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体验生活 体悟科学 体现素养
—苏教版五下教材《斜坡的启示》教学案例
【背景说明】
新课标指出: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片段一】
一、体验生活,认识斜面。
1、先做一个游戏,看看谁的眼睛亮。游戏的名称是《大家来找茬》(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有台阶;一幅无台阶)
你们真是太聪明了!那你知道这里为什么要做一个斜坡吗?
学生说:……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是为什么吧!
出示推车视频
现在你知道了吗?说说看!
学生说:因为做一个斜坡比较省力。(板书:斜坡 省力)
2、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了利用斜坡会省力,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
请你直接把重纸箱搬到高处。(感觉如何?)
请你利用这个木板,把重纸箱推上去。(感觉如何?)
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3、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会比较省力气。
谈话:像车棚台阶边的斜坡、推车时和搬重纸箱时斜放的木板。古时候的人们就已经想到用这种斜坡把笨重的物体从低处推到或拉到高处。
4、斜坡就是一种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面)
那怎样的面,就是斜面呢?
(板书:两头一高一低)教师可以示范引导。
【评析:生活中的斜坡常见,然而发现斜坡的学生不常见,思考斜坡作用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正因为斜坡常见,那么学生研究斜坡的兴趣也就没有那么浓厚,兴趣是有效探究的前提。基于这两点考虑,笔者从形式上以大家喜欢的“找茬”游戏导入,从内容上以生活中的斜坡运用逐一呈现,从体验和感受上使学生经历“找一找”的发现过程、“看一看”的眼见为实过程、“试一试”的亲身体验过程,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了解斜坡在生活中的运用和作用。知道斜坡可以省力,不是本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探究斜坡省力原理,进而用斜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重点,难点。所以,笔者从生活中的几个斜坡,抽象出斜坡就是斜面,斜面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引出新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斜面是什么特点?如何搭建斜面呢?】
【片段二】
二、探究斜面坡度的大小与用力的关系
1、我们已经知道了斜面的特征,那你们会利用材料篮里的材料搭建一个斜面吗?
需要哪些材料?
准备怎样搭建?
给你们一段音乐,音乐停止,全体坐正!
(老师指导)
请每个科研小组的组长,上来展示你们这组的科学成果。
2、留下坡度不同的三个斜面。
你发现这三个斜面有什么不同?
也就是说(斜面的坡度不同)
3、学生预测:
我们已经知道斜面可以省力。那么坡度不同的斜面,省力情况一样吗?(不一样)
那是坡度大的斜面更省力,还是坡度小的斜面更省力呢?
学生预测,教师出示学生预测结果。
作为科学家,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能不能随便猜测?
我们要怎么样?(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4、实验设计:
做实验,你准备使用材料篮里的那些材料?
你准备怎样使用这些材料呢?
我们要比较三种坡度不同的斜面,哪种情况更省力?我们要测量几次?
这三种坡度情况,先测量( )再测量( )最后测量( )。
测量这三种情况时,什么材料不能变化?什么材料必须变化?
还需要注意什么?
5、实验步骤:
根据学生的预测,出示实验步骤。
第一、实验员1按顺序搭建坡度不同的斜面。
第二、实验员2测量出三种坡度情况下,小车上坡需要的拉力。
第三、记录员做好记录。
第四、组长组织分析数据,得出什么结论?证明你的预测对不对。
第五、得出结论后,请组长收好实验器材。
6、注意:
第一、在使用测力器前,看一看指针是否对准0刻度。
第二、用测力器测量小车拉力时,要顺着小车的运动方向 ,慢慢拉动。
第三、测量过程中,看清楚指针所指的刻度。
开始试验,并填写好你测量的数据。
组长汇报实验结论,并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对还是错。
7、小结:斜面不仅可以省力,而且坡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反过来想:
所以我们想借助斜面省力时,要适当的降低斜面的坡度。
看一看。(模拟动画)
【评析:这一部分,笔者设计了根据斜面特点搭建斜面这一环节,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搭建的斜面,激起学生的思考:这些斜面哪里不同?(学生可能会说坡度不同、高度不同、倾斜度不同等)、这样的不同,对斜面省力有什么影响?(学生猜测斜面坡度越大,越省力。或者坡度越小,越省力。)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讨论探究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实验的习惯。这一部分的重点,不仅是获得正确的结论,而且是掌握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的习惯。】
【片段三】
三、认识变形的斜面
1、 那这位叔叔骑车上坡,感觉怎样?他又想了什么办法呢?
出示自行车上坡情景。
学生回答。
把一个很陡的斜面,设计成坡度很小的多个斜面。
(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提问:你愿意从这条路爬上山顶吗?为什么?
讨论:怎样爬上这座陡峭的山,比较省力呢?请小组讨论设计出登山路线。
3、展示设计,并说明为什么省力?(实物台)
科学家们,你们真是太聪明太伟大了,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盘山公路。(出示图片)
像这样螺旋和s形的设计路线,实际上是斜面的变形。
4、那么斜面是怎样变形的?我们做一个演示吧!
实践操作活动:拿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斜面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斜面变成螺旋了!
5、如果说:螺旋就是斜面的一种变形。那么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
螺纹就是螺旋,也是斜面的一种变形
6、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盘山公路和螺钉上的螺纹都是变形的斜面。
【评析:经过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斜面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 但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不是照搬照用的,例如:复式楼两层之间的楼梯,搭建一个斜面楼梯,很浪费空间;想登上一座高山,搭建斜面要做一个比山还要高的斜面,工程浩大,浪费财力人力。在这些特殊的环境中,想利用斜面省力,就要有所改变。笔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精心安排了“设计上山路线”的有趣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学生的手画出变形的斜面“s形”和“螺旋形”,同时用自行车爬坡和盘山公路、螺旋楼梯、立交桥等,让学生感悟斜面在生活还用这些变形的运用。教育学生学习要活学活用。】
【片段四】
四、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相互说一说。
组长汇报。
2、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斜面和螺旋,你能找到,并指出来吗?并说说它的作用。
【评析:学以致用,学习不仅为了学习,学生的学习总是停留在书本,停留在感受,停留在思考,这样的学习永远是低级无效的。这一环节安排了一组生活中的斜面图片,让学生知道斜面的运用,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
【片段五】
五、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从斜坡得到了哪些启示呢?(板书:的启示)
2、其实斜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运用,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看一看吧!
【评析:斜面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省力,生活赋予了斜面更多的魅力,例如:滑梯给学生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飞流直下的瀑布成为大自然美丽的风景线;人字形的屋顶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结尾与导入相映成趣,以趣导入,以趣收尾,在兴趣中进入学习,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学习于无形之中,此乃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教学评析】:
1、巧设教学语言,体现科学素养。老师说的每句话都要仔细斟酌,绝对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科学的语言不仅能体现科学教师的严谨,更能帮助学生得到准确地的科学结果。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比如:在《斜坡的启示》一课中,有一个观点(坡度小的斜面更省力),这个“更”字,比较准确。不仅说明斜面可以省力,还说明坡度小的斜面更省力。
2、精选实验材料,体验生活情境。在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需要清楚地看出实验结果,实验的材料非常重要。比如:在本课中,为了让学生感觉到,观察到斜面可以省力,笔者包装了一个很重的纸箱和一块木板,还特意在箱子底部和木板表面贴了透明胶等减少摩擦力的材料。为了通过测量得出不同坡度所用力的大小。我做了七、八遍实验,最后在小车里有原先的20克到后来的80克。数据上有了明显的区别,学生一看就得到了正确的结论。
3、激发思维触点,体悟科学思考。斜面的特点?斜面省力原理?斜面的变形?等这些问题,都是在笔者地精心设计下,学生不知不觉地经历体验、思考、提问、探究这样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思维训练是学生最有价值的收获。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