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pdf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184088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0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2)地形地质背景: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

2、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 地震:(1)时空分布特点: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

3、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2)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2 滑坡、泥石流2(1)时空分布特点: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2)成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工程建设。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1)时空分布特点: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

4、华南秋冬旱。(2)原因: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4 洪涝(1)地域分布特点: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2)成因:自然原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人为原因:植被破坏过度开垦围湖造田占用河道5 沙尘暴(1)时空分布特点: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2)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5、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碎屑物质丰富;多大风天气;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6 台风(1)时空分布特点:3510 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2)原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强烈的上升气流;地转偏向力的影响;7 寒潮(1)时空分布特点:9 月次年 5 月均可发生,集中 34 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2)原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8 赤潮

6、(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2)成因及形成条件:纬度较低,水温高;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静水环境。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防-抗-救”的含义即“预防”、“抗灾”、“救灾和重建”。下列防御措施对自然灾害应该是通用的:1.防灾: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

7、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2.抗灾: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3.救灾和重建: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4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

8、重建工作。(二)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三)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9、,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四、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四、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洪灾: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 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加固堤坝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旱灾: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 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沙尘暴:退耕还林、还草 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 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

10、 工程固沙风暴潮:5修建、加固沿海塘坝建设、恢复海防林 保护沿海堡礁滑坡: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 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泥石流: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蝗灾:1.农业防治: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2.生物措施: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3.药剂防治: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赤潮:建设污水处理设备

11、,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 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 使用无磷洗涤剂五五.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2.台风: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3.寒潮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提供风能。4.火山:形成矿产资源;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6自然灾害与防治重要: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

12、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3.灾情大小由什么决定的?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6.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哪些地域差异?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7.

13、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哪些?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8.气象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9.水文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洪涝,风暴潮。海水入侵,海浪。10.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地震,滑坡,泥石流。11.生物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病害,虫害,鼠害。12.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二是北半球 20-50 灾害带,沿地中海一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13.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有何特征?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

14、少,分布比较稀疏。14.自然灾害种类的区域分异及原因?15.我国农业灾情分布地域差异?我国东部的农业部门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灾害的影响,使种植业灾情严重;我国西部的农业部门以畜牧业为主,主要受雪灾、旱灾、虫灾等影响,使7得牧业灾情较严重。16.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17.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18.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是指连云港以南的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19.东部灾害带:主要是指第三阶梯,以洪涝、旱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20.中部灾害带:主要是指青藏高原

15、以东的第二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21.西北灾害带:主要是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22.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是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23.地震的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24 地震的震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差一级能量差 30 倍),但有多个烈度。25.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最常见的是构造地震,对我国影响最严重)。26.全球地震

16、主要分布在哪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27.构造地震多发的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28.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灾情分布特点是东重西轻。29.我国地震多发区是哪里?台湾,青藏,新疆,华北。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 105E 附近,它也是我国东西地质构造分界线。30.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31.西南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32.我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降

17、水多,尤其是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8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导致植被破坏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人们的防范意识、措施不到位建筑物、财产、城市越来越密集。33 滑坡发生的原因?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岩体多破碎;地表植被覆盖率差。34.泥石流产生的原因?山高谷深,地形陡峻;多松散的碎屑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植被覆盖率低。35.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摧毁农田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等干旱特点:渐变性,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36.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和江淮地区(伏旱)37.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

18、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且多大风。正值小麦的生长期,需水量大,缺水严重;人为原因:人口多,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38.旱灾的危害?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39.主要的抗旱措施有哪些?兴修水利(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耐旱作物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40.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而西北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41 我国干旱与洪涝的关系?时间上的交替,空间上的交错。(不稳定的季风气候)42.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19、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43.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有广阔的暖洋面,有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足够的地转偏向力。(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就无法形成热带气旋)44 台风:中心风力 12 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45.台风的灾害天气特征:狂风暴雨。46.台风多发地区:西北

20、太平洋。47.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48.台风眼风力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是什么?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做下沉运动,水汽难以达到饱和,故天气晴朗。49.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50.台风对沿海地区农业和城市有什么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是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渔业区,人口密集,城市港口众多的地带。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并9且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会造成城市、港口以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以及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从而直接威胁着

21、我国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51.寒潮:由于冷空气入侵造成气温在 24 小时内骤降 10以上,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在 5以下的,就称作“寒潮”52.寒潮的时空分布特点:北半球中高纬度,深秋到初春。寒潮灾害天气特点: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多发生在冬半年。好处是,冻死害虫;改善土壤墒情;可能净化大气。53.寒潮的源地是: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54.寒潮的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55.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

22、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56.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沙尘暴的好处是:增加降水,增加土壤肥力,增加水域营养盐类,塑造地表形态。57.沙尘暴产生需要哪三个基本条件?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58.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59.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由于本区降水少,蒸发大,且多大风。干旱使土壤疏松干燥,风力对土壤的侵蚀越来越严重。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

23、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60.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自然原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冬季风的通道;接近沙源地;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 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6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62.暴雨洪水特点: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63.我国洪水类型、形成原因、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对比:提示:洪

24、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1064.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65.诱发雨涝的根本原因: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66.防治洪水灾害灾害的措施有哪些?兴修水利工程(水库,大坝,裁弯取直,疏浚河道)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监测与预报树立防灾减灾意识67.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 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68.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25、。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围湖造田,毁林)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在河流下游低洼地冲蚀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69.为什么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国防洪和防治水土流 失的重点?我国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这里农业和工业发达,人口和城市集中,洪涝可以导致严重的灾情,因此是防洪的重点地区;七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状况,使得下游泥沙淤积,河道堵塞,直接影响中下游的排洪泄洪情况,因此七大江河流域也是我国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也可以认为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七大江河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70.影响我国东部

26、沿海的风暴潮类型 及分布类型 成因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暴雨洪水主要由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 49 月,自南向北推移。融雪洪水受气温升高影响形成 西北和东北山区。45 月融雪洪水78 月冰川融水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秋末春初类型发生季节发生地区危害台风风暴潮 7-10 8 月和 9 月最集中东南沿海温带风暴潮 春秋北方沿海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1171.人类的活动

27、是否会加剧灾情?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地表状况发生改变,加剧了洪水灾害的发生,例如,植被覆盖度降低,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泥沙沉积;围湖造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水域面积缩小,高水位、高流量,洪灾产生。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与区域的人口、经济有关,人口越密集,致灾的可能性越大;经济越发达,损失就可能越严重。72.农作物病虫害的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南方重于北方。73.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74.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75.我国水稻病虫害有(稻瘟病、

28、纹枯病和白叶枯病),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的地区。76 棉铃虫的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棉花产区,黄河流域棉产区和新疆棉产区受害尤其严重。棉铃虫是中国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其灾害损失巨大。77.森林病虫害的分布与地形、气温有关。油松毛虫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处,第二级阶梯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除新疆北部外)没有。落叶松毛虫分布在中温带,赤松毛虫分布在暖温带,马尾松毛虫分布在热带、亚热带。78.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79.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80.我国灭蝗的方法?主要采用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等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地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