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2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2040849 上传时间:2025-09-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2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简答题 1. 试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答:①.失钠>失水,细胞外液减少并处于低渗状态,水分从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致使细胞外液量进一步减少,易发生低容量性休克。 ②.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早期ADH分泌减少,形成多尿和低比重尿,晚期血容量显著降低时,ADH释放增多,出现少尿和尿比重升高。 ③.细胞外液低渗,水分向细胞内转移,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间隙移入血管内,产生明显的失水体征。 ④.经肾失钠过多的患者,尿钠含量增加(>20mmol/L),肾外原因所致者,因低血容量致肾血流量减少而激活RAAs,尿钠含量减少(<10mmol/L)。 2. 试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答:①.水潴留使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 ②.细胞外液低渗,水分向细胞内转移,引起细胞内水肿 ③.细胞内外液容量增大,易致颅内压升高,严重时引起脑疝。 ④.细胞外液低渗,ADH释放减少,尿量增加(肾功能障碍者例外),尿比重降低。 3. 试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答:①.失水>失钠,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中枢,引起口渴。 ②.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渗透压升高,ADH分泌增加,因而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 ③.细胞外液高渗,致使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使细胞脱水、皱缩,严重患者因颅骨与脑皮质间的血管张力加大,可导致静脉破裂而出现局部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④.由于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以及醛固酮分泌增加,有助于血容量恢复,故血液浓缩及外周循环衰竭远比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为轻。 4. 为什么等容量性低钠血症患者仍有尿钠排出增加? 答: ①.等容量性低钠血症虽名为等容,实际上其体液容量可以扩张。容量的扩张引起ANP释放,后者使GFR升高,并抑制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②.容量的扩张可减少近曲小管对Na+的重吸收。 ③.细胞外液容量的扩张使醛固酮分泌减少,故远曲小管对Na+的重吸收减少。 5. 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为什么易发生高钾血症? 答: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Na+-K+-ATP酶活性,使细胞摄钾减少。 6. 长期使用利尿剂(除安体舒通、氨苯喋啶外)的病人,为什么易发生低钾血症? 答:①.利尿剂引起远端流速增加。 ②.利尿后血容量减少引起的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 ③.利尿引起的氯缺失,后者使远端肾单位的钾分泌持续增多。 7. 试述低钾血症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及其机制. 答:①.T波低平:T波反映心室肌的3相复极化,低K+血症时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使3期复极化过程延缓,故T波低平。 ②.出现u波:低钾血症时对Purkinje纤维的影响大于对心室肌的影响,使Purkinje纤维的复极化过程延长大于心室肌的复极化过程,故出现u波。 ③.ST段下移:低钾血症使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平台期出现Ca2+内向电流的相对增大ST段不能回到基线而呈下移斜线状。 ④.QRS波增宽:低钾血症时,传导性降低使心室肌去极化过程减慢,故QRS波增宽。 8. 低钾血症和严重高钾血症均可导致骨骼肌弛缓性麻痹,其机制有何异同? 答:①.同——均使骨骼肌兴奋性降低。 ②.异——低钾血症为超极化阻滞;严重高钾血症为去极化阻滞。 9. 低钾血症和轻度高钾血症均可导致心肌兴奋性升高的机制是什么? 答: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膜对钾通透性降低,使膜电位负值减小,膜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减小,心肌兴奋性升高。轻度高钾血症时,膜内外钾浓度差减小,静息时钾外流减少,膜电位负值变小,膜处于部分去极化状态,故心肌兴奋性升高。 10. 在紧急处理高钾血症时,为什么常静注钙制剂和高张碱性含钠溶液(如5%NaHCO3)? 答:其目的是为了对抗高K+的心肌毒性作用。 ①.钙制剂:细胞外Ca2+浓度升高,使心肌细胞阈电位上移,有利于恢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加细胞膜内外Ca2+浓度差,进入细胞内Ca2+量增多,增强心肌收缩性。 ②.高张碱性含钠溶液:增加细胞膜内外Na+浓度差,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增加,有利于改善心肌传导性;碱性溶液注入后,促进K+转移入细胞内;此外高张溶液可起到暂时稀释作用。 11. 充血性心衰病人,为什么易产生低镁血症? 答:①.摄入不足。 ②.肠粘膜淤血水肿致镁吸收不良。 ③利尿剂的使用,肾排镁增加。 ④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使肠道吸收镁减少,也使远曲小管及髓袢重吸收镁减少。 12.低钾血症、高镁血症和高钙血症都有骨骼肌兴奋性降低,其电生理机制有何不同? 答:①.低钾血症时,骨骼肌细胞膜电位负值增大,Em--Et距离增大,处于超极化状态,使骨骼肌兴奋性降低。 ②高镁血症时,Mg2+竞争性抑制Ca2+进入神经轴突,使Ach释放减少,Mg2+抑制终板膜上Ach受体敏感性的作用增强,抑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传递。 ③高钙血症时,Ca2+阻滞Na+内流,使阈电位上移,加大了Em与Et的距离,使骨骼肌兴奋性降低。 13.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什么易发生低钙血症?但临床上此类患者的低钙血症的症状又明显,为什么? 答:①.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产生低钙血症机制:血磷升高,妨碍肠钙吸收,VitD羟化障碍;骨抗PTH;肠钙吸收减少。 ②.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酸性环境结合钙的解离度高,血中游离钙无明显降低,故低钙血症的症状不明显。 三、讨论题 1.试述低镁血症引起神经-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应激性增高的机制。 答:①Mg2+竞争性抑制Ca2+进入轴突的作用减弱,Ach释放增多。 ②Mg2+抑制终板膜上Ach受体敏感性的作用减弱。 ③减弱了Mg2+对神经-肌肉应激性的抑制作用。 ④能量代谢障碍。 ⑤ Mg2+阻滞中枢兴奋性N-甲基-D天冬氨酸的作用减弱。 2.试述低镁血症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 答:①低镁血症时,离子泵失活,细胞内Na+和Ca2+升高,K+降低。 ②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重构,血管中层增厚、僵硬。 ③出现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增强。 ④增加血管活性的内皮素、儿茶酚胺生成增加,扩血管的PGI2产生减少。 3.试述血清镁水平降低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 答:①低镁血症可导致内皮功能紊乱,使NF-κB、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血管活性介质、凝集蛋白的产生增加。 ②内皮氧化电位增大,LDL氧化(OX-LDL)修筛增强。 ③单核细胞趋化、迁移至动脉壁,摄取OX-LDL,并释放PDGF和IL-1等促进炎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