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同济建筑史课程纲要整理.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721244 上传时间:2025-08-0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207.75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建筑史课程纲要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同济建筑史课程纲要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济建筑学基础课程 西方建筑史论 如何阅读历史: 1.百科全书式——弗莱彻(Banister Fletcher)的《建筑史》百科全书式 2.时代精神式——《后现代建筑语言》、《空间,时间与建筑》 3.意识形态式——《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现代建筑》 4.图像学式——科林·罗(Collin Rowe) 《理想别墅的数学》 5.社会共同体——科斯托夫(Spiro Kostof) 《建筑史》 6.用历史辩论——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7.批判的历史——弗兰普顿《建构文化研究》 8*.现象学——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 建筑史不仅是关于建筑的历史,也是关于建筑师的历史 维特鲁威时代: 学者(scholar)+匠人(craftsman) 中世纪: 高超,训练有素的手工艺人,与资金提供者关系非常密切 文艺复兴: 阿尔伯蒂Alberti (现代式建筑师的开始)学者(不去工地)从他开始将建筑师和建造过程分开了。靠写书,绅士一样的建筑师 现代: 柯布西埃Corbusier 是又不是工程师(面对十九、二十世纪的重大技术变革,解决艺术和技术,经济、社会问题,扎根于社会变革中) 赖特Wright:建筑是艺术,又是实际的,又很有尊严的建筑设计 后现代: 文丘里Venturi :反精英,大众化 当代: 库哈斯:生产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西方建筑的自然法则 1、维特鲁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 比例proportion 可理解为建筑的数学原理 均衡symmetry 可理解为建筑的最终呈现的形式美 西方古代人认为几何和数是一种解释人——世界——神关系的神圣法则,到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师依然虔诚地探索比例关系(柯布也有这样的模度理论) 2、工业革命时代 (1)寻找新形式,从自然界提取形式元素(新艺术运动) (2)真实性J.Ruskin ——自然是建筑装饰的最好题材 (3)勒杜克(Viollet-le-Duc):研究哥特建筑,认为哥特建筑有着清晰的结构逻辑,其形式也是反 映了这样的逻辑,这种逻辑与自然界的生物结构相似 (4)当代:1、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仿生设计 西方建筑的源头 对西方古典建筑产生影响的古代文明建筑: 1、古埃及建筑 2、古西亚建筑 3、爱琴海建筑 古埃及建筑 陵墓: 马斯塔巴——陵墓建筑的一种 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 崖墓——曼都赫特普三世墓哈什帕特苏女王墓 神庙: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纪念性建筑 卡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阿布辛波神庙 建筑文化影响: 古埃及的梁柱体系的建筑系统和它的艺术表达形式 古希腊多立克柱式重要源头 马斯塔巴——阶梯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崖墓——神庙 古西亚建筑 城市与宫殿 1、复杂的空间布局 2、开创拱券和穹窿(古罗马发扬光大)结构系统来建立空间关系,对古罗马建筑产生很大影响 3、拱券:克服了梁柱的局限性,用少的材料获得大的空间 萨艮二世王宫 波斯波利斯宫:百柱厅接待厅 爱琴海地区建筑 宫殿建筑: 克里特文明:米诺斯王宫 迈锡尼文明:迈锡尼城梯林斯城卫城 其复杂的平面和空间组织与西亚建筑有很多关联 梁柱体系及柱头做法对希腊有影响 卫城狮子门:叠涩券,三角形装饰石板 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的形式语言和内在思想真正奠定了西方建筑最核心的精神观念。古希腊梁柱建造系统和以柱式来形成整个建筑秩序的方式一直影响到19、20世纪。 从几个层面理解希腊建筑: the settlement 成为一个聚居地,如何建造建筑的环境来进行神的崇拜(只理解建筑单体是不够的,环境也是有丰富内涵的) The temple 理解它的神庙是如何建造的 The order(应理解为秩序而非样式) 古希腊开始形成柱式,为什么会建立这样一套秩序 ? 古希腊建筑分期: 1).荷马时期(11-8cnB.C.) 2).古风时期(8-6cnB.C.),希腊文化形成期 帕斯坦——多立克柱式的博物馆,显示了多立克柱式的演化 3).古典时期(5-4cnB.C.),以雅典为中心 建筑类型:神庙、元老院、Agora、市场 神庙型制:圆形、端柱式、列柱式、列柱围廊、假列柱围廊式 柱式:古希腊柱式形式源于古西亚,古埃及的影响 4) .希腊化时期Hellenism(4-1cB.C.)马其顿统治,希腊文化的传播 柱式: 构图元素的固定化,石质梁柱结构体系各部件的样式和它们之间组合搭接方式的完整规范 柱式的组成: 柱子:柱础、柱身、柱头 檐部:额枋、檐壁、檐口 古希腊三种柱式: 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 多立克: 1:6—1:8(1:5.5——1:6) 三陇板(原木梁伸到额枋上面,端部易腐烂,故用陶片盖住,后转化成石材,意义虽然不在了但是形式延续下来)和陇间壁,属于石化木工的做法,组成构件—木构起源说。 爱奥尼: 1:8—1:11(1:9——1:10): 檐部是连贯的,额枋部位有线角, 柱头还有比例,旋窝状檐部也有尺寸标准 科林斯: 1:8—1:11 (1:9——1:10) 古罗马多用,代表作:列雪格拉德音乐纪念厅柱径的半径为最小模数单元,古希腊,柱式是形成建筑的最基本的元素 柱式的意义: a.一种结构方式和艺术方式的完美结合 b.柱式的规范严谨,艺术上非常成熟 c.柱式的适应性强,产生了多层组合的方式以及与拱券结构的结合 d.使用于不同性质的建筑或不同部位,柱式的表现力增强并系列化 e.希腊柱式饱含人文精神 18世纪--温克尔曼(1717-1768): 现代艺术史奠基人:一种关注艺术和史实论证的研究方法 从艺术特征上把古希腊建筑与古罗马建筑区分开 把古典建筑的形成和演变从艺术角度区分为不同时期: 1、直接的朴素的: 古风时代(前8-前5世纪) 2、崇高的有棱角的: 卫城为代表的艺术风格(前5世纪希腊打败波斯建立雅典霸权,此后一百余年史称古典文化时期,建筑被称为古典建筑) 3、美丽的流畅的: 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古希腊文明随马其顿帝国远征而被传播出去,希腊化建筑指希腊古典建筑风格同当地传统的结合) 4、模仿的时期: 古罗马时期(艺术开始衰落) 古希腊重要建筑: 艾比道拉斯剧场:利用山坡来作成圆形剧场 雅典卫城:卫城山门、胜利神庙 帕提农神庙:典型多立克柱式,列柱围廊式。为体现雅典娜的高大,内部用双层柱子。正面8根柱子,侧面17根 伊瑞克先神庙:爱奥尼柱式代表,灵活的布局 Agora:阿索斯(assos)广场 希腊化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渐渐开始,神庙已变成单一朝向 古希腊神庙:无正面后面,是开向大自然的。 古希腊建筑艺术成就: 1).重视建筑与自然关系 希腊自然地理多变,每个地方都有地方神,圣地与神相对应,建筑重视场所精神(Genius Loci) 2).公共建筑类型较为丰富 神庙,广场,市场,剧场,元老院,竞技场等。 3).古典柱式的确立和完善 4).掌握并使用视觉修正方法基座中部略高的拱线,二是将两边的柱子向内侧倾 5).从单体,群体组合到城市规划具有很高的水平单体规则,群体自由(非轴线对称),方格网城市(希波丹姆式城市) 6).雕塑与建筑的结合不同性质的雕塑与不同建筑风格的配合,并结合了人在建筑中的行进。 19c形成一种普遍的影响,认识与困惑: 困惑:认为帕提农神庙是最完美的建筑但卫城为何无秩序 两种猜测: a.雅典卫城是随意摆放的; b.雅典卫城有隐藏秩序 解读秩序: 舒瓦希:行进中的秩序 多夏狄斯:向心型图解分析,雅典卫城的布局,终于找到了卫城的中心 诺伯格舒尔茨:对场地布局的解说:古希腊建筑与场地,环境的关系,“关心场所,路径,领域.“古希腊建筑与场地有特殊的意义关系。建筑是其场地、建造以及性格特征相互关联而凝固成的形式体现(现象)。 柯布西耶:东方之旅雅典伊斯坦布尔,与更远处的山和海呼应 古罗马建筑: 特点:围绕仪式塑造空间的艺术,强调创造有秩序的人工环境 关键词: 天然混凝土、拱券结构 对柱式的发展:混合柱式、塔斯干柱式、券柱式、叠柱式 古罗马建筑成就: a.多种建筑类型的形成(包括复杂社会功能,如巴西利卡、斗兽场、浴场、剧场) b.建造工程技术的成就(拱劵、穹窿、大跨度) c.系统建筑理论:《建筑十书》 d.建筑的空间秩序与形式 e.古罗马的城市广场Forum图拉真广场 古罗马建筑分期: 1).伊特鲁里亚时期(8-2cB.C.) 意大利中部,石砌技术,拱券结构 2).罗马共和国盛期(2cn-30B.C.):受希腊建筑影响 基础设施: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桥梁,城市街道,输水道 公共建筑:发展了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角斗场,神庙继续发展,形制变化 3).罗马帝国时期(30B.C.-476A.D.): 30B.C.-180A.D为帝国强盛期 公共建筑:纪念性广场、凯旋门 古罗马的建造技术革新:天然混凝土、拱券结构、对柱式的发展以及券柱式 1).天然混凝土:以天然火山灰为活性材料(近似水泥),以凝灰岩,多孔火山岩,碎砖浮石为骨料 2).拱券结构的意义: a.简化建造技术;降低建造成本;加快施工速度; b.扩大建筑的容积和体量; c.改变了建筑的艺术形式,券柱式和穹顶作为造型要素 d.改变了建筑的形制 e.改变城市建设,代表性建筑类型为角斗场和浴场 3).对柱式的发展 a.柱式更华丽,复杂,希腊多立克柱式的改变,科林斯柱式大受钟爱,混合柱式的出现 b.券柱式:柱式与拱券结构的组合(罗马斗兽场) c.叠柱式:为柱式的叠层确定了规范,通常底层为塔斯干,二层为爱奥尼,顶层为科林斯 古罗马建筑特色: 1、建筑的空间秩序与形式: a.强调中心,轴线的秩序 b.脱离自然,强调人工环境的秩序, c.创造出连续和复杂的内部空间塑造, d.古典柱式的多种使用,成为联系空间的要素 e.“国际式”建筑风格 2、建筑理论: a.《建筑十书》: 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 全书分十卷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构图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型制、建筑环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设施、建筑师的培养等。 b.古典建筑传统的最核心的概念:比例Proportion 建筑美的范畴可以分为法式、布置、比例、均衡、适合、经营、分配等基本概念 古罗马的重要建筑: a.尼姆(Nimes)四方神庙:在城市空间中的神庙 b.卡瑞卡拉浴场、戴克里先浴场:综合社交场所,全部用拱券建造, 温水(室内),十字交叉拱,联系长形空间,重力压在墩子上,四边可开窗采光 c.古罗马万神庙:结合了古希腊门廊与古罗马穹窿;圆形平面,中心化空间;跨43.43m, 43m高,墙厚6m,挖神龛;顶部开天窗,直径9m;巨大穹窿顶,穹窿内壁每层递减的形式;光与建筑的关系,有神的意义 d.阿德良离宫:罗马郊外大型离宫,多种建筑场地,多种功能和复杂的空间秩序组织,每个局部都有秩序,但总体空间组织多样;多种轴线的交汇,不同轴线以巧妙方式相遇转折,形成复杂形式和灵活组织;与山体和自然环境巧妙结合 e.罗马大角兽场:长188米,宽156米, 分三层 古罗马的城市广场(Forum): 1、古罗马帝国广场群:a.最早的凯撒广场 b.奥古斯都广场 c.最大规模是图拉真广场 为皇帝歌功颂德,按照有秩序的人工控制的空间扩展方式建造广场,已经不是和自然环境的融合,强调人工安排的秩序,也暗示帝国统治的力量 2、图拉真广场(117年): 集市空间→巴西利卡空间(一种平面形式,特点是当中有中央大厅,旁边有侧廊,那时两端还有圆形收头空间,仪式空间做,议事大厅,做法院,交流公共空间,后转为一种教堂的平面形式)→记功柱(纪念性建造,40m)→图书馆→纪念神庙 巴西利卡: 一种平面形式,特点是当中有中央大厅,旁边有侧廊,那时两端还有圆形收头空间,仪式空间做,议事大厅,做法院,交流公共空间,后转为一种教堂的平面形式,对后来(中世纪的基督教堂与伊斯兰礼拜寺)空间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古罗马的城市营造: a.伊特鲁利亚文化:古罗马中心,古罗马建筑源头,吸收古希腊文化,其中神庙根据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描述复原出来,拱门出现了,也可说吸收了古西亚文化,拱劵,穹窿,古希腊文明的边缘,有地域性特点。 b.古罗马城市建成仪式:罗马四方场,找到城市中心,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南北是世界的轴,东西是自然的轴(太阳运行轨迹),之后再找城市的边界,建成后,在中心挖一个坑,用来供奉神灵。 c.Timgad(阿尔及利亚):古罗马人当时占领的城市,留下的遗址,十字轴线的格局。 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传承发展关系: 古希腊:自然环境秩序单体放置梁柱体系神庙四周四面都是自然 古罗马:人工环境秩序空间序列拱劵穹窿神庙正面朝向城市空间 古希腊圣地与古罗马城市广场的比较: Genius Loci土地之灵(场所精神),建筑的建造要能够呈现土地之灵,建立一种有秩序的领地,但对于秩序的认识二者不同,古希腊建筑单体一个个放在场地上,古罗马开始出现连续的空间(序列),人工化,有秩序,空间丰富,建筑与广场有组织的联系,高度仪式化的空间。 古典建筑秩序构成原则: Alexander Tzonis and Liane Lefaivre:《古典主义建筑——秩序的思学》解释西方古典建筑构图的原则,将古典建筑的形式规则系统分为三个层次 1).Taxis布局(法式,布局,配置) 不同部分的合理安排:例如神庙的平面类型中,运用三分法区分建筑的内外部,将之分为两个边缘和一个中心,通过此种一个中心,两个边缘的设置,突出了中心主体,将主体同周边环境脱离。 2).Genera(群属,类别) 有关柱式的整套语言 3).Symmetry(均衡) 组成构件的节奏处理,柱廊的节奏,可用柱间距定义。 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建筑 基督教建筑产生背景: 1、古罗马吸收了许多古希腊的多神信仰 古罗马神话主神:朱庇特,太阳神:阿波罗 2、基督教源于中东地区 古罗马帝国排斥基督教,基督教活动处于地下阶段,没有真正教堂,活动在山洞 最早期的基督教建筑是Catacombs,地下墓室,采用古罗马拱券 3、330A.D.君士坦丁大帝将古罗马首都罗马迁到东部的拜占庭,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衰落的古罗马分成东西罗马。西罗马5c衰落后灭亡,东罗马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并向封建制度转变。东罗马又称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为国教,开始有了基督教教堂 基督教建筑特点: a.关注室内聚集空间 b.早期基督教的教堂格局有三种:、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十字式 c.代表建筑:圣彼得老教堂(Basilican Church of St.Peter,333A.D.)第一个基督教教堂 a.拜占庭建筑吸收了 古西亚砖石拱券 古希腊古典柱式 古罗马的宏大规模 拜占庭教堂仍强调空间聚集,不强调人与神的距离 b.代表建筑:圣索菲亚教堂、威尼斯圣马可教堂 c.帆拱:拜占庭的帆拱借鉴了古西亚的砖石拱券技术与古罗马的穹窿。主要解决了在方形平面上使用圆形穹顶的结构和建筑形式问题 1、圣索菲亚教堂: a.中心化平面 b.抹角拱(squinch) c.帆拱(pendentive) d.穹窿顶更加辉煌 e.强调光的作用 f.室内装饰:吸收东方艺术特征 g.斗形柱头是古罗马柱式的演化,不再强调雕塑感 2、威尼斯圣马可教堂(St.Marco,1063-1085A.D.):演绎出希腊十字 罗马风与哥特建筑 a.罗马风建筑(Romanesque)和哥特建筑(Gothic)是西欧封建社会初期(9-12thC)与盛期(12-15thC)的建筑 b. 罗马风建筑规模远不及古罗马建筑,设计施工也比较粗糙,但建筑材料大多来自过罗马废墟,建筑艺术吸收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拜占庭的帆拱的建造方式,蛮族艺术,东方艺术,形式上略有古罗马的风格。它所创造的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 主要特点:半圆形拱券结构(与哥特建筑区别) 拜占庭的帆拱的建造方式 蛮族艺术 东方艺术 创造了扶壁,肋骨拱,束柱 代表建筑: a.瑞士圣加尔修道院(Monastery of St.Gall,c.820): 中心为教堂,教堂功能与空间是内向性的,主要为修士服务,且自给自足,形成小社会。教堂为拉丁十字巴西利卡。 b.法国昂古莱姆主教堂:罗马风教堂的代表 圣埃提安教堂:肋骨拱出现,但仍为半圆形 圣玛德琳教堂:尝试整合中殿与侧廊立面 c.西班牙圣地亚哥孔波斯特拉教堂: 玫瑰窗开始出现,巴西利卡空间序列十分清晰,仪式空间与回廊崇拜空间分开,对哥特建筑产生极大影响 d.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建筑群:由教堂,洗礼堂和钟塔(斜塔)组成 哥特建筑的产生背景: 1、中世纪城市发展(王权,手工业,商业) 中世纪城市发展,王权统治,手工业,商业发展,共同形成城市文明,与过去修道院文化不同 2、基督教世界教义和智慧中心转向城市大学 3、基督教神学与古典哲学思想的调和 托马斯·阿奎那(T.Aquinas):相信人类理性,人类经验的价值和感知世界,对教堂的建造影响很大,教堂有了感性的东西而非禁欲空间。 4、教堂为城市共同体的象征,城市文明的纪念碑 5、宗教融入世俗精神和大众热情(地区主教堂+工匠建造思想) 6、哥特艺术中心在法国:1180—1270建造了80多座教堂 哥特建筑艺术特点: a.哥特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 以尖券(来自东方)、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高耸的钟楼、飞扶壁、束柱、花窗棂等为特点 b.城市教堂:城市的象征,立面华丽,尤其西立面(主立面) c.仪式空间:形成完整的空间艺术,是阅读哥特教堂的重要部分 d.结构体系:逻辑的结构体系以形成仪式空间 e.图像志:宗教题材雕塑,装饰,偶像的塑造与哥特紧密结合 f.风格的演变:早期,盛期,后期 g.风格的地方化 代表建筑: a.早期: 圣德尼教堂拉昂(Laon)大教堂巴黎圣母院 b.盛期: 夏特尔教堂兰斯教堂亚眠教堂St. Chapelle c.哥特的地方化: 德国科隆主教堂意大利米兰主教堂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 早期哥特: a.圣德尼教堂(Abby Church of St.-Denis,Paris,1129-1144): 哥特开创性作品,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用骨架券系统,解放墙体,使室内明亮起来,圣坛第一次用了彩色玻璃窗 设计思路的提出者:修道院院长许杰(Abbey Suger) “抑郁的心灵通过物质接近真理,在看见光亮时,阴郁的心灵就从昔日的沉沦中得以复活。”“每一种造物,无论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都是上帝所造就的一束光。” b.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 ,1163-1250): 法国早期哥特建筑经典实例,双层侧廊,出现飞扶壁,六分肋骨拱 钟塔高60m,中间尖塔高90m,玫瑰窗直径13m,侧廊高9m余,中厅是侧廊的高度的三倍半。 盛期哥特(The High Gothic): a.夏特尔教堂(Chartres ,paris,1194-1220): 室内是最完整的哥特空间 采用四分肋骨拱 保存了丰富的圣像和彩色玻璃窗 被称为“一部圣经的百科全书” b.兰斯教堂(Reims, paris,1211-1290): 法国国王加冕的教堂 蹲柱形式与装饰主题一致,格调统一 c.亚眠教堂(Amiens, paris,1220-1288): 中厅是典型的法国哥特式 宽约15米,高约43米 d. 圣礼拜堂St. Chapelle, 辐射哥特式 哥特的地方化: a.科隆主教堂(Cologne Cathedral,始建于1248A.D.): 德国代表, 教堂内外布满雕刻与小尖塔等装饰,垂直向上感很强。八角形钟塔高达150余米,中厅高46米,宽12.6米。 b.米兰主教堂(Milan Cathedral,1385-1485A.D.): 意大利哥特风格保守,西立面无明显钟塔,保留巴西利卡式特点 c.索尔兹伯里主教堂(Salisbury Cathedral,1220-1265A.D.): 英国哥特的代表作平面有双重翼部,西面一对塔楼不显著,中央塔楼高135米,非常突出 地方化特点归纳: 法国:辉煌哥特式 英国:延绵,垂直哥特式,内部梳理清晰,不追求结构逻辑,而追求装饰 德国:强调高度,情感式的高耸 意大利:抵抗哥特式 罗马风与哥特对比: 1.平面:从罗马风到哥特中殿与侧廊关系逐渐清晰 2.剖面:扶壁到飞扶壁(flying buttress)的进化—墙墩体量缩小—中厅侧廊间的墩柱体量缩小—中 厅与侧廊联系加强;拱顶结构的变化 3.西立面:罗马风立面杂糅,哥特立面梳理更为清晰 4.中厅两侧侧墙立面:秩序的梳理渐趋清晰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背景: 1).宗教:宗教改革。天主教的第二次分裂,分为新教和天主教;中世纪以宗教为中心,宗教解释世界,传博征服世界;全民宗教普及-学会思考-觉醒-反思宗教-独立思考-成长;追求知识,科学的觉醒(但仍旧信仰上帝,上帝最崇高),解剖学(对人体的认识) 2).社会:资本主义萌芽。12世纪意大利独立的城市共和国的兴起,14世纪后,在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资本主义制度萌芽,商业望族出现,新型贵族,如佛罗伦萨美弟奇家族,成为艺术赞助人,并创立学院和学校 3).文化:古典文化再生的基础。意大利本为古罗马中心,十字军东征,带回保存在拜占庭的古典文化典籍,拜占庭灭亡过成中,大批学者携带古典文化典籍和文物来到意大利;意大利本受哥特建筑影响较小 4).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思想基础,整个文化领域的文艺复兴运动,包括建筑,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所有艺术领域,艺术家地位在新型贵族鼓励下提高 5).技术:造纸和印刷术的产生利于新文化在全欧洲传播 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艺术特征: 1).人文主义(人本主义)Humanism,重“人”和现实世界,针对中世纪的“神”和彼岸世界 2.宇宙秩序以数的方式想象——理性代替非理性 人是神在地上的自然体现者,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性代替神性 人有能力考察,理解自然的存在—个人自由代替宗教束缚 3. 文艺复兴:科学与意愿中世纪:信仰与服从 2).艺术特征 a.艺术以理性知识为基础(数的秩序,比例),哥特艺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 b.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 c.对自然和人的理性探索,风景和人体绘画的大发展 d.以三维方式表达世界,透视学的产生 e.艺术家从工匠中分化出来,有个人特征,追求艺术,成为知识分子 3).建筑的形式原则(中心化平面,和谐的比例) 文艺复兴建筑师将局部与整体统一于和谐的比例尺度当中,这一思想由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那里继承而来,文艺复兴建筑师重新找回了秩序 a.建筑被认为是一种数学的科学,体现宇宙秩序 b.宇宙多美,建筑多美 c.建筑的美基于各部分间和谐的比例关系 4).分期 早期(15世纪),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中心。 盛期(16世纪),以罗马为中心。 后期,手法主义(Mannerism)(16-17世纪),以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维琴察等为中心 文艺复兴建筑和代表建筑师: 1、早期: a.伯鲁涅列斯基 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穹顶(1420-1434):第一个体现文艺复兴的标志性作品 特征:综合哥特(肋骨拱),古罗马(拱券,穹窿),拜占庭(鼓座)做法,肋骨拱既是结构又是立面亮点,与哥特建筑只关注室内空间不同;希腊中心化平面和穹顶的采用突破天主教拉丁十字型制;考虑城市形象,穹顶作为造型手段,成为城市轮廓线的中心;结构,施工上的突破;顶部采光亭形式完整,突破万神庙 穹窿的创新在于:穹顶天窗的做法——采光亭 佛罗伦萨育婴院 佛罗伦萨巴齐礼拜堂:入口,侧廊与中心穹窿都极富秩序;券柱左右两边用几何形分隔,体现理性的几何关系。券柱的形式吸收了古罗马的经验,如阿德良离宫。 b.达芬奇 最早尝试圆形平面教堂 阅读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人体比例关系,认为人体与宇宙的秩序是统一的,最理想的平面是圆形,既与人体比例有关又是宇宙最完满的几何形,最早尝试圆形平面教堂:中心大穹窿,辅助空间围绕中心空间的形式,但都没有建成 c.阿尔伯蒂 1、圣弗兰西斯科教堂S.Francesco, Rimini(1450-66): 为原有的中世纪教堂做立面设计,用古典柱式,拱券作为形成秩序的基本元素,并结合了凯旋门的立面设计,但没能解决中殿,侧廊高差关系与套用的凯旋门立面间的矛盾 2、圣玛丽亚教堂S.Maria.Novella (1458-70): 用神庙的山花和玫瑰窗强调中心,将中间与侧廊连贯起来,追求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入口的形式也开始梳理清晰。 3、圣塞巴斯蒂安教堂S.Sebastiano in Mantua: 首次将神庙立面融入教堂立面,教堂建在基座上,但中殿与侧廊间关系还不完整 4、圣安德鲁教堂S.Andrea in Mantua : 渐趋成熟,中心高两边低,内部立面比例与外部统一 a.凯旋门与神庙立面结合,适合了教堂的围合形式。 b.使用壁柱(不同于古罗马壁柱),形成立面整体又保留了柱子作立面元素,该立面一直影响了几百年。 c.新探索:将立面秩序延续至室内,与外部形象高度统一,将所有局部形成秩序上的整体。 鲁切拉府邸 Palazzo Rucellai,(1446-1472) 著作《论建筑》(又称建筑十书) 阿尔伯蒂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文主义者,建筑理论家来撰写的。所以他是有现代意义的,他是为建筑学本身,或者是为建筑师这个职业,而建立的这样一种学说 2、盛期: a.伯拉孟特 坦比哀多(Tempietto, Roma, 1502-1510)(圣彼得纪念堂): 文艺复兴进入盛期的标志,意味用中心平面建造秩序的方式已形成,鼓座有秩序切分;外部穹窿,鼓座,立面有更理性完整的秩序形式,鼓座与穹窿的连接形成清晰的关系;内部壁柱,雕像,神龛与顶都很有秩序 b.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三个阶段:a. 1506年始伯拉孟特设计,希腊十字中心化平面,拉斐尔继续主持建造,教会修改取消了穹顶。b.后由米开朗琪罗设计,恢复圆形穹窿,将伯拉孟特平面中分散的小空间聚合,形成更凝聚的空间c.加建了三跨巴西利卡空间: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丹纳,尺度比例与之前建成部分不协调。e.内部装饰是巴洛克时代的(伯尔尼尼) 文艺复兴时期的府邸建筑: 文艺复兴的府邸的内院都是围合形的典型的方形的。内院非常有秩序的券柱式形成的廊 a.阿尔伯蒂 鲁切拉府邸(1446-1472) b.米开罗佐 佛罗伦萨吕卡弟府邸(1444-1460) c.拉菲尔 潘道菲尼府邸(1516-1520) d.小桑加洛 罗马法尔尼斯府邸(1520-1580) 3、晚期(手法主义): 从阿尔伯蒂的曼陀瓦圣安德鲁教堂立面坚守秩序的原则,到帕拉蒂奥的雷登特(Redentore)教堂用双层立面来解决教堂空间的矛盾,可以看成是一种手法主义的开始,手法主义就是寻求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内部空间追求的矛盾,后来的巴洛克建筑将这种空间的连贯性继续发展 a.帕拉第奥:对各种建筑形式的探索,将古典建筑的语言扩展到各种功能类型的建筑中 A.别墅 圆厅别墅 梅尔肯顿别墅 B.公共建筑 维琴察巴西利卡 帕拉第奥母题 C.府邸 D.教堂 帕拉第奥: 双层立面 圣方济各教堂 S.Francesco Della Vigna, Venice, 1562 圣乔治马乔雷教堂 S.Giorgio Maggiore, Venice, 1566-1610 b.米开朗基罗 劳伦齐阿纳图书馆 用楼梯使有高差的两个室内层面连贯起来,此前楼梯本身是不作为出色的建筑元素来设计的,后延伸到巴洛克时期楼梯或台阶本身成为衔接空间的重要元素 手法主义建筑 罗马卡比多山市政广场 手法1透视学知识的应用,用倒梯形来矫正透视,使得人在视觉上拉近主体建筑。 手法2中心皇帝塑像与非规则图形(梯形)间如何形成中心形式——用椭圆形平面形成灵活有张力的空间。 手法3广场周围建筑立面双层柱式,用巨柱式适应大的广场空间,小柱子层适应建筑本身的要求 c.珊索维诺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改造 文艺复兴后期手法主义代表,梳理了圣马可广场上中世纪零散的建筑,立面,设计建造圣马可图书馆,将钟塔从原有建筑中解放出来独立于广场上,形成水平廊与竖向钟塔的对比,新建建筑与原有广场建筑在立面等方面呼应,将原有零散建筑由廊统一起来完整连接 d.帕鲁奇 麦西米府邸 法尔尼斯别墅 e.罗马诺 茶宫 文艺复兴建筑理论: a.阿尔伯蒂《论建筑》 b.维尼奥拉《建筑五柱式》 1562,意大利的正统,将柱式比例系统进行研究,写成《建筑五柱式》,第一次将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腊的多立克,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古罗马的多立克,混合柱式,塔司干柱式;形成柱式比例的一套原则,将这些秩序梳理的更加清晰,目的是为将文艺复兴建筑师追求的和谐比例建立成一种知识性的系统模式,成为知识系统。他的这种方式传到法国,法国人建立了皇家建筑学院,教授知识系统。 c.赛利奥 第一次系统化地制定五柱式规范,并赋予天主教的内容,第一个定 义叠柱式,对法国影响较大 d.帕拉第奥《建筑四书》 帕拉蒂奥对数字秩序的发展实践:梅尔肯顿别墅,比例12,16,24,32.柱间距6,柱直径2,最小单位模度。 理论家Wittkower将帕拉蒂奥的别墅归类,形成ABABA的范式。 柯林罗将柯布西耶的斯坦恩别墅与帕拉蒂奥的梅尔肯顿别墅一起进行阅读。发现柯布的平面也有ABABA的秩序,但柯布在这样的秩序里走向了反中心化的空间;而帕拉蒂奥却是烘托这种中心化。这项研究发现的意义在于:第一次把现代建筑发展进程重新纳入西方古典传统脉络中 比例: Ratio—两个数的关系,如1:2 Proportion—两个以上的Ratio组成体系,如1:2:4; Proportion比例被作为自然的和谐法则 毕达哥拉斯:比率和比例构成了关于世界和谐结构的绝对真谛 柏拉图:宇宙最根本的存在都是有秩序的,万物实在的存在可以在数学的真理中实现。比例中项:数字几何化的开始,将数字比率比例发展到几何型的范畴 阿尔伯蒂将和谐音程推演到建筑的比例中,先是建筑平面上,后是立面,最后是空间上。 帕拉蒂奥总结了7种房间平面,3种房间高度 两个创新:1).将其他建筑师用于二维立面或房间的比例关系用于整个建筑中,所有房间都符合比例关系;2).将比例用于居住建筑中 文艺复兴建筑成就: 1).古典建筑风格的复兴,更多是艺术思潮上的变革而非技术进步带来的建筑体系根本革命 2).世俗建筑类型大大增加,如大型府邸 3).各种建筑类型型制和艺术样式的变化(成熟,规范化) 4).穹顶结构技术和艺术形式的成熟 5).建筑师从工匠中分化出来,很多是多才多艺的“巨人”和知识分子 6).建筑理论的繁荣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的形成: 1).宗教用艺术去劝导,感化人,建立人和神的新关系。建筑的大众性。与文艺复兴,手法主义的本质不同。 2).由于大西洋新航线的开辟和东方贸易的阻隔,意大利城市经济衰退,艺术赞助人减少。而罗马教廷收取航海强国西班牙的贡赋而空前富有。 3).建筑很难超过文艺复兴盛期,建筑师力图强调个人表现:戏剧性,创造性,个体性 巴洛克建筑的形成: 建筑的任何局部处理都仍处于复杂的几何秩序系统当中,回应城市空间界面的复杂性 1、建筑:维尼奥拉的罗马耶稣会教堂:空间界面连贯性更强,文艺复兴后期手法主义走向巴洛克的开始,目的是巴西利卡空间,穹窿空间等形成不间断的连续。立面双柱,过度的界面加许多装饰,模糊清晰的分隔关系,强调连贯性。建筑秩序重新复杂起来,追求光影和体积的变化。 2、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意识加强:16世纪后期教皇重新规划罗马城,加入公共性空间,大型建筑,广场,城市街道形成系统:进入罗马城城门做引导性的放射性道路;街道指向广场的端部位置做方尖碑 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 a.维尼奥拉 罗马耶稣会教堂第一个巴洛克建筑。 b.波洛米尼 罗马圣卡罗教堂 圣伊弗教堂 罗马圣卡罗四喷泉教堂(1638-67) 巴洛克建筑代表,建筑处于十字路口一街角上,教堂的建造要将城市空间整合起来,并凸显教堂在其中的地位,在各街角上做喷泉(教堂与其中一个结合)将钟塔作在转角处;立面用曲线,迎合各方人流;将原有环境限制条件与新建建筑整合出完整连贯的秩序;内部空间秩序有内在的几何关联性;学习古罗马阿德良离宫大殿经验 c.瓜里尼 圣洛伦佐教堂 Cappella SS.Sindone教堂 Generate Geometrical Proportions 生成几何比例 无限性:可能的真实,相信有限人类世界与无限神性之间的连续性;传统比例上升到普遍比例,可通往无限性;光的传递作用 圣洛伦佐教堂(S,Lorenzo,1668-1687),寻找新的科学与传统的和谐,复杂的几何系统,充满几何关系。他的创造性在于,大胆吸取哥特建筑肋骨拱的经验,穹窿第一次做成光层层渗透的形式 Cappella SS.Sindone教堂再次用肋骨拱搭建穹窿 2).城市广场 a.罗马纳沃那广场 b.罗马波波罗广场 c.圣彼得广场 d.西班牙大台阶 巴洛克建筑的空间特征: Norberg Schultz,西方建筑的意义 1).包容性,伟大的综合 2).主导性的中心 3).无限延展性(瓜里尼的教堂用光引导无限性,罗马还有些教堂用绘画的方式传达无限性,这种无限延伸方式在法国形成了国王园林建筑的引导方式,如凡尔赛宫) 4).劝导性空间力量 5).交流 6).复杂性和综合性 巴洛克建筑的形态特征: 1).追求形体的不稳定性,节奏的跳跃 2).利用透视产生错觉,用透视法夸大建筑的比例,尺度 3).大量运用曲线,曲面,断山花,产生断裂感和流动感 4).有系统的多中心,空间的动态。 5).大量采用双柱,壁柱,倚柱。 6).强调光影效果,体积感 7).重视色彩,爱用对比色。 8).打破建筑,雕塑,绘画的界限 洛可可(Rococo)风格: 18世纪上半叶(路易十五时期),法国宫廷流行的一种装饰风格,亦称路易十五风格。洛可可风格追求细腻柔媚的情调,常采用蚌壳,水草,涡卷等曲线花纹,色彩娇嫩。 勃夫杭,巴黎苏比斯府邸沙龙 麦松尼埃 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古典主义的产生: 16c下半叶产生早期古典主义,17c中叶,古典主义盛期 全面吸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经验特点,逐渐形成法国建筑的特征。法国中世纪城堡是没有秩序的,学习文艺复兴对秩序和比例的追求,同时融入了中世纪传统 1).法国作为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 2).17世纪,自然科学大进步 3).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唯理论(反对艺术中的创造力)和政治上的君主主义 4).意大利的影响,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 法国古典主义的产生: 1、建筑: (代表:卢浮宫东立面)继承文艺复兴传统,帕拉蒂奥关于府邸的三段式设计,中层用巨柱的特点被融入了立面。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