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校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__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烟台职业学院
《合唱训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批阅人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音乐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关系的学科。以下关于音乐对人心理影响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
A. 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状态
B. 音乐能够提高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C. 听任何类型的音乐都对人的心理有益
D. 音乐可以促进人的社交和沟通能力
2、音乐史上,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注重情感的表达。肖邦的音乐作品大多( )
A. 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B. 以宏大的结构著称 C. 充满了幻想和激情 D. 强调理性和秩序
3、对于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以下哪个方面能够最直观地反映出其所属的地域文化特色?( )
A. 旋律走向 B. 节奏特点 C. 乐器使用 D. 以上都是
4、音乐表演中的表情记号能够帮助演奏者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情感。“Accelerando”这个表情记号的意思是?( )
A. 渐强
B. 渐弱
C. 渐快
D. 渐慢
5、在音乐欣赏中,以下哪种音乐体裁通常由一个主题及其若干变奏组成,通过对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来展示音乐的魅力?( )
A. 奏鸣曲 B. 变奏曲 C. 回旋曲 D. 协奏曲
6、音乐的节奏对于音乐的感染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下关于节奏的描述,哪一项不是其主要特征?( )
A. 节拍的强弱规律
B. 音符的时值长短
C. 旋律的起伏变化
D. 节奏型的组合方式
7、在音乐表演中,演奏者的呼吸控制对于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流畅性非常重要。对于管乐器演奏者来说,如何合理控制呼吸?( )
A. 根据乐曲的节奏 B. 尽量深呼吸 C. 保持均匀的呼吸 D. 以上都需要考虑
8、在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方式。合唱的声部类型包括?( )
A. 高音声部、中音声部、低音声部 B. 男声声部、女声声部 C. 童声声部、成人声部 D. 以上都是
9、音乐中的音色是指不同乐器或人声所发出的声音的特色。以下关于音色的作用,错误的是?( )
A. 音色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更加生动
B. 音色可以帮助听众区分不同的乐器和人声
C. 音色可以确定音乐的风格和情感,使音乐更加具有感染力
D. 音色在音乐中并不重要,只要有旋律和节奏就可以了
10、在音乐创作的团队合作中,以下哪个角色对于作品的整体风格和质量把控起着关键作用?( )
A. 作曲家 B. 编曲师 C. 制作人 D. 录音师
11、在音乐创作中,歌词与旋律的结合需要巧妙处理。以下哪种情况可能导致歌词与旋律不协调( )
A. 歌词的韵律与旋律的节奏相符 B. 旋律的走向与歌词的情感一致 C. 歌词过长或过短,与旋律的长度不匹配 D. 歌词的声调与旋律的音高相呼应
12、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戏曲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对于京剧和昆曲,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京剧的唱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
B. 昆曲的表演风格更为细腻、优雅
C. 京剧的历史比昆曲更为悠久
D.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
13、音乐创作中,旋律的发展手法多种多样。模进是常见的一种,以下关于模进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旋律在音高上保持不变 B. 旋律按照一定的节奏重复 C. 旋律在音高上做有规律的移动 D. 旋律的节奏和音高都随机变化
14、中国传统音乐中,戏曲音乐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以下关于京剧唱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西皮唱腔较为欢快激昂 B. 二黄唱腔较为深沉悲婉 C. 反二黄比二黄的节奏更慢 D. 西皮和二黄不能在同一出戏中出现
15、在音乐表演中,演奏者的表现力对于作品的呈现至关重要。以下关于演奏表现力的描述,哪一项不够准确?( )
A. 通过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来表达情感
B. 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C. 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改编以突出个性
D. 完全按照乐谱的指示进行演奏,不做任何发挥
16、在音乐表演中,合奏是一种常见的表演形式。以下关于合奏的要求,错误的是?( )
A. 合奏需要各个乐器声部之间的协调配合,保持节奏和音准的一致
B. 合奏需要指挥家的统一指挥,确保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
C. 合奏可以展示出不同乐器的特色和表现力,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
D. 合奏只需要各个乐器演奏自己的部分,不需要考虑整体的效果
17、音乐分析是深入理解作品的重要方法。在分析一首奏鸣曲式的作品时,展开部的主要作用是?( )
A. 重复呈示部的主题 B. 引入新的主题材料 C. 对主题进行变化和发展 D. 巩固和强调主题
18、在音乐教学中,以下哪种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地评估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 )
A. 考试 B. 作业 C. 课堂表现 D. 综合评价
19、在古典音乐中,奏鸣曲式通常包含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以下关于奏鸣曲式的陈述中,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
A. 呈示部会呈现主题和副题
B. 展开部通常对主题进行变化和发展
C. 再现部会完全重复呈示部的内容
D. 奏鸣曲式常用于交响曲、协奏曲等大型作品
20、在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中,有众多的风格流派。对于摇滚音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以强烈的节奏和电声乐器为特点 B. 歌词内容通常较为深刻和严肃 C. 主唱的嗓音通常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D. 音乐结构较为简单,缺乏变化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有多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音乐表演中,舞台形象和服装对于表演者的整体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但舞台形象和服装只是外在的装饰,对于音乐作品的诠释和传达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这种观点是否成立?( )
2、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比如20世纪60年代的摇滚乐反映了当时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但音乐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不受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说法成立吗?( )
3、音乐教育中的评价体系应该多元化。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会增加评价的难度和复杂性,不如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方式直观。这种论断是否恰当?( )
4、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元素运用可以展现文化特色,但如果生搬硬套,可能会显得不伦不类,这种看法对不对?( )
5、音乐史上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是相互独立、没有任何关联的,这种观点是否合理?( )
6、音乐欣赏不仅仅是被动地聆听,还包括主动的分析和思考。但对于普通听众来说,只要能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就足够了,不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这种论断是否恰当?( )
7、音乐演出的成本包括场地租赁、设备购置、演员薪酬等,控制成本对于演出的成功至关重要,但不能以牺牲演出质量为代价,这种说法对吗?( )
8、音乐比赛中的评委应该具备专业的素养和公正的态度,但评委的个人喜好和主观判断可能会影响比赛结果的公正性,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吗?( )
9、音乐评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一些不良的评论可能会误导消费者,破坏音乐市场的秩序,这种情况是可以控制的吗?( )
10、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创新,但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这种现象是可以改变的吗?( )
11、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如组织乐队排练、举办音乐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该表述是正确的。( )
12、音乐文化中的音乐社团和俱乐部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但这些社团和俱乐部的活动往往缺乏专业指导和规范管理,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和创作氛围。这个判断准确吗?( )
13、音乐中的旋律是由一系列不同音高和时长的音符按照一定的节奏和规律组合而成,它能够表达情感、塑造形象和传达主题,而且旋律的走向和起伏变化在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古典音乐中的旋律通常较为复杂和严谨,而流行音乐中的旋律则更注重简洁和易记性,所以旋律是音乐中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元素之一。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
14、音乐创作中的节奏动机可以作为音乐发展的核心元素。通过对节奏动机的重复、变化和发展,构建出整个音乐作品的框架和结构,此说法是合理的。( )
15、民间音乐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中自发创作和传承的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民间音乐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必然会逐渐消亡。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30分)
1、(本题5分)详细阐述音乐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其优势、组织方式以及如何促进学生在小组中的有效学习。
2、(本题5分)论述音乐创作中的旋律逆行手法,说明其在音乐结构创新和情感表达上的特殊效果。
3、(本题5分)深入分析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包括使用的教学方法、练习手段以及节奏感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
4、(本题5分)详细论述音乐表演中的心理调适,包括如何克服舞台紧张、应对突发情况等心理问题。
5、(本题5分)详细阐述音乐在军事中的应用,包括鼓舞士气、军事仪式、军事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以及现代战争中音乐的作用。
6、(本题5分)详细阐述音乐创作中的旋律创新方法,结合现代音乐创作的特点,分析如何创造出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旋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20分)
1、(本题10分)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例,分析音乐中的调式转换对音乐色彩和情感层次的丰富效果,探讨巧妙运用调式转换的方法。
2、(本题10分)深入研究音乐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分析音乐活动如何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第6页,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