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
古代文学
荷马史诗:史诗是一个民族的幼年阶段,指用诗歌的形式记录自己民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性长篇文学创作。荷马史诗来源于神话传说和英雄事迹,主题是歌颂和赞美本部落本民族出生入死、披荆斩棘、建立功勋、赢得荣誉的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而不是揭露和批判。荷马史诗的规模宏大,描写重点突出;反映生活之广,具有百科全书性质;英雄性格鲜明,共性个性统一。公元前20世纪特洛伊战争后在民间流传民间的神话和英雄故事。公元前9至8世纪,逐步形成两部史诗的规模。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式写成文字。公元前3至2世纪压力山大学者作了最后编订,把两部史诗各分成24卷,这就是后人看到的最古的本子。
古罗马三大诗人:
1. 奥维德 《变形记》,西方文学第一部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框架式结构来源于《一千零一夜》,(《十日谈》也是框架式结构。即一个人主持,几个人讲故事)。
2. 贺拉斯《诗艺》,是他文学批评的代表作。继承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提出“寓教于乐”的原则。(亚里士多德《诗学》)
3. 维吉尔 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自己写的。荷马史诗是集体的加工的)
两希文化 文明特质
两希文化指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
古希腊罗马文明是世俗人本意识,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认得原始欲望的合理性,热爱现实,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以人为本。
古希伯来文化是群体本位,即宗教人本意识,重视人的精神与灵魂,重视对彼岸价值世界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之文化价值观念的主导倾向,这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灵”取代了“肉”,在关于“人”的理解上,与古希腊文学表现出了明显的分野,“神—理性—人”呈三位一体之势,其文化内质是宗教理性型的,体现的是宗教人本意识。
俄林波斯圣山上的12主神 见课本P16
古希腊神话内容 特点
内容:希腊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神的故事包括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的活动、神的创造。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展示了希腊初民对勤劳勇敢那和英雄主义的赞美和向往。
特点:
最突出:神人同行同性
三特点
①有丰富多彩的人和英雄,神人同行同性。
② 内涵丰富,想象力极强,故事性极强,哲理性极强。
③世俗味浓
两部史诗异同
相同:1.情节结构安排上采用高浓缩和集中的手法 加 31
2.都有突出的描写中心加例子
3.都成功塑造了英雄形象,既有英雄人物的共性又有初步的个性 加p26
4.细节描写真实而深刻
5.都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写成,具有口头文学的特色
不同:1.内容风格不同
2.人称和叙事手法不同
3.反映的社会时代不同
为什么称荷马史诗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1. 展现了部落战争的生活图画
2. 是集体主义与英雄主义的赞歌
3. 贯穿的核心思想是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对人的创造给予赞美,肯定人的本质力量。两部史诗充满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
4. 反映了奴隶制私有制的产生、道德风尚、伦理观念的萌芽。
以三大悲剧为例分析古希腊悲剧的基本特征
1. 题材来源于神话和英雄传说
2. 主题是歌颂英雄行为和爱国思想
3. 主人公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具有崇高悲剧美的英雄。埃斯库罗斯写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皮修斯热爱人类、反抗暴政、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形象。为人类光明未来甘愿受苦受难,强烈而深沉的抗争,具有人罕见的意志力、韧性,张杨正义的力量。
4. 悲剧冲突:人与命运的冲突,被称为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是性格悲剧)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王是具有坚强意志的爱国爱民的英雄形象,但陷入命运悲剧,杀父娶母。再如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中的美狄亚,是一个觉醒和反抗的妇女形象,交织着爱父与恨父的矛盾,爱子与恨子的矛盾,爱夫与恨夫的矛盾,慈母的爱与弃父的恨相交织。
5. 形式上:戏剧成为和抒情成分成为戏剧不可缺少的成分,古希腊戏剧有固定程式:开场、进场、三到七个戏剧场面,退场和尾声等。
6 审美效果 审美观念在怜悯和恐惧中得到灵魂的净化和陶冶。
中世纪文学
四种文学样式的基本情况(骑士小说为主)
一、 教会文学
中世纪早期,体裁是圣经传、基督故事,祷告文,赞美诗,宗教戏剧,宗教赞美诗。主要内容是宣扬基督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用梦幻故事和寓意象征表现手法。代表作是《圣经》,对欧洲以后的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二、 英雄史诗
四大英雄史诗有《罗兰之歌》、《熙德之歌》、《伊戈尔远征记》、《尼伯龙根之歌》
产生于8——12世纪,由人民集体创作,主要内容反映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英雄的事迹。
三、 骑士文学
是反映世俗封建贵族中最低一个阶层——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和道德准则的文学,主要内容写了其实为了维护宗教、君主的利益以及同贵妇人间的“典雅爱情”,不惜冒险行侠,驱妖除魔,出生入死。骑士文学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之分。骑士精神主要是忠君、护教、行侠及追求典雅的爱情。骑士文学的浪漫因素对19世纪浪漫主义有影响,浪漫主义一词来源于骑士传奇——“罗曼”,浪漫传奇的情节性为长篇小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骑士传奇重现独特个人的描写内容,为后世作家继承。
四、 市民文学
11世纪出现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形成了市民阶级。城市文学是市民创作的文学,属于市民文学。主要有韵文故事,讽刺世态炎凉,代表《驴的遗嘱》、《列那狐传奇》、《神的母牛》;讽刺叙事诗;市民抒情诗,如法国吕特伯夫是中世纪欧洲第一位市民抒情诗人;市民戏剧,主要有道德剧、傻子剧、笑剧等。
但丁《神曲》的二重性
1.《神曲》是但丁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出路的寓言性总结。
①《神曲》全篇的构思就是一篇象征性的寓言,书中许多形象都是由作品的基本思想所决定的,黑暗的森林象征意大利的社会现实,三头野兽象征着阻碍人民走向光明的邪恶势力,狮子象征残暴的封建统治者,豹象征逸乐好财的政治野心家,母狼象征贪婪的教会
②两个导游 维吉尔:象征着理性与科学,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象征着人们凭借理性和科学认识罪恶和错误没洗心革面,痛改前非。
贝阿特丽丝:象征神学和信仰,她引导但丁游历天堂,象征人们靠神学的启发和对上帝的信仰走向至善至美光明幸福的理想境界。
③从表面看,但丁似乎提出一个通过道德净化自我完善未达到永生的基督教神学问题,而实际上但丁探讨的乃是人类光明未来,特别是祖国光明未来问题,不仅关注祖国的命运,更关注人类的未来。
2.《神曲》在宗教性的构思中幻游三界,反应意大利的现实,表现强烈的爱国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神曲》决不是一部宣扬死后善恶报应,鼓吹来事主义和赎罪思想的宗教性作品。现实性表现在:a《神曲》对教会的黑暗,僧侣的贪婪腐败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b.表现了作者要求政教分离,结束分裂,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C.对暴君、叛徒、卖国贼及一切荒淫、贪婪伪善之徒,进行了强烈的鞭挞
3.《神曲》所表现的新思想:肯定人和人的现实生活,提倡学习知识,争取爱情自有,并热情推崇古典文化,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4.矛盾性复杂性:a 由于但丁所处的时代的过渡性质,新旧交替的时代
b、但丁的世界观的矛盾性:既有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世界观,又有新时代的人文主义世界观,这就决定了《神曲》的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出现了一系列 一方面……另一方面……
但我们不能把新旧两个方面等量齐观,通过旧思想的重重迷雾,看到新思想的新曙光。《神曲》不愧是欧洲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小知识
《神曲》主题:是一步灵魂的旅行史,人类必须经过迷惘和错误的考验才能到达真理和至善至美的境界。全部意义在于使人改过从善,处于烦恼,而登于极乐。它也是作者从政治上道德上探讨意大利民族统一的寓言性总结。从当代意识看,它的艺术境界表现出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深沉的忧虑。
《神曲》艺术特征:
1. 严谨的结构:“三、九、十”的布局和构思,全诗像一座山闪着星光的三棱艺术宫殿,具有神秘造型艺术美感。歌德、但丁主要是具有造型感的天才。因此能运用想象力的目光,把食物看得那样清晰,从而能用鲜明的轮廓把它勾画出来,即使是最隐晦最离奇的事物。他描绘起来都防腐蚀眼前现实中的事物一样。
2. 象征寓意、用梦幻的表现方法
3. 生动的性格刻画
4. 诗情画意的景色描写
5. 语言形象而富有哲理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名词解释
文艺复兴:14——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不是古代文化的单纯复兴,它包含了萌芽中的资产阶级文化因素,它是在封建制度内部形成的新的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物,与资本主义在各国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因而,文艺复兴是一个在自然、科学和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开展的思想文化运动。
实质上,文艺复兴这个名词不能概括这场运动的全貌,它不仅是文艺思想的转变,而且包括哲学、政治、世界观在内的一切意识形态的全面变革。
它世俗性特点与中世纪宗教文化相对,文艺复兴是一种世俗文化,具有世俗性特点。参加文艺复兴运动的人们,都是世俗的知识分子,他们反对中世纪神学对整个文化的统治,力图建立一种崭新的文化,以个人摆脱宗教和教会束缚为原则,要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主,努力分析人的内在和外在世界。
人文主义(庞大固挨主义,P74页用拉伯雷巨人传解释)
人文主义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它提倡以人为本,区别于中世纪神学以神为主,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1. 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
2. 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3. 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理性特指用知识武装头脑)
4. 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
5. 在政治上维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文化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要求,它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从思想倾向上说,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主人公为生活所逼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从取材方面看,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从结构上看,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西班牙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描述了一个名叫拉撒路的穷孩子谋生的复杂经历。小说通过小癞子的活动经历描绘了各阶层的任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大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
人文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剧。
1.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因素结合,不拘泥细节的真实性,比如《巨人传》的描写,19世纪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文学才重视细节的真实性。
2. 塑造人物侧重道德心理刻画,人物充满激情,不重物质经济关系的探索,比如莎士比亚人物。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才重视经济关系的描写
3. 采用民族语言写作,各国民族文学诞生:中世纪诞生文学,国别性不强,骑士传奇在美德法流传,资本主义出现,世界格局划分,形成了民族市场,过去的部族语言变成民族语言。
4. 创造性题材
流浪汉小说和悲喜混杂剧
古典主义文学
1. 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主张国家统一,宣扬公民义务。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 思想上,崇尚理性原则,服从国家意志,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3. 个人形象塑造上,注重性格的单一性和普遍性而忽视个性
4. 创作方法上,模仿古代,重视格律,继承古希腊戏剧的传统。
启蒙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1. 强调主观情感
浪漫主义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崇尚自我,提倡解放人的主观世界,把表现自我提到首位。与古典主义崇尚理性相反。
浪漫主义强调主观,表现自我,具体表现为向往唯情论,重视抒情性,浪漫主义作家的主观情感在创作中表现得特别强烈,他们常用热情奔放的鱼眼描述自己的情感,抒发个性,塑造形象。
2.推崇想象力
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对情感的体验十分敏感,想象丰富。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1815年版序言》中谈到,些是必须具有感受性,“这种能力月敏锐,是诗人的知觉范围就越广阔,他也就越被激励去观察对象”,还具有“想象和幻想,也就是改变,创造和联想的能力。”( 《西方文论选》 )。
浪漫主义文学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作品中任凭幻想驰骋,古往今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充满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非凡的人物和神话色彩。
3.崇尚自由
浪漫主义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追求自由,否定现实,幻想建立平等的新社会。与现实主义重视生活本身的真实逻辑相反。
4.歌颂大自然
浪漫主义继承了卢梭“回到自然”的口号和18世纪赶上文学“返回自然”的传统,着力歌颂大自然的美丽,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追求近代文明所丧失了的自然。
崇拜自然的风气是产业革命的反响和对城市工业文明的厌恶。通过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寄托自己的理想,以自然的“美”否定现实的“丑”。
拜伦的《卡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就是通过描绘自然风光,与现实英国的冷漠,自私、虚伪相对照。据说在《哈罗尔德》问世前,欧洲人还从来没有歌颂大海的美、自然美给浪漫主义作品带来了色彩和异国情调。
5.崇尚中古风
浪漫主义愚弄的那个中有一个“回到中世纪”的口号,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浪漫主义一词本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因此,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崇拜中世纪的古风气。
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约束,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这政府和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华兹华斯的长诗《迈克》赞美宗法制生活就是一例。
德国格林兄弟童话使手机整理民间文学的成果。
文学思潮间的渊源关系(启蒙文学 文艺复兴间的渊源关系)
(1) 从历史背景来看,后者发生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主义的束缚越来越明显表现出来,新兴资产阶级首先在一是形态领域内开展了封建斗争,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建立成熟的理论,于是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前者发生于17——18世纪,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封建制度的阻碍更加严重,此时资产阶级所提出了系统完整的反封建思想体系。
(2) 从基本思想上看,文艺复兴吧矛头主要指向教会,强调人性,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体系主张十番队封建专制主义,胶圈注意,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更系统。
(3) 从影响上看,二者都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为新的资产阶级取得政治上、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上的贮备,文艺复兴为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启蒙运动不仅反对封建专制,而且为新制度够花了蓝图,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发展。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里面所有人物(堂吉诃德 桑丘)形象 艺术特征
堂吉诃德的形象是复杂而矛盾的,其典型意义是代表边远地区穷乡绅,用过时的骑士道精神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堂吉诃德:性格的矛盾性:疯傻,脱离现实,耽于现实;
具有游侠动机、对真理执着坚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
A、堂吉诃德的形象具有喜剧因素,又具有悲剧色彩:他是理想主义的化身,是一个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人,甘愿牺牲的无畏勇士,表明作者渴望出现这样的人。但是总是出丑,源于作者暗示这种人物是不存在的。
B、清醒时,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智者;糊涂时,他是一个胡乱冲杀的疯子。一方面他知识广博、见解独特,一方面他又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如此极端的矛盾集中在他身上,使堂吉诃德这个形象丰富又复杂。
(2)桑丘的形象:
A、桑丘的特点是讲求实际、头脑清醒、生性机敏、有衡量得失的聪明;
B、另一方面,他眼光短浅、愚昧、轻信、狭隘自私。
这些弱点在跟随堂吉诃德游侠过程中逐渐消失,而西班牙农民的机智、善良和乐观精神在他身上逐渐放出光辉。
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点(用莎士比亚化四个方面穿插四大悲剧例子阐述)
包含着创作方法
一. 莎士比亚戏剧基本上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1. 理论上:通过哈姆莱特的口来表达自己的文艺观
2. 实践上:题材来源于以往的历史和现成的剧本。间接反映英国的现实
3. 独特性:点铁成金的本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二. 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生动性:指戏剧反映生活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丰富性: 指戏剧反映生活要有深度和广度
1. 莎士比亚善于通过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哈姆莱特三条为父复仇的线索
2. 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往往和戏剧冲突的紧张和尖锐联系在一起
哈姆莱特中的戏剧冲突
麦克白的戏剧冲突
麦克白中三个女巫及三次敲门声
3. 莎士比亚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融为一体,打破悲喜剧的严格界限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三.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1. 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任务鲜明生动,像生活中的人物一样丰富多彩。 当然人物性格中的多种色调并不是平分秋色而是由某一种意象,情欲占主导倾向,这样人物既丰富多彩又完整统一
2. 人物性格是发展变化的
3. 哈姆莱特的性格发展 莎士比亚的人物处在内外两重矛盾冲突当中,一方面是主人公与客观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不仅决定于客观形式,也决定于本身性格的内在矛盾,随着客观斗争的发展,主人公内心矛盾也在发展,人物性格也不断成长变化。
4. 善于通过人物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和深刻
哈姆莱特的重要独白有6次之多,这些独白安排在人物思想转变的重要时刻,通过这些独白看到哈的内心活动了解其思想性格脉络。
5. 善于通过人物对比来突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李尔王中,李尔王与三个女儿的关系,葛罗斯特大臣与他的两个儿子的关系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三人对待复仇问题的态度,形成对比,鲜明突出哈姆莱特作为先进人物的特点。
四. 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丰富多彩而且得到高度个性化的水平
剧作的总词汇量达到一万七千多个,世界上很少能有作家达到这样丰富的词汇
语言高度形象化,善用比喻
善用比喻,隐喻,双关,成语等修辞手法是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形象的事物。
“福斯塔夫留着满身的臭汗,一路上浇肥那贫瘠的土地”
莎戏剧是诗体与散文的结合
诗与散文一般是用来显示庄严与诙谐之间,典雅与粗俗之间的区别,然而波洛涅斯的台词用诗体可显出其造作可笑,哈的疯话用散文更便于表现深刻的哲理。
福斯塔式背景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人物,他是王子放浪形骸的酒友,既吹牛撒谎又幽默乐观,既无道德荣誉观念又无坏心,是一个成功的喜剧形象。作品通过描写他的生活背景,写出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是为有名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莎士比亚化
戏剧创作更加莎士比亚化,而不能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莎士比亚化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即不从抽象的概念而是从显示生活出发,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和鲜明生动的语言去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反映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
17世纪文学
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术语,最早是指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建筑的特点,这种建筑打破的匀称平衡合理的规划,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引起一种活动,豪华的视觉幻象,及激情神秘的戏剧性效果。
在文学上,巴洛克文学表现了一种病态的人生哲学与以及悲观主义的情绪,它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和顶礼膜拜。艺术上,采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夸张的由于,又用雕饰的辞藻,谜语似的比喻来玩弄风雅。
清教徒文学
16世纪文艺复兴之后,英国文学走过了莎士比亚的高峰,进入一个平缓期。英国在17世纪率先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是由英国清教徒开展的,属于清教徒革命。在清教徒革命中诞生的文学属于清教徒文学。成为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内容。代表作家是诗人弥尔顿。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以法国为中心。含有“学古”
三一律
三一律又称“三整一律”,它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剧本创作规则,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只能由单一的故事情节,时间发生在一个地点并在一天之内完成。
三一律形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它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继承和曲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希腊悲剧情节的“整一性”,演出时间以太阳运行一周为限,文艺复兴意大利学者提出“一个事件,一个整天,一个地点”的主张。
三一律有利于剧情的简练集中,但它束缚了剧本的自由创作,在浪漫主义兴起后被打破。
三一律是君主专制思想要求一切事物规律化、秩序化,在文学艺术上也要建立规范的符号化。。
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规范化,追求形式的完美。
A 语言要求准确明晰,合乎逻辑
B 戏剧结构严谨朴素,合乎情理
C 情节发展鲜明单一,没有枝蔓
D 题材方面等级森严,悲剧史诗为高级题材,表现王公贵族。喜剧则为低级题材,表现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
《伪君子》人物形象分析
《伪君子》是莫里哀最杰出的性格喜剧作品。莫里哀在剧中圈里塑造了一个伪善者的典型形象答尔丢夫,答尔丢夫的个性最突出的表示是欺骗和伪装,这是他的主导性格。
2.答尔丢夫是个职业的宗教骗子的典型,而且又是一个贪食、贪睡、贪财、贪色、狠毒的极端利己主义者,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伪善,答尔丢夫集中概括了所有伪善者的性格,只要世界上还有宗教伪善者存在,答尔丢夫就有典型意义。
《伪君子》的艺术特征
1. 遵循着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并有所创新。
时间、地点、主题的三者整合
古典主义的传统观念是把悲剧看成高级艺术,喜剧贬为低级艺术,为了改变轻视喜剧的传统观念,提高喜剧在文艺和社会上的地位,莫里哀解决的喜剧的两个问题,一是使新型喜剧具有高度艺术价值,二是让喜剧具有严肃的教育意义。
莫里哀的改革使法国喜剧面目一新继文艺复兴英国的莎士比亚之后,莫里哀的喜剧也成为西方戏剧史的一个里程碑。
莫里哀的喜剧风格突破古典主义束缚,善于把各种喜剧因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民间闹剧的因素:民间闹剧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插科打诨,莫里哀的戏剧在舞台表现过程中,都是满台乱跑,打耳光、摸口袋、藏在桌子下偷听等动作。这些动作都是民间闹剧所特有的动作,它是不符合古典主义的典雅性的,闹剧因素增加了喜剧的滑稽戏虐的情趣。
2. 情节结构巧妙严谨
A、 烘云托月,先入为主:歌德《伪君子》的开场是现存的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
B、 捉襟见肘、自我暴露:伪君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表现
C、 层层剥开、跌宕有秩:两次戏剧冲突的高潮
3. 讽刺尖锐、对比强烈的手法
A、 让被讽刺者的言行自我暴露
B、 通过剧中人的揭发和点破
(2) 对比的手法比比皆是:
A、 人物言辞的星星与丑恶内心的对比
B、 受蒙蔽者严重的伪善与实际生活中的伪善的对比。
4、 在人物塑造的形象上,运用夸张和集中的手法,使主人公的一言一行都表现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征
主要性格特征:
(1) 达尔丢夫的伪善
(2) 奥尔恭的专横和执迷不悟
(3) 达米斯的急躁
(4) 玛丽亚娜的怯懦
5、 语言赋予个性化: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
18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是来源于当时的作家科林格尔(1752-1831)的同名剧本《狂飙与突进》。狂飙突进运动史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它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比启蒙时期更向前跨进一大步,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觉醒。这一派作家从本民族历史中吸取题材,发扬民族风格。为了摆脱封建束缚,他们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但是带有狂热的、傲慢的、脱离人民的个人主义倾向。他们拥护卢俊“返回自然 的口号,歌颂理想化的自然秩序,赞扬他们心目中的所谓淳朴的儿童和劳动人民。卢俊的《新爱洛伊丝》对他们有恨大影响。他们大都是青年人,富有狂热的幻想、奔放的激情,作品中充满浪漫主意气息,并掺杂着感伤注意成分。
英国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诗歌在18世纪前期已有所表现。汤姆在长诗《四季》中描写大自然的各种变化和诗人的感受,向大自然寄托孤独的心情。诗里有一些赶上注意的插曲,其中有的表现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杨格的《哀怨,或关于生、死、永生的夜思》写于六十岁以后,抒发了诗人在妻女相继亡故打击下个人的极度痛苦。他认为生活就是痛苦、理性、无能为力。格雷的《墓园哀歌》以完美的古典主义诗歌形式表达他对农民的同情,为农民的天才得不到施展而鸣不平,谴责暴君。但全诗基调是低沉的。这个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诗人也以死、坟墓为内容写诗,形成所谓“墓园诗歌”
法国哲理小说
法国启蒙文学独创题材,目的不在于全面刻画人物性格和细致描写历史环境,在于以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的形式使读者了解作者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他好像是一种小说化得政论,哲理性,议论性都很强。代表人物是伏尔泰。
西班牙准小说
西班牙准小说概念是指18世纪后期才正式定名的文学式样,以前只能叫“准小说”,是用散文写的虚构故事。英国所说的“小说”就是指从笛福所开创的通过一个主人公的遭遇对现实生活进行描写的文学样式,所以他们把18世纪看做小说的开端时期。
卢梭主义:人性本善,返归自然,一切美产生于私欲,主权在民。
卢梭认为邪恶不是上帝的创作,因为人类是良善的被创造出来的。邪恶是人为的,是人类自己造成的,是人类社会化的产物。因为社会掩饰、扭曲、阻止人类良善的原始可能性,因为在这个社会中,赤裸裸的自私居于支配地位,它是所有邪恶的根源。卢梭认为:我们必须在一个人幼小时就促使这种原始善良天性,必须防止社会对他有害于邪恶的影响,尤其要避免所有强制与道德化的规定,一切取决于自由的发展。
卢梭的真正成就不只是在于指出人类的自然本质,更在于发现真正的自由概念:遵从自己规定的法则,就是自由。
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的形象,是一个执着顽强地追求社会理想和人生真理的探求者的形象,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他一生坚持不懈的探索中,他挣脱了中世纪的精神枷锁,摒弃了低级的官能享受和米兰的情欲,批判了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妥协道路,否定了古典艺术美中寻求出路的幻想,最后肯定了由自由劳动创造人间幸福乐园的理想境界。这充分体现了他坚毅不拔、奋勇进取的美德和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美德。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不满足,要走出书斋。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浮士德与葛丽娜卿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创个性解放的道路。
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
浮士德的行为动机:从图中可以看出,浮士德的需要结构建立在满足理想、实现人的价值的基础上。浮士德的价值就体现在这种不断肯定又不断否定不断否定的层次运动之中,贯穿各个层次的主导行为动机是浮士德探索人生真谛、实现理想,有所作为的创造心理。
浮士德的典型意义(形象加悲剧加怎样表现加典型意义)
浮士德上下求索的漫长过程,实际上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三百年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走的精神探索道路,体现了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特点,他经历体现的自强不息、永远探索、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在今天仍是应该肯定的。这是浮士德的需要结构给我们的启迪和人物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艺术特征153加徐梦迪
①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诗剧的整体构架是充满浪漫幻想的,而许多情节与细节的描绘确实真实的;浮士德形象及其经历是虚构的,但他活动的背景却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的。
② 生动的艺术形象与深邃的哲学意蕴的有机结合。浮士德形象及其与靡菲斯特的关系被描绘得具体生动而又复杂,妙趣横生,诗人又在他们身上关注了深刻地哲学内涵,使之成为著名的艺术典型。正如恩格斯所说:“歌德只能直接地、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以语言方式’说出的事物,在德国现代哲学中都得到了发展和论证。”
③ 诗剧是按照马殴打你对比的原则来配置人物关系并设置场面的。譬如整部诗剧以浮士德为中心,依据他性格不同侧面的对比关系,来配置相应的人物形象。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名词解释:
湖畔派诗人
湖畔派(Lake Poets)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Coleridge(1772--1834)和骚塞Southey(1774--1843)三诗人结成的是个流派。
湖畔派是人早年向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站在保守的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文明、主张恢复封建宗法制度、咸阳宗教道德观。
文学上,湖畔诗人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发表了《抒情歌谣集》 。并写了序言、序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诗的题材源于日常生活与情歌,诗的语言应是日常生活语言,诗人应该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这篇序成了英国浪漫注意的宣言,其中关于想象的论述,是重表现的理论,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理论传
撒旦派:拜伦式英雄(东方叙事诗)
抒情歌谣集序言基本内容 180
雨果的克伦威尔美丑对照原则
拜伦创作特点 雨果2部作品中美丑对照原则如何体现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是如何体现的
1. 贯穿在情节发展的始终。
《巴黎圣母院》有两条情结线索构成的。
一条是爱斯梅哈尔达的悲惨命运。
一条是卡西莫多的觉醒和反抗。
通过女主人公5次遇险和得救,表达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黑暗势力如何勾结残害人民的骇人听闻的暴虐行径和无恶不作的反人民的本质。
2. 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A. 人物自身的外形与心灵的美丑对着上。
副主教: 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骨子里是个衣冠禽兽。是个复杂的人物。
丑八怪:卡西莫多——外表奇丑无比,心灵却晶莹剔透。
女主人:爱斯梅哈尔达——内在美与外在美完美结合的人物。
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
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斯梅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在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无微不至地照顾爱斯梅拉达。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副主教膨胀的私欲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爱斯梅哈尔达
爱斯美哈尔达不但有一个美丽绝伦的外表,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渴望,可谓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形象。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当其丑无比的卡西莫多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快要晕死过去时,她不计曾被前者粗暴追捕而勇敢地给他喂水喝。
B.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
正面人物与正面人物的对比:
爱斯梅哈尔达:美的那样出奇
卡西莫多:丑的丑陋无比
心灵却晶莹剔透,白璧无瑕。
反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对比:
克洛德:忧郁、深沉、严肃
弗比斯:欢乐、明快、漂亮
在冠冕堂皇的体态下包藏着肮脏罪恶的心肝。
四个男性之间的对比
(1) 克洛德: 义父——表现为人性的异化。
卡西莫多:义子——表现为人性的复归。
表现出两颗不同的灵魂。
(2) 卡西莫多:外表丑陋,心灵美好。
弗比斯: 外表俊美,心灵丑陋。
心灵美高于一切。
(3) 卡西莫多: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
甘果瓦: 好多债是不用偿还的。
反映出两种不同的道德观。
(4) 克洛德:老师,欲火炎炎,贪欲不怕下地狱。
甘果瓦:学生,情欲淡漠,贪生害怕被杀头。
不同的弱点使师生勾结,共同诓骗爱斯美哈尔达。
(5) 克洛德:一个是阴沉的牧师,淫欲隐蔽,代表神权。
弗比斯:一个是欢乐的军人,公开放荡,代表王权。
他们既互相矛盾又相互勾结,共同构成巴黎人民的敌人。
3.场景也形成鲜明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
两个王朝(专制王朝、奇迹王朝);
两个国王(路易十一、乞丐国王);
两个法庭、两种审判;
两种法律、两个绞架;
两个演出场景的对照;
两个社会、两种场面;
悲惨世界思想内容
1. 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三人的不同遭遇,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悲惨命运和处境,并寄予深切的人道主义同情。
2. 对残酷不公正的法律制度的严正抗议是《悲惨世界》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冉阿让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反动。
沙威是资本主义法律的化身,是统治阶级忠实的奴才、冷酷的爪牙和铁石心肠的警犬的形象。通过这个形象的塑造集中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暴虐残酷和荒谬的本质特征
3. 通过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的描写,歌颂了劳动人民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和纯洁高尚的道德品质。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
作品描写了共和党人反抗七月王朝的统治而进行的巴黎起义。
八十多岁的革命老人:马贝夫
十几岁的革命少年:伽弗洛什
作品还塑造了一系列共和主义者的群像,他们共同特点:忠于共和主义理想,憎恨专制制度,一心为解放人民而斗争,最后牺牲自己的生命。
4. 贯穿着宽恕、仁慈、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的二重性:
进步性: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受压迫受迫害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发出强烈的抗议,对残酷的法律制度进行深刻的揭露。
局限性: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是:宽恕、仁慈和博爱。用宽恕、仁慈和博爱来改造社会,杜绝邪恶。把极端复杂的阶级斗争问题看成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
他认为世上有两种法律:一种是高级法律:米里埃主教
一种是低级法律:沙威
人道主义还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冉阿让、沙威
《草叶集》的象征意义
1. 草叶是生命力的象征,不论高山平地,不论地方宽窄,它都能扎根、生长
2. 草叶又是发展的象征,它能自发性地生长、繁殖,不需要人们的照料、栽培,《草叶集》本身就是自发性生长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3. 草叶又是民主的象征。在诗人眼中,遍布新大陆的草叶与星球的运行同样重要、同样神圣;正如在社会生活中,黑人与白人、男人与女人、总统与平民没有高下、卑贱之分一样。
草叶集思想内容
麦尔维尔象征意义
2序言基本内容
白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