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考试培训,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2008,年,8,月,基本概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将生物化学分析过程中的加样、加试剂、混合、保温、反应监测、处理数据、打印报告及实验后的清洗等步骤进行自动化连续操作的仪器。,结果比对,对同一检验项目,使用不同的检测系统,按相应的要求进行测定,将不同检测系统的测定结果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比较的过程。,溯源性,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摩尔消光系数(,),在特定条件下,一定波长的光,通过光径为,1 cm,、所含吸光物质的浓度为,1 mol/l,时的吸光度。,准确度,单次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接近程度;,以不准确度来衡量,不准确度的数字表达是不确定度;,受正确度和精密度的影响。,正确度,(真实度),多次测量结果的均值与被测量真值的接近程度。,不正确度用偏倚(均值与真值之差)表示。,精密度,在规定条件下获得的独立测量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按操作条件不同,可进一步分为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精密度,重复性,:,在相同条件(时间、校准、操作者、仪器等)下获得的精密度,即所谓的批内精密度;,中间精密度,:一种或几种条件因素发生变化,但在同一实验室内获得的精密度;,重现性,:在不同实验室、不同条件下获得的精密度,故又称实验室间精密度。用标准差或变异系数表示不精密度,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称为测量不确定度(,ISO,)。,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的分散性,它不说明测量值是否接近真值。,通常,测量不确定度以标准差表示,在实际使用中,根据不同的表示方法,分为标准不确定度(以标准差来表示)和扩展不确定度(以置信区间表示),因果图,(,Ishikawa,),取样,检验分析,仪器校准,基本概念,偏倚,:测量结果与真值的偏离程度。,变异系数,:测量结果的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通常用,CV%,表示。,系数,K,值,称为酶活性的定量系数(常数),主要用于临床酶活性测定的计算与校准。,K=V10,6,/,vL,V,代表反应体系体积(,l,),L,代表比色杯光径(,cm,),v,代表样本量(,l,),代表摩尔消光系数(,cm2mol-1,),标准物质(参考物质),一类充分均匀,并且有一个(或多个)确定的特性值的材料或物质,用以校准仪器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给其它物质赋值。,标准(参考)物质,一级标准物质,具有最高计量学特征,由一级参考方法(选定性方法)进行定值,用来校准二级参考方法的标准物质。,二级标准物质,由二级参考方法(参考方法)进行定值,用来校准常规标准方法(厂家选定方法)的标准物质。,JCTLM,参考实验室,常规实验室,校准物,用于校准、分度或修正测量值的物质,这种物质必须跟踪国家或国际的标准物质,;,由常规标准方法(厂家选定方法)定值,用于终用户实验室对常规方法的校准。,溯源性,:,Multi Calibrator,分析物,溯源性,ALB,NIST 927a,CA,NIST SRM 915,CHOL,NIST 911b,CR,NIST SRM 914a,CR-T,NIST SRM 914a,GLU,NIST SRM 917a,LAC,Manufactures Working Calibrator,MG,NIST SRM 929,溯源性,分析物,溯源性,PHOS,NIST SRM 200,PO4,NIST SRM 200,TP,NIST SRM 927a,TG,TG-B,Manufactures Working Calibrator,UREA,NIST SRM 912a,URIC,NIST SRM 913,J&J,校准品,分析物,标准物质,参考方法,钠(,Na,+,),NIST SRM 919a,火焰原子发射光谱法,甘油三酯(,TRIG,),CDC,赋值人混合血清,CDC,变色酸显色法,酸性磷酸酶(,AcP,),麝香草酚酞一磷酸盐底物法,/37,碱性磷酸酶(,ALKP,),IFCC,推荐方法,/3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IFCC,推荐方法,/37,淀粉酶(,AMYL,),对硝基苯酚麦芽糖法,37,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IFCC,推荐方法,/37,肌酸激酶(,CK,),斯堪迪纳维亚酶学委员会推荐方法,/37,J&J,校准品,分析物,标准物质,参考方法,尿素氮(,BUN,UREA,),NIST SRM 912a,CDC,(尿素酶,GLDH,法),钙(,Ca,),NIST SRM 915a,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肌酐(,CREA,),NIST SRM 914a,高效液相色谱法苦味酸速率法,葡萄糖(,GLU,),NIST SRM 917b,AACC/CDC,(己糖激酶,G-6-PDH,法),乳酸(,LAC,),Sigma,公司试剂级乳酸,高效液相色谱法,锂(,Li,),NIST SRM 924a,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镁(,Mg,),NIST SRM 929,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J&J,校准品,水杨酸盐(,SALI,),Aldrich,公司试剂级水杨酸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茶碱(,THEO,),Sigma,公司试剂级茶碱,高效液相色谱法,尿酸(,URIC,),NIST SRM 913a,尿酸酶紫外分光光度法,胆固醇(,CHOL,),NIST SRM 911b,CDC,改良,Abell-Kendall,法,氯(,Cl,-,),NIST SRM 919a,库仑,-,安培滴定法,二氧化碳(,ECO,2,),NIST SRM 192b,热导测定法,磁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NIST SRM 911b,硫酸葡聚糖酶法,钾(,K,+,),NIST SRM 918a,火焰原子发射光谱法,不同校准品的溯源性比较,项目名称,Roche,Olympus,Beckman,J&J,ALB,CRM 470,CRM 470,SRM 927a,SRM 927c,ALT,IFCC,IFCC,-,IFCC,CHOL,ID-MS,SRM 909b,SRM 911b,SRM 911b,CREA,ID-MS,SRM 909b,SRM 914a,SRM 914a,GLU,ID-MS,SRM 965,SRM 917a,SRM 917b,质控物(控制品),常规检测工作中,用于监控分析过程或仪器准确性和精密性的物质。,最佳条件下的变异(,OCV,),在理想和恒定条件下,对同一质控物进行反复测定得出的变异。,目的在于观察用某一方法做某试验的最佳工作质量,是实验室能达到的最好精密度。,常规条件下的变异,(,RCV,),实验室在常规分析条件下获得的精密度结果。,质控物随大批病人标本在常规检测条件下进行测定,所得数据可用于室内质量控制。,质量控制,QC,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的目的是满足组织自身和其服务对象的质量要求。,是保证检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室内质量控制,IQC,实验室内,为达到质量控制要求所采取的技术操作和活动;,实验室工作人员采用一系列统计学方法,评价本实验室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判断检验报告是否可发出;,发现质量环节中的影响因素、误差大小,并进一步排除的过程。,主要目的是检测和控制常规工作中的精密度,提高常规工作中日内和日间标本检测的一致性。,室间质量评价(,EQA,),由第三方机构采用一系列的办法,连续地、客观地评价各实验室的实验结果,并发现实验室本身不易发现的、检测结果的不准确性,了解各实验室结果之间的差异;这种评价是一种回顾性评价,旨在建立实验室间结果的可比性。,延迟时间,试剂与样品混合后到开始记录反应结果之间的时间。一般用于连续监测法。,试剂 样本 读数开始 结束,双波长,由主波长和副波长构成两个波长,可以消除某些干扰物对实验的影响。,主波长是指测定某物质时,生成的产物颜色对光吸收的特有波长。,副波长是指测定某物质时,为消除其他干扰物质在主波长造成测定干扰所设定的波长。,空白值,反应杯空白,:在特定波长下,光通过充满蒸馏水或空气的反应杯所测得的吸光度值。,试剂空白,:在特定波长下,光通过以蒸馏水或生理盐水代替样品和相应测定项目试剂构成的反应体系所测得的吸光度值。,样品空白,在特定波长下,光通过样品和相应测定项目不含有引起反应的一种或多种成分的试剂构成的反应体系所测得的吸光度值;,或由生物样品和相应测定项目试剂构成的反应体系产生反应最初时间所测得的吸光度值。,后分光,后分光的光路:光源、样品、分光元件、检测器,其光源是先照射到样品杯,然后再通过光栅分光,再用检测器检测任何一个波长的吸光度。,优点是不需移动仪器的任何部件即可同时选用双波长或多波长进行测定。,终点分析法,反应达到平衡时,利用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特征及强度,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类方法。,连续监测法,连续测定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产物或底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多点数据,求出反应初速度,计算被测物浓度的方法。,决定性方法,(一级参考方法),指准确度最高,系统误差最小,经过详细研究未发现产生误差的原因,其测定结果与“真值”最接近。,主要用于一级标准物质的定值,通常不直接用于鉴定常规方法的准确性。,参考方法,(二级参考方法),指准确度与精密度已被充分证实,且被公认的权威机构颁布的方法,其干扰因素少,系统误差小,重复测定中的随机误差可忽略不计。,由一级标准物质校准,主要用于二级标准物质的定值。,实验室常规方法,性能指标符合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有足够的精密度、准确度、特异性、及适当的分析测量范围的方法。,实验室认可,权威机构对检测,/,校准实验室有能力进行指定类型的检测,/,校准做出一种正式承认的程序。,实验室认证,认证机构依据程序对实验室工作或服务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给予确认,,给确认合格者出具合格证书,,并由认证体系确保认证及其证书使用的法规、协议及程序的有效性。,质量控制,建立各项目的标准操作程序,:实施质量控制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操作规程做保障,例如仪器的规范使用程序、参数的设置及调整、操作维护程序及质控品和校准品的正确使用等。,室内质控和结果分析,:掌握室内质量控制的程序以及出现失控后的处理办法。,参加全国或地方性室间质量评价的活动。清楚本仪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校准,(,calibration,),选择合适的校准品,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溯源性;,根据试验项目确定校准的频度,校准的频度过高,加重不必要的工作及浪费,同时,易引入系统偏差;校准的频度过低,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室内质控出现异常趋势或者偏移时,应重新校准;注意区别定值质控血清和校准品,不可用定值质控品代替校准品进行校准。,分析系统,校准,标准品,常规检测,参考物质的互通性,校准 品,A,校准 品,B,校准和校准验证,校准验证,校准,校准周期,校准周期,校准方法,校准方式可采用单点或多点校准,免疫比浊法通常采用多点校准。,两点法校准通常采用一个浓度的校准品和一个试剂空白,标准曲线为直线;,多点法校准工作曲线可以为对数、指数、等非线性曲线。,校准方法,单点校准,校准方法,校准方法,校准方法,校准方法,K-factor,理论,K,值与实际,K,值,理论,K,值,的计算与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光径、样本及试剂加量等因素有关。,在不同的检测系统,由于仪器的性能不一,特别是仪器的加样系统和分光系统的误差、干涉滤光片或光栅等半峰宽度偏大导致的杂光以及多波长同时使用等,使仪器达不到理论上的最佳状态,从而导致该仪器的实际,K,值与理论,K,值不一致。,如果使用厂家配套的检测系统,厂家提供的,K,值是该检测系统的,实际,K,值,,在仪器经厂家校准的前提下,可以直接使用。,实际,K,值的应用,在无酶活性标准品时,需使用,K,值进行酶活性的计算,应提倡使用“实际,K,值”进行计算。,使用实际,K,值应注意如下问题:,仪器不同,实际,K,值不同;,同一仪器的不同时期,特别是仪器进行了维修,或更换了重要部件,实际,K,值不同;,不同检测系统,实际,K,值不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的特征,均质性好,:在使用标准物质时常是取其中一部分,而标准物质的标示值是对一批标准物质定值的数据,因此,均匀性好是标准物质使用的重要特征。,如冻干血清复溶混匀前飞溅、悬浮性颗粒(如全血细胞校准物和质控物)混匀方法不当,均可造成取样的量值不能代表整体量值。,标准物质(参考物质)的特征,性能稳定,:标准物质的稳定性是指标准物质长时间贮存时,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特性量值和物理化学性质保持不变的能力。,具有良好稳定性的标准物质,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按规定的条件贮存。,标准物质(参考物质)的特征,量值准确,:标准物质的基本特征,标准物质作为同一量值的一种计量标准,即凭借该准确特性量值校准仪器、测量方法、进行量值传递、保证检测质量。标准物质的特性量值必须采用准确、可靠的测量方法定值。,标准物质(参考物质)的特征,与待测物质基质类似的特征,:为消除由于标准物质与待测物质基质不同,而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应选择与待测物质基质相近似的标准物质,这是使用标准物质的一条重要原则。,克服基质效应的方法是使标准物质和被测标本处于相同的基质环境。测定的是血清,配制标准物质也应是血清;测定的是全血,也应用全血配制标准物质,以减少基质效应的影响。,标准物质(参考物质)的特征,批量生产,:标准物质必须有足够的产量,以满足需要,特别是二级标准物质。,校准物和质控物直接用于实际工作,需求量大,可分批制备,分别定值,在编号上区别不同批次。,标准物质(参考物质)的特征,标准物质证书,:一、二级标准物质应有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证书。,标准物质证书是介绍该标准物质属性和特征的重要技术文件,是向使用者提供的计量保证书,是使用该标准物质进行量值传递和进行量值溯源的凭据。,校准物,用于校准、分度或修正测量值的物质,这种物质必须跟踪国家或国际的标准物质。,校准物应具有与标准物质相同的特征。校准物用于检测系统的校准,以保证检测结果具有溯源性。,校准物的基质,为减少基质效应,应使校准物和标本处于相同的基质环境。,为延长稳定期,对血清、全血校准物都要经过一定的处理。但在处理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被测成分基质的影响。,校准物的使用,校准物的稳定期根据生产厂商说明书和校准物的特点而定。,校准物的定值应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物质或参考方法。,室内质量控制,(IQC),均值,-,标准差质控图法(,Levey-Jennings,质控图);,需要单一浓度的质控物(血清),,绘图方法简便易懂。,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际经验,因此,成为目前临床实验室最常使用的一种室内质量控制方法,Levey-Jennings,质控图绘制,选择含量均匀、稳定性良好的质控血清,在常规条件下,在至少,10,天内测定,20,或更多个独立批获得至少,20,次质控结果(日内、日间反复测定,20,次),计算均值和标准差。,控制图中,Y,轴为质控物的测定值,一般至少标出,X,3S,X,2S,X,S,;,X,轴为测定次数(可具体的以日期或分析批号表示)。,时间:,1998,年,9,月 项目:,TP,单位:,g/L,浓度水平:,Precinorm,仪器:日立,7170A,方法:双缩脲法,质控物:,BM,(,194739,)靶值:,56.4 SD,:,1.4,Levey-,Jennings,质控图,质控图绘制,控制图上通常包含五条线:中心线、警告限和失控限,分别表示均值,X,、,X,2S,、,X,3S,X,变量超出失控限可判为失控。,质控图上还应标明以下内容,测定项目、测定单位、质控血清来源及批号、起止日期、所用仪器等。,室内质量控制,(IQC),如果每批使用多个浓度水平的质控品,多个结果要在同一质控图上画出,可绘制,Z-,分数质控图。,Z-,分数,是质控品的测定值与其均值之差,除以该质控品的标准差。,Z-,分数质控图中,Y,轴为质控物的,Z-,分数,,X,轴为测定次数。,Z-,分数图,质控物的水平和检测频率,通常应至少选择,2,个水平的质控物,一个生理水平和一个病理水平,两水平质控品的浓度值应在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以内;,每个独立分析批都应做质控,,每个工作日应至少做两次质控。,常用质控规则,Westgard,多规则质控法,1,2S,规则:一个测定值处于,2S 3S,界限内,可作为“警告”信号。,1,3S,规则:一个水平测定值超过,3S,界限,为“失控”。,质控规则,2,2s,规则:同批两个水平质控品测定值同方向超出,2SD,,或同一水平质控品连续两次质控测定值超出,2SD,,为“失控”,多由系统误差造成。,R,4S,规则:同一批中两个水平质控一个超出,+2SD,,另一个超出,-2SD,,为“失控”或同一水平连续两次测定,一次超出,+2SD,,另一次超出,-2SD,,也为“失控”,此规则失控多属随机误差。,质控规则,4,1S,规则:两个水平质控血清的测定结果同时连续,2,次超过,+1SD,或,-1SD,时;或一个水平质控血清的测定结果连续,4,次超过,+1SD,或,-1SD,,为“失控”,一般由系统误差所致。,10 x,规则:当,2,份质控血清的测定结果同时连续,5,次偏于,X,一侧时,或一个水平质控血清测定结果连续,10,次偏于,X,一侧,为“失控”,是系统误差所致。,靶值设定,新批号的质控品应与当前使用的质控品一起进行测定。,根据独立批获得的至少,20,次质控测定结果,计算出平均数,作为暂定靶值。,靶值设定,一个月结束后,将该月的在控结果与前,20,个质控测定结果汇集在一起,计算累积平均数,并作为第二个月质控图的暂定靶值。,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连续,3-5,个月。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设立常用靶值;,靶值设定,对于稳定性较差的质控品,可在,3-4,天内,每天分析每水平质控品,3-4,瓶,每瓶进行,2-3,次重复。,收集数据后,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对数据进行异常值检验。如果发现异常值,需要重新计算余下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此均值作为质控图的靶值。,设定控制限,控制限通常以标准差的倍数表示。,控制限的设定可根据方法学特性、实验室允许总误差、采用的控制规则来决定。,更换质控品,更换新批号的质控品时,应在“旧”批号质控品使用结束前,将新批号与“旧”批号质控品一起测定,,重复靶值和控制限设定的过程,以设立新的靶值和控制限。,绘制质控图及记录质控结果,根据质控品的靶值和控制限绘制,Levey-Jenning,控制图(单一浓度水平),或将不同浓度水平绘制在同一图上的,Z-,分数图,或,Youden,图。,将原始质控结果记录在质控图表上。,保留原始质控记录。,质控方法(规则)的应用,将选择的质控规则应用于质控数据,判断结果是失控还是在控。,失控后的分析及处理,认真填写失控报告单,迅速回顾、检查整个操作过程,分析是否存在人为错误操作等原因。,重新测定质控物一次,若在控,说明失控是由于人为错误操作所致。,若仍失控,应更换同一批号另一瓶新鲜质控品重新测定,若在控,说明上一瓶质控品可能变质或被污染。,失控后的分析及处理,如仍失控,取另外一个批号的质控品或一定值血清,以同样方法测定一次,如果结果在控,提示前一批质控血清可能都有问题,认真查找质控品变质原因,予以改正。,若失控,更换失控项目测试试剂,重新测定,如在控,则可能由于试剂放置时间过长而变质等原因。,失控后的分析及处理,如果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应仔细检查仪器各部分性能是否正常,包括光路、电路、水路等系统,维修保养后重测一次。,若仍失控,则重新校准失控项目。,若以上措施都不能纠正失控,及时与仪器或试剂厂家联系,请求技术支持。,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每月室内质控数据保存:每月将所有质控数据(包括所有项目的原始质控数据、质控图及失控记录和纠正措施等)汇总整理后存档保存。,每月上报质控数据图:包括所有测定项目数据质控汇总表及失控处理记录,室内质控月报表,应包括全部检验项目;,当月的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累积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质控物总的测定次数、失控次数、处理次数、未处理次数、失控率等。,周期性评价,室内质控数据的周期性评价:比较当月与以往各测定项目质控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理想质控物的特性,人血清基质,分布均匀,无传染性;,添加剂和抑菌剂的数量尽可能少;,瓶间变异小;,冻干品复溶后稳定时间足够长;,有效期应在,1,年以上(室内质控物)。,能力验证,(,PT,),是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确定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是室间质量评价技术方案之一,也是实验室认可的一项重要内容。,室间质评方法,将标本分发给各实验室,并提供可靠的标准,对回报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实验室获得正确测定结果的能力。,美国,CLIA88,的,PT,方案规定,临床生物化学项目每年至少进行,3,次,PT,调查,每次调查至少包括,5,个不同的质控样本,在一年内,对任一项至少可得,15,个测定结果。通过各实验室间持续的比较,作出结果判断,计算:,针对某一项目的得分:,该项目的可接受结果数,S1=100%,该项目的总测定次数,对调查的全部项目的得分:,全部项目可接受结果总数,S2=100%,全部项目总的测定次数,判断:依据,CLIA88,技术细则规定,,S1,、,S2,均应大于,80,,否则判断为不满意,,而且如果,S1,或,S2,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不满意,即为失败,,对于某一个接受结果,不再进行优劣分级。,计算均值法:把相同测定方法的实验室结果归在一起,计算均值与标准差,以均值作为靶值,观察各实验室结果是否满意。,把统计结果列表或绘图发给参与单位。,变异指数得分(,VIS,),当,VIS,80,为优秀;,VIS,150,为及格;,VIS,200,表明结果中有临床不允许的误差;,VIS=400,则表明所测结果对临床可造成严重误差,是绝对不允许的。,第七单元,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试剂盒的评价,对试剂的要求,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批准。,产品名称:应参照,SFDA,颁布的“体外诊断试剂分类目录”确定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应规定可进行的测试次数,也可用包装规格表示。,对试剂盒的要求,检测原理:简单扼要说明测定原理及名称。,试剂的成份:明确说明试剂中组成成份的数量、比例及浓度。应采用国际标准或法定单位。,所用校准品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标准和要求。,对试剂盒的要求,试剂的稳定性 应标明试剂盒的贮存条件与有效期,及开瓶后试剂的贮存条件与有效期。有特殊要求时应有明确说明。,检测程序 包括校准和质控的程序。,参考区间及其参考人群的说明,试剂盒的要求,诊断性试剂的性能评估:敏感性、特异性、精密度、线性,/,可报告范围、抗干扰能力、准确性、溯源性、方法比对结果等。,注意事项 应注明是体外诊断用,以及化学品危害的说明。,第八单元,临床化学实验方法的选择与评价,实验方法和标准品的选择,实验方法根据准确度与精密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级,即:,决定性方法(一级参考方法)、,参考方法(二级参考方法)和,常规方法(厂家选定方法和终用户实验室常规方法)。,标准品的分级,一级标准品(一级参考物质)、,二级标准品(二级参考物质),校准品,实验方法选择的要求和步骤,国际临床化学协会(,IFCC,)提出:常规方法应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两方面的性能指标;,至于某一项具体分析方法所应具有的性能标准,可由临床化学家根据采用这一试验的目的决定。,检验方法的实用性,微量快速;,便于操作;,应用安全;,费用低廉。,可靠性,一般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以及较大的检测能力。,方法选择的步骤,广泛查阅文献,:根据要求对已发表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与分析,确定哪些方法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及使用价值。,选定候选方法,:初步选定的方法称为候选方法。候选方法确定后,要熟悉该法的原理、性能指标及相应的条件等。,进行初步评价,:为了使用的目的,初试应包括候选方法所有的性能指标。,评价实验与分析误差类型的关系,方法学评价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实验途径测定并评价方法的精密度与准确度;,不论精密度还是准确度,强调的都是误差,评价实验的过程就是对误差的测定。,方法评价的各项实验是配合检测各种类型的分析误差而设计的。,精密度评价,重复性试验:重复性试验的方法是将同一份试验样品分成数份,进行多次分析测定,目的在于考察候选方法的偶然误差。,样品的选择:采用标准液、质控物、病人标本或混合血清均可,视其用途而定。,精密度评价,分析物浓度的选择:进行重复性试验的被测物浓度,宜选择在医学决定水平,因为,这种浓度在临床分析实验结果时最有用处。,应至少评价两个水平的重复性。,精密度评价,连续,5,20,天,,每天测定,2,个浓度水平的样本,各,2,批次,每批次内重复测定,2,次。,剔除离群值,分别计算批内变异和总变异。,回收试验,分析方法正确测定加入常规分析样品中的纯分析物的能力。,目的是测定比例系统误差,以衡量候选方法的准确度。,干扰试验,用来评价候选方法的准确度,,在加入一定浓度干扰物的条件下,形成的是恒定系统误差。,干扰物浓度不同,误差大小也不同。,方法比对试验,用于检测候选方法的系统误差,包括比例和恒定两种系统误差。,分析样品的选择:收集不少于,40,份的新鲜患者血清;,如,1,份血清量过少需要混合血清时,可使用两个患者的混合血清。,方法比对试验,分析物浓度的选择:浓度应在对应方法的检测范围之内,并尽量覆盖高、中、低各水平。,试验方法:在不少于,5,天时间内,每日分别用对比方法和实验方法测定,8,份样本,样本浓度随机分布,,每份样本测定两次,测定顺序为:,1-2-3-4-5-6-7-8,和,8-7-6-5-4-3-2-1,。,方法学性能标准及其制定,性能标准:性能标准(,PS,)也称分析目标,应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筛选、诊断、预后、监测)而异。,允许分析误差:,95%,样品的允许误差限度,医学决定水平:临床判断结果具有意义的被分析物浓度。,性能标准的制定,制定的性能标准,既应反映临床应用与解释结果的要求(称为医学效用限度),又应基本符合实验室所能达到的技能状态。,需要由临床医学家和临床化学家共同研究制定。,性能标准的制定,使用单值判断指标:单值判断指标较简单,在评价过程中用于初步估量。,使用可信区间判断指标:可信区间判断指标比较复杂,但能对方法性能提供更客观的决定,起最后判断作用。,诊断性试验的选择,诊断性试验必须具备灵敏度与特异度两个基本特性;,理想的诊断试验是具有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敏感度(,%,),检测为阳性的病人数,100%,理论上为阳性的病人数,临床特异度(,%,),检测阴性结果数,100%,全部受检的未患本病的人数,参考区间,参考值(参考区间):在参考人群中抽样(参考个体)进行测定,由此得到的均数及其分布范围;只能作为它所代表人群的判断参考。,参考值的确定,指一个地区的健康人群中,规定若干条标准,在总体中抽样进行调查测定,将测定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求出均值和标准差;,对于结果呈正态分布的项目,通常将均值,2SD,定为参考区间;,对于结果非正态分布的项目,根据临床需求,选择单侧,5%,或双侧,2.5%,的百分位数值作为参考区间。,参考区间,各实验室应根据自己所选用的方法确定本实验室的参考区间,此时需要至少,120,例健康人;,如引用试剂说明书、手册、指南或权威文献中提供的数据作为本室的参考区间时,应进行验证,此时需要,20,50,例健康人。,医学决定水平,临床按照不同病情给予不同处理的指标阈值;,待诊值:提示需要进一步检查的阈值;,确诊值:提示需要采取治疗措施的临界值;,危急值:提示需要紧急处理的界值。,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PLR,):指诊断试验的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值,即阳性似然比,=,灵敏度,/,(,1-,特异度)。,阴性似然比,=1-,灵敏度,/,特异度。,评价指标,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随患病率而变化,它们在指导临床医生作诊断时很有帮助,但不能作为评价诊断试验本身的指标。,阳性预测值,患病率,灵敏度,100%,患病率,灵敏度,+,(,1-,特异度),(,1-,患病率),受试者工作曲线,在诊断指标中以敏感度(真阳性率)对,1-,特异度(假阳性率)作图,并将相对的点连接起来所得到的曲线称为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ROC,曲线的作用:选择合适的诊断阈值。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可靠性,靠近左上角的,ROC,曲线所代表的方法较好。,新诊断试验的统计要求与评价,对于新的诊断方法,除专业要求外,还必须符合统计学要求。,诊断试验一般分定性和定量两种,临床化学检验大多为定量诊断试验。,衡量一个新的计量资料试验,必须具备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比对试验和参考区间等统计学要求。,新诊断试验的评价,与金标准进行同步盲法比较;,观察对象的代表性(实验分组);,样本量的大小;,诊断试验的重复性。,新诊断试验的评价,观察指标的判断标准的合理性,诊断试验的真实性,联合试验的评价,诊断试验的具体步骤,诊断试验的实用性。,谢谢,郭健,卫生部北京医院,电话:,85133860,E-mail:guojian,
展开阅读全文