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2).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806340 上传时间:2025-08-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54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加坡城市绿地特点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针对建国初期市区中心交通过度拥挤、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挑战,新加坡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的规划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战略性规划、总体规划、协调各机构间土地利用、实施政府土地售卖计划和日常的发展项目管制与审批等。从多个角度分析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特点,如可持续交通策略、城市发展形态、住房、经济发展、绿化、保护文化遗产等 1 城市规划特点 1.1 可持续交通策略。 总体规划初期优先确定主要高速公路、干路和轨道交通网络,预留其所需用地以减少实施时可能面临的用地矛盾。另外,为支撑商业和住宅密集地区,在进行详细交通规划时选择在该地段建立主要交通车站及设施,以有效连接这些重要枢纽,保证换乘的便捷性。用地规划方面也同步配合,在公交枢纽周围规划较高密度发展,以推进公交导向型的发展。 另一方面,新加坡通过提供便捷、票价低廉的公交服务和不断扩大公交网络,大力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拥车证制度控制车辆增长、实施电子公路收费系统管理道路使用。这些多管齐下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道路系统的负荷,保持道路交通通畅,将道路用地控制在12%以内,确保国家持续发展。新加坡的目标是2020 年前,高峰时段公交出行比例从目前的59%提高至70%。 1.2 紧凑型城市。 一个城市的可持续性与其形态有密切的关系,鉴于国土面积有限、人口持续增长,新加坡从可持续土地利用角度,采取集约紧凑型的城市建设模式。除了公交导向式的建设,也优先发展已开发地段,使每个开发地段的建设达到规划可容许的最高密度,尽量节约土地,保存未开发地段。采取高密度、紧凑型的城市形态也可以减少出行时间和距离,更有效地利用已建成的交通系统、公共与基础设施,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1.3 多管齐下的商业发展。 在商业发展规划方面,新加坡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除了加强中央商业区的发展之外(如目前重点发展的滨海湾新市区计划),也规划了多个区域商业中心和周边商业中心,见图3。在全岛各地提供活动中心,不但能避免城市中心过度拥挤,也在全岛范围内提供就业机会和服务设施,减少对交通系统的需求,节能减排,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4新镇与政府组屋。 新加坡约80%的人居住在全岛23 个新镇内的政府组屋。这些新镇经过全面性的规划,为居民创造自给自足的居住环境。新镇内除了高质量、可负担的住房,还就近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学校、公园、诊所、民众俱乐部、图书馆、体育设施、商场等,见图4。新镇周边也规划低污染的工业区,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由于日常所需的基本设施都近在咫尺并有便利的交通系统相互衔接,可以减少居民出行的需求。另外,新镇设计也考虑了街道景观、步行系统连通性等,以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1.5 支持经济发展。 由于新加坡缺乏天然资源,因此只能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创造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中央商业区的振兴(如规划发展的滨海湾计划)有助于建设一个现代金融商贸中心,吸引国际企业和人才入住[5]。工业方面,在这40 年间,工业模式从早期发展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渐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方向转型,开辟了尖端科技工业。规划也同步配合,制定裕廊石化岛、新型的商务园(如科学园、国际商务园、樟宜商务园,纬一生物科技园、洁净工业园、实里达航空工业园等),并结合多所大学形成科技带。概念规划也预留土地为未来主要工业的增长服务,如石化、科研、生物药剂、航空业等用地,确保在长期发展中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另外,工业用地也经过周密考虑,将无污染性的轻工业设置于住宅区周边,鼓励混合用地,提高就近就业机会,从而减少通勤需求。 1.6 花园城市。 新加坡于1967 年开展了花园城市运动,在道路两侧、未开发土地和新开发地段上积极植树,同时也建设大型公园与休闲设施。到20 世纪80 年代进一步在道路与公园的种植上引入花卉,同时开辟更有特色的主题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适应岛国的特殊条件,新加坡也发展“公园联道系统”,利用狭小地段如河道、道路旁进行绿化并铺设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形成绿色网络串联全岛的公园,从而提高公园和绿色空间的可达性和可利用性。“公园联道系统”中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是建设一个150 km长的环岛联道,让户外及骑车爱好者在不间断情况下游览全岛。随着新加坡城市化的推进,“花园城市(Garden City)”(见图5)的构想将更上一层楼,在概念规划中预留更多绿地并增加休闲活动场所,进一步提升公园与河畔的连通性和可达性并保留自然生态与栖息地[5]。另外,在城市建成区鼓励垂直绿化、空中花园等绿化措施。 1.7 保护文化遗产。 除了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新加坡在土地规划中也致力于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需求,适当保留特色建筑和成立历史保护区[5]。20 世纪80年代至今,全岛保存修复了超过6 800 栋建筑物和55 栋古迹,另外还有3 个主要的历史保护区:牛车水、小印度和甘榜格南,见图6。这些区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味,包含市民的珍贵记忆。有选择性地保留这些重要的旧建筑和区域能加强市民的归属感和对国家的情感,并有助于保存特有的文化历史与城市风貌。 2启示 随着新余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应大胆学习新加坡经验,提高城市规划发展水平。 2.1充分发挥城市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引导作用。 编制城乡交通规划,制定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发展策略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交通政策,充分发挥交通对新余城乡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的引导作用。 2.2建设生态城市,打造一流的人居环境。 借鉴新加坡经验,制定新余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定在房地产项目中绿地率应达到35%以上;每个功能区应有一个10hm2的公园,在居民小区500m范围内应有一个1.5hm2的公园。划定非建设用地,并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为城市发展预留足够的生态绿化空间。构建园林网络,让居民一走出办公室、住宅区、学校后立刻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凸显新余山水特点,凡是有山的建筑依山就势,保持山景完整,凡是临水的建筑,临水而建,保持水系的完美,以建立风格,打造一个朝气蓬勃、启发创意的优质居住环境,让人们安居乐业、享受生活,鼓励外来人才来到新余生活、经商、投资,并且吸引游客来旅游度假。 3 结语 随着人口结构变换、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未来生活品质的期望也会相对提高。城市规划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规划体系的优点,不断创新,思考长期必须面对的挑战和需求,以调整相关规划政策和方针。除了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建立新加坡的独特性并培养市民的归属感。如今的新加坡面临的挑战虽然与早期有所不同,然而,最终的目标仍然不变,即保持新加坡的全球经济竞争力同时兼顾创造宜人舒适的城市风貌与生活。新加坡市区重建局也将致力于将新加坡建设为一个适宜居住、工作与休闲的卓越城市。 参考文献 1 千庆兰.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探.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 2001, (4) 2 徐波. 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 城市规划, 2002, 26 (11) :20~ 22 3 马锦义.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中国园林, 2002, 18 (1) :23~ 26 4 徐波等. 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若干思考. 中国园林, 2000, 16(5) : 35~ 39 5CJJöT 85- 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2~ 23 6 张国强, 金中泉.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上). 中国园林, 2001, (4) : 22~ 25 7 苏俏云. 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 华南师范 大学学报, 2000, 26 (11) : 90~ 94 8 王祥荣. 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40 (4) : 9 朱庆华.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 林业调查规划, 2002, 22 (6) : 93~97 10 何平, 彭重华. 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5~ 78 11 吴承照. 风景园林研究进展. 中国园林, 2000, 16 (3) : 88~ 93 12 曹鉴燎, 苏启林, 刘一明. 城市绿地规划分析与评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3 谢华. 新加坡城市美化绿化之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24 (11) : 35~ 38 14 谢华. 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之研究. 中国园林, 2002, 18 (6) : 33~35 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景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