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05466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模式特 点时代分布地区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高高低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农业社会高高低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工业社会发展中国家高低高(世界主要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

2、然增长率现代社会发达国家低低低4、人口问题(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 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3、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从农村 农村;从农村 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 城市;从城市 农村(逆城市化)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

4、度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1 -政治:国家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5、我国的人口迁移时期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政治因素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行政调动,有计种人员支援西部、 内地和边20 世纪 80 年1计划经济体制划、有组织地进疆地区的建设代中期前2严格的户籍管理行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制度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 世纪 80 年1.中西部到东部经济发达地经济因素自发迁移区,内地到沿海代中期后2.出现“民工潮”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因素自然

5、地理区位:(1)地形:平原,高原(热带湿润地区),谷地(山区)( 2)气候:气温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带( 3)河流:提供水源,运输,军事防卫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河流凹岸河流入海口(上海、广州)干支流交汇(重庆宜宾武汉九江)航运起点(赣州)山前平原、绿洲经济地理区位:(1)交通条件:临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青岛大连香港);公路铁路枢纽或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宝鸡蚌埠怀化) 火车拉来的城市( 2)矿产资源:工矿城市 大庆 攀枝花 大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1)历史继承性:古都( 2)国家政策:深圳( 3)宗教:拉萨 麦加 耶路撒冷 梵蒂冈( 4)旅游:黄山( 5)科技:硅谷日本筑波2、城市功能分区相

6、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行政因素社会因素( 宗教 社会地位 )( 2)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点状或条状,人口昼夜差别大,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 CBD):建筑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工业区:向城市边缘移动,沿交通干线分布,河流下游,盛行风下风向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文化区联系,地势较高,环境良好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 3)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 2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 商

7、业付租能力最强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3、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同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不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相互嵌套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 , 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 服务范围小 .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 , 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 , 服务范围大 .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首要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动力机制:社会经济的发展3、特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75% 以上)

8、,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中心城区居住环境恶化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40% 左右),发展速度快。问题:虚假城市化(拉美国家),滞后城市化(印度)。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3、城市化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大气污染严重水文: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破坏河网系统,排水不畅,地面积水;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和富营养化。(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乡村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改变地

9、方文化。4、城市环境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地价房租高昂,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等。措施:合理规划道路,发展公共交通,使用清洁能源,建设卫星城等。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 3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 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主

10、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 便于机械化生产) .(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 耕地广阔 , 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 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 , 雨热同期 , 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 地势平坦 , 土层深厚 , 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 劳动力丰富 , 利于精耕细作历史种植历史悠久, 传统经验丰富

11、形成原因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 , 人均耕地少单产高 , 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 但农村人多 , 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 , 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 ,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 , 传统经验丰富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 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12、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 6 月、收割1112 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4、乳畜业发达国家 , 我国大城市周围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大城市经济发达, 人口集中 , 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集约化程度高等.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生物的影响: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人工培育良种;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 出现荒漠化;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 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2、对土壤的影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 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

13、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 改变了大气的热- 4 -源和水源条件.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四、工业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 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

14、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风向水源离城市距离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 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 ,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 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 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工业类型工业特点区位选择原则主要工业部门(举例)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第四章

15、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产生机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环境问题类型环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境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问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壤荒漠化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题资源枯竭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3、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主要是由燃烧煤和石油类物质产生,危害通常表现为:影响人类和动物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全球气

16、候变暖(温室效应)成因:温室气体CO2、 CH4、N2O、 O3 的增多。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影响: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5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适合农作物生长。海水酸化,珊瑚礁死亡,破坏海洋生态多样性。酸雨(雾、雪)成因:燃烧矿石燃料,排放 SO2、 NO等酸性气体。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水生物生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影响人类身体健康。臭氧层破坏 成因: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排放氟氯氢光化学烟雾成因:汽车尾气(碳氢化

17、合物、氮氧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产生光化学反应,在逆温的大气条件下及不易扩散的盆地形成(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农药、化肥),生活污水(洗涤水,含氮、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3)土壤污染:破坏土壤环境,污染物进入水体和农作物,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5)噪声污染4、生态破坏( 1)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西北沙漠化的成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人为: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

18、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防治的主要措施:控制人口数量: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2)土壤次生盐渍化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原始社会被动的适应自然、崇拜自然;2、农业文明改造自然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

19、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人定胜天:认为只要人们团结起来,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能够改造和战胜自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人相关和因地制宜:认为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又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的摆布“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3、工业文明征服自然拉采尔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白兰士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谋求人地协调和谐论(人地协调论)主张人类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20 世纪 80 年代可持续发展论第三节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行动纲

20、领:21 世纪议程3、可持续发展四大观念:- 6 -公平的观念:代际之间的公平、区际之间的公平。环境的观念: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为因果。权利的观念:全人类都应享有过健康而富裕的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 世纪议程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理解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图)-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地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