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桑梓镇满竹学校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突破性的创造性组合。为了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做为我们教师来说,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如何培养他们新颖的解题思路,编造出一道道应用题,诱导他们的小发现、小创造等能力是我们二十一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一、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多为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搞好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
1、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求多解练。即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数学教学的实际,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形和恒等变形的能力。如以一题多解为例,只要从各种规律中找出规律,便能举一反三。故作为教师,不仅要精选例题,而且要先按类型、深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例如,在教六年级应用题综合复习教学中,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王师傅原计划16天生产零件900个,结果4天生产了360个,照这样计算,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为了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结果,我是这样提问的:“请问你们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来解答这道题呢?”学生们马上广开思路,发现了多种解法: ①归一法解:即15-900÷(360÷4);②比例法解:设实际x天完成,则900:x=360:4;设提前x天完成,则900:(15-x)=360:4;③分数法解:15-4÷(360÷900);④倍比法解:15-4×(900÷360);⑤方程解:设可提前x天完成,则900÷(360÷4)+ x=15。故通过这些解法,加强了学生对比例、归一、倍比、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由此可见,只有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巧妙“改造”思考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思考题是小学生思考的材料,它要求小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思考、分析,从而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最终寻求问题的解法。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对思考题的原题“改造”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和教学水平,并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例1:先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启发学生怎样在这个长方形内画一
条线段把它分成:①两个长方形;②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③两个三角形。最后再启发学生将该题的问题改为④两个梯形;⑤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从而让学生自己动脑,经过思考,画出图示。
例2:启发学生探究1÷11,2÷11,3÷11,……的得数规律。从而将题目改变为:127÷11的得数是多少?
即:1÷11=0.090909……;2÷11=0.181818……;3÷11=0.272727……
而实际上,1÷11=0.09,2÷11=0.18,3÷11=0.27,……9÷11=0.81;得数都是循环小数(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2,这些循环节上的数字分别是9的1倍、2倍、3倍,……9倍的数字。依原题规律:127÷11=(121+6)÷11=11.54。
很显然,通过思考题的原题改造,能够加大学生的思维力度。特别在学生学了知识以后,改造以前做过的思考题,更有思考价值,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对小学生来说,不仅要要求他们创造数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多思和创造精神。因此,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些数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指出这种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从而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与尝试创造。
另外,在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一般法为基础,进而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
例如在教圆柱体的体积时,我出了一道这样的例题: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113.0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通常的解法如下:
先求出圆柱体的高:h=113.04÷(2×3.14×2)=9(分米)
再求出圆柱体的体积:V=3.14×2²×9=113.04(立方分米)
而有一位学生却列出这样一个算式:V=3.14÷2×2=113.04(立方分米),其算理是:把圆柱体切开,可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也可以等于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高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因为V长方体=sh,所以V圆柱体=S侧÷2×r底面。
分析其算理,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极富独创性的算法,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
再如,在教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求1—40这四十个自然数的和,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一位学生经过思考,“创造”出了奇特的解题方法:(1+40)×40÷2=820;问其算理,学生回答说:“我们可以把这道题看作是很多小方木按照1—40的顺序垒起来的一个梯形,所以我们就能按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由此看来,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法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