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14、拿来主义.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2073474 上传时间:2025-09-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14、拿来主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4、拿来主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拿来主义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理解鲁讯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4、正确理解本文的中心,准确把握中心论点。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陶冶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2、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 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学会求知。 3、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 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2、 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 4、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1、问题式教学法:设计问题、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2、引导探究法。 3、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二、关于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现代汉语辞典》)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鲁迅”是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的作品集主要有: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历史小说一部:《故事新编》;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诗文集一部:《野草》;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四、解题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五、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六、本文结构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点明主题,主张实行拿来主义。 七、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答: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 2、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答: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 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答: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化用商店广告 4、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答: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 5、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答:都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6、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答:明明要批判,却先做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7、“摩登”是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8、”抛来”和“抛给“的区别: 答: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 9、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答:“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10、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答: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八、课堂思考题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答: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答: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但是作者却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送古董、送画、送活人。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答: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尼采:自诩是太阳 4、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 答:破字当头的好处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作者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有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5、什么事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来的? 答:“拿来主义”就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主张。是针对“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争论而作,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6、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答: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7、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答: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九、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食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3段)——用同类事物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十、本文中心 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买过政策 ②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外国文化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必要性 十一、比喻论证分析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3、“ 鸦片“比喻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4、“烟”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5、“姨太太”比喻腐朽淫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 「板书」 闭关主义 ↓ ┏行为、表现 — 送画、送古董、送活人 送去主义┃实质 — 媚外、投降 │ ┗后果 — 亡国、贻害子孙 │ ┏“送来”X(吓怕)(⑥) ↓ ┃ ┏不敢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拿来主义┃ ┏错误态度┃放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 ┃ ┃ ┗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 ┗拿来!┃ ┏或存放 │ ┃ ┏占有┓ ┏方针┃或使用 │ ┗正确态度┃挑选┃总之,┃ ┗或毁灭 │ ┗区别┛要拿来┃ ┏沉着勇猛 │ ┗条件┃有辨别 │ ┗不自私 └───────────────────结果:新 【小结】 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就其见解来说,仍有现实意义。作者所论证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一致的。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仍不能忽视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文化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 没有拿来的,就没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如是。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应学会运用好“拿来主义”,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要注意防止不良习气、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浸染 【作业】 1、 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写一篇分析课外阅读的古代或外国文学作品的短文。 2、 阅读鲁迅先生的三篇杂文《夏三虫》、《战士和苍蝇》、《送灶日漫笔》,用心体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