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年重庆市江津中学校生物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doc

上传人:cg****1 文档编号:11994052 上传时间:2025-08-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8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重庆市江津中学校生物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5年重庆市江津中学校生物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年重庆市江津中学校生物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为应对“垃圾围城”危机,很多省市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管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能量循环利用 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此举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某植物为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二倍体植物,育种工作者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基因型为Aa(A对a完全显性)的该植物幼苗的芽尖,该幼苗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发育成植株(甲),从中选育出子代四倍体品系(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植株的根尖细胞中最多含有8个染色体组 B.乙植株的体细胞中最多含有8个染色休组 C.秋水仙素促进着丝点断裂导致染色体加倍 D.自然状态下,甲植株的子一代中隐性个体占1/36 3.用大剂量 X 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后,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等量注射) 抗体 免疫功能 甲 胸腺中的淋巴细胞 无 弱 乙 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少 弱 丙 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正常 正常 丁 生理盐水 无 无 A.大剂量 X 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是为了杀死 T 细胞 B.表中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淋巴细胞有关 C.甲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 D.乙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4.下列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蓝藻细胞和伞藻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B.细胞内含有核酸的结构只有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 C.浆细胞进行DNA复制和表达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不同细胞内核糖核酸发生改变 5.下列生物学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均可用来拼接DNA 片段 B.酿醋是利用有氧条件下,在醋酸杆菌线粒体内将糖类和酒精氧化生成醋酸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需将酶与底物分别在设定的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 D.可利用灭活的农杆菌促进小鼠细胞融合,筛选获得杂种细胞 6.在家鸡中,显性基因C是彩羽必需的,另一基因I为其抑制因子,白来航鸡(CCII)和白温多特鸡(ccii)羽毛均为白色,而两品种杂交F2代中出现了3/16的彩色羽毛,以下推测不正确的是( ) A.基因C和I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F1代个体的羽毛均为白色 C.F2代白羽的基因型有4种 D.F2代彩羽个体中有1/3纯合子 7.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RHOGD12的基因,诱导该基因在癌细胞内表达后,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从而有助于避免癌细胞在体内的扩散。该基因的作用最可能是 A.控制合成一种酶,促使癌细胞衰老、凋亡 B.控制合成一种激素,诱导癌细胞分化为正常组织 C.控制合成一种糖蛋白,增强癌细胞间的黏着性 D.控制合成一种RNA,使癌细胞的DNA复制受阻 8.(10分)已知控制玉米某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但偶然发现这两对基因均杂合的某玉米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9:3:3:1。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该染色体上其中一对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 ) A.发生 180°颠倒 B.重复出现 C.移至非同源染色体上 D.发生丢失 二、非选择题 9.(10分)如图为某犊牛的培育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供体牛和受体牛的要求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冲卵实质上是用特定装置,将供体母牛子宫内的__________冲洗出来。 (2)适宜于牛的胚胎移植的时期有__________期。 (3)同期发情处理是给供、受体母牛注射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犊牛的性别为__________。 10.(14分)血糖调节过程复杂,有许多独特之处,需要多种分泌腺、组织细胞以及神经细胞的参与,异常的激素分泌可导致体内血糖含量异常变化,引起一些病症。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血糖调节的腺体特殊: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与血糖变化有关的物质均具有_________(写出一点)的特点,某同学认为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物质在发挥作用后均会被灭活,该观点对吗? _________,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关系特殊:血糖浓度降低时,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信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胰岛素的分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糖调节中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还是_________(写出两个)等的调节中枢。若在某次实验过程中,分别刺激与该中枢连接的神经纤维上的A、B两点均能引起某区域兴奋,如果两个位点同时受到刺激,则引起该中枢兴奋的反应强度将___________(填“减弱”“加强”或“不变”)。 11.(14分)下面两幅图分别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和克隆羊培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和图乙所示的过程中,都必须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是_____________。 (2)图甲中②过程常在______________诱导下完成,④过程与体外培养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克隆抗体能定向攻击癌细胞,主要是利用其________________。 (4)若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克隆羊的性状全部像白面绵羊吗?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还不能将从动物体内分离出来的成熟的体细胞直接培养成一个新个体,而是必须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你认为原因最可能是(______) A.卵细胞大,便于操作 B.卵细胞含有的营养物质多 C.卵细胞的细胞质可使体细胞的细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 D.重组细胞才具有全能性 12.2018年10月1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作出的贡献。他们研发的PD-1单克隆抗体药物,已被证实在对抗癌(肿瘤)方面具有突出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PD-1单克隆抗体药物的过程,要用到_____________和动物细胞融合两项技术,请写出其它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要选用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过程中,需用特定的_____________培养基对融合细胞进行筛选:单克隆抗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本庶佑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对T细胞有“刹车作用”:人体组织细胞表面少量的PD-L1蛋白质(癌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有大量PD-L1蛋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质结合后,使T细胞凋亡,避免过度免疫,即“刹车作用”(癌细胞或肿瘤细胞也由此躲过细胞免疫),如图1所示。针对此发现,科学家研发了治疗癌症的新药物PD-1单克隆抗体,它的作用原理如图2所示。 由此可知,PD-1单克隆抗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抑制癌细胞或肿瘤细胞。你认为有器官移植史的癌症患者能够用PD-1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A 【解析】 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 C、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实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意在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B 【解析】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当秋水仙素的作用解除后,细胞又恢复正常的生长,然后再复制分裂,就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详解】 A、被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的是幼苗的芽尖,甲植株根尖细胞的染色体不会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根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最多即含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 B、乙是经选育获得的四倍体品系,乙植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最多即含有8个染色体组,B正确; C、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纺锤体与染色体的着丝点断裂无关,与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有关,C错误; D、经秋水仙素处理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率不高,即甲植株多数枝条基因型为Aa,其自然状态下的子一代中隐性个体占1/4,少数枝条基因型为AAaa,其自然状态下的子一代中隐性个体占1/36,D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育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A 【解析】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示意图: 据实验结果可知,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详解】 A、实验一说明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杀死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A错误; B、表中实验结果说明小鼠后的特异性免疫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B正确; C、分析甲组与丙组的处理方式与结果,说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C正确; D、分析乙组与丙组的处理方式与结果,说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D正确。 故选A。 4、D 【解析】 1、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含有核糖体,成分是核糖体RNA和蛋白质。 2、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 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A错误; B、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也含有核酸,B错误; C、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进行细胞分裂,不存在DNA的复制,C错误; D、造血干细胞不断进行分裂和分化,在分化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不同细胞内核糖核酸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5、C 【解析】 基因工程中连接两个DNA片段需要使用DNA连接酶,DNA复制时需要使用DNA聚合酶。醋酸杆菌为需氧的原核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可将糖类或酒精氧化生成醋酸。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等方法。 【详解】 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DNA片段,而DNA聚合酶连接的是单个的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醋酸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B错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需将酶与底物分别在设定的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再混合,保证反应温度为预设的温度,C正确;可利用灭活的病毒促进小鼠细胞融合,筛选获得杂种细胞,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难度不大。 6、C 【解析】 显性基因C是彩羽必需的,另一基因I为其抑制因子,亲本白来航鸡(CCII)和白温多特鸡(ccii)羽毛均为白色,F1为CcIi(白色),F2为彩色(3C_ii)∶白色(9C_I_、4cc__)=3∶13,是9∶3∶3∶1的变式。 【详解】 A、两品种杂交F2代中出现了3/16的彩色羽毛,一共出现16份,与9∶3∶3∶1相符,因此基因C和I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即非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 B、F1代个体的基因型为CcIi,显性基因C是彩羽必需的,另一基因I为其抑制因子,因此F1代个体的羽毛均为白色,B正确; C、F2代白羽的基因型有7种(CCII、CcII、CCIi、CcIi、ccIi、ccII、ccii),C错误; D、F2代彩羽个体(3C_ii)中有1/3纯合子(1CCii),D正确。 故选C。 7、C 【解析】 控制合成一种酶,促使癌细胞衰老、凋亡,与癌细胞的粘着性无关;A错误. 激素调节生命活动,并不能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B错误. 根据题意,诱导RHOGDl2的基因在癌细胞内表达后,“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从而有助于避免癌细胞在体内的扩散”,说明该基因控制合成一种糖蛋白,增强癌细胞间的黏着性;C正确. 控制合成一种RNA,使癌细胞的DNA复制受阻,则癌细胞不能无限繁殖;D错误 【名师点睛】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之间的粘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8、C 【解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其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的类型:(1)缺失是指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2)重复是指染色体中增加了某一片段;(3)倒位是指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4)易位是指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玉米某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符合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假设这两对基因用A、a和B、b表示,而偶然发现这两对基因均杂合的某玉米植株(AaBb),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9:3:3:1,说明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自交的结果。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对基因均杂合的某玉米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9:3:3:1,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自交的结果,说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布在了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而根据题意可知,控制玉米某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那么说明在上述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易位的现象,且原来染色体上其中一对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易位到了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结果。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9、遗传性能和生产性能优良 健康的体质正常繁殖能力 (早期)胚胎 囊胚或桑椹胚 激素 使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环境相同 雌性或雄性(不能确定) 【解析】 1、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2、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1)供体与受体相同的生理变化,为供体的胚胎植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2)胚胎在早期母体中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3)子宫不对外来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4)胚胎遗传性状不受受体任何影响。 【详解】 (1)对供体的要求是遗传性能和生产性能优良,对受体牛的要求是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冲卵是将供体母牛子宫内的早期胚胎冲洗出来。 (2)适宜胚胎移植的时期是桑椹胚或囊胚期。 (3)为了使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环境相同,需要给供、受体母牛注射激素。该犊牛的性别取决于配种时的受精情况,雌雄各有1/2概率,所以其性别不确定。 本题考查了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和意义,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目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0、微量、高效(特异性等,合理即可) 不对 胰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泌腺产生的与糖类等物质分解有关的酶可以反复利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发挥作用后被灭活的特点 血糖浓度和神经递质 促进 机体通过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能源物质葡萄糖的产生,同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葡萄糖及时被组织细胞摄取并氧化分解产生能量 体温、水盐 不变 【解析】 血糖平衡调节: 1、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2、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元 肌糖元、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3、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血糖浓度过高,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加速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在低血糖的条件下,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此外下丘脑中存在血糖调节中枢,通过相应的神经控制激素的分泌。 【详解】 (1)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与血糖变化有关的物质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激素均具有微量、高效,由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等特点;胰腺中还有外分泌腺,外分泌腺产生的与糖类等物质分解有关的酶可以反复利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发挥作用后被灭活的特点,所以该观点不正确。 (2)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发出神经的神经递质的信号和血糖浓度低的信号的刺激,所以信号是神经递质和血糖浓度;胰岛素是人体中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所以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目的是机体通过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能源物质葡萄糖的产生,同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葡萄糖及时被组织细胞摄取并氧化分解产生能量。 (3)血糖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其上还有水盐调节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由于中枢的兴奋是由离子的跨膜运输引起的,所以两个位点同时受到刺激,离子的进出量与单次刺激比较不会发生改变,则引起该中枢兴奋的反应强度将不变。 本题重点考查血糖调节的过程,难点是(2)中分析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二者之间的关系,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11、动物细胞培养 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离心、振动、电激) 不需特定的培养基,不需严格的外界环境条件 特异性 不是 卵母细胞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也能控制某些性状 C 【解析】 据图分析,图甲表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其中①表示注射抗原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②表示动物细胞融合,③表示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④表示杂交瘤细胞的体内培养;图乙表示克隆羊的培育过程,其中a过程表示核移植,b过程表示胚胎移植。 【详解】 (1)图甲表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图乙表示克隆羊培育过程,两个过程都必须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是动物细胞培养。 (2)图甲中②过程表示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方法有PEG、灭活的病毒等。④表示杂交瘤细胞的体内培养过程,与体外培养相比,该过程不需要特定的培基,不需严格的外界环境条件。 (3)单克隆抗体能定向攻击癌细胞,主要是利用其特异性。 (4)在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的前提条件下,克隆羊的性状并不是全部像白面绵羊的,因为卵细胞细胞质中的线粒体遗传物质也能控制某些性状。 (5)由于卵细胞的细胞质可使体细胞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所以选择去核的卵母细胞作为核移植的受体细胞,故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核移植技术的过程,并根据两个过程判断图中各个数字和字母所代表的过程的名称。 12、动物细胞培养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或克隆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B淋巴细胞具有产生单一抗体的能力,但不能在体外增殖;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殖,但不能产生抗体;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不断增殖,同时能产生出某种特异性的抗体 选择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T细胞不会裂解凋亡,再通过T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清除癌细胞或肿瘤细胞 不能 会产生较强的免疫排斥反应 【解析】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 (2)获得杂交瘤细胞 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 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2、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对T细胞有“刹车作用”,可以抑制人体的免疫反应。 【详解】 (1)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要用到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两项技术,其它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还有: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或克隆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要选用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原因是:B淋巴细胞具有产生单一抗体的能力,但不能在体外增殖;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殖,但不能产生抗体;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不断增殖,同时能产生出某种特异性的抗体。 (2)要想得到能产生专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需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对融合细胞进行筛选;因此制备过程中,需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对融合细胞进行筛选:单克隆抗体具有的特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3)根据图2所示的作用原理,PD-1单克隆抗体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T细胞不会裂解凋亡,再通过T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清除癌细胞或肿瘤细胞;有器官移植史的癌症患者不能用PD-1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原因是T细胞不会裂解死亡,会产生较强的免疫排斥反应。 本题属于信息分析题,通过资料结合免疫调节和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