不得不跨越的一道门槛。,中国生物制药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生物技术制药工业发展动态,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业在技术方面面临着种种机遇,:,第一,随着人类基因组精确基因序列图谱绘制完成,人类基因序列将全部输入公共基因数据库,基因序列将无机密可言,我国的制药业有望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与国外制药企业展开竞争。发挥我国遗传资源优势,以人类功能基因组研究为重点,从我国自主克隆的以及国际公共数据库的人类基因中,寻找新药及新药靶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组药物,是发展我国生物技术医药产业的一条主要途径;,第二,许多生物技术药品的专利即将到期,我们仍有机会进行,有选择的仿制,。,第三,许多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我国企业与国外大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合作机会增加,可以在,知识产权共享的前提下利用外方的技术优势,实现国内外的资源整合,。,思考题,1 什么是生物制药?生物制药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哪些?,2 我国生物制药方面的现状如何?,第一章就到这里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