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闫集一中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计划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我校在全面贯彻《中学德育大纲》精神,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的过程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落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中共中央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后,进一步推动了我校中小学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向着普及纵深方向发展。
一、明确教育任务,开展调查研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我校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知道和认识祖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基上,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仰和人生观立志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我们针对学生对国旗、国歌、国庆的基本常识。进一步又针对学生不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缺乏足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甚至认为外国比中国好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在全省普遍开展了‘两史一情’、香港回归祖国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方面的教育,激发他们崇敬和学习民族英雄“兴我中华,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为维护国家独立、自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思想观念。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主题。我们针对学生对‘社会主义好’缺乏足够认识的问题,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实际,广泛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基本路线教育活动。
二、确定教育内容,设计教育专题,形成教育活动序列。
爱国主义教育任务的落实,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把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涵盖较广。我们在确定教育内容、设计教育专题时,主要考虑了如下四点:一 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确定教育的可接收性;二是,根据教育内容的整体内涵,确定教育内容的序列性;三是,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结合方面,确定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四是,在教育内容的渐进和深化方面,确定教育内容的连续性。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安排合适的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活动方式。学生心底纯洁,活泼好动,热情高,但知识面窄,缺乏理性认识能力。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重点是激发他们的主义情感,憎恶帝国主义的侵略,了解祖国的伟大,从行动上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积极向英雄人物学习,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长大了报效祖国。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各小学在开展“祖国 在我心中”、“我是祖国的花朵”、“我要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等专题教育活动时,形成了“九字活动系列”。即:唱(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绘(描绘祖国锦绣河山);看(革命遗迹,历史名胜,建设成果);读(英雄故事、历史故事);讲(祖国变化、英雄事迹);写(赞美祖国、赞美英雄、抒发情怀);做(学英雄做好事、努力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行为规范);展(活动成果、报国之志)。这些活动深深地扣动了学生的心弦,对于进入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理性思考能力,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课堂渗透教育为主,辅以有广度和深度的课外活动。挖掘各学科中蕴藏的爱国主义因素,把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和学科爱国主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外活动方面,主要是用讲座、报告会、读书会、知识竞赛、参观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的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熟悉国情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思考,坚定党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二)、根据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内涵,设计教育专题,形成教育活动序列。爱国主义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和整体内涵。在实施教育时,学校分层次,精心设计专题;在序列内容安排上充分注意其阶段性和连续性。我校安排了“屈辱的历史、奋斗的历史”、“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等专题。在活动安排上,由参加严肃、隆重升旗仪式,抢答 祖国基本知识,听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参观祖国名胜和革命史迹,到较系统搜集、编出《英雄谱》、《名人名言集》、《中华集锦》等。
三、探索教育规律,优化教育方法。
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在把握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内容需要,贴切地选择教育方法,一般都采用了调查研究、比较、典型导引和情感体验等方法,通过调查、访问、参观、读书等方式,增长学生的爱国主义知识。为了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在总结各地活动经验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定点开展这方面的实验研究,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规律。
(一)、渗透教育法:校园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科教学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在校大量活动和受教育是学科课堂学习,对于中学生尤为如此。因此,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从学科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了渗透的“六有”原则。即:有“意”有意识地发掘学科中显性或隐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有“的”——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有“机”——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融溶于载体,做到淡化痕迹、“润物细无声”;有“度”——适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冲淡学科教学本色,学生易于接受;有“序”——有步骤有秩序地实施渗透;有“效”——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根据不同学科和较学内容,探索出了“程序法”、“四环节法——知事、明理、动情、养成”,“联系比较法”等。 如有的数学教师讲利用正切函数值解直角三角形时,引用中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秆子影长确定季节和时令的历法作例证,利用“四环节法”学生学了知识、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对于历史、地理等具有很强的显性爱国主义因素的知识,又采用“联系比较法”,扩大和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二)、环境教育法:充分利用校园的爱国主义文化环境的布置和创造浓郁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让学生在环境中熏陶,潜移默化,内化爱国主义教育情感,增长爱 国主义见识。如一走进校园,绿树成荫、甬道繁花萦绕,大红色巨幅校训:“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立刻印入眼帘。学校还充分利用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地工作过的史实,开展“革命红旗代代传”的活动。很多学校都注意建立了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长廊和甬道。用中国历史名人、名言录挂幅装点室内环境氛围,是一种很具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的隐性教育课堂。
四、加强领导,重在建设,形成教育常规。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常规教育。要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常规,首先,要加强领导。学校还相继制订了爱国主义教育常规制度,结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重点加强了训练,形成常规。对学生进行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及祖国版图的教育。通过上述安排,基本上达到了使我校爱国主义教育常抓不懈,充分发挥其时代主旋律的作用。
闫集一中
2011年9月
闫集一中爱国主义教育
工作计划
2011年9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