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中国史专题复习之,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密切,本专题将成为考试的重点。本专题复习时注意如下视角:,(,1,)中国古代对外交通发展的情况。,(,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3,)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4,)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人物的活动。,(,5,)自古代至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情况。,(,6,)近现代中国的外交机构和外交政策的变化。,(,7,)中国历史上的闭关政策和当今对外开放政策的比较。,(,8,)对比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影响,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及归纳国际关系的一些基本规律。,(,9,)运用文明史观或全球史观去理解不同时期我国的国际地位及中外文明的发展与交流。,(,10,)整理或归纳不同时期的中美、中日、中苏关系演变的阶段特征,从中探讨双方关系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趋势。,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1,两汉时期,(,1,)与朝鲜的关系: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三韩中的辰韩,引进中国文化、语言,称谓与秦相似,有人称之为“秦韩”。,(,2,)同日本的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3,)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西亚、欧洲的往来: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送给东汉皇帝。,2,隋唐时期,(,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新罗来唐朝的留学生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城市设“新罗坊”“新罗馆”;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2,)和日本的友好交往:中日互遣使臣,唐朝时日本,10,多次派出遣唐使;日本大化改新中的新政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仿照长安的样式;各级学校教授儒学;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鉴真,为中日交往作出了突出贡献。,(,3,)和东南亚的往来:隋唐时,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4,)与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天竺一再遣使唐朝;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推天竺;高僧,玄奘,和义净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5,)和波斯的往来: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6,)和大食的往来: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在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7,)和欧洲东罗马的往来: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来;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8,)唐朝和非洲也有来往。,3,明清时期,(,1,)郑和下西洋: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7,次航海,访问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2,)华侨开发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大批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各岛定居,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3,)戚继光抗倭:明中期,倭患愈演愈烈。明将戚继光率戚家军在浙东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重大胜利。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4,)葡萄牙租占澳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5,)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战舰在台湾登陆,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6,)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令清军两次打败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俄国政府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经过平等协商,正式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二、近代中国的外交,1,晚清外交机构的近代化,(,1,)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2,),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3,),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4,),辛丑条约,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2,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3,北洋军阀时的外交,(,1,),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号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2,),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正义要求却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3,),1924,年,孙中山北上宣言中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4,)五卅运动中,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了取消领事裁判权,英日军队从上海永远撤走等谈判条件。,(,5,),1927,年初,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4,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2,),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1,开拓外交新局面,(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1,)新中国成立后,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2,)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对外关系的突破和转机,(20,世纪,70,年代,),(,1,),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2,),1972,年,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4,)中美、中日建交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5,)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3,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1,)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2,)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3,)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5,)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高频考点,1,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规律性认识,(,1,)对外交往的主要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最根本目的,当然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2,)中国古代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是吸引周边国家来我国学习的根本原因;开放的对外政策是推动中外交流的重要条件;随着科技发展,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陆路和海路两条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是中外交流源源不断的客观条件;郑和、玄奘等人对中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3,)内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内容,主要有: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军事上,有战争、有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4,)影响:,中外频繁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都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兼收并蓄的政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我国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政治、经济、文化源源不断地外传亚、欧、非,推动了整个世界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的文明进步,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形成了以中华文化圈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1,)秦汉王朝是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2,)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辉煌灿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了亚洲,形成了中国文化圈。,(,3,)宋元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和文化成就突出,在当时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4,)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显示了明朝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明朝中期以后,世界历史进入新的时期,由于封建专制制度束缚了生产力发展,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伍。,(,5,)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6,)甲午战争后,中国被日本战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7,)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8,),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9,)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10,),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1997,年,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迅速崛起为发展中的地区大国。,3,中美关系,(,1,),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这是近代美国与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扮演“调停”角色。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3,)一战后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4,)蒋介石上台后,美国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5,),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6,)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7,)新中国成立后 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威胁中国安全,出现了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局面;一面派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台湾。,(,8,),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90,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08,高考试题感悟,(,08,江苏,,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民族融合的加强 丝绸之路的畅通 文化政策的开放 古代商帮的推动,A.B.,C.D.,解析:,C,四选项古代大商帮的出现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而且与题干联系不大。故不选。选,C,项。,(,08,海南历史,,5,)下列各项中,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A.,齐民要术,B.,农书,C.,农政全书,D.,四洲志,解析:,C,甘薯传入我国是在明朝中后期,,齐民要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农书,是中国元代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是明朝由徐光启所编纂的,,四洲志,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因此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农政全书,。,(,08,海南历史,,15,),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A,垄断贸易的要求,B,商品输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解析:,B,注意题干的时间是指,19,世纪,30,年代。只有,B,符合当时的西方的要求,希望打破中国的自然经济的状态,实现商品倾销的目的。其余几个选项是,19,世纪晚期的西方侵略的要求。,(,08,天津卷,,22,),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此措施是(),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C,租占旅顺、大连,D,修建满洲铁路,解析:,B A,不符合史实,俄国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签订;,C,和,D,是,1898,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内容;,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为阻止日本对其在中国东北对其利益构成威胁,联合德、法干涉还辽,日本被迫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08,四川文综卷,,15,)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D,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解析:,A,。,南京条约,关于关税的规定是“协定关税”;,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均享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除割地赔款外的所有特权。而,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没有关于关税的特别规定,故选,A,。,(,08,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解析:,A,材料的话意思是西方男医生接生,但在中国不太合适。应该男医生给男的看,女医生给女的看。体现出到,1869,年,中国虽然由于列强的入侵,被迫开放,思想受到西方的冲击影响,但是还是比较保守。,(,08,年广东文基,,23,)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做过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解析:,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C,项符合题干要求。,A,、,D,项表述错误,,B,项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08,宁夏,,3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答案:,D,解析: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本来是中国的民族文化,而采用西方的公历为“元旦”,则反映了中西文化的融合。,(,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32,)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A.,三个世界理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原则,D.,国家主权理论,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对日内瓦会议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掌握,在日内瓦会议的第二阶段,参加国家达成了协议,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取得了一致,这正是体现了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与原则。,(,08,年广东单科,,14,),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开始重视亚非拉国家的作用,B,无意与第一、第二世界搞好关系,C,已经放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强调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反对霸权主义,解析:,D,在美苏两极争霸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指明了两个超级大国是当时造成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它们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而激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中国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扩张主义政策。,(,08,江苏,,11,),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解析:,B A,项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不符合,2001,年时中国的外交政策;,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国际上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封锁政策;,D,项,1950,年时没有涉及,只能选,B,项。,(,7,)中国历史上的闭关政策和当今对外开放政策的比较。,(,8,)对比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影响,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及归纳国际关系的一些基本规律。,(,9,)运用文明史观或全球史观去理解不同时期我国的国际地位及中外文明的发展与交流。,(,10,)整理或归纳不同时期的中美、中日、中苏关系演变的阶段特征,从中探讨双方关系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趋势。,二、近代中国的外交,1,晚清外交机构的近代化,(,1,)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2,),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3,),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4,),辛丑条约,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1,开拓外交新局面,(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1,)新中国成立后,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2,)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高频考点,1,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规律性认识,(,1,)对外交往的主要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最根本目的,当然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2,)中国古代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是吸引周边国家来我国学习的根本原因;开放的对外政策是推动中外交流的重要条件;随着科技发展,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陆路和海路两条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是中外交流源源不断的客观条件;郑和、玄奘等人对中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3,)内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内容,主要有: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军事上,有战争、有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4,)影响:,中外频繁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都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兼收并蓄的政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我国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政治、经济、文化源源不断地外传亚、欧、非,推动了整个世界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的文明进步,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形成了以中华文化圈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08,江苏,,11,),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解析:,B A,项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不符合,2001,年时中国的外交政策;,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国际上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封锁政策;,D,项,1950,年时没有涉及,只能选,B,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