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物第一次月考必记的知识点档教案423.pdf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183001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第一次月考必记的知识点档教案42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物第一次月考必记的知识点档教案42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物第一次月考必记的知识点档教案42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物第一次月考必记的知识点档教案42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物第一次月考必记的知识点档教案42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次月考必记的知识点第一次月考必记的知识点 第一讲第一讲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组成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细胞内液(2/3)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组织液(细胞间隙液)、淋巴等体液 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 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 2、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多余血浆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多余血浆 二、细胞外液的理

2、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无机盐浓度)在 37 度时约为 770kpm,相当于生理盐渗透压(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 7.357.45,与 HCO3-、HPO42-等离子有关、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3)温度(37,波动一般不超过 1)三、内环境作用:三、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淋巴血浆组织液养料 O2废物 CO2细胞内液 代谢活动均在细胞中进行,故细胞中代谢活动均在细胞中进行,故细胞中 CO2浓度最高浓度最高 直接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

3、、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器官有一个(皮肤)四、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动态平衡中 2、稳态的调节:、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 共同调节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

4、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血浆、组织水肿 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2)组织水肿的原因 过敏反应: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血浆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透

5、出而流失。内环境成分的判断-“三看法”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 聚合酶、RNA 聚合酶)、ATP、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跨膜分析 1几种由单层细胞形成的结构 人体中有很多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如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

6、肺泡、肾小球和肾小管等,这些非常薄的结构有利于物质交换,物质透过这些管壁或泡壁时,要经过两层细胞膜。2细胞、生物膜、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层数间的关系(1)1 层细胞2 层生物膜(2)1 层生物膜1 个磷脂双分子层2 层磷脂分子(3)若物质出入细胞内的线粒体需多跨越线粒体内外膜(4 层磷脂分子)3外界空气中 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跨膜层数分析 从图 1 可知,在肺通气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中,O2要穿过肺泡壁(一层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一层上皮细胞)及红细胞膜,共计 5 层生物膜,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从图 2 可知,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O2进入组织细胞要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一层上皮

7、细胞)和一层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合计 4 层生物膜),再加上 O2最终要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而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故共合计 6 层膜。由此可知,外界空气中 O2进入人体骨骼肌细胞(9 层膜)如果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还要进入线粒体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9+2=11层膜)。4消化道(小肠)中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跨膜层数分析 食物中的淀粉在消化道中被淀粉酶和麦芽糖酶分解成葡萄糖,主要在小肠中被吸收,其吸收过程如图所示:肠腔中的葡萄糖经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 层膜)绒毛内毛细血管壁(2 层膜)组织处毛细血管壁(2 层膜)组织细胞膜(1 层膜)7 层膜;而 1 层膜由 2 层磷

8、脂分子构成,所以共穿过 14 层磷脂分子层。蛋白质等大分子运输通过胞吞和胞吐,通过蛋白质等大分子运输通过胞吞和胞吐,通过 0 层膜层膜 第二讲第二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1)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兴奋 神经纤维:轴突 与 髓鞘(一个神经由多条神经纤维组成)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3、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调节的

9、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配的肌肉或腺体)二元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包括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如:膝跳反射。无中间神经元,神经中枢为传出神经元的胞体。无中间神经元,神经中枢为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三元反射弧:三个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既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反射弧保持完整,就一定有反射吗?不一定,接着往下看:4.反射发生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反射弧结构完整;适宜强度的刺激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10、导过程和特点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 由于 K 离子大量外流,膜外侧集较多的正离子 膜外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某部分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由于神经元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大,钠离子外流,电位差表现为内正外负,称为动作电位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2)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中部,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4.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电信号(神经冲动)形式传

11、导。5.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电流表的偏转方向与次数(1)在神经纤维上:刺激 a 点,b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 c 点(bccd),b 点和 d 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刺激 b 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 c 点,兴奋不能传至 a,a 点不兴奋,d 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后突触后膜膜 2、突触的常见类型:甲轴突胞

12、体型:乙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少见)3、传递过程 :电信号化学电信号电信号 4、传递特点:单向传递 原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常考)突触延隔 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传出神经传出。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物质,而却以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请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意义。(可大量释放神经递质,加快兴奋的传递可大量释放神经递质,加快兴奋的传递)。突触后膜的

13、面积较大的意义:有利于接受神有利于接受神经递质经递质 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分泌至突触间隙共穿越几层生物膜?哪些细胞器参与了递质的合成与释放?(0 层膜,高尔基体、线粒体)5、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组成上的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信号转变的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相关考点 1、神经递质:在突触传递中是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在神经元细胞内合成。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氨基

14、酸类和一氧化氮等 2、类型: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递质(甘氨酸),因此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3、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4、递质的去向: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递质递质去向:酶水解载体运回突触小泡 5、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

15、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a 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 K通道开外,K外流。b 点0 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Na内流。bc 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cd 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de 段静息电位。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枢纽 脑干:呼吸中枢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语言言、

16、听觉听觉、视觉视觉、运动运动等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觉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视觉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成人与婴儿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功能的区别 成人与婴儿控制排尿的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的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短期记忆:当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第第 3

17、 讲讲通过激素的调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一、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 CO2、H+、等的调节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通过体液运输分泌激素 外分泌腺:有导管,通过导管运输,分泌消化酶(肠腺,胃腺,唾液腺,汗.泪腺)二、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二、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抗利尿激素 调节水平衡、血压 下丘脑 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 生长激素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 垂体 多种促激素 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含 I)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

18、(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 肾上腺激素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调节血糖动态平衡 卵巢 雌激素等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睾丸 雄激素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3激素的化学本质(1)固醇类激素:性激素。(2)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3)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三、血糖平衡的调节 1 胰腺 外分泌部:分泌胰液 内分泌部:胰岛 胰岛 A 细胞:胰高血糖素 胰岛 B 细胞:胰岛素 2、血糖的来

19、源和去向 肌糖原在肌肉细胞中转变成乳酸,不能分解成葡萄糖(常考)3、血糖调节过程 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另外还有肾上腺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叫做“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叫做“拮抗作用拮抗作用”胰岛素分泌异常 分泌少:糖尿病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少)(多尿:排除糖份时带走大量水)4、血糖平衡的意义 血糖浓度在 80-120mg/dl,保证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进而 保持人体健康。五、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甲状腺激素功能(1)促进新陈代谢(2)促进生长

20、发育(3)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调节方式:负反馈 3、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 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易激动)分泌过少:甲状腺功能不足(精神萎缩)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 婴幼儿缺碘:易患呆小症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相同作用,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拮抗作用。六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

21、细胞。激素名称 靶器官(或靶细胞)甲状腺激素 几乎全身组织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胰岛素 几乎全身组织细胞 胰高血糖素 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 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细胞。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1 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关系: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人体体温调节

22、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2、热量平衡:产热与散热应维持动态平衡 产热主要是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散热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3、构建体温调节模型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下丘脑 冷觉与温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温觉或冷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内脏器官 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的调节(调节方式:神经(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体液调节)1、水平衡调节中枢:下丘脑 2、调节过程 (1)人体水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和体液神经和体液调节。(2)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4)抗利尿激素作用:促进集合管和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