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数列的整除性和存在性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奇偶性分析和整除性分析.
2.理解存在性命题的常见分析思路.
知识梳理 3 min.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和公式
前n项和Sn和通项an之间的关系
因数分解和因式分解,简单的不定方程正整数解求法
典例精讲 25min.
题型一:分离之后代数式被数字整除
例1.(★★★★)设{an}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Sn为其前n项和,满足a+a=a+a,S7=7.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Sn;
(2)试求所有的正整数m,使得为数列{an}中的项.
【解题思路】可以利用基本量法把题目中的两个信息列方程解,也可以移项转化.
【答案】⑴设公差为d,则由a-a=a-a得-3d(a4+a3)=d(a4+a3).
因为d≠0,所以a4+a3=0,即2a1+5d=0.
又S7=7得7a1+d=7,解得a1=-5,d=2,所以{an}的通项公式为an=2n-7,
前n项和Sn=n2-6n.
⑵=,设2m-3=t,
则==t+-6,所以t为8的约数.
因为t是奇数,所以t可取的值为±1,
当t=1,m=2时,t+-6=3,2×5-7=3,是数列{an}中的项;
当t=-1,m=1时,t+-6=-15,数列{an}中的最小项是-5,不符合.
所以满足条件的正整数m=2.
【小结】⑴这里的换元的目的是简化运算,可以引申到不等式中分式的化简处理以及分式函数求值域的方法:把一次项看成整体然后做分母,分离思想的运用,然后代数式被一个数字整除;
⑵一定要检验,才能知道具体哪个符合哪个不符合,因为结论是通过分析得来而不是代数恒等变形得到。
题型二:两个未知数的数量关系,是一个一次式一个二次式
例2.(★★★★)各项均为正偶数的数列中,前三项依次成公差为的等差数列,后三项依次成公比为的等比数列,若,则的所有可能的值构成的集合为
【解题思路】转化成基本量的关系式之后把其中一个用另外一个表示,然后找范围,其中整数是有限的,然后逐一带入检验.
【答案】设这四个数为,,,,其中,均为正偶数,
则,整理得,
所以,即,
所以的所有可能值为24,26,28,
当时,,;
当时,(舍去);
当时,,,
所以q的所有可能值构成的集合为.
【小结】:注意体会这里用“”而不用“”的好处,实际是一种估算能力。
题型三:构成平方项利用平方差公式之后的因数分解
例3.(★★★★)已知数列{an}中,a2=a(a为非零常数),其前n项和Sn满足:Sn=(nÎN*).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若a=2,且,求m、n的值;
(3)是否存在实数a、b,使得对任意正整数p,数列{an}中满足的最大项恰为第3p-2项?若存在,分别求出a与b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任何一个数列,它的前项和与通项都存在关系:
因此遇到Sn和an的关系式可以利用这个处理方法得到。
【答案】(1)证明:由已知,得a1=S1==0,
\Sn=, 用n+1替换n可得Sn+1=,
\相减得2(Sn+1-Sn)=(n+1)an+1-nan,即(n-1)an+1=nan nÎN*,
\再次用n+1替换n得到nan+2=(n+1)an+1,
两式相减得,2an+1=an+2+an nÎN*, 即an+1-an+1=an+1-an nÎN*,故数列{an}是等差数列.
又a1=0,a2=a,\an=(n-1)a.
(2)若a=2,则an=2(n-1),\Sn=n(n-1).
由,得n2-n+11=(m-1)2,即4(m-1)2-(2n-1)2=43,\(2m+2n-3)(2m-2n-1)=43.
∵43是质数, 2m+2n-3>2m-2n-1, 2m+2n-3>0,
\,解得m=12,n=11.
(III)由an+b£p,得a(n-1)+b£p.
若a<0,则n³+1,不合题意,舍去;
若a>0,则n£+1.
∵不等式an+b£p成立的最大正整数解为3p-2,
\3p-2£+1<3p-1, 即2a-b<(3a-1)p£3a-b对任意正整数p都成立.
\3a-1=0,解得a=, 此时,-b<0£1-b,解得<b£1.
故存在实数a、b满足条件, a与b的取值范围是a=,<b£1.
【小结】⑴退位或进位相减处理前项和与通项的关系式是常见的方法;
⑵以上三种题型对照理解,分别针对不同特征的关系式,采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
题型四:数的同余问题
例4.(★★★★)已知数列{bn}的通项公式为, 判断数列{bn}中是否存在三项成等差数列?若存在写出一组满足条件的三项,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处理该类问题,一般都假设存在,然后找出对应关系,再判断.
【答案】假设存在三项(不妨设r<s<t)成等差数列,
则有等式:即,
化为,
显然上式的右端可以被3整除, 而等式的左端不能被3整除, 所以数列不存在三项成等差数列.
【小结】化成整式来分析整除性。.
例5.(★★★★)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 首项为, 公差为, 数列为等比数列, 首项为, 公比为, 其中, 且,
(1) 求的值;
(2) 若存在满足, 试求的值.
【解题思路】关于多个未知数的长不等式可以以某一项为主体,来观察其中存在的特征关系
【答案】(1)由可得,
将不等式的每一部分同乘以可得,
由可知.
(2) 由可得, 即,
因为且, 所以, 又因为, 所以不符合条件, 舍去. 因此, 此时.
【小结】不难看出这两小题经整除性分析就可以得到结果, 属于较典型的“整除性问题”.
例6.(★★★★)设数列{an}是一个无穷数列,记Tn=2i-1ai+2a1-a3-2n+2an+1,n∈N*.
(1)若{an}是等差数列,证明:对于任意的n∈N*,Tn=0;
(2)对任意的n∈N*,若Tn=0,证明:{an}是等差数列;
(3)若Tn=0,且a1=0,a2=1,数列{bn}满足bn=2an,由{bn}构成一个新数列3,b2,b3,…设这个新数列的前n项和为Sn,若Sn可以写成ab,(a,b∈N,a>1,b>1),则称Sn为“好和”.问S1,S2,S3,…中是否存在“好和”,若存在,求出所有“好和”;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题思路】对于求和符号,不熟悉的时候可以直接把它拆开写出来.
【答案】(1)证明: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Tn=2i-1ai+2a1-a3-2n+2an+1,
∴2Tn=22i-1ai+4a1-2a3-2n+3an+1.
将上面两等式作差得-Tn=a3-a1+2i(ai+1-ai)+2n+2(an+1-an+2).
∵数列{an}是等差数列,设其公差为d,
∴-Tn=2d+d2i-2n+2d=0,∴Tn=0.
(2)证明:∵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Tn=2i-1ai+2a1-a3-2n+2an+1=0,
∴Tn+1=2i-1ai+2a1-a3-2n+3an+2=0,
将上面两等式作差得an+1-2an+2+an+3=0.
由T1=2i-1ai+2a1-a3-23a2=0即a3-a2=a2-a1,
综上,对一切正整数n,都有an+1-2an+an-1=0,
所以数列{an}是等差数列.
(3)由(2)知{an}是等差数列,其公差是1,
所以an=a1+(n-1)=n-1,bn=2an=2n-1.
当n≥2时,Sn=3+2+4+…+2n-1=2n+1,S1=3,
所以对正整数n都有Sn=2n+1.
由ab=2n+1,ab-1=2n,a,b∈N,a>1,b>1,a只能是不小于3的奇数.
当b为偶数时,ab-1=(a+1)(a-1)=2n,
因为a+1和a-1都是大于1的正整数,
所以存在正整数t,s,使得a+1=2s,a-1=2t,
2s-2t=2,2t(2s-t-1)=2,2t=2且2s-t-1=1,t=1,s=2,相应的n=3,即有S3=32,S3为好和;
当b为奇数时,ab-1=(a-1)(1+a+a2+…+ab-1),由于1+a+a2+…+ab-1是b个奇数之和,仍为奇数,又a-1为正偶数,所以(a-1)(1+a+a2+…+ab-1)=2n不成立,这时没有好和.
【小结】理解求和符号的本质,其实就是前n项和。第一问是错位相减,第二问就是退位或进位相减,第三问就是一个典型的奇偶性分析。
课堂检测 10 min.
(★★★★)已知数列是各项均不为的等差数列,公差为,为其前 项和,且满足
,.数列满足,为数列的前n项和.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数列的前n项和;
(2)若对任意的,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3)是否存在正整数,使得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法一)在中,令,,
得 即
解得,,
又时,满足,
,
.
(法二)是等差数列,
.
由,得 ,
又,,则.
(求法同法一)
(2) ①当为偶数时,要使不等式恒成立,
即需不等式恒成立.
,等号在时取得. 此时 需满足.
②当为奇数时,要使不等式恒成立,
即需不等式恒成立.
是随的增大而增大, 时取得最小值.
此时 需满足.
综合①、②可得的取值范围是.
(3),
若成等比数列,则,即.
由,可得,即,
.
又,且,所以,此时.
因此,当且仅当, 时,数列中的成等比数列.
[另解:因为,故,即,
,(以下同上).
回顾总结 2 min.
【整除性问题有哪些处理方式?】
【存在性问题一般怎么解决?】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